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柏皮汤论文-张晓燕,付烊

栀子柏皮汤论文-张晓燕,付烊

导读:本文包含了栀子柏皮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栀子柏皮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临床服药依从性

栀子柏皮汤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燕,付烊[1](2019)在《栀子柏皮汤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栀子柏皮汤化裁对使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将本院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进行TACE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根据患者不同症状使用栀子柏皮汤化裁,观察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临床服药依从性、无病进展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平均无病进展生存期为183.24 d,高于对照组的98.3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各项指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栀子柏皮汤化裁联合TACE治疗PHC患者比单纯使用TACE治疗更为适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22期)

郎晓闽[2](2019)在《栀子柏皮汤治疗恐惧症患者疗效评价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恐惧症患者实施栀子柏皮汤治疗,评价临床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我院针对于此次研究共录入研究对象74例,收录时间控制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处理原则,分组完成后得出对照组(n=37),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n=37),给予栀子柏皮汤治疗,两组间观察对比指标选择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均为研究组在分值上体现更优,且最终结果体现P<0.05。结论:在治疗恐惧症中,应用栀子柏皮汤,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6期)

罗海静,成春锋[3](2018)在《栀子柏皮汤的现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近二十年来众多医家运用栀子柏皮汤来治疗免疫性肝损伤、肝内胆汁淤积、肝脏纤维化、恶性肿瘤、胫骨疲劳性骨膜炎以及痤疮和皮炎等疾病的经验及实验研究,为大家运用此方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王佳琳,张贵君,郭亚芳,彭慧,孙启玉[4](2018)在《煎煮时间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为栀子柏皮汤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同时测定不同煎煮时间(10,20,30,40,50,60 min)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木兰花碱-甘草苷(λ=238 nm)、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λ=265 nm)、异甘草苷(λ=360 nm)、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λ=440 nm)的含量。结果:当煎煮时间改变时,各成分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及药效组分总量不同煎煮时间下变化显着,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以及药效组分总量在10~20 min均有大幅度上升,20 min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后含量增加,最终含量与20 min时大致相近。结论:不同煎煮时间影响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溶出,从而影响疗效;当煎煮时间为20 min,各组分含量较高,且避免了因受热时间过长对西红花苷类成分的破坏,验证了传统煎煮时间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王佳琳[5](2018)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为指导,研究经方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探讨配伍、剂量、剂型对药效组分的影响,为建立栀子柏皮汤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药效组分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中药药效组分新药的研制提供关键技术和方法。2方法本文以经方栀子柏皮汤(《伤寒论》)为研究载体,通过文献溯源法考证“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基原,依据经方原则、剂型原则、溶解性原则和临床疗效原则选定目前研究较成熟、药理作用明确且与复方功能主治相关的10种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作为药效组分解析的目标成分,通过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测定药效组分含量,通过数据分析法解析药效组分与配伍、剂量、剂型因素的内在联系。色谱条件:Syncronis C18 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A)—0.2%磷酸(B);梯度洗脱:0~20min,12%~20%A;20~40min,20%~23%A;40~70min,23%25%A;70~100min,25%~55%A;100~105min,55%~12%A;沆 0.8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238nm(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木兰花碱、甘草苷);265nm(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360nm(异甘草苷);440nm(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3结果(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解析①药效组分选定:根据栀子柏皮汤的配方、剂型和功效,选择了与其清热利湿功效相对应的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木兰花碱-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②方法学考察:10种药效组分专属性强、无杂质干扰;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2);平均回收率在96.53~100.25%范围内,RSD小于3%;精密度、重复性以及稳定性试验中的RSD均小于 1.5%。(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剂型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均在10~20min有大幅度上升,20min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后含量增加,最终含量与20min时大致相近。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同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变化一致,其含量由高到低为(mg/g):60min(39.526±0.821)>20 min(38.728士0.263)>30 min(38.192±0.307)>50 min(37.560±0.731)> 10 min(34.715±0.322)>40min(33.494±0.525)。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于超声法;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剂,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287.265±0.945)>60%乙醇(242.904±0.647)>90%乙醇(241.764±0.856)>水(100.364±0.746),超生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169.897±0.653)>90%乙醇(144.123±0.787)>60%乙醇(122.717±0.836)>水(25.180±0.367),栃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在30%乙醇中的溶出量最大。②配伍因素:栀子、黄柏、炙甘草叁者配伍后,与单味药相比药效组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P<0.05)。