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信道模型库论文-刘博文

无线信道模型库论文-刘博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线信道模型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_a~ML~N模型,植入式体域网,参数估计,统计特性

无线信道模型库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文[1](2018)在《R_a~ML~N无线信道模型及其在植入式体域网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物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是人们对自身健康逐渐重视的表现形式,人体的各项生物信息指标可通过植入式芯片或可穿戴设备实时的传送至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从而实现对疾病的积极预防与在线及时诊治。信息从人体内传输至接收端的非视距通路属于无线体域信道,因此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无线信道模型来适用于室内植入式体域通信场景。云大信息学院工程实验室提出一种RLMN复合模型,R为Rician模型,M为以指数形式添加在Rician模型上的散射因子;L为Lognormal模型,N为以指数形式添加在Lognormal模型上的阴影因子。为方便后续计算,采取尺度分离的方法将RLMN模型分为R~M模型和L~N模型,并分别进行参数估计,但未得到每个参数的具体的表达式,随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室内体表情况的测试,而未进行体内测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室内植入式体域网的非视距实际测量环境,本文将RLMN模型中的R由Rician模型改为Rayleigh模型,设计了一种适用非视距场景且灵活可调的R_a~ML~N模型。(2)运用微积分和随机函数变换等数学方法得到了R_a~ML~N模型便于计算的概率密度函数、累计分布函数、电平通过率、持续衰落时间的表达式。(3)本文中,采取尺度分离法将R_a~ML~N模型分为L~N模型和R_a~M模型。对于L~N模型,首先运用矩估计法得到了阴影因子N和方差?~2_(LN)、阴影因子N和均值?_(LN)的相互制约的两个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将N从0到1取值,运用最小均方误差法比对LN模型的拟合PDF和实测阴影数据的PDF,确定了N值,同时也实现了对方差?~2_(LN)和均值?_(LN)的参数估计,实现了R_aMLN模型的参数估计。(4)文中我们将R_a~ML~N模型运用于工作频率为4.5GHz的室内植入式无线体域通信中进行实际测量,采用新鲜带皮猪肉模拟人体来进行植入测量,并通过对比R_a~ML~N模型的理论、仿真的统计特性曲线与实测数据的统计特性曲线,证明了R_a~ML~N模型在室内植入式体域通信场景运用的可行性,也进一步证明了R_a~ML~N模型统计特性推导和仿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国庆,李春来,刘京京,潘俊,何进[2](2018)在《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信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铁经过的地理场景复杂多变,要为高铁旅客提供持续稳定的无线接入就必须要分析高铁场景下的无线信道传输特性,建立高铁无线信道模型。本文基于长达2.35万公里的高铁无线信道实地测试,建立了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信道模型,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Materials,Mechatro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ICAMMCE 2018)(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VOL.162)》期刊2018-04-13)

胡国庆,潘俊,李春来,刘京京,何进[3](2018)在《毫米波5G无线信道模型测量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无线传输具有路径损耗大、容易受大气和雨水影响、绕射能力差等特点,为了构建毫米波5G移动通信系统,就需要进行大量测试,并建立毫米波5G无线信道传输模型。本文将首先分析毫米波5G无线信道模型的研究现状,接着分析基于频域和时域的毫米波5G无线信道测量系统。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频域法主要用于毫米波室内短距离测量,时域法主要用于毫米波室外场景测量。(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Materials,Mechatro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ICAMMCE 2018)(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VOL.162)》期刊2018-04-13)

钟稳霞,陈天歌,徐乐,史小卫[4](2017)在《机翼内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来研究机翼内无线信道模型,用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来分析机翼环境下的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文章首先介绍了路径损耗公式及二端口S21参数的定义,分析了二者的关联,并将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用S21参数来表示路径损耗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大量仿真实验得到了不同机翼内部环境下的路径损耗模型。该模型对机翼内无线组网网络的布局设计和性能分析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10-16)

