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体验论文-刘忠波

行旅体验论文-刘忠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旅体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文化,拍摄者,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旅体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忠波[1](2013)在《域外纪录片中的行旅体验与中国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纪录片类型,英语世界有"Travelogue",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为:旅行纪录片;旅行广播节目;游记。另外还存在着"Traveldocumentary"的称谓,多指拍摄游览景观的旅行纪录片,也是一种常见的电视节目形式。本文所提出的"行旅纪录片",不仅仅指拍摄中国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光的地理范畴上的景观纪录片,主要是指域外拍摄者以中国行旅活动作为拍摄内容的纪录片。跨文化视角下的行旅纪录片,从《北京的星期天》(Sunday in Peking〈1956〉)、《中国》(Chung Kuo/China〈1971〉)、《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史坦在中国》(From MAO to MZART——Issaac Stem in China〈1980〉)、《云之南》(China:Beyond the Clouds〈1994〉)、《中国鞋子》(2004)、《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2006〉)、《沿江而(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3年09期)

李岚[2](2010)在《行旅体验与“集体想象”——论晚清域外游记的跨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晚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域外游记。近代知识分子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立场出发,通过注视者、叙述者和阅读者的集体行为初步构成了对西方社会的想象和对中国社会的重塑。这些游记里表现出中国传统认知范式的猎奇、本土文化的坚守、域外理想国的描绘、对日本经验的选择性观照等现象,记录了异域形象的衍变和国人的文化心理。(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李岚[3](2007)在《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题为《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是以晚清至“五四”前后的游记为材料和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过程中的游记的作用,以及游记和各重要环节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目的是:考察文化中的游记、社会中的文学,用跨文化的视野和文学史的立场重新解读游记,从行旅体验和文化想象入手探究游记写作的特点,从而理清游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场域内的运动轨迹,揭示行旅者身份的独特意味,探讨晚清至“五四”前后的游记与社会观念变革、现代文学创作主体形成、现代文体形成的关系,以期重估游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这一历史阶段的价值。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论部分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游记视角的提出:分析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对“游”、“旅游”、“行旅”和“游记”、“旅游文学”、“游的文学”几个近似概念分别进行了辨析和界定,确定“行旅”为本文的主要概念,“游记”是以散文体裁写作、描写真实行旅见闻感受的作品,并介绍了目前对晚清及以后的游记、和游记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个是视角的理论切入:重点提出“行旅体验”和“文化想象”这两个关键词,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是理解晚清至“五四”前后的游记性质、切进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的重要概念,行旅体验的现代转型伴随着中国时局的变换,传递了直接的现代性感受,关系到晚清以后游记的内容;产生于行旅时空中的、有时代意义的景观文化想象和形象文化想象,构成了游记文本的潜话语层。第一章主要根据对游记作用的社会语境和观念背景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考察现实与观念上的游记作用的时代特征,提出“晚清至‘五四’前后”这一游记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起到作用的时间范畴。在社会语境方面,分别对晚清和1912年以后两个时间段的社会时局、思想文化、旅游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特征上的论述,介绍行旅活动的主要特点和游记的创作情况。在观念背景方面,以中国传统的地域观为基础形成的深远的乡土性和狭隘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从晚清开始,要通过对存在的认知和对文化的判断,在普众范围内实现现代世界观的建立,需要相当长期的传播。综合性、摄入性的古典行旅体验易于导向古典中心论的扩张,形成“天下景观”式的审美对象,排拒性、分化性的现代行旅体验导致“天下”景观被“世界”景观所代替,有利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第二章是探讨游记与社会观念变革的关系。社会观念的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的重要内容,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晚清以来的行旅者的意识与无意识中起着或隐或显的支配作用,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本章首先通过对游记与游记里的世界和民族的分析,揭示了晚清至1927年以前的游记中对社会观念变化的记录和表现。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立场出发,晚清域外游记通过集体行为初步构成了对西方社会的想象和对中国社会的重塑,游记里体现出中国传统认知范式的猎奇、本土文化的坚守、域外理想国的描绘、对日本经验的选择性观照等现象。在1912年以后的游记里,晚清的多重文化认证下的矛盾的文化心态逐渐淡化,行旅者开始反思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各种社会改革之路和中国文化的价值。同时,以道器价值为例,根据对晚清以来游记里的套话变化的分析,它对于社会观念和社会形态的意义,在于用形象的一种基本形态透视和反映集体想象的公共形态,预示文化进程的山雨欲来。而从晚清到1912年以后,异域形象由意识形态式向乌托邦式的转移,揭示了异域想象与“自我”真相的关系,说明游记对社会观念转变的反作用,从而论证游记作用的渠道。第叁章探讨游记与现代文学创作主体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行旅中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机制源于人类共同的无意识,体现为对“惯习的改变”和“精神的转化”的追求,同时又保持了一些中国传统行旅的心态和时代印记,影响到他们在游记中所表现的行旅体验和文化想象。中国现代文学的很多作家都得益于年少时的行旅经历,而且他们会在以后的行旅中不断寻找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行旅中,新的体验带给了中国现代作家新的视野,开发了他们的写作潜力,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倾向,最终带来对中国现代文学面貌的改变,而游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同时,晚清到“五四”前后的行旅体验一方面影响到现代文学作者的文化身份,促进了跨文化传播,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行旅文化群落影响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第四章是研究游记对现代文体的促成。从晚清到“五四”前后,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的转型是和游记有一定联系的。在散文方面,本文从晚清散文文体变革、晚清游记的多层语体流变、新文体的发生和游记走向、“五四”以后瞿秋白的两部游记的语体和文体、以及游记和报告文学的界限等五个方面来论述游记和现代散文的关系。游记跨体式语言的大规模发生,对现代文学的文体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从晚清域外游记开始的,以游历日记和使行日记为主的日记体形式和“政论化”散文语体是文体变化萌生的基础,而“大叙述”的言说方式、内容导向和时代特征是文体特征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在小说方面,从《老残游记》开始,有现代意义的游记体小说系统地用游记式的限制叙事和视角人物进行叙事,从而和传统游记体小说有根本区别;而游记体小说里的行旅隐喻,行旅体验和文化想象在虚构性文本中的对象化,则是游记与小说结合的特殊效果和意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指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而言,从晚清到“五四”前后的游记,既有晚清以来的时代特殊性,又有自身的文体特殊性,要中肯地看待游记的功能和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行旅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在晚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域外游记。近代知识分子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立场出发,通过注视者、叙述者和阅读者的集体行为初步构成了对西方社会的想象和对中国社会的重塑。这些游记里表现出中国传统认知范式的猎奇、本土文化的坚守、域外理想国的描绘、对日本经验的选择性观照等现象,记录了异域形象的衍变和国人的文化心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旅体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忠波.域外纪录片中的行旅体验与中国形象[J].中国电视.2013

[2].李岚.行旅体验与“集体想象”——论晚清域外游记的跨文化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3].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行旅体验论文-刘忠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