栀子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栀子苷(51.551±0.784)-京尼平龙胆双糖苷(11.444±0.232)-西红花苷Ⅰ(5.999±0.291)-西红花苷Ⅱ(0.597±0.053),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12.5%;黄柏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木兰花碱(5.390±0.359)-盐酸小檗碱(5.147±0.545)-盐酸巴马汀(1.873±0.05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9.21%;炙甘草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甘草苷(8.621±0.251)-异甘草苷(0.702±0.094)-甘草酸(14.612±0.84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上升了 8.17%,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含量为:栀子苷(44.998±0.625)-京尼平龙胆双糖苷(9.707±0.245)-西红花苷Ⅰ(5.599±0.352)-西红花苷Ⅱ(0.586±0.012)-木兰花碱(4.567±0.324)-盐酸小檗碱(3.294±0.211)-盐酸巴马汀(1.406±0.196)-甘草苷(8.265±0.614)-异甘草苷(0.833±0.055)-甘草酸(16.883±0.602)。改变配伍组分时,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药效组分总量、黄柏药效组分总量、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均下降(P<0.05),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变化规律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43.651±0.625)>炒栀子-生黄柏-炙甘草(39.993±0.547)>生栀子-盐黄柏-炙甘草(38.603±0.258)>生栀子-酒黄柏-炙甘草(38.442±0.335)>生桅子-生黄柏-生甘草(37.713±0.681)>焦栀子-生黄柏-炙甘草(13.961±0.414)。③剂量因素:a.单因素栀子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黄柏、炙甘草剂量不变,栀子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10g,12g,15g,18g时,栀子和炙甘草的药效组分总量呈上升趋势;黄柏药效组分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依次为 14.023±0.812,23.162±0.536,31.632±0.385,39.535±0.625,42.837士0.724.,47.392±0.048,52.826±0.326,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3.6:10~1:1.8:7。b.单因素黄柏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栀子、炙甘草剂量固定不变,黄柏配伍剂量由1g变化到15g时,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下降;黄柏药效组分总量上升;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先升后降;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经方剂量6g处有最大值,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2.7:6~1:1.6:4.3。当黄柏剂量为 1、3、6g 时,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偏高:38.024±0.749,41.155±0.385,41.257±0.564;黄柏剂量为 9、12、15g 时,药效组分总量偏低:34.475±0.460,28.43±0.843,25.234±0.590。c.单因素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显着变化(P<0.05)。栀子、黄柏配伍剂量不变,炙甘草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9g,12g,15g时,栀子、黄柏药效组分总量随炙甘草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依次为50.479±0.326,46.901±0.585,41.431±0.650,37.76±0.865,34.54±0.840,32.29±0.492。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0.9:5.3~1:2:7。4结论(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初步确定了与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功效相关的10种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建立了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HPLC-DAD多波长同时测定法,该操作方法具备较好的专属性、精密度和重现性,适用于栀子柏皮汤及其单味药的质量控制。(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a.汤剂的煎煮时间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栀子柏皮汤中多数组分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部分组分达到一定含量后趋于平稳;少数组分达到一定量后继续加热含量降低,因此一个时间点不能保证所有药效组分的最大溶出率或不受破坏。煎煮时间为20min时药效组分总量接近60min时的最大值,与传统煎煮时间的要求相符。b.改变提取方法和溶剂,药效组分亦发生改变。回流法提取时栀子柏皮汤各药效组分的溶出大于超声法,说明药效组分的溶出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各药效组分在一定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的溶解度,30%乙醇有利于栀子和黄柏药效组分的溶出,60%乙醇有利于炙甘草药效组分的溶出。因此,剂型的制备方法更改将导致有效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临床疗效。②配伍因素:a.栀子、黄柏、炙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前后药效组分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复方中单味药的药效组分与配伍有关,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是通过配伍实现的,去除方中任意一味药,都会对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产生影响。b.改变配伍饮片,复方药效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说明同一药材的不同炮制品代表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其根源在于药效组分的不同,应加以区分。当配伍组成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时,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总量最大,验证了经方配伍组成的合理性。③剂量因素:改变栀子柏皮汤中单味药的剂量,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与经方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剂量影响配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从而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和比例。不同含量和比例的药效组分代表不同的中药,临床疗效也不一样,因此临床用药时不能随意加减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控处方用量。综上所述,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取不应以个别几种成分或某一类成分为指标,应以体现中药整体性的药效组分作为考察指标;中药的配伍、剂量、剂型改变时,药效组分含量和比例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药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流程操作,临床用药时不可随意更改经方的配伍饮片和剂量。由于传统经方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其安全有效性不可替代,改变经方原有的配伍、剂量、剂型意味着中药的临床疗效发生了变化,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宏丽[6](2018)在《栀子柏皮汤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伤寒论》"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以及其他文献记载"栀子柏皮汤不仅可以清泄胃与大肠之湿热,还可以清肌表,疗肌肤间热"。临床应用于治疗口服靶向药的皮疹、化疗后胆红素升高和煎汤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均获得较好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荆汉卫,于定荣[7](2016)在《栀子柏皮汤3种方法提取液指标成分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栀子柏皮汤3种方法(半仿生提取法、醇提取法、水提取法)提取液的成分,为栀子柏皮汤提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饮片规格、溶剂用量、以及提取、滤过、浓缩设备相同的条件下,将栀子柏皮汤分别以半仿生提取法、醇提法、水提法3种方法提取,以HPLC测定3种方法提取液中主要有效成分栀子苷、盐酸小檗碱、甘草次酸含量;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将栀子苷、盐酸小檗碱、甘草次酸、总生物碱含量以及相对分子质量≤1 000 Da提取物得率共5个指标测定结果经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加权求和,得综合评判值Y并进行比较,Y大者为优。结果:栀子柏皮汤3种方法提取液的综合评价值Y大小顺序依次为:半仿生提取液>醇提液>水提液。结论:栀子柏皮汤3种提取方法中,以半仿生提取法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6年22期)

