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潜力论文-赵令,雷波,苏涛,周亮

节水灌溉潜力论文-赵令,雷波,苏涛,周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节水灌溉潜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灌溉,节水潜力,灌溉效率

节水灌溉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赵令,雷波,苏涛,周亮[1](2019)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灌溉节水潜力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农业节水潜力估算理论运用我国粮食主产区,在现有的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基础上对粮食主产区内各省份的农业灌溉节水潜力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求取的各省节水潜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提高节灌率后,各省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有提升,但粮食主产区内南方各省工程节水潜力强于北方,且节水潜力主要是毛节水量;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应联系各地区实际情况,将工程节水措施与非工程节水措施相结合,从而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8期)

周雯晶[2](2018)在《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理论灌溉效率及其节水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资源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是农业生产的资源支撑与保证。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灌溉用水利用效率较低,节水潜力较大。本文以我国主要作物的灌溉效率及节水潜力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单季稻与双季稻在其种植区域内的理论水分生产率、理论灌溉效率与节水潜力。探讨了主要农作物的理论水分生产率、理论灌溉效率与节水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理论水分生产率的年际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理论水分生产率本研究基于光温生产潜力和作物需水量提出了理论水分生产率的概念。在收集气象数据的基础上,测算主要农作物在其种植区域内的光温生产潜力与作物需水量。以此为基础计算作物的理论水分生产率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得到的结论有:夏玉米理论水分生产率最大(4.10 kg/m~3),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最小(2.55 kg/m~3)。空间分布方面,夏玉米理论水分生产率多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春玉米理论水分生产率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冬小麦理论水分生产率多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双季早稻理论水分生产率呈现东部与西部偏高,中部地区偏低的趋势;双季晚稻理论水分生产率呈现东低西高的规律;单季稻中,华中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平均值最大,西南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略小,东北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最小。时间分布方面,在1964~2014年间,除双季晚稻外,主要作物的理论水分生产率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冬小麦的平均理论水分生产率增幅最大(16.60%),双季早稻的平均理论水分生产率增幅最小(0.56%),双季晚稻的平均理论水分生产率则下降了1.61%。(2)理论灌溉效率根据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分生产率,结合文献调查得到的实际水分生产率,本文提出了理论灌溉效率的概念和测算方法。结果显示,春玉米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高(65.73%),双季晚稻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低(46.42%)。空间分布方面,夏玉米理论灌溉效率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春玉米理论灌溉效率大致呈现由东向西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冬小麦理论灌溉效率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华中单季稻区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小,西南单季稻区较之略大,东北单季稻区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大。(3)节水潜力以作物实际水分生产率和理论水分生产率,计算出生产单位产量的主要农作物可节约的水量。此外,基于理论灌溉效率计算的节水潜力比例,结合各地区灌溉用水定额计算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可节约灌溉用水量。结果显示:双季早稻单位产量节水潜力最大(0.53 m~3/kg),春玉米单位产量节水潜力最小(0.20 m~3/kg)。夏玉米、冬小麦与双季稻的可节水比例都在50%以上,春玉米与单季稻的可节水比例也超过35%。夏玉米单位面积可节约的灌溉水量最少(634.47 m~3/hm~2),双季晚稻单位面积可节约的灌溉水量最多(2873.47 m~3/hm~2)。(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5-01)

罗冲,姜博,张文琦,初楠臣,李晓庆[3](2017)在《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时空差异及其节水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是节约农业用水的关键。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为研究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对2005—2014年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的演变态势,并进一步分析黑龙江省各市的节水潜力,以期为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黑龙江省整体灌溉用水效率得分不高,多年平均值为0.73,而且灌溉用水效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包括灌溉用水纯技术效率和灌溉用水规模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差异明显,伊春、牡丹江与黑河的灌溉用水综合效率较高;通过对黑龙江省各市灌溉用水节水潜力的评估发现,黑龙江省灌溉用水节水潜力巨大,其中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节水潜力最大的地区。(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3期)

李如意[4](2017)在《抬升8.91米!邢台深层水位由降转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从邢台市政府获悉,为治理地下水超采现象,邢台市不断强化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最大限度使用引调水。截至2016年底,邢台市地下水超采试点各项任务目标全部完成。与此同时,邢台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9万亩,营造良好的水生态体系。用水量逐年(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7-12-15)

