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论文-林宝玉,李明,武振杰

泥盆纪论文-林宝玉,李明,武振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泥盆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盆纪,海相红层,分布时代,西藏自治区

泥盆纪论文文献综述

林宝玉,李明,武振杰[1](2019)在《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埃姆斯阶)(XDRB2),中泥盆世海通组海相红层(艾费尔阶)(XDRB3)和丁宗隆组底部海相红层(吉维阶)(XDRB4),晚泥盆世查果罗玛组(下部)海相红层(弗拉斯阶)(XDRB5)和羌格组顶部海相红层(法门阶)(XDRB6)。所有海相红层均形成于近岸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因此,属于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此外,还讨论了中国南方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全球法门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何元方,朱伟,张振凯,高峰,菅坤坤[2](2019)在《阿尔金索尔库里地区泥盆纪岩墙侵位时代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索尔库里地区泥盆纪岩墙依据岩性主要可分为辉绿岩墙及花岗闪长岩墙,单体呈板状,与围岩接触面平直,主要走向为NEE-SWW向及近E-W向,倾角较大。对辉绿岩岩墙的锆石LA-ICP-MS测年结果为(381. 2±2. 9) Ma,指示岩墙形成于晚泥盆世。基于岩墙产状及分布特征,利用Win-Tensor软件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反演,结果表明岩墙形成于先存剪节理,受走滑应力场控制。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程,提出在晚泥盆世之前阿尔金断裂存在一期走滑活动。(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忠利,杨成栋,张斌,王永强,李强[3](2019)在《新疆阿尔泰克兰盆地泥盆纪花岗岩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阿尔泰克兰盆地及外围广泛发育花岗质侵入岩。对分布于克兰盆地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及年代学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克兰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提供新的依据。研究的花岗岩类有中细粒含二云正长花岗岩、中粗粒二云二长花岗岩、白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英云闪长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04.6±4.7)、(386.7±4.8)、(395.6±2.9)和(406.6±3.1)Ma,表明岩体侵位于早—中泥盆世。结合区域年代学和地质背景的研究成果认为,克兰盆地花岗岩形成时代有奥陶纪、泥盆纪和二迭纪,其中泥盆纪花岗岩的分布范围最大,泥盆纪特别是400 Ma左右为克兰盆地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的高峰期,与区域上一致。克兰盆地泥盆纪花岗岩与康布铁堡组火山岩时代大体一致,花岗岩侵位略晚于火山岩,花岗岩与火山岩的时空关系表明两者为陆缘弧构造背景下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冯佳伟,音长乐,石志华[4](2019)在《粤北泥盆纪沉积环境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粤北泥盆系发育在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属于海西旋回早期沉积。该区泥盆纪海侵由南西往北东逐渐扩大随后又略微退缩,构成一个次一级的海侵-海退旋回;本文主要对沉积环境的地层、构造背景和古地理相进行初步研究和讨论,以期对后期矿床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艳琼[5](2019)在《中国阿尔泰增生杂岩深熔:对区域志留—泥盆纪花岗岩质岩石成因及大陆地壳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造山带是地球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位于其腹地的阿尔泰地区经历了由奥陶纪增生楔向泥盆纪造山带的属性转变,也记录了该区域活动大陆边缘增生杂岩向成熟大陆地壳转化的重要信息。然而,有关阿尔泰地区大陆地壳成熟化的机制尚不清楚。中国阿尔泰地区出露大量志留-泥盆纪的花岗岩类岩体(占区域露头面积45%以上),它们就位于区域最老和分布最广泛的奥陶纪增生杂岩(哈巴河群)之中。前人研究表明,哈巴河群增生杂岩在泥盆纪发生了广泛的深熔作用,且这些杂岩在地球化学上与区域志留-泥盆纪花岗岩类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探究哈巴河群深熔作用与花岗岩类的成因关联,对理解阿尔泰地区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对探究活动大陆边缘增生杂岩是否及如何最终转换成成熟大陆的一部分这一科学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增生杂岩深熔作用与花岗岩类成因关联入手,以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内奥陶纪增生杂岩及志留-泥盆纪的花岗岩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地球化学对比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手段,开展了综合研究。研究发现哈巴河群主要由长英质碎屑组分与富含火山物质的组分所组成。哈巴河群增生杂岩深熔与区域内花岗岩类的形成密切相关,以形成片麻岩-混合岩-花岗岩穹隆为典型特征。空间上,花岗岩类占据穹隆的核部,片麻状哈巴河群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穹隆的边部,两者之间是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的哈巴河群变质岩,且部分熔融程度沿穹隆边部向中心依次递增。