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产者论文-张帆

文学生产者论文-张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生产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生产者,商品经济,小商品生产,王润滋

文学生产者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19)在《两种小生产者及其历史命运——重识新时期文学中的政治经济学与人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80年代"新启蒙"文化运动的参与者,甘阳在30年后对其时知识话语的特征作了这样的回顾:"八十年代有几个特征,一个是经济改革不是当时知识界的discourse,而且不在人们的头脑里面,没有人谈这个经济改革,觉得是很boring的事情。第二点是人文科学为主,第叁点是西学为主,绝对是西学。""其实当时经济改革一直都在做,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后来看周(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9年05期)

张铮,吴福仲[2](2019)在《数字文化生产者的劳动境遇考察——以网络文学签约写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网络文学签约写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劳动为理论视角,探究外部劳动语境的特征及其对个体劳动境遇的影响。通过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在资本、技术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之下,网络文学签约写手的数字劳动呈现出雇佣弹性化、生产社会化以及地位层级化的趋向,经由风险转嫁、全景监控以及劳动赋权等内在逻辑,作用于写手的主观体验、生产过程以及行为意愿,并最终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而这种资本增值的代价便是:整体劳动风险的增加、劳动强度的加剧、劳动报酬的降低、劳动者权利的削弱。基于此,笔者提出应对数字文化生产者给予更多的人文关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骢,刘绍静[3](2018)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生产者的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世界日益成为文学生产新的场域,网络文学生产者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作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文学生产者的身份更加自由,网络交流平台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使网络文学生产者的交互性特征尤为突出;网络文学生产者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多元化写作实践,并以网络文学为核心IP来源逐渐进行产业化生产;网络文学生产者被重构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组件,超文本互动写作方式使其主体性逐渐被主体间性所取代,而其应有的主体精神与人文关怀逐步隐退。"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产者不应满足于作为简单的艺术生产者,而应有成为艺术家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张文红,李悦[4](2014)在《近年来我国文学类畅销书生产者情况分析——以开卷2010—2013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消费文学热的兴盛,文学类畅销书开始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领跑者,文学类畅销书生产者情况逐渐引发业界关注。本文以2010—2013年开卷虚构类畅销书年度排行榜为数据来源,在系统呈现近四年来我国文学类畅销书生产者概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文学类畅销书作者性别情况、国籍情况及作家类型分布情况,并对我国文学类畅销书出版机构特点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4年10期)

李晓燕,卢辉,梁艳春,彭北平[5](2014)在《“80后”青年作家登场的社会学分析——文学场的演变与新入场的文学生产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的角度可以看出,由于权力场对文学场的控制逐渐松动,以及财政支持政策的逐渐撤离,文学场更为自主,但同时迫于财政压力向经济场倾斜。本文分析了文学场中的期刊和出版社的演变以及它们应对经济场的压力而采取的举措是如何让"80后"少年写手进入文学场的。同时,文学场的新变化也促成了"80后"作家的发生发展。此外,"80后"作家本身的惯习也对他们能成为一个现象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李诗男[6](2013)在《布尔迪厄对文学艺术的“祛魅”——以“审美趣味”(tɑste)和“文化生产者”(producer)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尔迪厄从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学研究出发,对传统文学艺术进行了一次"祛魅"。他打破了康德的普遍性的审美幻像,展示了"审美趣味"(tɑste)的历史生成特征和"社会区隔"的功能,引入"习性"概念,阐明了"合法性趣味"(legitimate ɑesthetics)与"纯粹审美趣味"(pure tɑste)的真实涵义,完成了对康德式"审美趣味"的颠覆。通过对文学艺术场的阐释,他打破了对于传统"创作者"的迷信,将艺术家还原为只是场中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生产者。在他的"纯粹凝视"(pure gɑze)观念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文学自律性这个问题上带有某种程度的反思性与批判性的回归。(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李小玲[7](2012)在《想象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森将民族作为"想象共同体"的视角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有诸种陈述的可能,包括经济形态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兴起、外来理论的引介、启蒙主义的先导,等等,但这几个因素都没能提出一个新的意识的构架。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一批精力充沛的知识分子以白话文即国语想象作为其出发点,有力地促成了"把‘民’构造为一种社会形式以及把民诗构造成民间文化的本质",成为形塑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和新国民、新文学的关键人物,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序幕。(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曾建辉[8](2011)在《文学生产的媒介流变:基于生产者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文学生产、生产者和媒介变迁文学生产并不是新鲜的名词,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文学艺术当成"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把它归入"精神生产"的范畴。文学生产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具有精神生产的观念化、符号化、自由化特征之外,它还具有审美特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生产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图景。(本文来源于《创作与评论》期刊2011年05期)

冯洁茹[9](2011)在《儿童传记文学中的插图与受众——生产者式文本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传记文学插图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而是以人物造型概念化、夸大变形的手法、角色行为拟人化、非写实性的描绘手法为特征,它符合生产者式文本的关注受众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性。使儿童成为构建文本意义的主体,不受强势话语权左右,理解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从中激活意义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史以明[10](1960)在《为加强儿童文学的思想性而努力——介绍《先进生产者的故事》《人民公社万岁》《星星火炬》叁套丛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少年儿童读物中,有叁套丛书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先进生产者的故事》丛书、《人民公社万岁》丛书和《星星火炬》丛书。这叁套丛书有着共同的特色:主题鲜明,及时地反映了我们伟大的现实,配合了政治任务;在艺术性上,也能做到浅显、具体,其中的一部分作品还写得相(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1960年10期)

文学生产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网络文学签约写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劳动为理论视角,探究外部劳动语境的特征及其对个体劳动境遇的影响。通过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在资本、技术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之下,网络文学签约写手的数字劳动呈现出雇佣弹性化、生产社会化以及地位层级化的趋向,经由风险转嫁、全景监控以及劳动赋权等内在逻辑,作用于写手的主观体验、生产过程以及行为意愿,并最终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而这种资本增值的代价便是:整体劳动风险的增加、劳动强度的加剧、劳动报酬的降低、劳动者权利的削弱。基于此,笔者提出应对数字文化生产者给予更多的人文关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生产者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帆.两种小生产者及其历史命运——重识新时期文学中的政治经济学与人性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

[2].张铮,吴福仲.数字文化生产者的劳动境遇考察——以网络文学签约写手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陈骢,刘绍静.“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生产者的新特征[J].齐鲁学刊.2018

[4].张文红,李悦.近年来我国文学类畅销书生产者情况分析——以开卷2010—2013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4

[5].李晓燕,卢辉,梁艳春,彭北平.“80后”青年作家登场的社会学分析——文学场的演变与新入场的文学生产者[J].北京青年研究.2014

[6].李诗男.布尔迪厄对文学艺术的“祛魅”——以“审美趣味”(tɑste)和“文化生产者”(producer)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3

[7].李小玲.想象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曾建辉.文学生产的媒介流变:基于生产者的角度[J].创作与评论.2011

[9].冯洁茹.儿童传记文学中的插图与受众——生产者式文本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10].史以明.为加强儿童文学的思想性而努力——介绍《先进生产者的故事》《人民公社万岁》《星星火炬》叁套丛书[J].读书.1960

标签:;  ;  ;  ;  

文学生产者论文-张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