梁晓林[5](2017)在《M2M MIMO宽带无线信道模型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移动端到移动端(Mobile-to-Mobile,M2M)信道建模是第四代和第五代通信系统协同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信道模型在评估物理层传输技术中必不可少,是通信系统链路和系统仿真及设计的基础。M2M通信在移动自组织网络,基于移动中继的蜂窝网络和智能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射端(Transmitter,Tx)和接收端(Receiver,Rx)采用多个天线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链路可靠性和整体系统容量。在M2M通信系统中,收发两端均置于环境中、等高且都处在运动中。这与只有一个终端移动的传统的固定端到移动端(Fixed-to-Mobile,F2M)的蜂窝系统不同。而且现有M2M通信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窄带信道特性,对于宽带信道的研究非常匮乏。因此,本文致力于M2M通信系统的MIMO宽带信道的建模和仿真,所提出的信道建模和信道实现方法对于无线M2M MIMO宽带通信系统的设计、链路与系统级仿真和传输新技术性能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基于几何的随机建模方法便于理论分析和数学处理,本文根据电波传播理论建立了基于空间几何基础上的统一坐标下的随机模型,该模型与阵列响应、时延、多普勒频移、离开角(Angle-of-Departure,Ao D)和到达角(Angle-of-Arrival,Ao A)等信道参数有关。结合已建立的空间几何模型和在不同环境下的信道参数,实现信道仿真,以此来研究信道参数的统计规律及其信道的传播特性,并将仿真结果与现有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来修正和完善信道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用于M2M MIMO宽带信道的双环几何随机散射模型,并将载频带宽引入信道模型中,构建了信道矩阵。基于实现的信道,进一步研究了M2M MIMO宽带信道在大尺度参数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参数,如功率延迟分布(Power-Delay-Profile,PDP)、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时延扩展等。(2)在双环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M2M MIMO宽带信道比其它二维(Two-Dimensional,2D)几何散射模型更加通用的多环和多椭圆结合的几何模型,并且使用了2D MIMO交叉极化天线。基于提出的信道模型和实现信道,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载频分别为2和5 GHz,带宽为100MHz时视距(Line-of-Sight,LOS)和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场景下的宽带信道特性和参数。(3)提出了一种用于车到车(Vehicle-to-Vehicle,V2V)MIMO宽带信道的几何动态街道散射模型。假设街道两边的静态散射体分布在时变的椭圆上,移动散射体分布在时变路段上,并且静态散射体和移动散射体的个数也是随环境变化的。对相对低速和高速的移动散射体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只有固定散射体的情形进行了对比。(4)将基于叁维(Three-Dimensional,3D)双柱体的窄带随机散射模型扩展到宽带并将载频带宽引入到该3D模型中。基于得到的M2M MIMO宽带信道模型和实现的信道分析研究了该模型的信道特性并与2D双环模型进行了对比。(5)提出了一个适用于M2M MIMO宽带信道的基于双柱体和多圆环结合的几何随机散射信道模型,3D双柱体用来模拟固定散射体,2D多圆环用来模拟移动散射体,模型中使用了更为普遍的3D MIMO交叉极化天线。由于V2V传播信道的非稳定性,根据提出的几何模型和实现的信道进一步研究了其时变信道特性和参数。(6)建立了用于V2V MIMO宽带非视距中继系统的叁柱体随机散射模型。发射信号在从源移动台到目的移动台过程中经由移动中继放大和转发(Amplify-and-Forward,AF)。本文首次分析了基于中继的协同网络的M2M宽带信道特性和信号幅度分布规律。(7)提出了移动散射体存在的2D和3D V2V无线传播信道模型,考虑了经由移动散射体碰撞产生的一次散射发射(Single-Bounce Transmit,SBT)、一次散射接收(Single-Bounce Receive,SBR)和二次散射(Double-Bounce,DB)分量,给出了传播信道的复增益,通过计算得到了信道的自相关函数(Auto-Correlation Function,ACF)和多普勒功率谱密度(Doppler Power Spectral Density,D-PSD)。(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7-06-01)

