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和压降特性论文-吴国强,臧润清,孙志利

传热和压降特性论文-吴国强,臧润清,孙志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热和压降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翅片管换热器,换热系数,压降

传热和压降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强,臧润清,孙志利[1](2018)在《冷风机在结霜工况下的传热及压降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速冻设备用冷风机由于需要对大量的冷库进库食品进行快速降温,在此期间,结霜量较多,对换热器的性能影响较大。为探究不同结霜工况换热性能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该实验采用空气侧焓差法对换热器的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压降计测量压降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0℃结霜工况下,换热系数经八次加湿由干工况的27.7W m2(·K)下降到5. 7W m2(·K),下降速度逐渐减缓。-25℃结霜工况下,换热系数经八次加湿由干工况的29.4W m2(·K)逐渐下降到8. 4W m2(·K)。该次实验有效地测试了换热器在结霜工况的换热系数,为除霜和提高换热系数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8年11期)

郭峰[2](2018)在《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及压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场强化沸腾传热技术主要通过电场、流场和温度场之间的耦合作用来实现强化换热的目的,将电场强化技术引入微通道流动沸腾,可进一步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在解决微尺度热质输运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设计了针状、线状两种电极结构下的微细通道试验段,通过在电极上施加较低的电压,即可在通道内形成高强度的非均匀性电场,其中针状电极形成的是间断电场,线状电极形成的是连续电场。以制冷剂R141b为工质,研究了针状电极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的传热及压降特性,结果表明:针状电极形成的间断电场可以在整个电极分布区都表现出很好的强化沸腾传热效果,且电压越高强化效果越好,850 V下的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相比0 V时平均可提高41%。电场强化效果与干度有关,本试验中干度小于0.11时,强化效果显着;干度高于0.23时,强化效果大大降低。电场强化沸腾传热效果还与热流密度和质量流率有关,热流密度越低、质量流率越高,强化效果越显着。电场的作用使得通道内摩擦作用增强,因此导致总压降、两相流压降、单位长度两相摩擦压降均随着电压的升高而有所升高,试验条件下微细通道内的总压降最高提高了16.21%。进行了线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试验,结果表明:由线状电极形成的连续性电场也可以起到强化沸腾传热的效果,且其强化规律与针状电极有相同之处,热流密度越低、质量流率越高,电场强化效果越好。线状电极电场强化沸腾传热所需的最小电压有所提高,本试验中线状电极在400 V时表现出强化效果,而针状电极仅需250 V。低电压条件下,线状电极的强化效果比针状电极弱,400 V时针状电极、线状电极的强化因子分别为1.44、1.24;而高电压时,线状电极的强化效果又比针状电极强,850V时针状电极、线状电极的强化因子分别为1.69、1.75。通过对气泡所受的电场力进行分析可知,电场之所以能够强化沸腾传热是由于电场力可以将气泡压迫在换热壁面,从而大大增加了薄液膜区的蒸发面积。(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5)

朱荣鑫,王厚华,王清勤,吴伟伟,李国柱[3](2017)在《圆孔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luent软件,对翅片管换热器中单翅片的传热(以翅片表面努塞尔数表征)与压降(以摩擦因子表征)特性进行模拟研究,对开圆孔翅片的传热强化效果进行评价。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思路,以孔径和圆孔与基管位置为变量,设计了9组圆孔翅片,比较了平翅片(翅片表面未开圆孔的翅片)与9组圆孔翅片的表面努塞尔数、摩擦因子,筛选出传热强化效果最好的圆孔翅片。为揭示圆孔翅片强化传热的机理,根据Fluent软件模拟结果,对平翅片、圆孔翅片(传热强化效果最好的圆孔翅片)表面的温度场以及翅片横截面处翅片温度场及翅片表面空气温度场、速度场进行模拟分析。在空气雷诺数为480、960、1 440、1 920时,9组圆孔翅片的翅片表面努塞尔数比平翅片分别提高4%~12%、6%~21%、7%~23%、8%~24%,且所有翅片的摩擦因子相差不超过10%,说明平翅片表面开圆孔实现了传热强化,与圆孔位置相比,孔径对传热效果的改善影响更大。翅片表面的圆孔可有效阻碍其表面温度边界层、速度边界层的发展,增强气流扰动,有效强化翅片传热性能。(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7年11期)

