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碱论文-马丽娜,张广平,叶祖光

常山碱论文-马丽娜,张广平,叶祖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常山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山碱,毒理研究

常山碱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娜,张广平,叶祖光[1](2019)在《抗疟中药常山及其有效成分常山碱毒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febrifugaLour.的干燥根,性味苦、辛、寒,功能截疟、祛痰,传统临床常用于治疗寒热往来之间日疟、恶性疟、新旧疟等各种疟疾及老痰积饮等症。常山抗疟有效成分常山碱的发现,是以张昌绍和赵承嘏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药理学和化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领先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虽然当时日本、印度、英国、美国等科学家都相继进行了常山中抗疟有(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郭志廷,王玲,杨珍,梁剑平[2](2019)在《中药常山和黄柏中常山碱含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别常山和伪品黄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常山碱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批常山和黄柏中常山甲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26%和0.004%,常山乙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43%和0.002%。提示黄柏中常山甲素和常山乙素的含量极低,不具备常山的药效活性,为常山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蒋静[3](2019)在《八元瓜环与氯化矢车菊素、β-常山碱的相互作用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选取一种常见花青素-氯化矢车菊素(Cyanidin chloride,Cy)和一种抗疟活性成分β-常山碱(β-dichroine,β-dic),分别研究其与八元瓜环(Cucurbit[8]urils,Q[8])的相互作用及各自形成的包合物的理化性质,旨在提高氯化矢车菊素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考察八元瓜环对β-常山碱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为氯化矢车菊素和β-常山碱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一些基础实验研究数据。方法:1.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红外光谱等方法考察了八元瓜环(Q[8])和氯化矢车菊素(Cy)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模式,采用相溶解度法、稳定性测定以及铁离子抗氧化能力法考察了Q[8]对Cy溶解性、稳定性以及抗氧化性的影响。2.考察了不同pH值条件下常山碱的稳定性以及与Q[8]的相互作用,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红外光谱等方法考察了八元瓜环(Q[8])与β-常山碱(β-dic)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模式,考察了pH值对Q[8]/β-dic配合物溶液中β-dic的释放的影响以及Q[8]/β-dic包合物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的释放。结果:1.在pH为0.8的盐酸介质中,Q[8]与Cy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摩尔比1:1的主客体配合物,结合常数为1.51×10~6 L/mol。Q[8]能使Cy溶液的溶解度增大,当Q[8]浓度为100μmol/L时,可使Cy的溶解度增大12.21倍。在较为稳定存在形态,相同实验条件下Q[8]/Cy溶液比Cy溶液的稳定性提高了2.58倍。Q[8]/Cy包合物和Cy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2.在1≤pH<4环境下均能观察到Q[8]与β-dic之间的相互作用,pH值越小作用强度越大。在pH为1.2的盐酸介质中,Q[8]与β-dic可形成摩尔比为1:1的主客体配合物,结合常数为4.20×10~4 L/mol。改变pH值后(1.2<pH≤3.0),Q[8]/β-dic配合物溶液能够逐渐释放出游离β-dic,pH>3.0时,达到完全释放。Q[8]/β-dic固体包合物在人工胃液(pH=1.2)中释放度大于人工肠液(pH=6.8),在50 min时,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6.20%和89.06%。结论:1.在pH为0.8的盐酸介质中,Q[8]与Cy可形成摩尔比1:1的主客体配合物;Q[8]的加入能提高Cy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且Q[8]对Cy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活性影响不大,即形成的Q[8]/Cy包合物仍保留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以上实验结果说明Q[8]可作为Cy的一种潜在载体提高Cy的溶解性、稳定性并保持其生物活性抗氧化性。2.在pH为1.2的盐酸介质中,Q[8]与β-dic可形成摩尔比1:1的稳定主客体配合物;β-dic在pH=1.2(人工胃液)时,可与Q[8]形成稳定配合物,在pH=6.8(人工肠液)时,Q[8]/β-dic配合物可释放出单纯的游离β-dic,即在胃液里稳定存在,肠液里释放,Q[8]可作为β-dic的一种潜在载体,为减轻常山碱呕吐副反应提供基础研究数据,但实际效果还需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可能是由于Q[8]在酸性介质下溶解性能较好,Q[8]/β-dic固体包合物在人工胃液(pH=1.2)中释放度大于人工肠液(pH=6.8)。(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1)