张桀[6](2017)在《UWB无线信道模型及其定位技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机器人对自主导航与定位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行业对人员、车辆等进行室内定位的场景在不断增多,人们对室内定位的精度要求也在持续增强。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工程界,针对不同的产品定位,开发了基于蓝牙、无线WIFI、GPS、超宽带等多项定位技术,这些技术在适用范围、定位精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其中,在室内定位领域,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技术不仅可以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实时性良好。凭借诸多优点,超宽带技术在室内定位领域独树一帜。在本论文中,主要在超宽带技术领域的信道模型,接收机以及定位算法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这些将为进一步开发精确度高,实时性好,可跨区的室内定位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分别研究几种常见的室内信道模型,包括泊松模型,修正的泊松模型;同时对IEEE 802.15.3a推荐的四种超宽带信道模型的传播特性进行MATLAB仿真分析,分析信道模型的连续信道冲激响应,离散信道冲激响应,冲激响应的功率延迟分布;比较其多径传输的能量高低,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优缺点。对IEEE 802.15.4a的多种信道模型进行MATLAB仿真分析,通过各项参数指标分析与实际信道环境拟合的程度,在理论上可以选择适应性更强的信道模型。针对IEEE 802.15.3a和IEEE 802.15.4a作比较,分析IEEE 802.15.4a模型对后续开发的现实意义。(2)在超宽带系统的接收机部分采用RAKE技术接收多径能量,分析几种常见RAKE方案,在IEEE 802.15.3a信道的4种环境情形下,通过MATLAB对SRAKE,PRAKE,ARAKE的误码率/信噪比曲线进行仿真分析,得出最佳接收机方案。(3)分别介绍传统的定位算法例如AOA,TOA,TDOA等技术,对到达时间TOA和到达时间差TDOA算法分别提出一种联合改进算法,从而达到减小定位误差、平滑定位轨迹的目的;通过MATLAB仿真分析具体的数值型指标,并与标准算法比较其定位精度,验证改进算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安付花[7](2017)在《RMLN无线信道模型及其在人体物联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信道模型的研究对分析无线信息的传播特性至关重要。统计特性(一阶、二阶)与参数估计是描述信道传播特性的重要指标。利用无线信道模型分析人体物联网的传播特性是人体通信网的重要内容。本文对RMLN(RM、LN、RMLN)信道的一阶统计特性、二阶统计特性和参数估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RMLN信道模型应用在人体物联网中。通过对人体物联网测试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它们与采用RMLN模型仿真的统计特性做比较,证明该模型可以用于人体物联网的信道建模。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论文利用统计学的累积分布函数的理论,论文首先推导了 RM和LN模型的一阶统计特性,得到了该模型便于计算的PDF和CDF的闭环表达式。然后由RM和LN组成的通用模型RMLN模型进行研究,导出了便于RMLN模型计算的PDF和CDF的表达式。最后仿真了 RMLN信道模型并与理论计算RMLN模型的PDF、CDF进行比较,仿真与理论计算比较一致。(2)论文从统计学的电频通过率(LCR)、平均衰落时间(AFD)的定义出发,首先推导了 RM和LN模型的二阶统计特性,得到了该模型便于计算的LCR和AFD的闭环表达式。然后由RM和LN模型的通用模型RMLN模型进行研究,导出了便于RMLN模型计算的PDF和CDF的表达式。最后仿真了 RMLN信道模型并与理论计算RMLN模型的LCR、AFD进行比较,仿真与理论计算比较一致。(3)利用参数估计方法中的对数矩估计法,论文首先推导了 RMLN信道模型的参数,得到了与实测数据相关的参数闭合求解。(4)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频率为4.4GHz的人体物联网的传播数据。分析了 RMLN信道模型的人体物联网的传播特性,做了理论与实测的统计特性的曲线比较,结果表明RMLN信道模型可以应用在人体物联网中。(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3-01)

