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寒能力论文-张智,郑乔,张云慧,刘杰,殷新田

抗寒能力论文-张智,郑乔,张云慧,刘杰,殷新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寒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地贪夜蛾,抗寒性,过冷却点,结冰点

抗寒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郑乔,张云慧,刘杰,殷新田[1](2019)在《草地贪夜蛾室内种群抗寒能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判断草地贪夜蛾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对其频次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df=834,F=430.26,P<0.01)和结冰点(df=834,F=891.71,P<0.01)在各虫态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5.45±0.25)℃和(-24.70±0.25)℃,显着低于其他虫态。6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为(-7.35±0.14)℃和(-2.07±0.11)℃;过冷却点由低到高顺序为:卵<1龄幼虫<3日龄蛹<2龄幼虫<1日龄成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预蛹<6龄幼虫。结冰点的变化趋势和过冷却点相似,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卵<1龄幼虫<2龄幼虫<3日龄蛹<3龄幼虫<1日龄成虫<4龄幼虫<预蛹<5龄幼虫<6龄幼虫;幼虫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频次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雌雄成虫过冷却点之间没有显着差异,雌成虫结冰点显着低于雄成虫。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该结论为草地贪夜蛾越冬区划分和监测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冯建民[2](2019)在《提高寒冷地区黑果腺肋花楸幼树抗寒能力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3年生以上黑果腺肋花楸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可耐-40℃低温,在降水量500 mm以上地区可自然生长。但黑果腺肋花楸幼树抗寒能力较差,1~2年生幼树越冬时抽条问题严重。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K_2HPO_4提高幼树枝条木质化程度,可以提高幼树抗寒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03期)

