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健功能论文-俞楠欣,巫木旺,朱凌,陈中铭,冯璋斐

生态保健功能论文-俞楠欣,巫木旺,朱凌,陈中铭,冯璋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保健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森林植被,空间布局

生态保健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俞楠欣,巫木旺,朱凌,陈中铭,冯璋斐[1](2019)在《基于空间布局的浙江森林植被生态保健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森林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其森林植被生态保健功能,针对浙江省各个区域的森林植被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森林植被的规划发展方向和保护的方法,并探索保护森林植被资源的创新性模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茜,王成,董建文[2](2018)在《基于保健因子和动物旷场试验的毛竹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竹林为例,研究林内一年四季保健因子的季节变化、日变化规律,并通过小白鼠的旷场试验(OFT)研究林内保健因子对小白鼠自发行为的影响,为毛竹林保健型园林以及森林浴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林内四季的空气温湿度、风速、光照、空气颗粒物浓度、植物挥发物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和采集,并借助小白鼠OFT试验评价毛竹林生态保健功能。结果表明:1)人体舒适度方面,四季光照强度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风速大小顺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气温值高低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湿度大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空气颗粒物方面,TSP、PM10、PM2.5颗粒物日均浓度大小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PM1.0日均浓度大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其中TSP和PM10的浓度冬季与春、夏季差异显着(P<0.05),PM2.5和PM1.0的浓度冬季与其他3个季节差异均显着(P<0.05);3)植物挥发物方面,春季植物挥发物种类最多为22种,夏季、秋季次之分别为20种和19种,冬季最少为17种,从主要挥发物的相对含量大小来看: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动物旷场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竹林"处理"后的小白鼠紧张感有所降低,探索、认知能力明显增强。毛竹内尤其是春、夏季有很好的生态保健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利,适合保健型园林的开发和建设。(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郑钧,吴仁武,任伟涛,包志毅[3](2018)在《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城市居民也更加关注环境对于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公园绿地能够通过保护、美化以及改善环境等功能促进城市居民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通过综述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的产生途径、测定及评价方法、功能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对常用的园林植物材料生态保健功能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试验研究、试验研究应结合多学科综合运用、建立科学的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等将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王月容,段敏杰,刘晶,郭佳[4](2018)在《北京天坛公园绿地两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功能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北京天坛公园内4种绿地结构类型及13种不同配置模式(一种为水泥铺装空白地面对照)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公园绿地的空气负离子、PM_(2.5)两种主要生态保键因子的单项保键效应定量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天坛公园春夏两季各样地的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趋势,秋冬两季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四季负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样地中夏季最高平均值为1577.04个/cm~3,冬季最低平均值为311.94个/cm~3;PM_(2.5)浓度日变化除春季外,其他叁季的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趋势;各样地消减能力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至。消减率范围为0.01%~12.98%;各类绿地结构类型生态保健功能效应排序为乔—灌—草最好,乔一草较好,灌—草和纯草类型次之。绿地与棵地两种样地在春、夏、秋叁季节里在8:00~18:00左右均适合进行户外游憩活动,但最佳游憩时间不同。冬只只有绿地内10:00~12:00时间段适宜户外游憩。(本文来源于《2017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期刊2018-01-16)

王茜,王成,杜万光,许超,郭珺琪[5](2018)在《福州旗山夏季毛竹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夏季是毛竹林发挥降温增湿、固碳释氧等生态保健功能效果最佳时期,通过对毛竹游憩林内外环境因子进行比较研究,为综合评价其生态保健功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夏季对毛竹林内、林缘及附近广场的空气温湿度、风速和光照、颗粒物浓度、空气富氧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观测,评价毛竹林的生态保健功能。【结果】(1)人体舒适度指标显示,与广场相比林内降温幅度为8.60~12.50℃,林缘降温幅度为7.10~11.20℃;林内相对湿度日均值分别比林缘、广场高15%、42%,林缘比广场高31%;广场风速的日均值分别比林内、林缘高35%和27%。(2)各测定点空气中4种粒径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大小顺序均为广场>林缘>林内,广场、林缘和林内3块样地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浓度的日均值均属于"中等"等级;林内与林缘可入肺颗粒物(PM_(2.5))浓度的日均值属于"清洁"等级,而广场可入肺颗粒物(PM_(2.5))浓度的日均值属于"中等"等级。(3)空气富氧度指标显示,在林内日均值最高,日变化范围在20.84%~23.20%;林缘次之,日变化范围在20.61%~22.73%;广场最低,日变化范围在20.12%~21.91%。(4)动物试验发现,经竹林"沐浴"后的小鼠紧张感有所降低,探索、认知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在夏季,与林缘、广场相比,毛竹林内空气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适合游客休憩。(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王月容,段敏杰,刘晶,郭佳[6](2017)在《北京天坛公园绿地两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功能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北京天坛公园内4种绿地结构类型及13种不同配置模式(一种为水泥铺装空白地面对照)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公园绿地的空气负离子、PM_(2.5)两种主要生态保键因子的单项保键效应定量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天坛公园春夏两季各样地的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趋势,秋冬两季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四季负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样地中夏季最高平均值为1577.04个·cm~(-3),冬季最低平均值为311.94个·cm~(-3);PM_(2.5)浓度日变化除春季外,其他叁季的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趋势;各样地消减能力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消减率范围为0.01%~12.98%;各类绿地结构类型生态保健功能效应排序为乔-灌-草最好,乔-草较好,灌-草和纯草类型次之。绿地与裸地两种样地在春夏秋叁季节里在8:00~18:00左右均适合进行户外游憩活动,但最佳游憩时间不同。冬季只有绿地内10:00~12:00时间段内在适宜户外游憩。(本文来源于《北京园林》期刊2017年03期)