邓俊[4](2016)在《蜂窝式不锈钢纤维烧结毡的制造及其压降与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燃烧是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有效方法,其载体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蜂窝式不锈钢纤维烧结毡催化载体,以结合蜂窝式载体的低压降特性和纤维式载体的优良传质特性。并对该新型催化载体的制备工艺、传热特性和压降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蜂窝式不锈钢纤维毡的制造及表征确定了适于不锈钢纤维加工的多齿刀具参数和切削工艺参数,制得了表面微结构丰富、直径在130μm-150μm的不锈钢纤维。确定了纤维毡的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具有内部叁维网状结构和蜂窝式通道结构的不锈钢纤维烧结毡,并对纤维毡进行了形貌表征。研究了蜂窝式通道的成形对纤维毡的局部影响,发现通道附近存在压缩区域,并且压缩区域随着通道直径增大而增大,其等效孔隙率随着通道直径的增大而降低。(2)蜂窝式不锈钢纤维烧结毡的压降特性利用风洞实验,研究了纤维毡结构参数对其压降特性的影响。发现渗透率和惯性系数几乎不受通道直径的影响;但随着孔隙率和通道面积占有率的升高,渗透率会随之升高,而惯性系数则呈下降趋势。将纤维毡与其它多孔材料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表面微结构的纤维毡其惯性系数比光滑表面纤维毡和泡沫材料的惯性系数高。推导了适用于蜂窝式不锈钢纤维毡的渗透率和惯性系数的关联公式。(3)蜂窝式不锈钢纤维烧结毡稳态传热特性利用辅助平板法,研究了纤维毡结构参数对其有效热导率的影响。发现有效热导率随着孔隙率或通道面积占有率的增大而降低,随着热端温度或通道直径的增加而升高。建立了蜂窝式不锈钢纤维毡的等效热阻模型,并推导出其等效热导率的理论公式。基于Parallel-Series热阻模型和测试数据,推导出了不具有蜂窝式通道结构的纤维毡的有效热导率关联公式。蜂窝式通道对不锈钢纤维毡热导率的影响,在实验结果和等效热阻模型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势。(4)影响蜂窝式不锈钢纤维毡性能因素的正交分析设计了带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研究了孔隙率、通道直径和通道面积占有率这叁个因素以及它们的两两交互对蜂窝式纤维毡有效热导率、渗透率和惯性系数的影响,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纤维毡性能的影响程度和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并给出蜂窝式不锈钢纤维烧结毡作为处理有机废气的催化载体的最佳参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2)