盛治进,余千春,詹磊[8](2016)在《外敷栀子柏皮汤对田径运动员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治疗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敷栀子柏皮汤是否具有缓解和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作用。方法:60例患有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A、B、C、D 4组,每次进行训练之后,A组通过按摩缓解症状,B、C、D组在按摩后,分别将浓度1、5、10 g/ml的栀子柏皮汤外加温水水浴并外敷于疼痛的小腿胫骨上,每次1 h,每天上下午训练后各一次,用有效率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5 d治疗后,C、D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A、B组(P<0.05,P<0.01),D组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0.05);C、D组的VAS指数明显低于A、B组(P<0.05,P<0.01),D组VAS指数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外敷有效浓度的栀子柏皮汤对田径运动员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患者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可以作为田径运动员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于定荣,荆汉卫[9](2016)在《栀子柏皮汤半仿生提取药材组合方式的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栀子柏皮汤半仿生提取药材组合方式,为栀子柏皮汤提取工艺提供依据。方法:将方中方药按"君(A),臣(B),佐(C),使(D)"进行组合排列,共5种,用半仿生提取方法进行提取;以相对分子质量≤1 000 Da提取物、栀子苷、盐酸小檗碱、甘草次酸、总生物碱为指标,将各指标测得值标准化处理,经加权求和后得到综合评判值进行比较,大者为优。结果:5个指标综合评判值排序依次为B+AC>A+B+C>C+AB>ABC>A+BC,以B+AC(关黄柏单煎,栀子、甘草合煎)最大。结论:栀子柏皮汤半仿生提取方法以关黄柏单煎,栀子、甘草合煎,最后合并提取液为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6年24期)