张嘉驰,陶成,孙溶辰,谈振辉,刘留[8](2016)在《基于传播图理论的隧道场景无线信道模型构建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视距NLOS(Non Line of Sight)隧道环境的特殊性,基于传播图理论提出通过细化散射点间传递函数的方法提高隧道信道建模精度。构建隧道几何模型,并将模型划分为多个散射点集合,电磁波的传播路线可表述为点集合的排列,通过相邻点集合间子传递函数的级联可得到该路线的传递函数。引入点集合间转移概率的概念描述其可视情况,用传播路线上相邻点集合间转移概率之积调整该路线的传递函数。所有路线传递函数之和即为信道频域传递函数,进而得到信道冲激相应CIR(Channel Impulse Response),并与相同环境下实际信道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多天线相关性、角度分布与信道容量,发现隧道中密集的反射会导致天线间相关性较高及信道矩阵退化。(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李美[9](2016)在《高铁环境下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铁路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未来高铁通信需求。为了实现高速铁路场景下高性能的通信,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并且满足日益提升的数据传输速率需求,新一代铁路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十分必要。建立高速铁路无线信道模型是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基础。本文重点研究高铁U型槽和高架桥场景下的移动无线信道模型。论文首先介绍高铁移动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几个经典的路径损耗模型和小尺度衰落。然后针对高铁U型槽和高架桥场景,分别仿真分析了基于场景参数(U型槽宽度和深度、高架桥高度和基站天线高度)的路径损耗模型并与经典的Hata路径损耗模型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Hata模型不能直接用于高铁U型槽和高架桥场景,因此又分析了高铁环境下统一的标准化路径损耗(改进的Hata的路径损耗模型)。由于两种场景下都存在一条较强的视距路径和多条散射路径,因此本文研究了视距路径(LOS)和非视距路径(NLOS)的仿真方法,重点对改进的Jake信道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且用于本文单径瑞利信号的产生,再根据每一径的实测数据和TDL信道建模方法组合得到多径信道模型。最后对两种场景下的小尺度衰落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给出每个场景下不同位置上的衰落深度及各个场景下莱斯K因子的统计值,方便铁路通信系统设计人员进行网络规划。为了克服基于测量的信道建模的缺点,提出高铁U型槽场景下基于矩形随机簇的信道模型。论文首先分析了矩形随机簇的位置、形状大小及簇内散射体的分布情况,推导了矩形散射体簇模型的大小。然后利用MATLAB搭建仿真平台验证U型槽场景下矩形随机簇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模型的一、二阶统计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U型槽场景下基于矩形随机簇的信道仿真模型与实测值及理论值契合度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刘畅[10](2016)在《高速铁路中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与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铁路通信中,由于列车的高速运行,通信环境会变得非常差。尽管我国大多数区域已经被3G网络覆盖,但仍有一些环境问题会导致信号的剧烈衰落,严重的时间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会从物理层影响信号的传输进程。无线传播信道作为通信中首要的随机因素,能直接影响系统的通信质量和性能。为了找出应对系统低性能和突发因素更好的对策,需要归纳和分析高速铁路中现有的问题,尤其是信道模型的问题。然而现有高速铁路的信道模型多为基于数据测量和建模而成的经验模型,理论上的研究十分有限。高速铁路经历场景丰富多样,描述单一场景的信道模型并不能适用。在理论上对高速铁路的无线信道的多径散射场景进行分析,选择适用于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最佳的理论模型,分析特定场景下通信系统的性能,这对高速铁路无线网的通信质量的评估和资源合理规划有战略性意义。针对高速铁路的信道模型问题,本文从理论上讨论和研究了适用于高铁通信环境的信道模型以及不同模型下通信系统的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高速铁路信号传播的特性,引入了两种新的广义信道模型,从理论上重点介绍了两种广义信道模型对于高速铁路场景的适用性,并分析了高铁通信系统存在的其他问题。(2)应用两种广义信道模型,针对高速铁路中两种有代表性的干扰受限场景,推导出了相应系统性能指标的精确表达式,包括中断概率、误码率和信道容量。此外,在第叁章中,为了进一步分析系统性能的受限因素,本文推导出了性能指标在高信噪比下的渐近表达式;在第四章中,为了进一步展示性能差异,本文推导出了选择合并式分集下系统的中断概率表达式,并通过MATLAB仿真误码率性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式都是迄今为止相关研究领域中最新的研究结果。(3)对于基于实测模型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本文第五章中同时考虑路径损耗和小尺度衰落,推导出了中断概率和受多普勒频移影响下的误码率表达式。经仿真平台验证,本文所推导的表达式误差均低于10-6,为形象展示计算结果的变化特性,本文还给出了表达式计算和仿真的数据曲线图像,并附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说明。上述研究结果精确可靠,本研究为当代高铁通信系统的信道建模和性能评估的进一步研究做深厚的理论铺垫。(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无线信道模型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铁经过的地理场景复杂多变,要为高铁旅客提供持续稳定的无线接入就必须要分析高铁场景下的无线信道传输特性,建立高铁无线信道模型。本文基于长达2.35万公里的高铁无线信道实地测试,建立了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信道模型,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线信道模型库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博文.R_a~ML~N无线信道模型及其在植入式体域网中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8

[2].胡国庆,李春来,刘京京,潘俊,何进.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信道模型[C].Proceedingsofthe2018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sinMaterials,MechatronicsandCivilEngineering(ICAMMCE2018)(AdvancesinEngineeringResearchVOL.162).2018

[3].胡国庆,潘俊,李春来,刘京京,何进.毫米波5G无线信道模型测量与分析[C].Proceedingsofthe2018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sinMaterials,MechatronicsandCivilEngineering(ICAMMCE2018)(AdvancesinEngineeringResearchVOL.162).2018

[4].钟稳霞,陈天歌,徐乐,史小卫.机翼内无线信道模型研究[C].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2017

[5].梁晓林.M2MMIMO宽带无线信道模型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6].张桀.UWB无线信道模型及其定位技术探究[D].海南大学.2017

[7].安付花.RMLN无线信道模型及其在人体物联网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2017

[8].张嘉驰,陶成,孙溶辰,谈振辉,刘留.基于传播图理论的隧道场景无线信道模型构建与验证[J].铁道学报.2016

[9].李美.高铁环境下无线信道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10].刘畅.高速铁路中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与系统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

标签:;  ;  ;  ;  

无线信道模型库论文-刘博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