刘延坤[7](2017)在《森林生态保健旅游资源及其保健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在当前的旅游中,旅游资源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们休闲保健意识的增强,森林生态保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日益成为旅游开发中的热点。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在森林环境中消除身心疲劳、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实现森林疗养与森林游憩紧密地融合的目的。本文从空气质量、空气负离子、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气候舒适度、空气富氧度、减噪效应等六方面介绍森林生态保健旅游资源及其保健功能。(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7年09期)

段敏杰,王月容,刘晶[8](2017)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综合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保健功能,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居民绿色出行,选取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内4种结构类型13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对其空气负离子浓度、人体舒适度(涉及温度、湿度、风速)、PM2.5浓度、噪音4种生态保健因子的单项及综合生态保健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春夏两季,紫竹院公园所有绿地均能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趋势,且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750个·cm~(-3)、123~1074个·cm~(-3);秋冬两季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范围较小,分别为324~527个·cm~(-3)、277~523个·cm~(-3);四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类型绿地在春夏两季均能降低空气中的PM2.5浓度,而在秋冬两季少数绿地的PM2.5浓度反而高于对照;绿地内PM2.5浓度日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的趋势;各样地对PM2.5的消减能力季节排序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削减率范围为-2.35%~12.02%;公园各绿地类型在春夏两季均能提高人体舒适度,尤其在夏季作用比较明显,在秋冬两季反而降低了人体舒适度;人体舒适度季节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紫竹院公园各绿地类型在夏季均可减弱噪音,其噪音净衰减率范围为0%~5.57%,且均有减噪最佳宽度;以典型的夏季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表明,紫竹院公园所选绿地结构类型中乔灌草结构的生态保健功能最好,灌草结构较好,乔草结构次之,草坪结构最差,而生态保健功能最优的园林植物配置模式则为圆柏+元宝枫—金银木+小叶黄杨+天目琼花+榆叶梅+锦熟黄杨—苔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王月容,段敏杰,刘晶[9](2017)在《北京市北小河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北京市典型社区示范北小河公园内4种绿地结构类型及12种不同配置模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公园绿地的空气负离子、人体舒适度(温度、湿度、风速)、PM_(2.5)、减噪效果的四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的单项及综合保健效应定量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北小河公园春夏两季各样地的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趋势,秋冬两季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四季负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样地中夏季最高平均值为1 492.59个·cm~(-3),冬季最低平均值为380.76个·cm~(-3);PM_(2.5)浓度日变化除春季外,其他叁季的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趋势;各样地消减能力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消减率范围为0.75%~13.65%;各类型绿地在春夏两季均有提高气候舒适性的作用,尤其在夏季作用较明显;各种绿地类型均有减噪效果最佳的宽度,其净衰率范围为0.17%~7.56%;以典型夏季数据进行的综合保健效果评价,最好的绿地结构类型为乔-灌-草和乔-草,灌-草和纯草类型次之。(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18期)

