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藻类变化论文-李希磊,于潇,卢钰博,杨俊丽,崔龙波

浮游藻类变化论文-李希磊,于潇,卢钰博,杨俊丽,崔龙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藻类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扇贝养殖,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

浮游藻类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希磊,于潇,卢钰博,杨俊丽,崔龙波[1](2019)在《2015—2017年莱州湾招远海域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2017年每年5—11月对莱州湾招远海域扇贝养殖区进行的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藻类的空间分布、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特征。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138种,其中硅藻门最多(86种),在数量与物种组成上均占主要地位;浮游藻类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藻类密度在5—6月和9—10月出现2次峰值,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92~3.57,均匀度指数为0.44~0.87;浮游藻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种为主,其群落结构呈现出温带海域区系特征,物种较多且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常孟阳,李晨露,董静,尚向阳,王佳慧[2](2019)在《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养殖池塘浮游藻类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7~9月对河南师范大学养殖基地暴发蓝藻水华的养殖池塘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藻类25种(属),隶属于5门。7月水华初期和8月水华中期,优势种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总浮游藻类的99%以上。浮游藻类丰度和生物量波动范围分别为(0.883~12.666)×10~8 cells/L和9.740~70.020 mg/L,生物多样性为0.05~1.15。总磷(TP)和总氮(TN)含量分别为0.32~0.51和4.18~7.09 mg/L,水温为22.1~30.6℃。TP、TN、水温较高是造成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生物多样性整体偏低。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和生物量与TP、TN含量呈正相关,蓝藻门(Cyanophyta)与水温、TP、TN呈正相关。同时,微囊藻暴发最大的威胁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释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MCs含量不得超过1.0μg/L,否则就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实验结束时,对水样和胞内MCs的测定。研究表明,水样中MCs含量为0.040μg/L,胞内MCs含量为0.686μg/L,该养殖池塘微囊藻毒素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张秀敏,张杨,张艳,齐云婷[3](2018)在《南四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四湖2009年4~12月水质及浮游藻类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南四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影响南四湖浮游藻类组成的主要因子及南四湖浮游藻类组成及变化趋势。从时间上看,南四湖各监测断面藻密度在夏季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与浮游藻类的种类、数量密切相关,水体营养水平越低,藻类的种类越多,而数量越少。反之,营养水平越高的水体,藻类种类就越少,甚至单一,数量却越大。(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18年04期)