王凤玉[4](2019)在《盐酸常山碱不同脂质体及聚乙二醇结合物的构建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热带病,在导致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中排名第四位。但2018年WHO的《世界疟疾报告》显示,近几年全球疟疾防治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尤其是青蒿素、氯喹等显现出耐药性,使得疟疾的防治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新型抗疟药的研发,对世界范围内疟疾的消除起着重要作用。常山碱是从中药常山中提取的一种喹唑酮型生物碱,具有很强的抗疟活性。但由于其严重的呕吐、胃肠道损伤、肝损伤等毒副作用,以及药物化学性质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作者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将其制备成常山碱盐酸盐(Dichroa alkali salt),解决了常山碱稳定性差的问题。并在研究中发现,静脉注射给药能显着降低DAS的毒副作用,但同时抗疟药效明显降低。本课题选择研究了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和聚乙二醇化这两种具有较好临床转化前景的方式,构建了 DAS普通脂质体、具有缓释作用的聚乙二醇化脂质体、DAS-姜黄素复合脂质体和具有疟原虫感染红细胞靶向作用的靶向脂质体,以及叁种不同分子量的PEG化常山碱,并对其体内外的药效和毒性进行评价。旨在利用这几种剂型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比较,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提高DAS静脉注射的抗疟药效,并进一步降低DAS引起的毒副作用,将DAS开发为一种低毒高效的静脉注射制剂,作为无法口服药物的疟疾重症患者的治疗用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 DAS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在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现性,精密度,方法回收率等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对DAS理化性质进行考察,结果显示,DAS油水分配系数具有明显的pH依赖性,在正辛醇一水相中的亲水亲油平衡值(1gP)值随水相pH值增大而增大。对比DAS在120℃高压蒸汽灭菌15min后的回收率。结果表明,DAS回收率在37.16-57.91%之间,在pH4-9范围内,DAS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化学性质并不十分稳定。对DAS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进行筛选,考察葡聚糖凝胶微柱离心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离心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重现性良好,且操作简便,快捷。综合考虑,选择成本更低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离心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对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处方工艺进行筛选,考察了磷脂种类、胆固醇用量、磷脂浓度、水化液浓度、药脂比、载药温度、载药时间等因素对DAS普通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载药方法、磷脂种类、内水相pH、内水相缓冲液浓度、DSPE-PEG2000用量、透析液种类、药脂比等因素对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分别确定了两种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对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表征进行评价,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显示,两种脂质体均为球形的单室脂质体,平均粒径分别为126.23和114.93 nm,且都具有较好的粒度分布。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均表面带负电,zeta电位分别为-6.25和-26.33 mV,包封率分别为89.43和96.42%。用透析袋法对两种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在体外均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且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缓释作用更显着。考察了两种脂质体的储存稳定性,两种脂质体在4℃条件下,粒径,粒度分布,Zeta电位在60天的考察时间内都没有明显变化,储存稳定性较好。对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进行体内外药理学评价,用MSF法考察了 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对恶性疟原虫3D7菌株的体外抗疟活性,两种脂质体都显着增强了体外抗疟活性(P<0.01),其中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抗疟活性更好。