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哈巴河群长英质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与杂砂岩相类似的特征,其微量元素则表现出与岛弧岩浆相似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富含火山物质的组分表现出玄武质-玄武安山质(SiO_2含量为46.30~52.56 wt.%)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中高程度的Al_2O_3含量(13.69~17.15 wt.%),及较高的Na_2O+K_2O值(3.13~5.35 wt.%);微量元素组成与长英质组分类似,但没有明显的Eu的负异常,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比较平缓。志留-泥盆纪花岗岩类主要由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约占85%)和含角闪石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约占15%)组成。两者均表现出钙碱性和过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其微量元素均显示出明显的岛弧相关特征。总体上,整体花岗岩类化学成分可以与来自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相类比。系统的Nd同位素对比发现,哈巴河群长英质组分的ε_(Nd)(400Ma)值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6.1~+2.6,T_(2DM)模式年龄的范围为0.9~1.6 Ga;火山质组分的ε_(Nd)(400Ma)范围为+4.1~+9.1,T_(2DM)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0.6~0.8Ga之间。相比之下,志留-泥盆纪花岗岩类的ε_(Nd)(400Ma)值分布范围为-4.2~+4.8,T_(2DM)模式年龄的范围为0.8~1.5 Ga。换句话说,花岗岩类的Nd同位素数据正好落在哈巴河群两端元的组分之间。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论文对哈巴河群中基性火山质组分开展了热力学相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变质温压条件之下,这些组分可以发生部分熔融并产生大量熔体(最高可至40 vol.%),且熔体成分与区域内含角闪石花岗闪长岩成分非常类似。根据模拟结果,进一步计算了所得熔体的微量元素组成,发现其与含角闪石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明显相似。结合区域现有资料,我们的研究发现:哈巴河群增生杂岩深熔与区域内志留纪-泥盆纪花岗岩类岩石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Nd同位素对比也说明哈巴河群岩石的深熔可以产生区域花岗岩类岩石的同位素特征;而对哈巴河群长英质组分和火山质组分的热力学模拟结果则表明,前者产生的熔体可以与区域内占主要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类比,而后者则能产生成分与区域内处次要地位的含角闪石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相似的熔体;微量元素模拟所得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成因关联。由此我们对区内花岗岩质岩石提出新的成因模型,即:来源于富集新生物质的哈巴河群重熔。基于这一模型,本论文对研究区志留-泥盆纪花岗岩类中普遍存在的Nd-Hf解耦现象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对哈巴河群现有的及新获得的Nd-Hf同位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哈巴河群也存在显着的Nd-Hf同位素解耦。这一特征说明,花岗岩类的Nd-Hf同位素解耦主要继承了其岩浆源区即哈巴河群Nd-Hf同位素特征。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具有岛弧特征的花岗岩类可以通过增生杂岩的重熔形成,而简单堆积于活动陆缘的沉积物可以通过深熔作用转变成为成分分异明显的成熟大陆地壳,这可能是增生型造山带大陆地壳成熟化的又一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周强,李伟[6](2019)在《宁乡式铁矿中的P与Fe的分子结构信息:对泥盆纪生物相关地质事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宁乡式铁矿是一种赋存于中、上泥盆统砂页岩中的海相化学沉积型铁矿,其矿石具磷的特征,且矿石中保留有完整的珊瑚、腕足动物和贝壳类动物的化石,这反映生物组分加入到成矿过程。因此,本次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XRF)、X射线衍射技术(XRD)、同步辐射技术(EXAFS)探究火烧坪矿床宁乡式铁矿中磷和铁的赋存形态及相互关系(表1),(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黄家园,梁昆,王玉珏,郄文昆[7](2019)在《全球泥盆纪生物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盆纪是地史时期海洋生物迅速演化的时期之一,以发育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生物礁生态系统及其彻底崩溃为重要特征。泥盆纪的生物礁经历了吉维特—弗拉期和法门期的繁盛,造礁生物分别以珊瑚-层孔虫和菌藻类为主导;在吉维特中晚期、弗拉—法门期(F/F)之交和泥盆纪—石炭纪(D/C)之交,则遭受多次生物灭绝事件的打击,随后在石炭纪的杜内早—中期生物礁基本消失,而后生动物礁直到13 Myr之后(维宪期)才再次出现。通过最新的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发现,中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适宜、大陆风化程度较低。因此,全球后生动物礁规模空前,异常繁盛;而晚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及大陆风化程度较高,导致法门期后生动物礁衰落,而菌藻类生物礁繁盛。通过灭绝事件的详细研究表明,Taghanic事件中海平面的快速上升、温度的急剧升高造成珊瑚和层孔虫消失,后生动物礁数量大幅减少; Kellwasser事件中的温度突变、全球性海平面升降以及缺氧等因素则引发了后生动物礁彻底崩溃;而Hangenberg事件中短暂复苏的后生动物礁受温度降低和海平面下降的影响而最终消失。