刘巍[5](2017)在《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异规律及节水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溉水利用效率是评价灌区农业用水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及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指标。正确评价灌溉水利用效率可为灌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多年来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排名均处在全国中等偏后水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38处,小型灌区9136处,纯井灌区30万余处,由于存在环境差异及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规模差异性显着,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制约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科学制定节水方案,进而使得不同类型灌区在其可达到的阈值范围内得以均衡稳步提升,实现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率均衡增长的目标。本研究在对黑龙江省样点灌区进行调研及部分典型样点灌区进行实地测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时间分形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利用空间建模技术对不同地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从工程性节水和作物真实节水两个方面计算灌区节水潜力,并利用方法集评价法对黑龙江省大型灌区的节水潜力进行评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在对以往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作为本研究的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阐述了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测算方法;针对特殊类型灌区——井渠结合灌区,提出了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的修正方法,由于考虑了地下水运动及回归水的影响,利用修正方法计算出的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高于传统测算方法计算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更贴近真实值。(2)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形特征为研究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规模分布情况,利用位序-规模法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年度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2014年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分维值D在(5.26,6.25)区间范围内,呈现出由多分形向单分形逐步过渡的结构特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逐渐趋于均衡增长;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在均衡发展情况下可达的最大值分别为:大、中型灌区D1=4.58时,η1=44.44%,小型灌区D2=4.79时,η2=53.81%;纯井灌区D3=6.98时,η3=70.41%;全省灌区D=5.13时,η=57.03%。(3)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空间格局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黑龙江省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ISO方向空间正相关范围最大为145 km;灌溉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次之,ISO方向空间正相关范围为124 km,而渠系水利用效率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大庆、哈尔滨、绥化叁地交界处,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与田间水利用效率均出现高值,3个指标在鸡西的鸡东县均出现低值。(4)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从全局和局部角度分别对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将灌溉水利用效率作为因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8个主要影响因素:降雨量、腾发量、节水灌溉面积比率、渠系衬砌比率、灌区工程完好率、渠系结构复杂度、灌区工程配套率、灌溉用水量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性随距离增大而减小;GWR模型的由于考虑了空间因素,拟合度高于OLS模型;全局分析中,除渠系结构复杂度、灌溉用水量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其他影响因素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均呈正相关;局部分析中,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空间分布规律明显。(5)灌溉节水潜力分析为准确估算灌区节水潜力,科学制定灌区节水计划,以黑龙江省典型样点灌区——呼兰河灌区为例,通过调研及遥感技术,计算了2007~2014年呼兰河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并从“工程节水”和“真实节水”两个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情景下的节水潜力。结果表明:SEBAL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测算结果吻合度高,呼兰河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与净引水量呈显着负相关。经计算,制定的5年、8年、11年和15年的节水潜力区间分别为(1.702,5.103)×108m3、(1.783,5.184)×108m3、(1.865,5.266)×108m3和(2.301,5.702)×108m3;根据计算出的呼兰河灌区2007~2014年水分生产效率累计频率,制定近期(水分生产效率累计频率50%处)和远期(水分生产效率累计频率的70%处)节水计划的水分生产效率目标值分别为1.03 kg/m3和1.22 kg/m3,进而计算出近期和远期的累计节水潜力分别为1.18×108 m3和2.74×108 m3。(6)灌区节水潜力评价综合灌溉用水定额、灌溉用水效率、灌区种植指数、灌区效益、灌区环境5个层面,建立了适应于黑龙江省灌区的节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方法集模型对黑龙江省23个大型样点灌区的节水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方法集模型可以循环修正单一方法评价结果间的差异,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通过计算大型灌区节水潜力与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的排序关联度,得出大型灌区节水潜力与渠系水利用效率的排序关联度最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朱正全,冯绍元,王娟,徐英,仇锦先[6](2016)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估算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作物需水量为基础,考虑有效降水补给、农业灌溉水在输水过程和田间中的损失等因素,建立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估算公式。根据目前河套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和所实施的节水灌溉技术,分别估算得到2020年和2030年作物灌溉需水量和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值。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9期)

