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28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马合木热·艾则孜帕丽旦木·阿布力克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3)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抗HIV病毒的药物及重建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艾滋病患者2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21例患者原有AIDS临床相关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脱失5例,死亡2例。结论: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保护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重建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79-02

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逆转录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侵犯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为主,造成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为基本特征的传染病。其病程冗长,病理损害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除全身感染与淋巴结肿大外,主要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各种机会性感染,防治相当棘手,病死率高达90%以上[1]。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艾滋病患者28例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8岁,以年轻人为主。病程2月~6年。传播途径:静脉注射11例,性接触传播10例,静脉注射+性接触传播4例,配偶携带3例。均有发热、进行性消瘦、口腔霉菌感染等。发热27例,其中稽留热11例、弛张热16例、消瘦、乏力、食欲减退,咳嗽20例,气急19例,腹泻11例,发绀19例,淋巴结肿大10例,卡波肉瘤22例,肺部湿性啰音23例,心动过速24例,脾肿大6例,外生殖器溃疡9例,尖锐湿疣6例。

1.1.2辅助检查

抗HIV(+)均阳性,抗HCV(+)12例,CD4+0.018~0.499×108/L,白细胞2.75~7.7×109/L(其中1例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升高20例,白细胞<4.0×109/L者9例,红细胞降低者12例,血沉均增快28例。淋巴细胞0.20~0.95×109/L,嗜酸粒细胞(EOS)0~0.02×109/L。

1.2方法

1.2.1抗HIV病毒的药物

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可选2种或3种联合1种蛋白酶抑制剂以成“鸡尾酒”疗法,以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减轻毒性反应,发挥协同作用。①叠氮胸苷(AZT):逆转录酶的抑制剂,主要作用在于抑制HIV的复制,长期大剂量口服(>1g/日)后易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和继发性感染加重,还可引起药物热、皮疹及线粒体肌病等。现多主张早期病例小剂量300~600mg/日,分次服[2]。服用1年以上者效果差,原因可能是病毒变异株对AZT产生耐药性。②双脱氧肌苷:抑制HIV逆转录酶。其半衰期长,和AZT相比对骨髓抑制作用小,与AZT无交叉耐药的现象,可用于AZT耐药的患者。长期应用后可发生敏感性下降,可能和逆转录酶的变异有关。常用剂量为150~300mg,2次/日口服。③双脱氧胞苷(ddC):抑制逆转录酶。在一期临床试用中,发现ARC或AIDS患者用本药后,血清中HIVp24抗原下降而T4淋巴细胞数增加。副作用有皮疹、胃炎、肌痛、关节炎、发热、迟发性周围神经炎、胰腺炎和食道溃疡[3]。常用剂量0.75mg,2~3日/日。ddC的耐药株已发现。④D4T:逆转录酶抑制剂,其作用和ddC相近,在体外试验中,比AZT效果好且毒性小,它能降低血p24抗原,使T4细胞数增加,其作用和所用剂量相关。⑤IDV:蛋白酶抑制剂,有抗HIV1型、2型蛋白酶的作用,阻止病毒前体多聚蛋白质分裂,干扰新的病毒颗粒成熟,延缓HIV在细胞间蔓延。用于进展期与晚期病人的治疗。IDV每次800mg,每日3次,空腹服用。⑥RTV:作用同p。每次600mg,每日2次,与食物同服。

1.2.2重建免疫功能的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对处于静止状态的HIV感染控制其发展,对有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在接受相应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并减少其复发。①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复制和免疫调节作用。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目前主张用于HIV感染的早期。用量是300万单位/次皮下注射,每天1次,2~4周后改为2次/周,每一疗程2~3个月。主要副作用有发热、乏力、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周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3]。②白细胞介素-2(IL-2):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少,IL-2释放和其受体明显减少,致使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下降,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释放下降,对外界侵入的各种微生物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导致各种感染。应用IL2后,可使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免疫功能。一般临床对AIDS患者用重组IL-2每天250万单位连续静脉点滴24小时,每周5天,共4~8周。毒性反应有畏冷、发热、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③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日子(GM-CSF,G-CSF)GM-CS下可使周围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其作是刺激骨髓造血系统加快细胞成熟的过程和释放。而G-CSF只增加粒细胞。二种集落刺激因子均可使周围血白细胞增加,改善机体防御能力,减少机会性感染发生。特别适用于用AZT等药后导致的骨髓抑制的患者。

2.结果

经治疗后21例患者原有AIDS临床相关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机会性感染减少,劳动力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CD4+变化情况,CD4+上升为15例,下降为3例,持平为2例。脱失5例,死亡2例。

3.讨论

艾滋病急性感染期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主要表现为:①约30%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或流感样症状,即发热、咽痛、皮疹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或为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腹泻等。一般持续3~14天。部分患者可伴有HIV抗原或(和)抗体阳性。②约10%出现急性HIV脑膜炎表现,即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升高、蛋白中度增加(50~100mg%),持续2~3周常自消,有的呈慢性反复发作。

早期约50%有持续低热(38℃左右)、约1/3消瘦达10%,有的乏力和腹泻等前驱症状,酷似结核病;随后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有两组以上淋巴结受累,淋巴结直径大于1cm、持续3个月以上,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腹股沟淋巴结不在其内),口腔及阴道感染性炎症;反复出现多形性痒疹、疱疹或软疣;不明显的骨髓衰竭伴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亦可表现由于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各种传染病。实验室检查示IgG明显增高、T4细胞计数低于400个/μl,T4/T8<1、HIV抗体阳性。

阻断性传播途径,取缔娼妓,采用避孕套,减少静脉吸毒者的危害。使用避孕套可在较长时间内预防HIV经性接触感染,但不正确使用仍可造成HIV感染。防止母婴垂直传播包括①抗病毒治疗:AZT能明显降低母婴传播率,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的传播率分别为8.3%与25.5%。孕妇可在产前或分娩期接受AZT治疗的,也可对6周内的婴儿进行AZT治疗,可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性达70%以上。患儿<半月龄者为2mg/kg,每6小时1次;>半月龄者为180mg/m2,分4次给予。治疗2周后应进行全血细胞检测,以后每月1次;同时定期测定P24抗原病毒负荷和CD4+T细胞计数。②表面消毒与剖腹产:在分娩期用洗必泰冲洗HIV孕妇的产道。剖腹产与产道分娩的传播率分别为6%与21%。③避免哺乳:哺乳与非哺乳的传播率分别为39%与24%。④被动免疫与补充维生素:可应用免疫球蛋白、干扰素预之。要求HIV感染者不要妊娠,已妊娠者应终止妊娠。不慎被污染物,如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破损的皮肤粘膜,应及时处理,首先消除精神紧张,同时进行清洗、消毒和定期随访,查抗-HIV抗体,并注意观察有无症状。

【参考文献】

[1]张淑华.加强艾滋病宣教工作的思考[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4(7):105-107.

[2]肖明英,毕志刚,等.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8,7(12):48-50.

[3]李兴旺,程荷荷,何云等.艾滋病482例临床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1(3):129-132.

标签:;  ;  ;  

28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