张蔚珍,于佳,夏午来,胡宇飞,陈静[4](2017)在《西湖湖西浮游与着生藻类季节变化及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调查了西湖湖西沿岸带浮游藻类和不同基质(植物、石块和底泥)上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分析了着生丝状藻与浮游丝状藻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湖西生态修复过程中季节性暴发的丝状藻水华的原因。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和植物、底泥、石头上着生藻类中均以硅藻门种类数(分别占52.5%、60.4%、86.7%和72.7%)最多,蓝藻门(分别占10.1%、8.9%、6.7%和15.2%)和绿藻门(分别占26.3%、19.8%、5.6%和10.6%)次之,其他门类相对较少,浮游藻类与着生藻类优势种季节差异较大。附植丝状藻密度显着高于附泥和附石丝状藻,且狐尾藻上着生丝状藻密度与浮游丝状藻密度呈显着正相关,表明狐尾藻着生丝状藻可能是浮游丝状藻较重要的来源之一,该结果可为西湖丝状藻水华的控制提供一些参考。相关性分析表明,着生藻类和丝状藻与各理化因子(水深、透明度、溶解氧、水温、p H、TN、SRP、TP等)均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石磊,袁家俊,邵国洱,罗红宇,常抗美[5](2017)在《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池塘理化因子与浮游藻类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大棚高效养殖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对同一大棚内4口池塘的养殖效果和养殖水体中部分理化因子、浮游藻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理化因子方面,水温在16.85~31.75℃之间波动,整体呈上升趋势;pH在7.41~9.36之间波动,峰值出现在养殖初期,之后逐渐下降到一个稳定水平;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氨氮含量在0.20~6.56 mg/L之间,峰值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亚硝酸盐氮含量在0.002~29.5 mg/L之间,在5月底至6月初出现爆发性增加;浮游藻类方面,养殖池溏出现的浮游藻类6门36种(属),其中绿藻门13种(属),甲藻门6种(属),硅藻门6种(属),金藻门6种(属),裸藻门3种(属),蓝藻门2种(属)。优势种共9种(属),绿藻门的优势种为拟衣藻、卵囊藻、球衣藻,硅藻门的优势种为小环藻、菱形藻,甲藻门的优势种为裸甲藻,金藻门的优势种为小土栖藻,蓝藻门的优势种为色球藻、颤藻,其中色球藻的优势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优势种,整个养殖周期中浮游藻类的细胞总数在3.07×10~6~729.44×10~6 cell/L之间;养殖效果方面,4口池塘平均产量为1 335±25.5 kg/667 m~2,平均成活率为77.88%±1.49%,平均饵料系数为1.51±0.04。(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雷波,刘朔孺,张方辉,闫苏苏,李建辉[6](2017)在《叁峡水库上游长寿湖浮游藻类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的长寿湖浮游藻类以及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浮游藻类物种组成、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动态,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检验不同季节浮游藻类群落差异,同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确定影响不同季节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泽丝藻(Limnothrix sp.)、小尖头藻(Raphidiopsis sp.)、汉斯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具尾逗隐藻(Komma caudata)、鞘丝藻(Lyngbya sp.)和马索隐藻(Cryptomonas marssonii)为长寿湖优势种群,不同季节间浮游藻类群落组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以春季最为简单,夏季次之,秋、冬季最为复杂.不同季节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差异较大,水温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高锰酸盐指数、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有机碳在秋、冬季节同样成为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刘平,吴小伟,王永东[7](2016)在《邵伯湖各生态功能分区水质及浮游藻类变化趋势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邵伯湖不仅是入江水道的重要调蓄湖泊,也是扬州市重要的备用水源,更是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重要水域。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邵伯湖整个水域属于入江水道邵伯湖调水保护区,起于高邮湖控制线,止于扬州市万福闸,2020年水质目标为Ⅱ类。本文通过分析2011~2015年邵伯湖水质监测数据以及2013~2015年间邵伯湖浮游藻类状(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16年12期)

高云霓,顾钱洪,董静,陈琳,申东亮[8](2016)在《盘石头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色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藻类作为水环境重要指示生物,其组成在判断水质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盘石头水库作为河南省鹤壁市重要水源地,近期监测发现不同区域水体呈现不同水色。为了找到水色变化原因,本文调查了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结果显示盘石头水库不同水色区域浮游藻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根据藻类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发现水色出现异常的1#监测区域可能有向高营养水平发展的趋势,面临水质变差的风险,应重点监控,加强管理。(本文来源于《河南水产》期刊2016年05期)

舒卫先,张云舒,韦翠珍[9](2016)在《洪泽湖浮游藻类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洪泽湖11个采样点20次采样获得的湖水表层浮游藻类和水质理化指标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Y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洪泽湖浮游藻类时空分布动态及其影响要素。结果表明:洪泽湖浮游藻类共有7门60属144种,主要包括绿藻门66种、硅藻门36种、蓝藻门23种、裸藻门13种。浮游藻类群落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物种丰富度夏季最高,秋季中等,冬春季最低;西北部(成子湖区)和河流入湖口(溧河洼)高,湖心和河流出湖口(蒋坝)低;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全湖平均值变幅为157万~604万个/L,夏秋高,冬春--低;成子湖区等静水区高,入湖和出湖口低。浮游藻类组成和细胞密度的时间动态与温度、水位及营养盐(TN、TP等)的季节差异有关,而其空间动态与水动力因素和营养盐(NH3-N)的空间差异有关。建议限制洪泽湖营养盐陆地输入,合理调控洪泽湖水动力,以遏制洪泽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6年05期)

