环孢菌素衍生物论文-刘玲,王建刚,李艳,王淑英

环孢菌素衍生物论文-刘玲,王建刚,李艳,王淑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孢菌素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孢菌素类,多药耐药性,细胞凋亡,P-糖蛋白

环孢菌素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玲,王建刚,李艳,王淑英[1](2014)在《环孢菌素D衍生物PSC833逆转K562/DOX细胞的凋亡抗性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孢菌素D衍生物PSC833对K562/DOX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MTT法进行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的细胞毒测定;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活性氧测定以DCFH-DA标记,线粒体跨膜电位测定用JC-1标记,细胞内钙测定用Fluo-3/AM标记,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细胞色素C(Cyt C)、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环孢菌素D衍生物PSC833能显着增强DOX/VCR的细胞毒作用,使细胞阻滞在G2/M期;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细胞内活性氧和Ca2+水平,释放Cyt C、下调Bcl-2、上调Bax、激活cleaved caspase-3,增加DOX诱导的耐药细胞凋亡。结论:PSC833与DOX合用后,可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K562/DOX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2](2014)在《“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高产菌株”主要仪器信息更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本刊2014年第34卷第1期第一作者章丽对其文章"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高产菌株"中主要仪器信息确认,"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射流诱变机"应为"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章丽,戴梦,郑桂珍,赵颖,刘静[3](2014)在《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转化菌株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γ-HyMeLeu4]CyA)转化菌Nonomuraea dietziae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均匀设计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考察糊精、黄豆饼粉、葡萄糖、酵母粉和蛋白胨对发酵单位的影响,同时对底物环孢菌素A的添加时间、添加量和发酵培养时间进行了摸索。结果得到了最优培养基配方为:糊精1.2%、葡萄糖3.0%、酵母粉0.9%、蛋白胨0.5%、黄豆饼粉1.5%;底物添加最佳时间是36h,添加量是400μg/mL,最佳放瓶时间是96h。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γ-HyMeLeu4]CyA的产量提高了63%左右。结论优化后的发酵条件更适合转化菌的生长,有利于目的产物产量的提高,该发酵条件的优化为[γ-HyMeLeu4]CyA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章丽,戴梦,郑桂珍,赵颖,刘静[4](2014)在《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可体内转化合成环孢菌素衍生物([γ-HyMeLeu4]CyA)的高产菌株。以稀有放线菌Nonomuraea dietziae为出发菌株,采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射流和紫外照射对其进行复合物理诱变。通过该诱变方法获得了具有稳定遗传性能的菌株,其转化效率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2%左右。结果表明,等离子体诱变可有效的用于该稀有放线菌,通过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筛选得到的突变菌株可用于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刘静,戴梦,章丽,赵颖,郑桂珍[5](2013)在《4-羟基环孢菌素A衍生物[γHyMeLeu4]CyA生产菌的接合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染色体整合型糖多孢红霉菌表达载体pZMW-tsr转入大肠杆菌ET12567(pUZ8002);以其作为供体,采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将硫链丝菌素抗性基因tsr转入4-羟基环孢菌素A衍生物[γHyMeLeu4]CyA生产菌野野村菌CYA4OH。PCR结果表明,tsr基因已经整合到CYA4OH基因组上。研究表明pZMW载体能够在稀有放线菌野野村菌中有效表达外源基因。(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3年04期)

朱颜,应礼平,章丽,许响生,沈德隆[6](2009)在《环孢菌素A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孢菌素A为原料,经乙酰化、溴代和与叁苯基膦作用生成乙酰化的环孢菌素A磷鎓溴化物(3);3与醛发生Wittig反应后再脱去乙酰基得到4个新的环孢菌素A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和MS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9年04期)

朱颜[7](2009)在《环孢菌素A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孢菌素A广泛用于器官移植手术和其他免疫疾病的治疗,然而它具有较强的慢性肾毒性等副作用,因此通过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寻找它的高免疫抑制活性、低毒或无毒的衍生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环孢菌素A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环孢菌素A分子中1号位上的特殊氨基酸(MeBmt)对免疫抑制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MeBmt开展了一些化学修饰的研究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以环孢菌素A为原料,经乙酰化、溴代,再与叁苯基膦作用生成乙酰化的环孢菌素A磷鎓溴化物;该磷鎓溴化物与8种不同的醛发生Wittig反应,生成8个乙酰化的环孢菌素A衍生物,再脱去乙酰基得到了7个环孢菌素A衍生物;环孢菌素A同草酰氯反应得到了一个含羧基的环孢菌素A衍生物;这16个新化合物的结构通过~1H-NMR和/或MS谱图进行了表征。2.通过优化实验提高了合成路线中各步反应的收率。即合成乙酰环孢菌素A时用乙酰氯为酰化试剂,氯仿作为溶剂,后处理简单方便,收率可达到84.26%;合成乙酰溴代环孢菌素A时,通入氮气保护能提高反应收率;制备乙酰基环孢菌素A的叁苯基膦鎓溴化物时,采用以乙腈为溶剂,乙酰基环孢菌素A与叁苯基膦的投料比为1:4,加热回流反应20小时,收率可以达到73.7%;环孢菌素A磷鎓溴化物与苯甲醛的Wittig反应在温度为0℃,投料比为1:30,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钾时,收率达到58.8%;环孢菌素A与草酰氯反应引入羧基时,投料比为1:10,收率达到91%,并且未见有明显的副反应。3.选取其中苯基、对甲氧基苯基、乙基、乙烯基、呋喃基的环孢菌素A共轭双键衍生物和环孢菌素A与草酰氯反应得到的含羧基衍生物(共6个新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水平的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筛选,筛选模型为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显示这6个新合成的环孢菌素A衍生物均比环孢菌素A的免疫抑制活性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1)

