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林生长论文-韦景树,李宗善,冯晓玙,张园,陈维梁

刺槐林生长论文-韦景树,李宗善,冯晓玙,张园,陈维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刺槐林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气候变化,土壤干化

刺槐林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韦景树,李宗善,冯晓玙,张园,陈维梁[1](2018)在《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生态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刺槐是黄土高原广泛栽植的水土保持树种,然而人工刺槐林的树木个体生长衰退已经成为该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建设、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所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定义、界定标准、量化指标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探讨刺槐生长衰退的机理不仅是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持续开展的直接需求,具有实际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汇集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国际和黄土高原关于森林生长衰退、死亡率增加的研究,从生态学(气候变化、土壤干化、群落结构失调、森林经营管理不当)和树木生理学(水力学故障、碳饥饿、遗传及分子调节)两个角度概述了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机制以及取得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程杰,王吉斌,程积民,张耀宏[2](2013)在《渭北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与生物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人工林各器官生长指标及126株解析木生物量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与生物量状况,揭示林分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特征,拟合单株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营造刺槐林后,随林龄的增长和密度的变化,单株总生物量均表现为平均树干占47.1%,树枝和根系分别占22.22%和25.41%,树叶和果实的比例最低,而且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干生物量均小于低密度林分。同时,30年撂荒地造林密度为1 0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65.5%;35年坡耕地造林密度9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8.39%;30年荒坡地造林密度1 41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1.6%。另外,30年中小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67.62%,35年中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52.84%。从刺槐生长状况分析结果看,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950~1 050株/hm2,并应对该区生长30~35年的中径级刺槐林进行合理间伐利用,方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张玉娟[3](2012)在《基于根系的滨海盐碱地刺槐林生长衰退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盐碱地刺槐林生长衰退与盐胁迫关系密切,深入研究不同衰退程度刺槐根系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刺槐根系在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的生理变化和生长发育规律对揭示滨海盐碱地刺槐林生长衰退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Ⅰ:本研究以25a生刺槐为研究对象,在林分调查的基础上,伐取样木,通过树干解析和全挖法取根系,研究了林木根系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的关联性;通过钻取土芯法在生长季内对不同衰退程度刺槐根系取样,并对其根系生物量、细根根长密度、细根比根长和细根根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不同生长状况的刺槐在根系形态学特征上具有显着差异。随着径级的增加,一级根系的根系质量和基径逐渐增大,二级根系的根系质量、根系基径和根系数量逐渐增大;中等木和濒死木的根系参数与健康木的相比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中等木和濒死木的一级根系长度、根系质量和根系基径与健康木的数值相比分别低了45.31%、60.11%、62.38%和32.51%、56.92%、57.62%,中等木和濒死木的二级根系的平均根系长度、根系基径、根系数量、根系质量与健康木数值相比分别低了38.54%、49.61%、36.76%、38.18%和40.12%、68.99%、39.71%、76.06%。