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培养制度论文-肖国芳,彭术连

博士生培养制度论文-肖国芳,彭术连

导读:本文包含了博士生培养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习性,制度构建

博士生培养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肖国芳,彭术连[1](2019)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制度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培育国家创新能力。博士生创新能力具有建构性、习得性,时代社会性和群体文化性,相对稳定性。从个体因素、导师指导、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提出制度构建:聚焦创新能力,推进博士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和创新习性培育,强化创新导向和压力传导;提升导师水平和指导能力,规范和强化导师的督导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评估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完善过程管理。(本文来源于《科学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徐玉珍,杨菲[2](2019)在《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淘汰机制还是促进机制——基于美国7所大学教育学博士资格考核前的培养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格考核是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但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是一种淘汰机制还是促进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在培养过程质量视角下,通过对美国7所大学教育学博士资格考核前的科研训练及促学促研机制进行梳理,证实了资格考核制度对博士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教育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喻军,尹晓辉[3](2019)在《新时代下博士生培养制度产生的新宠儿——副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博士生的扩招与博士生导师身份的多重性,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指导博士生,产生了博士生副导师这种副产品,逐渐成为博士生培养中的生力军,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优势表现为无论博士生论文的选题,实验实施还是论文的修改发表,副导师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他本身的成长和博士生快速进入科研角色日益凸显较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和采访发现欲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指导好博士生则需要具备一定学术素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达到这一要求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副导师让博士生忽视具体的工作而自己松懈不愿意参与科研第一线的工作;博士生与导师接触时间太少,导致导师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的敏锐品质难以影响博士生的成长,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课题组的形式培养培养博士,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研究生。(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55期)

徐玉珍[4](2019)在《多元指导制度下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职责——基于香港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相关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师及导师制度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香港大学的双导师制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指导委员会制度中有关导师职责规定的分析,探讨多元指导制度下导师在博士生学术支持及学业督导中的角色定位,以期对我国博士生培养实践中的单一导师制改革提供参考及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顶明,杨佳乐[5](2019)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进展报告制度:动因、特征与成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高的损耗率和逾期率是博士生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监测培养过程、实行学业进展报告制度是英美高校控制损耗率和逾期率、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鲜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文章从动因、特征和成效叁个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博士生学业进展报告制度是管理主义的外推力和专业社会化的内驱力双重作用下的产物;这一制度以博士生为主体,重点监测博士生就读期间的关键节点,制度形式灵活多样,制度目标重在提升,同时也兼顾筛选;推行学业进展报告制度有助于缩短博士学位修业年限,实现博士生的合理分流退出,并为调节师生关系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高校在借鉴学业进展报告制度时需合理界定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充分考虑院校差异、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贯通相关配套制度,力争做到知行统一。(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9年01期)

曹云鹏,李淑英,王洋,谭小京[6](2016)在《申请考核制度下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与监控体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的申请考核博士招生制度为选拔优秀的博士生源提供了新动力。在申请考核制度下,为了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必须增强高校质量保障主体的意识,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并落实导师责任制,规范博士生培养制度和课程管理,严格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实验保障以及建立健全博士生淘汰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培养环节质量管理。(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8期)

王东芳[7](2015)在《美国博士生培养制度运行的学科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美国博士生培养制度整体上呈现结构化的特点,但是在不同学科的实际运行中,培养制度由于受到学科文化的影响其结构化程度不同且呈现学科差异。基于美国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实地调查,对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包括课程结构、资格考试、指导制度在不同学科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质性分析,展示了博士生培养制度运行中所呈现的学科差异性。与高深知识打交道的博士生教育,其制度应体现"底部厚重"的特征并考虑学科文化的多样化特质,允许在实际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学科自由空间。(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5年09期)

乔雪峰,于书林[8](2013)在《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困境及出路:基于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外语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已引起关注,然而关于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文献却非常罕见。本文以外语学科博士生培养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博士生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在外语学科博士培养中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可行性和潜在的制度障碍,为提升我国外语学科博士教育质量提供建议和政策参考。(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王昕红,张俊峰,何茂刚,张晓明[9](2013)在《博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制度保障——基于全国100名博导的调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十所高校100名博士生导师的调查和访谈,从博士生导师视角分析我国博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制度保障。研究发现:我国博士生创新培养过程和制度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在学术环境、导师管理和素质、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亟待改进之处。(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王东芳[10](2013)在《美国博士生培养的理念与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被誉为世界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金本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效仿。从理念看,美国博士生培养形成了注重通识性和结构化课程训练、将博士生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理念。其制度特色主要有叁个方面:研究生院制度、结构化的培养程序及以导师为主的委员会制度。中国可通过强化博士教育课程、鼓励跨学科培养博士生、实施以导师为主的委员会制度等方面推进博士生教育改革。(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9期)

博士生培养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资格考核是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但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是一种淘汰机制还是促进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在培养过程质量视角下,通过对美国7所大学教育学博士资格考核前的科研训练及促学促研机制进行梳理,证实了资格考核制度对博士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教育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博士生培养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肖国芳,彭术连.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制度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9

[2].徐玉珍,杨菲.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淘汰机制还是促进机制——基于美国7所大学教育学博士资格考核前的培养过程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9

[3].喻军,尹晓辉.新时代下博士生培养制度产生的新宠儿——副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

[4].徐玉珍.多元指导制度下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职责——基于香港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相关规定[J].现代教育科学.2019

[5].王顶明,杨佳乐.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进展报告制度:动因、特征与成效[J].江苏高教.2019

[6].曹云鹏,李淑英,王洋,谭小京.申请考核制度下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与监控体制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

[7].王东芳.美国博士生培养制度运行的学科差异[J].教育学术月刊.2015

[8].乔雪峰,于书林.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困境及出路:基于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

[9].王昕红,张俊峰,何茂刚,张晓明.博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制度保障——基于全国100名博导的调查结果[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

[10].王东芳.美国博士生培养的理念与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

标签:;  ;  ;  ;  

博士生培养制度论文-肖国芳,彭术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