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除硫论文-徐金兰,张苗佳,丁可帅,张小艳

同步除硫论文-徐金兰,张苗佳,丁可帅,张小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步除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号分子,厌氧脱氮除硫,异养反硝化,荧光原位杂交

同步除硫论文文献综述

徐金兰,张苗佳,丁可帅,张小艳[1](2019)在《信号分子OHHL对厌氧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信号分子对厌氧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本文采用信号分子OHHL(N-3-oxo-hexanoyl-homoserine-lactone),在两种进水硫化物浓度(100 mg/L和200 mg/L)条件下,研究OHHL浓度对脱氮除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硫化物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信号分子OHHL投加浓度为1.5μM时硫化物和硝酸盐在反应进行36 h时的去除率高达99.0%、96.1%,单质硫产量高达60 mg/L,远高于未投加信号分子及投加浓度为1.0μM、2.0μM的体系.可见投加信号分子可以促进硫化物和硝酸盐的去除,提高单质硫产量.这是由于投加信号分子时(1.5μM)体系中的总菌数量大幅度提高至1.1×10~5 CFU/mL,远高于其他条件下的相应值(2.6×10~4~7.0×10~4 CFU/mL),增强了异养反硝化作用.此外,进水硫化物浓度为200 mg/L时,需要延长反应时间至72h才可达到较高(91.7%)的硝酸盐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徐金兰,陈紫薇,张少枫,魏旖旎[2](2019)在《信号分子联合脱氮硫杆菌对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信号分子联合菌对同步脱氮除硫效果的影响,发现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可以加快硫化物和硝酸盐氮的去除且相比单独投加时更有利于单质硫的稳定积累和氮气产量的增加,并通过FISH技术检测了反应结束后微生物总量,信号联合脱氮硫杆菌可以增加微生物总数,因此能够实现较好地脱氮除硫效果.实验从不同信号分子浓度中找出了有利于单质硫稳定积累的最佳浓度,进而在此浓度下分析了单独投加信号分子、单独投加脱氮硫杆菌,以及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3种情况下的脱氮除硫效果.结果表明,当硫化物浓度为200 mg·L-1时,延长反应时间至72 h后,信号分子联合脱氮硫杆菌使硫化物的去除率提高至99. 8%,硝酸盐去除率提高至96. 9%,且单质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率减慢,氮气的产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其单质硫和氮气的量分别达到59. 0 mg和80. 0 m L.当硫化物浓度为300 mg·L-1时,单独投加2. 5μmol·L-1的信号分子在72 h时其硫化物和去除率达到99. 0%,硝酸盐的去除达到93. 9%,单质硫和氮气的产量分别达到63. 1 mg和79. 5 m L.(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周建华,董美华,张博琳,王全亿[3](2018)在《同步脱氮除硫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同步脱氮除硫的反应机制,总结了反应物之间的比值、PH、微生物群落叁个方面对该技术的影响以及同步脱氮除硫的最适值。为今后做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建华,司秀荣,吴小芳,丁玎[4](2018)在《异养厌氧生物工艺同步脱氮除硫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恒温水浴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中接种普通厌氧污泥,投加人工配制的含硫含氮有机废水,进行异养厌氧生物同步脱氮除硫的连续试验研究,进水氨氮和硫酸根浓度分别为200mg/L和686mg/L。经过近100天的培养驯化后,反应器内出现了氨氮和硫酸根同步去除的现象,氨氮平均去除率为14.2%,硫酸根为61.7%。以连续流反应器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进行批式试验,结果表明:改变进水的COD、氨氮和硫酸根浓度以及HRT,均能实现氨氮和硫酸根的同步去除,但其并未成为反应器内的主导反应。(本文来源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慧[5](2017)在《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同步脱氮除硫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可将废水中的氨氮和硫酸盐同时去除,处理效率高,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在废水处理领域,为氨氮和硫酸盐同步去除提供了新思路。但是目前,该反应启动耗时长以及机理不明确对该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障碍。本课题主要研究无机条件下运行的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启动过程特点及污染物处理能力,考察此过程中的微生物形态、种群组成特性等,为其在废水处理领域中对含有高浓度氨氮和硫酸盐废水处理实践基础。本课题采用自行设计的厌氧生物反应器,仅用氨氮和硫酸盐作为进水基质培养混合污泥以启动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对其水处理性能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探究,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污泥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为该反应机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持。驯化过程历时103天,在第26天出现氨氮和硫酸盐同步脱脱除的现象。反应器内脱氮脱硫效果良好,NH4+-N和SO42-去除率分别最高达92.5%和59.3%。高基质浓度(NH4+-N为180.0mg/L、SO42-为1050.0mg/L)下进水对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优势菌种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通过监测进出水pH发现,该反应是一个产酸反应,不同于传统厌氧氨氧化反应。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提高进水N/S比有利于提高基质NH4+-N和SO42-的去除率;当HRT为18h时,NH4+-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73.1%、0.059KgN/m3·d,SO42-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32.8%、0.180 KgS/m3·d;适宜的NO3--N及NO2--N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有机物的添加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脱氮除硫反应,在高浓度(800mg/L-1500mg/L)下使反应过程中的优势菌种由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菌向硫酸盐还原菌转化。高基质浓度(NH4+-N为180.0mg/L、SO42-为1050.0mg/L)进水对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优势菌种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本实验中采用的厌氧生物反应器中主要存在13个门的菌种,总共占整体测序微生物总量的92.9%-93.7%。其中存在厌氧反应器常见的门类: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Chlorobi(绿菌门)等。不常出现在厌氧反应器内的门类有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Cyanobacteria(蓝细菌门)、Armatimonadetes(装甲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以及两种新细菌Candidate_division_OD1和SHA-109。另外,Ignavibacteriales属的比例占细菌总数的12.6%-13.1%,比例较高,但目前对此菌种的研究较少,还未有中文命名。在本反应器内总共检测出主要3种属于Planctomyetes(浮霉菌门)的细菌,分别为Pla4_lineage、SM1A02和Planctomycetaceae,所占比例之和约为1.5%-3.3%;2种AOB细菌,所占比例为1.8%-2.3%,4种反硝化细菌,所占比例约11.2%-12.4%。没有发现存在任何硫酸盐还原菌,可见S2-并不是S-Anammox反应的产物。连续运行实验显示S-Anammox的N/S转化比不稳定,同时污泥中微生物测序证明反应器内存在多种脱氮菌种,可以表明S-Anammox反应是一个多步反应。进水N/S比及HRT等条件都可能影响反应的进行。进水N/S比对该反应氮损失的影响较明显,而提高进水N/S比,不仅能显着提高NH4+-N的转化率,而且能够提高氮损失。(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6)