周婵,王建格,张佳佳,杜丽[3](2019)在《过表达香樟CcCBFs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寒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性研究香樟CcCBFs(CcCBFa、CcCBFb、CcCBFc和CcCBFd)基因在增强抗寒性方面的功能,以香樟无性系EL_6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低温(4℃)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cCBFs均可持续且强烈地响应低温信号,且CcCBFa和CcCBFc对低温诱导的响应更加显着;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侵染法转化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获得转CcCBFs基因拟南芥种子,并对野生型和T_2代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在4℃条件下的发芽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发芽率均显着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可见过表达香樟CcCBFs能够增强拟南芥种子对低温的抵御能力;此外,对T_2代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未胁迫处理前转基因与野生型拟南芥SOD活性以及脯氨酸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无显着差异,低温胁迫处理一定时间后转基因拟南芥SOD活性和总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显着低于野生型拟南芥,且在相同的胁迫条件下转CcCBFa、CcCBFc拟南芥的抗寒生理数据变化更为显着。结合基因表达分析、种子发芽率及抗寒生理指标可知,过表达香樟CcCBFs均能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寒能力,其中CcCBFa和CcCBFc在香樟抵御低温胁迫时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艺杰,苏世平,李毅,种培芳[4](2018)在《核桃不同品种间抗寒能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核桃生理指标特性的研究,探讨萌芽阶段核桃花芽及叶芽受早春寒害影响导致的整体产量下降等问题,为陇南地区选择核桃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特勒’‘清香’‘香玲’‘温185’‘西洛2号’‘元丰’‘维纳’等11个陇南地区常见核桃对外推广品种作为研究材料。采集3月初早春核桃带有顶芽的嫩枝,通过0℃的低温处理后,取下嫩枝上的顶芽,对不同品种顶芽中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在低温胁迫下,11个核桃品种顶芽各生理指标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抗寒能力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其抗寒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强特勒’>‘西洛2号’>‘契可’>‘维纳’>‘清香’>‘京861’>‘香玲’>‘西洛3号’>‘陕核5号’>‘元丰’>‘温185’;根据隶属函数法得出由强到弱排序为:‘强特勒’>‘西洛2号’>‘契可’>‘维纳’>‘陕核5号’>‘香玲’>‘元丰’>‘清香’>‘西洛3号’>‘温185’>‘京861’。其中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结论与隶属函数值法所得结论重合率高达72%。【结论】11个品种中抗寒能力较强的是‘强特勒’‘维纳’‘西洛2号’‘契可’,适合在陇南地区栽植;抗寒能力较弱的是‘香玲’‘陕核5号’‘元丰’‘清香’,初春需做好防寒措施;‘温185’‘京861’‘西洛3号’抗寒能力最弱,不适宜在陇南等早春低温地区大面积栽植。(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杨洋[5](2018)在《5种小麦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与抗寒能力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有广泛的适应能力。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现有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无法满足未来食品生产需要,因此,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成为全球的一大挑战。随着育种方法及杂种优势理论的深入研究,国内首先将杂种优势应用于玉米和水稻,小麦优势群体划分的研究较少,仍然主要依赖传统杂交育种。因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体划分方法急需深入探究,以提高小麦杂交育种工作效率、筛选合适的小麦杂交组合,推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小麦全生育期性状的观测统计,分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以及组合间配合力,筛选出较为优异的小麦品种杂交组合。本试验于2015年-2017年进行。试验选取周麦20、矮抗58、中国农大L806、豫麦34和周麦32作为亲本,由于该五种小麦性状优良,产量高,品质佳,并且周麦20具有优良的抗逆性和高产的表现,因此试验以周麦20为母本,以矮抗58、中国农大L806、豫麦34、周麦32为父本进行顶交,并对获得的杂交1代小麦进行一系列育种分析。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四个小麦杂交组合F1代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通过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表型的观测分析发现,小麦性状表现与亲本相关,其中小麦的株叶型、叶形、叶片颜色以及籽粒性状表型偏向父本。小麦灌浆速率与净光合速率有一定的关系,在小麦灌浆后期会随着净光合速率的降低而降低。通过对4个杂交组合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分析发现,株高、容重和稳定时间的性状稳定性较好。对照4个杂交组合的变异系数能够得出,豫麦34和周麦20杂交组合F1代农艺性状最为稳定,而周麦32和周麦20杂交组合F1代品质性状最为稳定。通过对小麦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和穗长、芒长之间互为正相关;穗长、百粒重和单株穗粒数之间也互为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呈正相关,与延展性呈负相关;沉降值与粗蛋白含量、水分以及吸水率呈正相关。此外,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分蘖数>成穗数>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四组小麦杂交组合父本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通过对小麦4个杂交组合的一般配合力以及遗传参数的分析,能够得出,矮抗58和周麦20的株高和成穗数性状一般配合力高,豫麦34和周麦20的百粒重一般配合力高,中国农大L806和周麦20的粗蛋白含量、沉降值、容重、吸水率和湿面筋含量一般配合力高,周麦32和周麦20的出粉率一般配合力高,表明以上性状在后代中平均表现较好。通过遗传参数分析可知,小麦性状以加性效应影响为主,株高、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单株成穗数、穗长和芒长、粗蛋白含量、沉降值、出粉率、容重、吸水率和湿面筋含量的环境方差和基因型方差对比发现,以上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方差明显高于环境方差,表明其品质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而受基因的影响较大。并且,矮抗58和周麦20杂交组合F1代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均具表现有明显的超亲优势。四个小麦杂交组合F1代抗寒能力初探通过对低温处理小麦幼苗进行相关的生理生化分析发现,4个杂交组合F1代小麦幼苗叶片中的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电导率在经过低温处理后都有明显的提高。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发现,矮抗58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1号的耐寒能力较好。中国农大L806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子代的生理生化水平增幅与亲本相似,由此表明子代的耐寒能力与亲本相似。豫麦34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5号的耐寒能力最佳。周麦32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4号的耐寒能力较好。周麦20在经过低温处理后的生理生化水平增幅较小,且豫麦34和周麦20杂交组合以及周麦32和周麦20杂交组合子代的生理生化水平增幅较其亲本有下降的趋势,因此,以上两个组合后代小麦耐寒能力有望提高。(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4-01)

王伟,贾玉山,格根图,降晓伟,尹强[6](2018)在《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究末茬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在越冬期间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能力的强弱。本研究以"金皇后"(Medicago sative L."Gold empress")、"准格尔"(Medicago sative L."Zhungeer")、"WL323"(Medicago sative L."WL323")为试验材料,测定3个苜蓿品种的4种留茬高度(0、0~5、5~10、10~15cm)在自然环境下根内可溶性糖(W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综合评价各苜蓿品种及其末茬不同留茬高度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气温降低而升高,随气温升高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留茬高度之间随气温变化规律不同。2)综合评价3个苜蓿品种抗寒能力强弱:准格尔>金皇后>WL323,同一苜蓿品种末茬不同留茬高度抗寒能力强弱为A3>A2>A1>A0。不同苜蓿品种抗寒能力不同,建议末茬留茬高度为10~15cm。(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晓慧,杨爱国,杜海波,王晓晶,陈淑华[7](2018)在《桤叶唐棣的抗寒性及抗病虫能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桤叶唐棣1年生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38.32℃,通过试验观察桤叶唐棣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能力极强,适宜在白城干寒地区生长。(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02期)