用MTS法测定DAS药物溶液、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对HUVEC的细胞毒性。结果发现,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细胞毒性明显低于DAS药物溶液和普通脂质体(P<0.05),DAS药物溶液和普通脂质体细胞毒性无显着性差异。DAS药物溶液、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溶血实验表明,在37℃下孵育1,3,6h后,除DAS普通脂质50μg·mL-组外,其他各组样品的溶血率均小于5%,说明DAS,DAS普通脂质体及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血液相容性较好,可用于静脉注射给药。采用Peter's四天抑制实验法对DAS药物溶液、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体内抗疟活性进行研究。DAS、普通脂质体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ED50分别为10.8、5.48和1.9 mg·kg-1。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体内抗疟药效分别是原料药的2倍和5倍,药效显着提高。DAS、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静脉注射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中,DAS、普通脂质体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LD50值为18.95、19.14、5.52 mgkg-1。对死亡小鼠进行解剖,各组死亡小鼠都有明显的胃肠道损伤。说明DAS和DAS普通脂质体急性毒性相近,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毒性明显高于前两者。根据体内药效学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的数据进行治疗指数(TI)分析,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治疗指数分别为1.75、3.49、2.77。虽然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抗疟活性最好,但由于急性毒性过大,其安全性低于DAS普通脂质体。但与DAS相比,两种制剂的安全性都明显提高。由于与DAS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相比,DAS普通脂质体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故在普通脂质体处方的基础上,与姜黄素联用,制备了 DAS-姜黄素复合脂质体。旨在利用姜黄素的抗疟,保肝,胃肠道保护等特点,制备一种药效更高,毒性更低的脂质体制剂。复合脂质体用分步载药的方法进行制备,并对脂质体的表征及体内外药理学性质进行评价。脂质体中姜黄素和DAS包封率均大于80%。脂质体多为表面光滑圆整的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双层的多室脂质体。粒径在10 nm左右,粒度分布小于0.3,脂质体表面带负电荷。用MSF法考察了复合脂质体对恶性疟原虫3D7菌株的体外抗疟活性,其体外抗疟活性显着高于DAS原料药(P<0.01)。对HUVEC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其细胞毒性明显低于DAS原料药(P<0.01)。采用Peter's四天抑制实验法考察其体内抗疟活性,其体内抗疟活性的EDs0为5.64 mg·kg-1,其抗疟药效高于DAS原料药(ED50为10.8 mg·kg-1),与DAS普通脂质体(ED50为 5.48mg·kg-1)接近。对复合脂质体急性毒性进行研究,其LD50为30.25 mg·kg-1,约为DAS普通脂质体(LD50为19.14mg·kg-1)及DAS原料药(LD50为18.95mg·kg-1)的1.5倍。说明复合脂质体在不影响DAS药效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静脉注射给药的毒性。复合脂质体的治疗指数TI为5.36,不但高于DAS原料药,还明显高于DAS普通脂质体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靶向脂质体可以将药物定向的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组织,在局部给予足够剂量的同时,降低了药物对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毒性。因此我们对靶向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DAS pRBCs靶向脂质体进行初步研究。首先进行处方工艺筛选,考察了水化液种类,磷脂浓度,胆固醇用量,药脂比等因素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构建了以胆固醇和阳离子磷脂DOPC、DOTAP为膜材的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带负电荷的透明质酸和肝素钠与阳离子脂质体在一定条件下孵育,使其静电结合于阳离子脂质体表面。构建透明质酸介导的pRBCs 靶向脂质体(DAS-HA-Lip)与肝素钠介导的pRBCs靶向脂质体(DAS-DAS-Hep-Lip)。Cryo-TEM显示,两种脂质体皆为球形或类球形的单室脂质体。粒径在150 nm左右,粒度分布均小于0.3,表面带正电荷。采用Peter's四天抑制实验法进行小鼠体内抗疟活性研究,在1.5 mg·kg-1的剂量时,DAS-DAS-Hep-Lip组小鼠转阴率为30%,DAS-HA-Lip组小鼠转阴率为40%。在3 mg·kg-1的剂量时,DAS-DAS-Hep-Lip组小鼠转阴率为40%,DAS-HA-Lip组小鼠转阴率为80%。在两种剂量下,原料药组小鼠转阴率均为0%。说明两种脂质体均可以明显的增强体内抗疟效果,而DAS-HA-Lip抗疟效果更强。