(2)不同衰退程度刺槐的根系生物量现存量呈现差异。健康木细根根系总生物量为14960.73g·m-3,其中≤2mm活根系的生物量为2040.24g·m-3,占根系总生物量的13.64%,≤2mm死根系的生物量为339.11g·m-3,占总根系生物量的2.27%,>2mm的活根系的生物量为12581.38g·m-3,占总根系生物量的84.09%;中等木细根根系总生物量为12707.93g·m-3,其中≤2mm活根系的生物量为1754.18g·m-3,占根系总生物量的13.89%,≤2mm死根系的生物量为497.3g·m-3,占总根系生物量的3.28%,>2mm的活根系的生物量为10456.45g·m-3,占总根系生物量的82.83%;濒死木细根根系总生物量为14960.73g·m-3,其中≤2mm活根系的生物量为413.73g·m-3,占根系总生物量的10.59%,≤2mm死根系的生物量为255.05g·m-3,占总根系生物量的5.43%,>2mm的活根系的生物量为3940.75g·m-3,占总根系生物量的83.97%。(3)不同衰退程度刺槐的细根对季节变化表现出不同敏感度。中等木的粗根生物量与健康木粗根生物量季节变化差异显着(P=0.016),中等木死细根生物量与健康木死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差异性极显着(P=0.001),中等木活细根生物量与健康木活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差异性显着(P=0.034);濒死木的粗根生物量、死细根生物量和活细根生物量与健康木粗根生物量、死细根生物量和活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差异性均极显着(P=0.009、P=0.003和P=0.009)。(4)不同衰退程度刺槐根系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衰退程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均表现出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均显着(P<0.05);比根长,在同一土层表现为健康木>中等木>濒死木,中等木细根比根长与健康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60-80cm土层上的减少,濒死木细根比根长与中等木的相比0-60cm土层上的降低幅度最大。(5)刺槐林根系生物量与地上部分、全树、侧枝、冠部及树干等各部分的生物量呈显着相关关系,均可建立一元线性模型,树高与各级根系生物量的关系均不显着,胸径与一、二级根系生物量在极显着水平。试验Ⅱ:本研究以1年生刺槐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参照滨海盐碱地根际土壤含盐量,设置4个盐浓度梯度,测定盐胁迫处理后第8、15、22、29、36和42d的根系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生理特征以及第42d的植株形态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形态指标:盐胁迫对刺槐幼苗的生长发育状态造成显着影响。随着盐浓度胁迫水平的增加,平均根系长度、平均根系表面积、平均根尖数、基径相对生长量、苗高相对生长量等5个指标呈降低趋势;盐浓度胁迫水平越高,平均根系直径越大。(2)生理生化特性:低盐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被促进,中盐浓度SOD活性呈S型变化,高盐浓度SOD活性受抑制;低、中盐浓度的POD呈“缓升—急降—缓升”变化,高盐浓度的过氧化物酶(POD)表现为“先升后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盐胁迫水平的增加,根系活力均表现为下降趋势;根系伤害度与丙二醛(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盐胁迫水平的增加,均表现为上升趋势。(3)光合生理指标:随着盐胁迫水平的增加,水分饱和亏呈显着增大趋势;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呈相似变化趋势,低浓度盐胁迫处理两者水平均高于对照,中、高浓度盐胁迫两者水平均低于对照。(4)相关性分析:平均根长与平均根表面积、基径相对生长量与平均根长、苗高相对生长量与平均根长、根尖数与平均根长、枝条干重与平均根长、基径相对生长量与平均根表面积、根尖数与平均根表面积、枝条干重与平均根表面积、基径相对生长量与枝条干重、苗高相对生长量与根尖数、苗高相对生长量与枝条干重、根尖数与枝条干重、根系干重与叶片干重、根系活力与根系POD活性、枝条水分饱和亏与根系水分饱和亏、叶片水分饱和亏与根系水分饱和亏、总叶绿素含量与根系水分饱和亏、叶片水分饱和亏与枝条水分饱和亏、总叶绿素含量与枝条水分饱和亏、总叶绿素含量与叶片水分饱和亏、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根系干重与平均根长、叶片干重与平均根长、苗高相对生长量与平均根表面积、根系干重与平均根表面积、叶片干重与平均根表面积、苗高相对生长量与基径相对生长量、根尖数与基径相对生长量、根系干重与基径相对生长量、叶片干重与基径相对生长量、根系干重与苗高相对生长量、根尖数与根系干重、叶片干重与根尖数、根系干重与枝条干重、叶片干重与枝条干重、根系POD活性与根系SOD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净光合速率与根系水分饱和亏、净光合速率与枝条水分饱和亏、净光合速率与叶片水分饱和亏、净光合速率与总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与根系伤害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平均根系直径与根系重量、根系伤害度与根系SOD、根系POD、气孔导度与根系水分饱和亏、气孔导度与叶片水分饱和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4)