崔丽,王慧,梁吉艳,黄开拓[6](2017)在《废水同步脱氮除硫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脱氮除硫和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除硫3种生物同步脱氮除硫工艺的发展概况及工艺条件。该技术能将废水中的氮硫元素同时去除,避免了氨氮、硫酸盐分别处理时过程不稳定、去除效率不高等不足,并且在脱硫的同时能够回收硫单质,实现资源回收,不产生二次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展望了3种工艺的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认为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除硫技术将去除污染物及产生电能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研究潜力及价值;应加强脱硫反硝化技术碳氮硫同时去除的优化条件和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及运行调控的研究;加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功能菌种的筛选、探讨反应的机理,探索适合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合理启动运行方式。(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黄俊,张诗颖,王翻翻,李月寒,吴鹏[7](2015)在《同步脱氮除硫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工程化应用,从稳定运行的反硝化脱硫UASB中筛选出2株高活性自养反硝化菌H3和H7,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生长及反硝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2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分别与Pseudomonas stutzeri CONC12和Pseudomonas stutzeri 19smn4相似性为99.6%和98.9%。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两菌株都为Pseudomonas stutzeri。对两菌株的生长和反硝化特性研究表明,菌株H3和H7的生长最适起始p H为6.94和6.88,最适反硝化p H分别为6.77和6.56。H3和H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4℃和30.6℃,最适反硝化温度分别为31.4℃和31.2℃,两株菌种都为非耐盐菌株。(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5年10期)