因此,在众多影响泥盆纪生物礁发育的因素中,全球性的温度和海平面变化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许伟,徐学义,卢进才,牛亚卓,陈高潮[8](2019)在《北山野马井地区泥盆纪富钾酸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理清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对野马井地区的二长花岗岩与流纹岩进行了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与流纹岩的就位年龄分别为402.7±2.4 Ma与392.9±2.5 Ma.二者均为富钾钾质岩浆岩,呈现过铝质-强过铝质,轻重稀土弱到中等分馏且相对富集轻稀土,二长花岗岩呈现无或弱的负Eu异常,流纹岩呈现较明显的负Eu异常,二者均富集Rb、Th、U、Pb等,亏损Nb、Ta、Ba、Sr、Ti等,为I型酸性岩浆岩.二长花岗岩与流纹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2.2~+6.8,对应Hf模式年龄(tDM2)为962~1 533 Ma;指示二者主要由中元古代陆壳物质熔融所形成.依据野马井地区泥盆纪富钾酸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该区域其他地质资料,可推测其为后碰撞构造环境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振宇,黄维平,王永胜,陈壮,任强[9](2019)在《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发现泥盆纪牙形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的5个牙形刺样品,发现Ancyrodella lobata,Icriodus alternatus helmsi,Palmatolepis sp.,Polygnathus costatus,Polygnathus varcus等牙形刺,可以确定查果罗玛组的时代为中—晚泥盆世。(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琪琪,张拴宏[10](2019)在《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迭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泥盆纪岩浆岩被发现,其构造背景及意义也逐渐引起重视。对华北地块北缘近年来发现的泥盆纪岩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表明,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 Ma左右,其中碱性侵入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400~380 Ma之间,沿华北地块北缘自东向西均有分布;火山岩则主要集中在400 Ma和360 Ma,主要分布在华北北缘东段的赤峰地区。泥盆纪侵入岩在岩石组合上以碱性杂岩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泥盆纪火山岩则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石组合、弱构造变形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认为泥盆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地块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关。华北北缘泥盆纪岩浆岩带的形成对于认识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过程、方式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泥盆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尔金索尔库里地区泥盆纪岩墙依据岩性主要可分为辉绿岩墙及花岗闪长岩墙,单体呈板状,与围岩接触面平直,主要走向为NEE-SWW向及近E-W向,倾角较大。对辉绿岩岩墙的锆石LA-ICP-MS测年结果为(381. 2±2. 9) Ma,指示岩墙形成于晚泥盆世。基于岩墙产状及分布特征,利用Win-Tensor软件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反演,结果表明岩墙形成于先存剪节理,受走滑应力场控制。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程,提出在晚泥盆世之前阿尔金断裂存在一期走滑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盆纪论文参考文献

[1].林宝玉,李明,武振杰.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J].地质学报.2019

[2].何元方,朱伟,张振凯,高峰,菅坤坤.阿尔金索尔库里地区泥盆纪岩墙侵位时代及构造意义[J].科技通报.2019

[3].张忠利,杨成栋,张斌,王永强,李强.新疆阿尔泰克兰盆地泥盆纪花岗岩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4].冯佳伟,音长乐,石志华.粤北泥盆纪沉积环境初步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9

[5].黄艳琼.中国阿尔泰增生杂岩深熔:对区域志留—泥盆纪花岗岩质岩石成因及大陆地壳演化的启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6].周强,李伟.宁乡式铁矿中的P与Fe的分子结构信息:对泥盆纪生物相关地质事件的启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黄家园,梁昆,王玉珏,郄文昆.全球泥盆纪生物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层学杂志.2019

[8].许伟,徐学义,卢进才,牛亚卓,陈高潮.北山野马井地区泥盆纪富钾酸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2019

[9].刘振宇,黄维平,王永胜,陈壮,任强.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发现泥盆纪牙形刺[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

[10].张琪琪,张拴宏.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质力学学报.2019

标签:;  ;  ;  ;  

泥盆纪论文-林宝玉,李明,武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