高俊芳,陈云明,许鹏辉,王铁梅[4](2011)在《不同干扰措施下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生长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经营管理人工刺槐林,提高其稳定性,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干扰措施下林龄为30a左右的刺槐×柠条,刺槐×油松,刺槐×连翘等3种混交林中刺槐与33龄刺槐纯林的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抚育管理方式对混交林和纯林中刺槐乔木的密度影响较小,刺槐通过无性繁殖自我修复,密度均维持在1 000~1 500株/hm2;纯林中乔木蓄积量显着高于3种混交林;纯林径阶主要分布在8~16cm,占样地内刺槐的79.31%,混交林主要分布在2~12cm,占样地内刺槐的82.58%左右;纯林内刺槐胸径与其树冠的投影面积相关系数r=0.385,混交林内的刺槐为r=0.735,混交林内刺槐树形结构好于纯林;纯林对土壤容重、有机质的改善作用差于混交林,混交林中以刺槐×柠条林改善土壤容重作用最显着,纯林和混交林在0—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50,15.19g/kg,5—6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混交林较纯林高70.6%;纯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高于混交林,但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混交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1年05期)

芮雯奕,李淑琴,卢义山,张纪林,徐亚明[5](2011)在《苏北海堤基干林带刺槐林生长及种群竞争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沿海防护林种群生长竞争规律对营建高效沿海防护林具有重要意义。对苏北海堤不同栽植密度下12 a生刺槐人工林进行生长情况调查,研究种群生长的空间及竞争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刺槐平均胸径(DBH)呈下降趋势,3 m×3 m密度下刺槐平均胸径为13.3cm,单株刺槐生长量最大,而1 m×1 m密度下单位面积刺槐生物量最高。高密度下种内竞争激烈,死亡率高。刺槐胸径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差异,随着栽植密度的增高,刺槐胸径的空间变异性增大。因此,营建刺槐防护纯林密度不宜过高,不同栽植密度下刺槐种群竞争规律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肖杰,刘春芹[6](2010)在《影响辽宁省刺槐林生长的生态因子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辽宁省刺槐林分生长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刺槐林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并提出了刺槐林适宜发展的区域和分布,为全省营造刺槐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0年06期)

秦永建[7](2009)在《滨海盐碱地刺槐林生长衰退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3a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刺槐生长规律,分析树木生长与降水、温度的关系。刺槐树体进行不同高度盐分(Na~+、K~+、Mg~(2+)和Ca~(2+))测定。通过跟踪采集一年纯林中4个层次(0-20、20-40、40-60、60-80cm)的土壤并进行含水量和含盐量的测定,研究了纯林中水盐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对不同衰退程度刺槐土壤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了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差异及其相关性。对不同衰退程度刺槐在野外林分环境下活立单木的测定,利用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分析了叶片蒸腾作用及光合作用;利用全自动微型气象站全天候检测林分气象和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利用TDP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树干径流测定系统连续测定分析了单木树干边材木质部液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不同衰退程度功能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测定,分析其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从而系统地研究了滨海盐碱地刺槐林衰退的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刺槐近7年内表现出生长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滨海盐碱地23年实生刺槐生长研究,进行树干解析,对刺槐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回归模拟生长规律。最优模拟方程为:H=-0.372+3.318* lnt; DH=exp(-5.518+0.977/t); V=exp(-13.771-0.938/t)。同一林龄存在不同衰退程度个体,排除过熟死亡可能性,可以推断刺槐的衰退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而气候因子是可能致使刺槐生长衰退的因素。滨海盐碱地1985a以来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明显。月份平均降水变化显着,季节间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温度变化呈波浪趋势,但总体向升温发展。2土壤环境对大气因子的响应是刺槐林衰退的促进因素。刺槐纯林水盐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伴随着雨季的来临,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表现出两个高峰阶段,即3-5月份和7-8月份水分含量较大,相应的此时土壤盐分含量也达到低峰阶段。土壤盐分含量具有“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特点,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受降水量影响,0-60cm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与降水呈显着相关。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转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加深而逐渐减弱,减弱程度因土壤酶不同而略有差异,季节变化以10月份酶活性最高,其他月份较低且差异不显着;蛋白、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是0-20cm林地土>根际土>20-40cm林地土。各种酶活性随衰退程度增加而降低,其中根际土酶活性下降幅度大。3刺槐个体衰退引起树木生理的变化。衰退个体光合作用减小,体内水分液流速率变小。不同衰退程度表现特征差异明显。正常功能叶片光合能力随衰退程度增加而降低。衰退树木同方位同高度液流速率降低,高度愈大下降愈快,树木衰退与液流速率呈显着相关。健康树体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宽峰曲线,随着衰退程度的增加逐渐变为窄峰,树体液流启动时间晚,开始迅速下降时间早。北侧液流速率显着高于南侧,随着衰退程度增加,南北侧液流速率相差减小。健康木不同高度液流速率6m>4m>1.3m,随着衰退程度增加,6m和4m液流速率减小,不同高度速率差异变小。南北方位液流速率相差显着,北面显着大于南面。树干液流速率与大气相关因子成显着相关,外界因素影响树体内部水分液流。刺槐个体体内盐分离子(Na~+,K~+,Ca~(2+),Mg~(2+))随高度积累变化表现出各自特征曲线。4近年来刺槐叶瘿蚊的大面积发生,使得刺槐叶片光合作用面积和光合时间减少,也是促使刺槐衰退的一个因素。5通过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分析,不同衰退个体之间遗传差异不明显,排除刺槐个体衰退是由遗传差异引起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李俊国,苟素娟,韩恩贤,韩刚[8](2007)在《渭北旱塬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生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北高原沟壑区主要立地类型土壤水分变化及对刺槐生长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刺槐生长之间关系密切,说明水分是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因素,地形和土壤则是划分渭北旱塬立地类型的主要因子。不同立地类型间刺槐高、地径生长量由大到小的序列为:沟底塌积土>塬面黄土>梁顶黄土>沟底石砾土>阳坡下部黄土>阳坡上部黄土>梁坡上部姜石粗骨土>冲风口黄土>梁顶姜石粗骨土>沟坡中下部阳向黄土>红胶土。(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07年04期)