大量研究表明,药物经过PEG修饰后,可以改变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特征,增加药物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而且相较于脂质体,与药物以共价键结合的PEG化制剂化学性质更为稳定,成药性更强。因此,我们将DAS分别与分子量为1000,5000,20000的聚乙二醇(PEG)共价结合,合成了 PEG-1K-DAS、PEG-5K-DAS、PEG-2W-DAS叁种不同分子量的PEG化常山碱制剂,并对叁种制剂进行体内外药效与毒理学评价。PEG-1K-DAS、PEG-5K-DAS、PEG-2W-DAS对恶性疟原虫3D7菌株的体外抗疟活性实验结果显示,PEG-1K-DAS无明显的抗疟活性,PEG-5K-DAS、PEG-2W-DAS体外抗疟IC50分别为19.88±1.08,11.42±0.980nM,体外抗疟活性明显低于DAS原料药(P<0.01)。通过对HUVEC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发现,PEG-1K-DAS、PEG-5K-DAS、PEG-2W-DAS的细胞毒性均明显低于DAS原料药(P<0.01),并且叁种PEG化常山碱的细胞毒性PEG-2W-DAS>PEG-5K-DAS>PEG-1K-DAS。对 PEG-1K-DAS、PEG-5K-DAS、PEG-2W-DAS 的溶血性进行评价,在 37℃下孵育 1,3,6 h后,叁种样品的溶血率均小于5%,说明叁种PEG化常山碱的血液相容性较好,可用于静脉注射给药。采用Peter's四天抑制实验法,对叁种PEG化常山碱的体内抗疟活性进行研究,PEG-1K-DAS、PEG-5K-DAS有一定抗疟效果,PEG-1K-DAS虽然可以明显降低染虫率,但是在实验剂量内,转阴率为0%,PEG-5K-DAS在6 mg·kg-1的转阴率为20%。抗疟效果最好的是PEG-2W-DAS,其抗疟药效的ED50为1.08 mg·kg-1,体内抗疟活性约为DAS原料药的10倍。由于PEG-2W-DAS抗疟效果最显着,故对其进行急性毒性研究。研究发现,其静脉注射给药的LD50为5.08 mg·kg-1,毒性较大,对死亡组小鼠进行解剖,其主要死亡原因也是严重的胃肠道损伤。但结合体内药效实验结果可以算出,PEG-2W-DAS的治疗指数TI值为4.72,与DAS原料药(TI=1.75)相比,安全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9-05-30)

马丽娜,李健,李思迪,代宝强,张广平[5](2019)在《基于小鼠异食癖模型的常山碱盐呕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常山碱盐(dichroa alkali salt,DAS)诱导呕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异食癖模型,分别观察3种不同机制的镇吐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5-羟色胺3(5-hydroxytryptamine 3,5-HT_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对DAS所致小鼠体质量、正常饲料摄食量、高岭土摄食量及腹泻和死亡情况的影响,明确DAS可能的致吐途径;然后采用酶联免疫法针对性的检测DAS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回肠和延髓中5-HT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情况,以确认DAS是否可影响这2种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配伍昂丹司琼和阿瑞匹坦后,连续给药第4天和药后第1天均可显着改善DAS诱导的小鼠摄食量降低现象(P <0. 01),自连续给药第3天起均可显着改善DAS诱导的小鼠体质量降低现象(P <0. 01),降低DAS诱导的小鼠腹泻率和死亡率,同时可有效拮抗DAS诱导的小鼠异食行为,但是甲氧氯普胺对上述指标则无明显改善作用;进一步检测呕吐相关神经递质,发现与空白组比较,给予DAS后4,12 h回肠和延髓中5-HT含量显着增加,48 h时回肠和延髓中SP含量显着升高。结论:小鼠异食模型可有效表征DAS诱导的呕吐现象,其诱导的呕吐行为可能与回肠和延髓中5-HT和SP含量升高有关,配伍昂丹司琼和阿瑞匹坦可有效拮抗DAS诱导的小鼠异食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王凤玉,张保献,张广平,聂其霞,臧琛[6](2019)在《盐酸常山碱的理化性质及其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盐酸常山碱的理化性质并考察其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盐酸常山碱的含量,流动相乙睛-水-叁乙胺-冰乙酸(9∶91∶0. 35∶0. 75),检测波长265 nm;通过摇瓶法测定其在不同p H范围内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在125℃,30 min灭菌后盐酸常山碱在不同p H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利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盐酸常山碱脂质体,分别用葡聚糖凝胶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制备微柱,采用离心法使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测定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运用SPSS 20. 0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上述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在pH 6~9时,盐酸常山碱的油水分配系数随着p H的升高而增大,油水分配系数处于0. 016~1. 44,盐酸常山碱灭菌后回收率在37. 16%~57. 