赵俊晔,赵亮,张峭[7](2014)在《北京市西甜瓜节水灌溉发展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甜瓜节水是北京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通过定点监测和问卷调研发现,北京市西甜瓜种植一半以上采用漫灌或沟灌等传统灌溉方式,而按户计约5.04%、按面积计约10.8%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方式;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水量存在差异,采用漫灌和沟灌、膜上灌、膜下灌、滴灌和微喷的平均灌水量依次为2 967 m3/hm2、2 178 m3/hm2、2 070 m3/hm2和1 589 m3/hm2。北京市西甜瓜年总灌水量估计为1 521.4万m3,如全部采用滴灌或微灌,总灌水量可降至985万m3。同时,北京市西甜瓜节水灌溉在工程建设、技术储备方面已有较好基础,但生产者节水意识普遍缺乏,节水技术和设备在田间应用环节还有待改进,建议从设施、农艺、管理等方面推进节水灌溉方式改进,挖掘节水潜力。(本文来源于《农业展望》期刊2014年11期)

王威,肖扬[8](2014)在《农业节水灌溉潜力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处在中度缺水标准水平,且水资源分布不均;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比例最大。干旱频发重发倒逼政府出台相关农业节水灌溉规划。农业节水灌溉系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其中滴灌系统节水效果最好。经测算,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市(本文来源于《新农村商报》期刊2014-09-24)

戚颖,赵雨森,王斌,朱士江[9](2014)在《寒地稻作不同节水灌溉模式降雨利用率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降雨利用潜力,以寒地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灌溉站30年的试验资料,结合同时期降雨数据,分别对有无蓄雨要求的几种灌溉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无蓄雨要求时,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低,间歇灌溉较低,常规灌溉较高,而湿润灌溉最高;在相同的蓄雨条件下,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高,湿润灌溉居次,间灌第叁,常规灌溉最低。由此可见,控制灌溉的降雨利用潜力最大,其他灌溉模式低于控灌;不同的灌排及蓄雨标准能够对降雨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2期)