方剑英[8](2008)在《环孢菌素A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孢菌素A(CsA)已作为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斥反应,在抗真菌、抗寄生虫、抗HIV、抗炎以及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CsA免疫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其结构中1位上的氨基酸---MeBmt((2S,3R,4R,6E)-3-羟基-4-甲基-2-甲氨基-6-辛烯酸)对环孢菌素A的生物学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环孢菌素A化学结构修饰的一个重要位点。本研究以MeBmt作为结构修饰的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1.合成并分离纯化了未见文献报道的12个CsA衍生物。对专利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进行改良,提高了收率和简化了反应步骤。2.建立了以硅胶柱色谱、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为主的分离纯化方法,对合成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有效而快速的纯化。通过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进行了结构确认。3.研究合成的化合物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CsA衍生物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活性均低于环孢菌素A。但这些基团改变后的衍生物之间抑制活性有明显的变化,初步讨论了他们的构效关系。4.研究合成的化合物对真菌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CsA衍生物的抗真菌谱窄,只对少数真菌有作用,有些化合物对某些特定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温耀明[9](2007)在《环孢菌素H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孢菌素H(CsH)对甲酰肽受体(FPR)功能的拮抗作用强于其他许多甲酰肽受体拮抗剂,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抗寄生虫以及抗病毒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环孢菌素结构中1位上的氨基酸---MeBmt对环孢菌素的生物学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环孢菌素化学结构修饰的一个重要位点。所以为了进一步明确CsH的生物活性机制和构效关系,本研究以MeBmt作为结构修饰的位点合成了CsH衍生物,测定了它们的生物学活性并对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1.合成并分离纯化了未见文献报道的12个CsH衍生物,包括一对同分异构体。对专利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进行改良,对一些反应条件进行探索,提高了收率和简化了反应步骤。2.建立了以硅胶柱色谱、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化分离技术为主的分离纯化方法,对合成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有效而快速的纯化。通过质谱、液相-质谱联用和红外光谱等进行了结构确认。3.对CsH和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抑制甲酰肽受体功能检测。初步检测结果提示合成的CsH衍生物均对fMLF诱导的钙流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但拮抗活性均比CsH低。4.对CsH和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对线虫C.elegans的生长和生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CsH和其衍生物对线虫C.elegans的生长和生殖影响不大。5.研究合成的化合物对真菌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CsH衍生物的抗真菌谱窄,只对少数真菌有作用;个别化合物对某些特定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研究合成的化合物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CsH和合成的衍生物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活性均低于环孢菌素A。此外,CsH结构中一些基团改变后抑制活性也有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7-04-01)

戴辉,罗绍凯,尹爱华,彭爱华[10](2002)在《环孢菌素D衍生物PSC833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证实PSC 833逆转剂的高效性 ,探讨PSC 833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方法 以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 6 2及其耐药细胞系K5 6 2 /A0 2 (耐阿霉素 )为实验研究对象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 ;直接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P糖蛋白 (P gp)表达水平 ;RT PCR法检测mdr1mRNA水平 ;以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细胞系内柔红霉素 (DNR)的潴留来反映P gp的外排功能。结果 与K5 6 2细胞系相比 ,K5 6 2 /A0 2耐药细胞系mdr1mRNA及P gp高表达 ,DNR潴留减少。 1μmol/L的PSC 833对K5 6 2 /A0 2细胞的mdr1mRNA及P gp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PSC 833对K5 6 2 /A0 2细胞的DNR细胞毒性有剂量依赖性增敏作用 ,其增敏作用至少是环孢菌素A(CsA)、维拉帕米 (Ver)的 3倍。PSC 833能增加K5 6 2 /A0 2耐药细胞系的DNR潴留。 1μmol/L的PSC 833能使K5 6 2 /A0 2细胞内DNR潴留量恢复至K5 6 2细胞的 10 0 .9% ,而 10 μmol/LCsA只恢复至K5 6 2细胞的 86 .9% ,PSC 833对K5 6 2细胞系的DNR细胞毒性及DNR潴留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PSC 833较CsA、Ver逆转活性至少高 3~10倍 ,其逆转K5 6 2 /A0 2多药耐药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 gp功能 ,而非直接下调mdr1mRNA及P gp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华血液学杂志》期刊2002年01期)

环孢菌素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本刊2014年第34卷第1期第一作者章丽对其文章"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高产菌株"中主要仪器信息确认,"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射流诱变机"应为"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孢菌素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玲,王建刚,李艳,王淑英.环孢菌素D衍生物PSC833逆转K562/DOX细胞的凋亡抗性及其机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

[2]..“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高产菌株”主要仪器信息更正[J].微生物学杂志.2014

[3].章丽,戴梦,郑桂珍,赵颖,刘静.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转化菌株发酵条件优化[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

[4].章丽,戴梦,郑桂珍,赵颖,刘静.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四羟基环孢菌素衍生物高产菌株[J].微生物学杂志.2014

[5].刘静,戴梦,章丽,赵颖,郑桂珍.4-羟基环孢菌素A衍生物[γHyMeLeu4]CyA生产菌的接合转移[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

[6].朱颜,应礼平,章丽,许响生,沈德隆.环孢菌素A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9

[7].朱颜.环孢菌素A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8].方剑英.环孢菌素A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

[9].温耀明.环孢菌素H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

[10].戴辉,罗绍凯,尹爱华,彭爱华.环孢菌素D衍生物PSC833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

标签:;  ;  ;  ;  

环孢菌素衍生物论文-刘玲,王建刚,李艳,王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