李雪娜[10](2016)在《基于遥感数据的大型浮游藻类生消过程中海表面温度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8年开始,我国黄海海域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大规模绿潮的侵袭,对海洋生态以及沿岸城市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针对这一严重的海洋灾害,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绿潮遥感监测算法以及立体监测系统的研究,而对于藻类爆发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藻类的生长繁殖与其所处的环境要素有关,如温度、盐度、光照等,其中温度是影响藻类繁殖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本文将对藻类爆发生消过程中海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遥感数据,对我国黄海海域绿潮爆发过程中的海表面温度的变化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MODIS影像中提取了浒苔、马尾藻和水体的光谱特征曲线,建立了用于识别大型藻类的大型浮游藻类指数(Macroalgae Index,MI);然后提取出绿潮爆发前后浒苔、马尾藻和水体的海表面温度,对海表面温度的变化进行初步分析;最后通过绿潮爆发前后,藻类覆盖区域和非藻类覆盖区域的海表面温度和MI之间的变化关系,对藻类生消过程中海表面温度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1)在藻类的生消过程中,藻类爆发前后研究区域内海表面温度无明显起伏变化,藻类爆发时海表面温度有明显变化。(2)藻类爆发时的海表面温度比爆发前后的海表面温度高,并且受到藻类生物量和分布密集度等因素的影响,藻类覆盖区域海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也有所不同。(3)藻类爆发时海表面温度比爆发前后的温度高约3℃左右,并且爆发后的海表面温度比爆发前的温度高;藻类爆发时藻类区域的海表面温度比周围水体的温度约高1℃。(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5-25)

浮游藻类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7~9月对河南师范大学养殖基地暴发蓝藻水华的养殖池塘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藻类25种(属),隶属于5门。7月水华初期和8月水华中期,优势种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总浮游藻类的99%以上。浮游藻类丰度和生物量波动范围分别为(0.883~12.666)×10~8 cells/L和9.740~70.020 mg/L,生物多样性为0.05~1.15。总磷(TP)和总氮(TN)含量分别为0.32~0.51和4.18~7.09 mg/L,水温为22.1~30.6℃。TP、TN、水温较高是造成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生物多样性整体偏低。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和生物量与TP、TN含量呈正相关,蓝藻门(Cyanophyta)与水温、TP、TN呈正相关。同时,微囊藻暴发最大的威胁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释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MCs含量不得超过1.0μg/L,否则就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实验结束时,对水样和胞内MCs的测定。研究表明,水样中MCs含量为0.040μg/L,胞内MCs含量为0.686μg/L,该养殖池塘微囊藻毒素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藻类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希磊,于潇,卢钰博,杨俊丽,崔龙波.2015—2017年莱州湾招远海域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变化[J].南方水产科学.2019

[2].常孟阳,李晨露,董静,尚向阳,王佳慧.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养殖池塘浮游藻类动态变化[J].渔业科学进展.2019

[3].张秀敏,张杨,张艳,齐云婷.南四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治淮.2018

[4].张蔚珍,于佳,夏午来,胡宇飞,陈静.西湖湖西浮游与着生藻类季节变化及相互关系[J].水生生物学报.2017

[5].石磊,袁家俊,邵国洱,罗红宇,常抗美.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池塘理化因子与浮游藻类动态变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雷波,刘朔孺,张方辉,闫苏苏,李建辉.叁峡水库上游长寿湖浮游藻类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J].湖泊科学.2017

[7].刘平,吴小伟,王永东.邵伯湖各生态功能分区水质及浮游藻类变化趋势探讨[J].治淮.2016

[8].高云霓,顾钱洪,董静,陈琳,申东亮.盘石头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色变化的关系[J].河南水产.2016

[9].舒卫先,张云舒,韦翠珍.洪泽湖浮游藻类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J].水资源保护.2016

[10].李雪娜.基于遥感数据的大型浮游藻类生消过程中海表面温度的变化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标签:;  ;  ;  ;  

浮游藻类变化论文-李希磊,于潇,卢钰博,杨俊丽,崔龙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