郑钧[10](2017)在《竹类植物生态保健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城市病”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有研究表明,植物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观赏、游憩、养生保健等各方面的需要,还能起到保护、美化和改善环境等功能。因为竹类植物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的运用到城市绿地景观的营造中。本研究针对在中国具有十分悠久栽培与利用历史的竹类植物,在生态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及植物功能理论等基础上,研究了竹类植物生态保健功能的组成、效应及影响因素。并且针对其中2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功能要素,在浙江农林大学翠竹园内选取了7种竹类植物开展了定量试验,研究了不同竹类植物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人体舒适度、空气负离子浓度及空气质量评价指数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探索了竹类植物降温增湿效应与释放空气负离子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筛选出了优良的竹种。主要结论如下:(1)竹类植物能够极显着地降低空气温度并提高相对湿度。竹类植物与铺装广场相比的日均降温强度夏季在1.0~3.5℃之间,平均值为2.6℃;秋季在1.0~2.8℃之间,平均值为2.2℃。竹类植物与铺装广场相比的日均增湿强度夏季在9.1~14.9%之间,平均值为12.2%;秋季在8.5~15%之间,平均值为12.5%。综合夏季及秋季,竹类植物的日均降温强度排序为:花叶京竹>高节竹>黄秆乌哺鸡竹淡竹>龟甲竹>花叶唐竹>辣韭矢竹;日均增湿强度排序为:花叶京竹>高节竹>龟甲竹>淡竹>黄秆乌哺鸡竹>花叶唐竹>辣韭矢竹。(2)竹类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舒适指数,提高人体舒适度。在夏季,竹类植物与铺装广场相比日均降低不舒适指数达到0.1~1.2,平均值为0.8。其中,黄秆乌哺鸡竹及花叶京竹的平均人体舒适度等级最高,高节竹及淡竹的平均人体舒适度等级次之,龟甲竹、花叶唐竹与辣韭矢竹的平均人体舒适度等级最低。(3)竹类植物林内日均空气温度及不舒适指数均低于林缘,日均空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缘。综合夏季及秋季,竹类植物林内与林缘的平均日空气温度差在0.1~0.5℃之间,平均值为0.4℃;平均日空气相对湿度差1.6~2.6%之间,平均值为2.2%;平均日不舒适指数差在0.4~0.7之间,平均值为0.5。(4)竹类植物能够极显着地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铺装广场相比,7种竹类植物全年的日均空气负离子浓度提高强度在360~626个·cm~(-3)之间,平均值为518个·cm~(-3),排序为:高节竹>淡竹>花叶京竹>黄秆乌哺鸡竹>龟甲竹>辣韭矢竹>花叶唐竹。竹类植物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最高,秋春次之,冬季最低。(5)竹类植物也能够极显着地提高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改善大气清洁度。与铺装广场相比,所有试验竹种的日均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提高强度在0.56~0.90之间,平均值为0.74。其中,高节竹改善大气清洁程度的效果最好,花叶京竹、淡竹及黄秆乌哺鸡竹次之,龟甲竹改善大气清洁程度的效果一般,而辣韭矢竹及花叶唐竹则相对较差。竹类植物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6)竹类植物林内日均空气负离子浓度及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均高于林缘。竹类植物林内与林缘全年的日均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在33~60个·cm~(-3)之间,平均值为51个·cm~(-3);日均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差在0.08~0.19之间,平均值为0.14。(7)相关性分析表明,竹类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叶面积指数、冠层覆盖度、天空可视度、密度)及环境微气候因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对竹林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起到了显着的影响。竹类植物的叶面积指数越大、冠层覆盖度越高、密度越大、天空可视度越小,环境中的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大,竹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及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就越高。竹类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叶面积指数、冠层覆盖度、天空可视度、密度)及环境微气候因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对竹林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也起到了显着的影响。竹类植物的叶面积指数越大、冠层覆盖度越高、密度越大、天空可视度越小,环境中的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大,竹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及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就越高。因此在将来园林绿地的实际应用中,应多选用叶面积指数大、冠层覆盖度高、密度大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竹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5-31)

生态保健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毛竹林为例,研究林内一年四季保健因子的季节变化、日变化规律,并通过小白鼠的旷场试验(OFT)研究林内保健因子对小白鼠自发行为的影响,为毛竹林保健型园林以及森林浴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林内四季的空气温湿度、风速、光照、空气颗粒物浓度、植物挥发物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和采集,并借助小白鼠OFT试验评价毛竹林生态保健功能。结果表明:1)人体舒适度方面,四季光照强度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风速大小顺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气温值高低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湿度大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空气颗粒物方面,TSP、PM10、PM2.5颗粒物日均浓度大小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PM1.0日均浓度大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其中TSP和PM10的浓度冬季与春、夏季差异显着(P<0.05),PM2.5和PM1.0的浓度冬季与其他3个季节差异均显着(P<0.05);3)植物挥发物方面,春季植物挥发物种类最多为22种,夏季、秋季次之分别为20种和19种,冬季最少为17种,从主要挥发物的相对含量大小来看: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动物旷场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竹林"处理"后的小白鼠紧张感有所降低,探索、认知能力明显增强。毛竹内尤其是春、夏季有很好的生态保健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利,适合保健型园林的开发和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保健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俞楠欣,巫木旺,朱凌,陈中铭,冯璋斐.基于空间布局的浙江森林植被生态保健功能[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王茜,王成,董建文.基于保健因子和动物旷场试验的毛竹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3].郑钧,吴仁武,任伟涛,包志毅.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王月容,段敏杰,刘晶,郭佳.北京天坛公园绿地两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功能效应研究[C].2017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2018

[5].王茜,王成,杜万光,许超,郭珺琪.福州旗山夏季毛竹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王月容,段敏杰,刘晶,郭佳.北京天坛公园绿地两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功能效应研究[J].北京园林.2017

[7].刘延坤.森林生态保健旅游资源及其保健功能[J].现代化农业.2017

[8].段敏杰,王月容,刘晶.北京紫竹院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综合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7

[9].王月容,段敏杰,刘晶.北京市北小河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效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10].郑钧.竹类植物生态保健功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标签:;  ;  ;  ;  

生态保健功能论文-俞楠欣,巫木旺,朱凌,陈中铭,冯璋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