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网站论文-李艳琴,王舒

科普网站论文-李艳琴,王舒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普网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普信息,政府,政府科普网站

科普网站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琴,王舒[1](2019)在《政府科普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普信息是政府科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政府主要通过科普网站来管理和传播科普信息。笔者通过"科普网站导航"选取了17个政府科普网站为研究对象,从分布区域、网站主体、用户体验等方面对其建设现状展开分析,得出当前政府科普网站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晋图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赵玉龙[2](2018)在《文化视野中的科普网站内容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普网站在不同时期承载的核心功能有所不同,经过初期的科学基础知识"扫盲"后,当下更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深化与升华,以及科学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构建。结合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在文化视野中思考科普网站的内容构建应是科普网站的新角度和新视点,并贯穿于网站建设和发展的始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时代公众科学素质评估评价专题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8)

刘志磊[3](2018)在《官办与民办科普网站比较分析及启示——以中国科普博览和科学松鼠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普网站承担着科学传播的职责,对网络时代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科普博览和科学松鼠会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官办科普网站和民办科普网站在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公众互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科普网站建设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与推进。(本文来源于《科协论坛》期刊2018年07期)

马兰[4](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及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科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互联网+科普”的建设工程应运而生。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科学普及方式和手段,科普网站作为网络科普的主要传播平台,已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相比国外,中国的科普网站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的网络科普正处在一种成型但还不成熟的阶段,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那么国内外科普网站的建设究竟存在怎样的差距,各自又有怎样的特点,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得以展开。网站建设中,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两大板块,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内容和表现形式对国内外科普网站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为我国科普网站的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本研究以中国、美国、英国的科普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普查叁个国家的科普网站,然后利用站长工具对普查到的网站进行全球排名和科学领域排名统计,最终综合筛选各国排名靠前的十个网站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同时构建了以网站建设基本情况、内容主题、受众对象叁个维度的内容分析框架,和以基本表现形式、信息传播形式、用户互动形式为叁个维度的表现形式分析框架,由此比较分析叁个国家的科普网站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和差异。最后分别选取了中美英的科普网站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首先,网站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1)从网站创建时间来看,美国相对靠前,主要集中在1995以后,其次是英国(2000年以前),最后是中国(2000年前后)。从主办方来看,中美教育科研机构是科普网站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主办的网站占所有科普网站的比例最大,而英国非营利机构主办的网站比例最大;国外个体类型的网站最少,国内政府在科普网站建设中贡献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主办的网站最少。(2)中美英科普网站中自然科学内容占主导:气候与环境主题内容最多,但相比国内,美英两国更加重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建设,以历史、经济、教育等为主,同时关于宗教、伦理、政治等内容也很丰富。(3)从受众定位来看,美英科普网站受众定位更加明确,国内绝大多数网站的定位就是公众;美国在公众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和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英国受众定位最清晰,一半以上的网站都有定位,以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的网站较多。其次,网站表现形式比较研究的结论:(1)中美英科普网站基本表现形式丰富,图文结合仍是最广泛的表现形式;国外“Podcast(播客)”是主要音频形式,国内网站几乎没有网络电台建设;除了gif动图、flash游戏外,国外网站喜欢在首页运用JS交互动画。(2)“新闻”“专题”“学科内容”等栏目信息传播形式国内外最为普遍,“科技”栏目在国外比较流行,而且国外一些网站甚至以不同受众群体作为一级栏目,也充分体现了国外网站用户细分的特点。(3)从用户互动形势来看,各国科普网站不仅通过网站提供互动平台,也充分利用移动端为受众提供社交平台和移动应用客户端,但国外社交平台账号和移动客户端的建设都多于中国,其中App建设甚至出现“一对多”,即一个网站建设有多个App。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科普网站的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团结各方力量,联合共建,提升网站质量;大力促进网络科普资源与学校科学课程的相互匹配并提高资源的开放性;加强网站受众定位和细分,实现精准科普;增强网站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建设,以促进自然、人文、科学的有机融合;加强网站社交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建设,助力“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蒋宇澄[5](2017)在《基于期望确认模型的科普网站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革命的快速推进,互联网已深入信息传递的各个领域。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科普已成为公民提升科学素养的最重要方式,其相对传统科普形式在结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的不同,为传统科普提供了极大的改进与发展的机遇。我国亦将科普写入法律条文中。加强互联网科普,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战略的深刻执行。科普网站是科普的重要载体,对科普网站的研究非常重要。而当前国内外学界对科普网站的研究多以研究报告或论文集形式出现,以期刊形式的科研成果不多,同时多集中于个案研究和定性研究,非常缺乏定量研究。同时国内学界多以网站自身作为研究视角及现状调研,从用户视角出发对科普网站使用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本研究从用户特征出发,针对科普网站的使用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理论梳理对模型进行建构。通过综合前人关于信息系统使用意愿的经典理论,主要为期望确认理论,并结合技术接受理论、整合型科技接受理论和信任因素,归纳出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感知易用性、满意度、感知信任这5个对持续使用意愿的产生影响的变量;之后通过专家访谈法对该五个变量进行评分,以检验其合理性。并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对变量的验证,建立起本研究的最初理论模型,并通过以上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共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363份,回收率为72.6%,获得有效问卷307份,有效率为84.6%,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实证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22.0、AMOS23.0、SmartPLS2.0M3和组合信度计算器。首先,使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受访者的基本特征和其科普网站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之后,通过SPSS22.0和组合信度计算器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相关分析;最后通过AMOS23.0和SmartPLS 2.0 M3对本研究的基础理论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以验证假设,获得以下研究结论:一、影响用户对科普网站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很多,如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和满意度都对其持续使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不同人口属性的用户其使用意愿也会有不同。二、科普网站用户感知信任和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有较强直接因果正相关性或能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叁、不同的用户属性的科普网站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存在显着差异。如科普工作者或相关领域专家、公共组织人员、独立经营着与在校大学生、退休员工、城镇劳动者、农业人口在科普网站的持续使用意愿感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4-15)