91%,葡聚糖凝胶微柱离心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离心法测得脂质体的包封率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盐酸常山碱适合制成脂质体,但其稳定性并不理想,故在制备工艺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温度。葡聚糖凝胶微柱离心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离心法均可以较好地测定盐酸常山碱脂质体的包封率,但比较后建议选择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离心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金进[7](2018)在《常山碱类似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山碱和异常山碱是中药常山中具有很高抗疟活性的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常山碱及其衍生物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活性,如常山酮,广泛应用于鸡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谱高效、低交叉耐药性和低毒性等优点。随着对常山酮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其在抗肿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活性,能够特异性的抑制血管生成,抑制病变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对肝癌、脑癌、膀胱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诸多癌症模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具有高药理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可以为新型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常咯啉就是对常山碱进行改造而得来的。由于常山酮与常山碱的结构差异仅在喹唑啉酮6,7位的取代基不同,所以本文利用常山碱的哌啶环关键中间体与6,7位含不同取代基的4(3H)-喹唑啉酮类衍生物进行偶合反应,从而得到一系列常山碱类似物,并且对其抗菌活性进行考察。在常山碱关键中间体哌啶环片段的合成过程中,α-位烯丙基的构建是整个合成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步,这是国内至今未能实现常山酮的产业化的原因之一。本文在文献报道的哌啶环中间体合成路线的基础上,选择了Takeuchi小组的合成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研究,实现了哌啶环上α-位烯丙基的引入,进而在温和的条件下得到哌啶环关键中间体2-h。涉及中间体经~1H NMR和ESI-MS表征得到确认。改进的工作包括:1、在合成2-c的过程中,添加了KI作为威廉姆森醚化反应的催化剂,使得反应时间从16 h减少到12 h。2、在合成2-d时,交换保护基与Claisen重排采用了一锅法进行,简化了反应的后处理,且避免了毒性较大的Lewis酸叁氟化硼乙醚络合物的使用。以上的改进和优化对于实现常山碱类似物的关键中间体哌啶环片段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参考。经过前期多步合成反应得到哌啶环关键中间体2-f和2-h分别与6,7-不同取代的喹唑啉酮类衍生物1a~e进行偶合反应,得到了5个常山碱类似物,这5个类似物脱去保护基再得到4个常山碱类似物。以上9个化合物中的8个化合物为本文合成的新型常山碱类似物。研究过程中考察了不同类似物脱保护反应的适宜的催化剂;所得常山碱类似物的收率在30%~55%之间。此外,本文初步考察了以上8个新型常山碱类似物与课题组前期合成的其它10个常山碱类似物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枯草芽孢菌(B.subtilis)的抗菌活性,以万古霉素、青霉素和环丙沙星进行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列类似物的抗菌效果未达预期。基于有关抗菌机理,下一步考虑把类似物中的某些含氮基团转化为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团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健,杜江,马丽娜,代宝强,李春[8](2018)在《常山碱盐灌胃给药抗疟药效及急性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常山碱盐(dichroa alkali salt,DAS)抗疟药效及急性毒性作用,了解DAS作为抗疟药的成药性。方法:采用腹腔接种伯氏疟原虫制备鼠疟感染模型,进行体内抗疟药效评价(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4 d),动态采集尾静脉血,涂片并吉姆萨染色,镜下观察疟疾小鼠疟原虫的转阴及复燃情况,计算转阴率和复燃率,并计算半数有效剂量(50%effective dose,ED50)。采用ICR小鼠对DAS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腹泻及死亡情况,计算半数腹泻剂量(50%diarrhea dose,DD50)和半数致死剂量(50%lethal dose,LD50),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主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鼠疟体内实验发现,DAS在较低剂量即可使感染小鼠全部转阴,但不能有效抗复燃,ED50为0.6 mg·kg~(-1),95%置信区间为0.5~0.7 mg·kg~(-1)。