许卫国,张清红,杨冬,李永星,孙立岩[5](2015)在《高温导热油热载体螺纹管传热和压降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温导热油在螺纹管内流动和传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层流区,螺纹管沿程阻力系数是相应光管的1.8~3.0倍,Nu数是相应光管的2.8~4.6倍。在湍流区,螺纹管沿程阻力系数是相应光管的3~4倍,Nu数是相应光管的1.8~3.8倍。应用FLUENT对螺纹管和光管进行叁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螺纹管流场的背流面存在回流区。与光管相比,螺纹管局部协同角的变化范围更大,且在凹槽左右的位置局部协同角接近90°,远离凹槽位置,局部协同角较光管有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徐彬[6](2014)在《竖直内螺纹微肋管内LNG流动沸腾压降及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NG)具有高效、清洁、经济性好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液化天然气(LNG)的汽化是天然气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液化天然气在内螺纹微肋管内流动沸腾的压降与传热特性,对于汽化器的设计、换热效率的提高以及管路压力驱动装置的选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LNG的汽化大都在管式换热器中进行,属于两相流动沸腾研究范畴。虽然关于两相流动沸腾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或研究报告中,很难找到关于液化天然气或其主要成分甲烷在管内流动沸腾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在微肋强化管内流动沸腾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LNG在竖直微肋强化管内的两相流动沸腾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流动沸腾过程中的压降特性和传热特性。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设计、加工、搭建了适用于低温流体管内流动沸腾的实验台,并对实验台实验台进行调试和改进,以满足实验要求。制定了LNG管内流动沸腾实验工况。基于到LNG易燃易爆的特点,从实验的安全角度出发,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2.针对LNG在微肋强化管内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测量了不同入口压力、质量流量以及热流密度下,相应测点的温度、压降等参数。对试验数据处理,得到各工况下的摩擦压降、传热系数等参数,并分析了实验误差。3.系统研究和分析了LNG在竖直内螺纹微肋管内流动沸腾的压降特性,包括总压降特性和摩擦压降特性。分析了重力压降、加速压降以及摩擦压降这叁个压降分量在总压降中所占的比例,研究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以及入口压力的变化对流动过程中摩擦压降和总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速压降在总压降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在质量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摩擦压降与重力压降比重相当;摩擦压降和总压降均随着热流密度、质量流量均单调增加,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还将实验测得的数据与部分已有的摩擦压降经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出Hu关联式预测效果最好,但仍然存在较大偏差。为此,在Hu关联式的基础上对c系数进行了修正,并对修正后的关联式的预测精度进行了计算。4.系统研究和分析了LNG在竖直内螺纹微肋管内流动沸腾的传热特性。分别得到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以及入口压力的变化对局部传热系数和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在干度较低区域,局部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明显增大;平均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局部换热系数和平均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变化明显,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局部换热系数和平均换热系数均明显增大;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加,局部换热系数和平均换热系数均降低。最后,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的传热经验关联式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Koyama关联式预测精度最高。(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2-21)

邓冬,谢斯卫,汪荣顺[7](2013)在《U型管中单相液氮流的压降与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单U型管和两种多U型管,管径4~8 mm,曲率比8~15,对管中单相液氮流的压降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单U型管还是多U型管,在180°弯头内的当地传热特性与直管不同,壁面温度尤其是弯头后半段管的壁面温度明显下降,换热增大.对于单U型管,在弯头出口处换热系数达到最大;对于多U型管,换热系数沿程曲折增大,且在最后一个弯头出口处达到最大.基于Idelshik压降关联式,提出了单相液氮流在180°弯头内的摩擦压降关联式.新的关联式引入了离心力项,和实验数据良好吻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翟辰辰[8](2013)在《平行流蒸发器结构及安装角度对传热与压降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行流换热器是一种换热高效、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的新型换热器。近年来,人们对平行流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研究及应用较多,而平行流蒸发器的研究及应用较少。平行流蒸发器空气侧的传热与压降特性是衡量其换热性能的两个主要指标。本文研究基于家用空调的平行流蒸发器,首先对翅片结构参数进行研究及优选,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安装角度对平行流蒸发器空气侧传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解决平行流蒸发器冷凝水难以排除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为改善平行流蒸发器换热性能提供理论参考,全文分别以换热系数ha和压降△P表征平行流蒸发器空气侧传热和压降特性,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建立了平行流蒸发器百叶窗翅片的数值计算模型,应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空气在百叶窗翅片侧的传热、流动及压降变化规律,将换热系数、压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关联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可行性。2.依据正交试验方法,建立了9种不同结构参数组合的百叶窗翅片几何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以综合性能因子JF为评价指标,对模拟结果进行极差分析,获得了优选的翅片结构参数组合:翅片长度20mm、翅片间距1.5mm、翅片高度8mm、百叶窗角度30°。3.基于优选的平行流蒸发器翅片结构参数,进行了自由进风和受限进风两种进风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揭示了9种安装角度(0°、士15°、±30°、±45°、土60°)对平行流蒸发器空气侧传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换热性能较好的安装角度是:受限进风条件0=±60°。4.借助换热器性能实验装置,进行了平行流蒸发器在不同安装角度下的传热和压降特性实验,对比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两者较一致,表明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石帅,阎昌琪,牛广林,陈哲雨[9](2012)在《针翅管传热与压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润滑油为换热介质,对整体针翅管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针翅管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在换热介质纵向冲刷换热管的条件下,对不同针翅长度的3种整体针翅管与光管进行了传热与阻力试验。结果表明:整体针翅管对润滑油换热具有很好的强化能力,在本试验范围内,整体针翅管对油流体扰动强烈,换热强度是同条件下光管的2~6倍;针翅长度是影响针翅管压降的主要因素,在雷诺数达300时,压降曲线出现转折。(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11期)