王向云[6](2017)在《我国科普网站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科技叁会"中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①。在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事业得以不断发展。作为科学传播重要媒介的科普网站肩负着重要使命。但是通过搜索国家数据库,笔者发现国家数据库中与科普网站相关的统计数据是0;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我国科普网站的分析,笔者发现科普网站在我国科学传播中实际发挥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比例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均表明对我国科普网站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较为系统地阐述我国科普网站的科学传播作用,将科普网站与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并展开论述,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分析我国科普网站的科学传播作用,综合运用科普网站与科学传播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我国科普网站在科学传播中的现状、特点、应有作用和未有效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素养、科普网站自身、网络科普联盟及其科普网站与各级科协间的合作这5个层次对对我国科普网站在科学传播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科普网站有效促进科学传播的保障措施,一是要完善科普政策、加大政策支持;二是要提升全体公民的素养;叁是要创新科普网站的表现形式;四是要完善科普网站的功能;五是要发挥我国科普联盟的实效;六是我国科普网站和各级科协要加强合作。(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林建芬,陈粉心,李娟[7](2016)在《在STSE教学中培养学生基于媒介资讯的化学信息素养——以科普网站、影视节目及微信社群的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学业评价是新一轮课改关注的焦点。结合课标、考纲和教材的分析,建构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基于化学学科的前沿研究趋势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着重研究如何挖掘整合化学科普网站、影视节目及微信公众号社群等信息渠道中的化学STSE教育素材,设计教学环节及学生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基于媒介资讯的化学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终身学习等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期为化学TPACK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19期)

桑子轶,郭健全,谢新新[8](2016)在《科普网站交互性对科普传播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普网站交互性打破了传统科普传播的单向灌输模式,使得受众从单一的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主动求索者和信息传播者,极大地促进了科普知识的传播。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网站交互性的定义、种类以及层次,其次表明了科普网站交互性对科普传播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科普网站建设的叁点建议:细分科普受众;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增强网站互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6年27期)

崔银河,刘萍[9](2016)在《我国科普网站科学管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当前我国科普网站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认为我国科普网站当前主要存在传播资源匮乏、传播方式单调、传播内容缺少监管等问题。通过问题成因分析,对科普网站运营经费、科学传播资源、科学传播质量和科学传播队伍等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加强我国科普网站的科学管理。(本文来源于《科学管理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罗洋[10](2016)在《科普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互联网技术越来越高端,我国上网的公民也日益增多,利用网络这一全新平台,高效、快捷进行科学与技术的传播普及成为科学教育者与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互联网具有内容丰富、信息海量、表达形式多样,用户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与互动等颇多优点,我国也逐步建立了许多的科普网站,和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相比,利用互联网发展科普事业具有广阔的空间。但目前很多科普网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网络所具有的的一些优势没有在很多科普网站中得以体现出来,用户体验也比预期要低很多。本文站在网络使用者的角度,对我国科普网站用户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围绕果壳网探讨出了提升用户满意的一些策略与建议。首先,本文对科普网站、用户满意度理论以及网站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科普网站自身特点和用户特征,构建出科普网站用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的科学性结全面性进行检验,根据构建的模型和设计的评价指标编写问卷。再次,以果壳网为为例,对其用户满意度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果壳网用户满意度现状,建立了果壳网用户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模型,同时也计算了影响用户满意度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科普网站用户满意度的策略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科普网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普网站在不同时期承载的核心功能有所不同,经过初期的科学基础知识"扫盲"后,当下更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深化与升华,以及科学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构建。结合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在文化视野中思考科普网站的内容构建应是科普网站的新角度和新视点,并贯穿于网站建设和发展的始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普网站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琴,王舒.政府科普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晋图学刊.2019

[2].赵玉龙.文化视野中的科普网站内容构建[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时代公众科学素质评估评价专题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8

[3].刘志磊.官办与民办科普网站比较分析及启示——以中国科普博览和科学松鼠会为例[J].科协论坛.2018

[4].马兰.基于“互联网+”的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及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8

[5].蒋宇澄.基于期望确认模型的科普网站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6].王向云.我国科普网站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林建芬,陈粉心,李娟.在STSE教学中培养学生基于媒介资讯的化学信息素养——以科普网站、影视节目及微信社群的分析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

[8].桑子轶,郭健全,谢新新.科普网站交互性对科普传播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

[9].崔银河,刘萍.我国科普网站科学管理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

[10].罗洋.科普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科普网站论文-李艳琴,王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