小鼠急性毒性研究发现,给予DAS后,动物活动减少、行为倦怠,毛色无光、畏冷、进食、饮水欠佳,轻者腹泻、重者便血甚至死亡;DD50为7.9 mg·kg~(-1),95%置信区间为6.3~10.0 mg·kg~(-1),LD50为10.8 mg·kg~(-1),95%置信区间为8.5~13.8 mg·kg~(-1);大体解剖发现,给药组小鼠胃明显膨大,脾脏、盲肠萎缩,肠道内容物呈泔水样变化;HE染色发现不同剂量组肝脏、脾脏、胃和盲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以DD50和LD50为指标,计算DAS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分别为13.17,18.00。结论:DAS在较低剂量即可使感染疟原虫的模型小鼠全部转阴,但是毒性大,安全窗窄。(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张继远,樊小瑞,刘晓谦,于晓维,杨立新[9](2018)在《核磁共振氢谱内标法测定常山碱的绝对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测定常山碱绝对含量的核磁共振氢谱定量分析方法。采用Bruker Ascend 600 MHz超导核磁共振仪,在298 K下,以氘代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对苯二酚为内标,在频率600 MHz,谱宽7 211 Hz,脉冲宽度(P1)9.70μs,zg30脉冲序列,扫描次数(NS)32次,弛豫时间(Dl)2 s的条件下采集常山碱样品的氢谱。以化学位移在δ7.71的常山碱双峰和化学位移在δ6.55的对苯二酚的单峰作为定量峰,将样品与内标选定峰的峰面积比对其质量比回归得到标准曲线方程为Y=0.083 3X+0.008 6,r为0.999 6。常山碱的线性范围为2.17~17.07 g·L~(-1),精密度试验RSD为0.78%(n=6),重复性试验RSD为1.2%(n=6),测得3批常山碱样品量分别为94.91%,95.09%和95.5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常山碱的含量为96.44%,二者的相对误差为1.27%。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氢谱内标法可用于常山碱绝对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谷子林,乔磊,徐卫云[10](2017)在《常山碱在西南地区家兔球虫病的预防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常山碱对家兔球虫病的预防效果,选用400只35日龄断奶健康的伊拉商品兔,公母各半,随机分成4组,每组100只,设置2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以150mg/kg氯苯胍为对照组,试验组饲料中分别添加80、100、120mg/kg常山碱(总碱含量1mg/g),于高温高湿的夏季在重庆地区开展,试验期44d.结果表明,常山碱3个添加剂量均可有效预防家兔球虫病的发生,效果与氯苯胍相同。增重、饲料消耗、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本试验建议,常山碱预防家兔球虫病的添加剂量为80mg/kg(总碱含量1mg/g)。(本文来源于《第七届(2017)中国兔业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10-13)

常山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鉴别常山和伪品黄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常山碱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批常山和黄柏中常山甲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26%和0.004%,常山乙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43%和0.002%。提示黄柏中常山甲素和常山乙素的含量极低,不具备常山的药效活性,为常山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常山碱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丽娜,张广平,叶祖光.抗疟中药常山及其有效成分常山碱毒理研究进展[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郭志廷,王玲,杨珍,梁剑平.中药常山和黄柏中常山碱含量的比较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

[3].蒋静.八元瓜环与氯化矢车菊素、β-常山碱的相互作用及其性质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9

[4].王凤玉.盐酸常山碱不同脂质体及聚乙二醇结合物的构建及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5].马丽娜,李健,李思迪,代宝强,张广平.基于小鼠异食癖模型的常山碱盐呕吐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6].王凤玉,张保献,张广平,聂其霞,臧琛.盐酸常山碱的理化性质及其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考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7].张金进.常山碱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8].李健,杜江,马丽娜,代宝强,李春.常山碱盐灌胃给药抗疟药效及急性毒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9].张继远,樊小瑞,刘晓谦,于晓维,杨立新.核磁共振氢谱内标法测定常山碱的绝对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8

[10].谷子林,乔磊,徐卫云.常山碱在西南地区家兔球虫病的预防效果研究[C].第七届(2017)中国兔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7

标签:;  ;  

常山碱论文-马丽娜,张广平,叶祖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