李娟,凌祥,彭浩[10](2012)在《新型叁角孔翅片的对流传热及压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利用边界层的起始段效应,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提出一种新型横排叁角形多孔翅片。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翅片热力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与相关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分析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开孔率以及孔错开间距等因素对新型多孔翅片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开孔率翅片总体传热特性优于较小开孔率翅片;孔错开间距为1/2单元宽度的翅片具有较大的传热品质因子,传热性能更好。最后,通过与锯齿翅片传热品质因子j/f~(1/3)进行比较得出,叁角孔翅片具有较优越的传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传热和压降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场强化沸腾传热技术主要通过电场、流场和温度场之间的耦合作用来实现强化换热的目的,将电场强化技术引入微通道流动沸腾,可进一步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在解决微尺度热质输运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设计了针状、线状两种电极结构下的微细通道试验段,通过在电极上施加较低的电压,即可在通道内形成高强度的非均匀性电场,其中针状电极形成的是间断电场,线状电极形成的是连续电场。以制冷剂R141b为工质,研究了针状电极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的传热及压降特性,结果表明:针状电极形成的间断电场可以在整个电极分布区都表现出很好的强化沸腾传热效果,且电压越高强化效果越好,850 V下的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相比0 V时平均可提高41%。电场强化效果与干度有关,本试验中干度小于0.11时,强化效果显着;干度高于0.23时,强化效果大大降低。电场强化沸腾传热效果还与热流密度和质量流率有关,热流密度越低、质量流率越高,强化效果越显着。电场的作用使得通道内摩擦作用增强,因此导致总压降、两相流压降、单位长度两相摩擦压降均随着电压的升高而有所升高,试验条件下微细通道内的总压降最高提高了16.21%。进行了线状电极作用下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试验,结果表明:由线状电极形成的连续性电场也可以起到强化沸腾传热的效果,且其强化规律与针状电极有相同之处,热流密度越低、质量流率越高,电场强化效果越好。线状电极电场强化沸腾传热所需的最小电压有所提高,本试验中线状电极在400 V时表现出强化效果,而针状电极仅需250 V。低电压条件下,线状电极的强化效果比针状电极弱,400 V时针状电极、线状电极的强化因子分别为1.44、1.24;而高电压时,线状电极的强化效果又比针状电极强,850V时针状电极、线状电极的强化因子分别为1.69、1.75。通过对气泡所受的电场力进行分析可知,电场之所以能够强化沸腾传热是由于电场力可以将气泡压迫在换热壁面,从而大大增加了薄液膜区的蒸发面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热和压降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国强,臧润清,孙志利.冷风机在结霜工况下的传热及压降特性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8

[2].郭峰.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及压降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朱荣鑫,王厚华,王清勤,吴伟伟,李国柱.圆孔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特性[J].煤气与热力.2017

[4].邓俊.蜂窝式不锈钢纤维烧结毡的制造及其压降与传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5].许卫国,张清红,杨冬,李永星,孙立岩.高温导热油热载体螺纹管传热和压降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6].徐彬.竖直内螺纹微肋管内LNG流动沸腾压降及传热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7].邓冬,谢斯卫,汪荣顺.U型管中单相液氮流的压降与传热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

[8].翟辰辰.平行流蒸发器结构及安装角度对传热与压降特性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3

[9].石帅,阎昌琪,牛广林,陈哲雨.针翅管传热与压降特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

[10].李娟,凌祥,彭浩.新型叁角孔翅片的对流传热及压降特性[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标签:;  ;  ;  

传热和压降特性论文-吴国强,臧润清,孙志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