丁敏,黄勇,袁怡[8](2015)在《同步脱氮除硫性能、模型和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生物同步脱氮除硫工艺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多数工艺仅限于对运行负荷和性能的初始研究,同步反硝化脱氮硫化物氧化除硫和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降解机制还亟待进一步研究阐明。为此,对生物同步去碳脱氮除硫的运行性能,模型建立和相关微生物菌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齐凯,马晨曦[9](2014)在《一种新型同步脱氮除硫技术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单项分步的脱氮工艺和除硫工艺发展较为成熟,却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技术为实现废水同步脱氮除硫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工艺设计思路,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介绍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反应机理、菌种特性以及反应的影响因素,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该项技术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4年01期)

陈子爱,陈会娟,魏本平,刘刚金,邓良伟[10](2014)在《n(NO_3~--N)/n(NO_2~--N)对混培养菌与纯培养菌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度30℃、pH为7、硫氮比为5/3、厌氧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n(NO-3-N)/n(NO-2-N)对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混培养菌同步脱氮除硫影响.随着n(NO-3-N)/n(NO-2-N)减小,荧光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NOx-N去除率逐渐增高,而S2-去除率却依次减少,混培养菌对NOx-N去除效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稳.n(NO-3-N)/n(NO-2-N)对混培养菌去除S2-几乎没有影响.荧光假单胞菌能迅速将NO-3-N转化为NO-2-N,但NO-2-N转为N2却相对缓慢,培养液中出现NO-2-N累积;而铜绿假单胞菌将NO-2-N还原N2的能力明显比荧光假单胞菌强,培养液未反应的NOx-N以NO-3-N为主,未出现NO-2-N累积.混培养菌对NOx-N转化的情况介于荧光假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之间.荧光假单胞菌同时获得较高NOx-N、S2-去除的n(NO-3-N)/n(NO-2-N)为5/5,铜绿假单胞菌为10/0,混培养菌为5.0/5.0.混培养菌对NOx-N、S2-的同步去除效果优于单菌株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同步除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信号分子联合菌对同步脱氮除硫效果的影响,发现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可以加快硫化物和硝酸盐氮的去除且相比单独投加时更有利于单质硫的稳定积累和氮气产量的增加,并通过FISH技术检测了反应结束后微生物总量,信号联合脱氮硫杆菌可以增加微生物总数,因此能够实现较好地脱氮除硫效果.实验从不同信号分子浓度中找出了有利于单质硫稳定积累的最佳浓度,进而在此浓度下分析了单独投加信号分子、单独投加脱氮硫杆菌,以及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3种情况下的脱氮除硫效果.结果表明,当硫化物浓度为200 mg·L-1时,延长反应时间至72 h后,信号分子联合脱氮硫杆菌使硫化物的去除率提高至99. 8%,硝酸盐去除率提高至96. 9%,且单质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率减慢,氮气的产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其单质硫和氮气的量分别达到59. 0 mg和80. 0 m L.当硫化物浓度为300 mg·L-1时,单独投加2. 5μmol·L-1的信号分子在72 h时其硫化物和去除率达到99. 0%,硝酸盐的去除达到93. 9%,单质硫和氮气的产量分别达到63. 1 mg和79. 5 m 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步除硫论文参考文献

[1].徐金兰,张苗佳,丁可帅,张小艳.信号分子OHHL对厌氧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徐金兰,陈紫薇,张少枫,魏旖旎.信号分子联合脱氮硫杆菌对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3].周建华,董美华,张博琳,王全亿.同步脱氮除硫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

[4].周建华,司秀荣,吴小芳,丁玎.异养厌氧生物工艺同步脱氮除硫试验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

[5].王慧.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同步脱氮除硫实验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

[6].崔丽,王慧,梁吉艳,黄开拓.废水同步脱氮除硫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处理技术.2017

[7].黄俊,张诗颖,王翻翻,李月寒,吴鹏.同步脱氮除硫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5

[8].丁敏,黄勇,袁怡.同步脱氮除硫性能、模型和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5

[9].齐凯,马晨曦.一种新型同步脱氮除硫技术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J].辽宁化工.2014

[10].陈子爱,陈会娟,魏本平,刘刚金,邓良伟.n(NO_3~--N)/n(NO_2~--N)对混培养菌与纯培养菌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4

标签:;  ;  ;  ;  

同步除硫论文-徐金兰,张苗佳,丁可帅,张小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