孙文[10](2014)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不同尺度灌溉水效率分异规律与节水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溉水利用效率是评估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首要指标,亦是灌区用水管理及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参数之一,对农业节水灌溉指导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对河套灌区不同尺度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异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分析河套灌区田间缩地节水措施下不同尺度节水潜力,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本文利用“田间实测法”对河套灌区田间水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对河套灌区田间水利用效率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即本文计算出乌兰布和、解放闸、永济、义长、乌拉特灌域、总干和河套灌区的80cm和100cm田间水利用效率分别为:0.7441、0.7832、0.7368、0.7341、0.7250、0.6756、0.6851和0.8189、0.8547、0.8236、0.8125、0.7959、0.7452、0.7552;本文证实了河套灌区相同区域内不同作物和相同作物的田间水利用效率随田块面积增大而减小,说明了缩地(减少畦块面积)可以有效提高田间水利用效率,从而可以节约田间用水量;说明了河套灌区不同区域的田间水利用效率随田块面积的增大而减小,与土壤从粘土到壤土再到砂壤土的变化随之而减小。2、本文利用“实测首尾分析法”对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总结出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异规律,即本文通过实测首尾法计算出乌兰布和、解放闸、永济、义长、乌拉特灌域、总干和河套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为:0.4067、0.4415、0.4366、0.4328、0.4290、0.3928和0.3947;说明了河套灌区不同尺度的五个灌域灌溉水利用效率总体自上游至下游呈现下降趋势,乌兰布和灌域虽在上游,但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证实了首尾分析法对大型灌区的实用性;证明了灌区区域(不同尺度)越大,灌溉水效率不一定越小,与灌区自身的灌溉系统组成有一定的关联。3、本文对河套灌区不同尺度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并为提高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提出对河套灌区自身灌溉系统结构优先节水改造的顺序,即本文证实了河套灌区灌溉水效率随尺度越大,灌溉水效率越小;4、分析出河套灌区不同区域上从田间水效率到灌溉水效率解放闸灌域的变化最大,其次是乌兰布和灌域,与解放闸的变化基本一样,最后是永济灌域、义长灌域和乌拉特灌域依次减少;证实了河套灌区渠系骨干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与灌溉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河套灌区的用水状况,提高河套灌区渠系骨干工程建设质量与灌溉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且根据河套灌区自身的灌溉系统结构,应优先对乌兰布和灌域与解放闸灌域进行节水改造。5、在河套灌区田间缩地节水措施下,本文对灌区不同尺度的节水潜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在河套灌区田间缩地节水措施下不同尺度应优先改造的顺序,即本文分析了如要通过缩小畦田大小进行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改造,综和考虑,应进行改造的先后顺序为义长灌域、乌兰布和灌域、解放闸灌域、永济灌域以及乌拉特灌域。本文证实了田间小尺度上的节水潜力并不能代表灌溉系统、灌域、灌区乃至流域等的节水潜力;说明大尺度的节水潜力并不是简单的将小尺度上的节水潜力累加求和。以后为灌溉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节水战略决策理论依据时,须考虑节水潜力的尺度效应。(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节水灌溉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资源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是农业生产的资源支撑与保证。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灌溉用水利用效率较低,节水潜力较大。本文以我国主要作物的灌溉效率及节水潜力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单季稻与双季稻在其种植区域内的理论水分生产率、理论灌溉效率与节水潜力。探讨了主要农作物的理论水分生产率、理论灌溉效率与节水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理论水分生产率的年际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理论水分生产率本研究基于光温生产潜力和作物需水量提出了理论水分生产率的概念。在收集气象数据的基础上,测算主要农作物在其种植区域内的光温生产潜力与作物需水量。以此为基础计算作物的理论水分生产率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得到的结论有:夏玉米理论水分生产率最大(4.10 kg/m~3),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最小(2.55 kg/m~3)。空间分布方面,夏玉米理论水分生产率多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春玉米理论水分生产率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冬小麦理论水分生产率多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双季早稻理论水分生产率呈现东部与西部偏高,中部地区偏低的趋势;双季晚稻理论水分生产率呈现东低西高的规律;单季稻中,华中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平均值最大,西南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略小,东北单季稻理论水分生产率最小。时间分布方面,在1964~2014年间,除双季晚稻外,主要作物的理论水分生产率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冬小麦的平均理论水分生产率增幅最大(16.60%),双季早稻的平均理论水分生产率增幅最小(0.56%),双季晚稻的平均理论水分生产率则下降了1.61%。(2)理论灌溉效率根据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分生产率,结合文献调查得到的实际水分生产率,本文提出了理论灌溉效率的概念和测算方法。结果显示,春玉米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高(65.73%),双季晚稻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低(46.42%)。空间分布方面,夏玉米理论灌溉效率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春玉米理论灌溉效率大致呈现由东向西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冬小麦理论灌溉效率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华中单季稻区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小,西南单季稻区较之略大,东北单季稻区的平均理论灌溉效率最大。(3)节水潜力以作物实际水分生产率和理论水分生产率,计算出生产单位产量的主要农作物可节约的水量。此外,基于理论灌溉效率计算的节水潜力比例,结合各地区灌溉用水定额计算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可节约灌溉用水量。结果显示:双季早稻单位产量节水潜力最大(0.53 m~3/kg),春玉米单位产量节水潜力最小(0.20 m~3/kg)。夏玉米、冬小麦与双季稻的可节水比例都在50%以上,春玉米与单季稻的可节水比例也超过35%。夏玉米单位面积可节约的灌溉水量最少(634.47 m~3/hm~2),双季晚稻单位面积可节约的灌溉水量最多(2873.47 m~3/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水灌溉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1].赵令,雷波,苏涛,周亮.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灌溉节水潜力估算研究[J].节水灌溉.2019

[2].周雯晶.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理论灌溉效率及其节水潜力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3].罗冲,姜博,张文琦,初楠臣,李晓庆.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时空差异及其节水潜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

[4].李如意.抬升8.91米!邢台深层水位由降转升[N].北京日报.2017

[5].刘巍.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异规律及节水潜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6].朱正全,冯绍元,王娟,徐英,仇锦先.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7].赵俊晔,赵亮,张峭.北京市西甜瓜节水灌溉发展潜力分析[J].农业展望.2014

[8].王威,肖扬.农业节水灌溉潜力大[N].新农村商报.2014

[9].戚颖,赵雨森,王斌,朱士江.寒地稻作不同节水灌溉模式降雨利用率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

[10].孙文.内蒙古河套灌区不同尺度灌溉水效率分异规律与节水潜力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标签:;  ;  ;  ;  

节水灌溉潜力论文-赵令,雷波,苏涛,周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