钱正月[10](2016)在《栀子柏皮汤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主要成分的吸收特点和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中药常以复方的形式发挥作用,其中以汤剂为甚,常以几味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一定的比例熬制而成,起到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的治疗目的。栀子柏皮汤为中国传统中药中有名的复方,出自《伤寒论》,由汉代名医张仲景论着,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制成,君药臣药使药分别为栀子、黄柏和甘草,分别按照10:6:3的比例煎煮熬制,主要用于抗炎解热、除湿祛黄疸等。虽然栀子柏皮汤的药理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主要成分跨膜转运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鲜见报道,本文主要从两部分展开研究。1.栀子柏皮汤不同配伍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研究采用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为对象,加药组灌胃给予不同配伍组合的栀子柏皮汤,观察栀子柏皮汤各配伍组对肝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对照组给与相同剂量的橄榄油。应用试剂盒检测相关肝纤维化及炎症指标,运用Masson染色以及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的肝纤维化组织生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栀子柏皮汤的不同配伍组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羟脯氨酸(Hyp)及透明质酸(HA)水平,改善小鼠肝脏的病理组织变化,其中栀子黄柏甘草叁味药物的配伍组,成剂量依赖性降低ALT、AST、Hyp及HA水平,(P<0.01),并能显着抑制肝组织中Ⅰ型胶原和α-SMA的蛋白表达(P<0.01),结果提示叁味药物配伍的降低效果最明显。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发现栀子柏皮汤亦可明显降低血清中TGF-β1的水平。此部分实验表明,栀子柏皮汤不同配伍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小鼠肝纤维化,栀子黄柏甘草叁味药物配伍组合治疗小鼠肝纤维化效果最佳,栀子柏皮汤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降低了TGF-β1水平有关。2.栀子柏皮汤主要成分的渗透特点和相互作用研究采用MDCK的细胞单层模型为对象对栀子柏皮汤主要成分(栀子苷、小檗碱、甘草酸)的渗透特点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栀子柏皮汤叁种活性成分在细胞模型双侧的转运均呈浓度依赖性,在4℃以及加入ATP抑制剂的条件下,小檗碱和甘草酸AP→BL侧的渗透率明显下降。并且小檗碱和甘草酸的渗透率分别被P-gp和MRP2蛋白抑制剂所抑制,表明P-gp和MRP2蛋白可能分别参与了小檗碱和甘草酸转运。实验发现,栀子苷可能是通过被动转运的方式通过MDCK单层细胞。并且当共同孵育栀子苷、小檗碱和甘草酸时,发现叁者之间有协同促进作用,此相互作用可能与打开细胞间缝隙连接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栀子柏皮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恐惧症患者实施栀子柏皮汤治疗,评价临床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我院针对于此次研究共录入研究对象74例,收录时间控制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处理原则,分组完成后得出对照组(n=37),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n=37),给予栀子柏皮汤治疗,两组间观察对比指标选择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均为研究组在分值上体现更优,且最终结果体现P<0.05。结论:在治疗恐惧症中,应用栀子柏皮汤,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显着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栀子柏皮汤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燕,付烊.栀子柏皮汤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2].郎晓闽.栀子柏皮汤治疗恐惧症患者疗效评价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名医.2019

[3].罗海静,成春锋.栀子柏皮汤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

[4].王佳琳,张贵君,郭亚芳,彭慧,孙启玉.煎煮时间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

[5].王佳琳.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杨宏丽.栀子柏皮汤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7].荆汉卫,于定荣.栀子柏皮汤3种方法提取液指标成分的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

[8].盛治进,余千春,詹磊.外敷栀子柏皮汤对田径运动员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治疗的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6

[9].于定荣,荆汉卫.栀子柏皮汤半仿生提取药材组合方式的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

[10].钱正月.栀子柏皮汤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主要成分的吸收特点和相互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标签:;  ;  ;  ;  

栀子柏皮汤论文-张晓燕,付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