苗鑫,徐世才,车银娟,吴文乐,范培月[8](2018)在《延安地区小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菜蛾在延安地区自然条件下能否越冬,对小菜蛾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以及室外自然条件下越冬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幼虫中1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低(-17.07℃)。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高(-14.36℃),其次为成虫(-15.25℃),蛹期的过冷却点最低(-19.45℃),这表明在小菜蛾各种虫态中抗寒能力最强的是蛹。在5、0、-5、-10℃温度条件下,小菜蛾蛹的LT_(50)、LT_(90)、LT_(99.9)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99.9%蛹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52.82、29.03、26.17、13.45 d,这表明小菜蛾不能在冬季温度连续低于0℃的时间超过29 d的地区越冬;另外,小菜蛾蛹的野外越冬试验结果发现,蛹在延安地区越冬死亡率为100%。结合延安地区冬季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断自然条件下小菜蛾在延安地区不能越冬。(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01期)

丁迪云,王刚,陈卫东,刘志昌,张建国[9](2017)在《柱花草抗寒新品系耐寒能力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目的是培育高产、优质、抗寒柱花草新品种。利用选育的柱花草抗寒新品系与其他柱花草进行比较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产草量、抗寒性及其品质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新品系的产草量提高了10%~360%,在广东中部地区越冬率保持100%,粗蛋白质含量高(13.2%),粗纤维含量较低(32.67%),其他营养成分指标也表现良好。该新品系符合育种目标,是生产及抗寒育种的优良新材料。(本文来源于《草学》期刊2017年06期)

阿依谢姆古丽·亚库普,安尼瓦尔·库尔班,郭文超[10](2017)在《丁香假单胞菌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抗寒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处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使用过冷却仪测定过冷却点,分析该菌株对参试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5龄非滞育幼虫抗寒能力比其他龄期非滞育幼虫强。亚洲玉米螟滞育5龄幼虫抗寒能力比非滞育5龄幼虫强。使用丁香假单胞菌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非滞育和滞育幼虫,24 h后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5.14和2.83℃。5龄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11.25和4.65℃。丁香假单胞菌菌悬液(浓度为8×108 cfu/m L)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非滞育5龄幼虫在(15±1)℃条件下处理24 h后平均死亡率39.1%。(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抗寒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年生以上黑果腺肋花楸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可耐-40℃低温,在降水量500 mm以上地区可自然生长。但黑果腺肋花楸幼树抗寒能力较差,1~2年生幼树越冬时抽条问题严重。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K_2HPO_4提高幼树枝条木质化程度,可以提高幼树抗寒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寒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智,郑乔,张云慧,刘杰,殷新田.草地贪夜蛾室内种群抗寒能力测定[J].植物保护.2019

[2].冯建民.提高寒冷地区黑果腺肋花楸幼树抗寒能力试验分析[J].现代农业.2019

[3].周婵,王建格,张佳佳,杜丽.过表达香樟CcCBFs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寒能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4].马艺杰,苏世平,李毅,种培芳.核桃不同品种间抗寒能力比较[J].果树学报.2018

[5].李杨洋.5种小麦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与抗寒能力初探[D].郑州大学.2018

[6].王伟,贾玉山,格根图,降晓伟,尹强.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能力评价[J].畜牧兽医学报.2018

[7].刘晓慧,杨爱国,杜海波,王晓晶,陈淑华.桤叶唐棣的抗寒性及抗病虫能力测定[J].吉林农业.2018

[8].苗鑫,徐世才,车银娟,吴文乐,范培月.延安地区小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初探[J].蔬菜.2018

[9].丁迪云,王刚,陈卫东,刘志昌,张建国.柱花草抗寒新品系耐寒能力比较研究[J].草学.2017

[10].阿依谢姆古丽·亚库普,安尼瓦尔·库尔班,郭文超.丁香假单胞菌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抗寒能力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7

标签:;  ;  ;  ;  

抗寒能力论文-张智,郑乔,张云慧,刘杰,殷新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