王力,邵明安,李裕元[9](2004)在《陕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与土壤干化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南北 6个人工刺槐林样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结合树干解析与土壤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人工刺槐林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的生长状况与土壤含水量亏缺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的亏缺程度与刺槐林的生长有明显的一致性。南部的宜君降雨充沛 ,土壤含水量基本没有亏缺 ,没有产生明显的土壤干化现象 ,相应刺槐林的生长状况良好 ,没有产生衰退迹象。随着降雨量的减少 ,从富县开始 ,土壤含水量发生了严重程度不一的亏缺现象。富县样地因水分亏缺而形成的干化层已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 ,林分已有了衰退的迹象。样地吴旗、安塞、绥德和米脂则土壤含水量亏缺严重 ,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干化层 ,并且严重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和发育 ,导致人工刺槐林成为低效低产林 ,限制了林分的生态防护效益 ,说明这些地区属于不适宜人工刺槐林生长的分布区。(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单长卷,梁宗锁,郝文芳[10](2003)在《黄土高原刺槐林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林地土壤水分、刺槐生长、土壤水分与刺槐生长关系、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的研究四个方面介绍了近十几年来黄土高原刺槐林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3年08期)

刺槐林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比较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人工林各器官生长指标及126株解析木生物量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与生物量状况,揭示林分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特征,拟合单株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营造刺槐林后,随林龄的增长和密度的变化,单株总生物量均表现为平均树干占47.1%,树枝和根系分别占22.22%和25.41%,树叶和果实的比例最低,而且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干生物量均小于低密度林分。同时,30年撂荒地造林密度为1 0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65.5%;35年坡耕地造林密度9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8.39%;30年荒坡地造林密度1 41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1.6%。另外,30年中小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67.62%,35年中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52.84%。从刺槐生长状况分析结果看,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950~1 050株/hm2,并应对该区生长30~35年的中径级刺槐林进行合理间伐利用,方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刺槐林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韦景树,李宗善,冯晓玙,张园,陈维梁.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生态生理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18

[2].程杰,王吉斌,程积民,张耀宏.渭北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与生物量效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

[3].张玉娟.基于根系的滨海盐碱地刺槐林生长衰退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4].高俊芳,陈云明,许鹏辉,王铁梅.不同干扰措施下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生长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

[5].芮雯奕,李淑琴,卢义山,张纪林,徐亚明.苏北海堤基干林带刺槐林生长及种群竞争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

[6].肖杰,刘春芹.影响辽宁省刺槐林生长的生态因子分析与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0

[7].秦永建.滨海盐碱地刺槐林生长衰退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8].李俊国,苟素娟,韩恩贤,韩刚.渭北旱塬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生长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7

[9].王力,邵明安,李裕元.陕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与土壤干化的关系研究[J].林业科学.2004

[10].单长卷,梁宗锁,郝文芳.黄土高原刺槐林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

标签:;  ;  ;  ;  

刺槐林生长论文-韦景树,李宗善,冯晓玙,张园,陈维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