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毒剂论文-李盛菘,郑永超,孟澍临,吴骊珠,钟近艺

神经性毒剂论文-李盛菘,郑永超,孟澍临,吴骊珠,钟近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性毒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量子点,纳米金颗粒,神经性毒剂模拟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神经性毒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盛菘,郑永超,孟澍临,吴骊珠,钟近艺[1](2019)在《核壳型量子点-纳米金颗粒组装体高效检测神经性毒剂模拟剂》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设计制备了一种由12层硫化锌包覆硒化镉的核壳型量子点(CdSe/12ZnS QDs)和纳米金颗粒(Au NPs)自组装形成的CdSe/12Zn SQDs/Au NPs复合结构,并将其应用于神经性毒剂模拟剂氰基磷酸二乙酯(Diethyl Cyanophosphonate, DCNP)的高效检测。QDs由于与Au NPs存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而发生荧光猝灭,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解氯化硫代乙酰胆碱(ATC)生成的硫胆碱能够将量子点取代而使量子点荧光恢复。当QDs与Au NPs的摩尔浓度比为20:1时, QDs荧光猝灭效果最佳, AChE浓度为1.0×10~(–3)U/L时, QDs荧光恢复效果最好。DCNP的存在会抑制AChE的活性,减少硫胆碱的生成并降低QDs的荧光恢复效率,通过对QDs荧光恢复效率测定能够检测DCNP。在最优条件下对DCNP的检测结果表明,量子点的荧光恢复效率与DCNP浓度的对数在5.0×10~(–9)~5.0×10~(–4) mol/L的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5.0×10~(–9) mol/L。(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旸,闫珑,李晓森,袁铃,邢中方[2](2018)在《气相色谱-叁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尿样中神经性毒剂代谢产物烷基膦酸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气相色谱-叁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尿样中有机磷毒剂代谢产物烷基膦酸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选用DB-17MS色谱柱(30 m×0. 25 mm×0. 25μm),化学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选择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对暴露于有机磷毒剂下的人尿样中的烷基膦酸类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在优化条件下,5种烷基膦酸类化合物可在30 min内完成同时测定,检测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 1μg/L,定量下限为0. 5μg/L,加标回收率为97. 3%~98. 9%,重复性RSD为5. 3%~10%,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 4%~4. 3%,日间RSD为2. 5%~4. 5%。该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染毒尿样中烷基膦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可为有机磷毒剂人体内代谢产物烷基膦酸类化合物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刘国宏,黄婷婷,于竞翔[3](2018)在《基于显色反应的神经性毒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性毒剂是毒性最强的化学战剂,世界上已发生多起神经性毒剂恐怖事件,因此,发展一种便携式、可现场检测神经性毒剂的方法非常必要。与神经性毒剂的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显色法基于显色反应,反应现象直观,成本低,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该文对基于显色反应的神经性毒剂检测方法的原理、检测手段和显色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任福荣,肖璇,谢琳娜,徐丹,邵杰[4](2018)在《醛肟类神经性毒剂防治药物的新型解毒分子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啶盐醛肟类药物是一类常见的有机磷类神经性毒剂和农药的解毒剂.卤代苯醌是一类致癌性的活性中间体,最近在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中也被检出.我们发现, 2-吡啶盐醛肟类代表性药物如解磷定可快速促进四氯-1,4-苯醌通过连续两步的脱氯水解反应转化为2,5-二氯-3,6-二羟基-1,4-苯醌,比其自然水解的速率提高了18万倍.然而,当解磷定中的氮羟基被掩蔽后则不能促进四氯-1,4-苯醌水解.通过联合运用多种分离和分析鉴定方法发现,解磷定最终转化为其相应的腈类化合物.采用~(18)O-H_2O标记等实验,最终确定2-吡啶盐醛肟类药物对四卤苯醌类致癌物的解毒机理是通过亲核取代同时伴随两次Beckmann裂解反应.本文介绍了这类可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发生的连续两步Beckmann裂解反应,以期对将来研究这两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和环境学意义的醛肟类药物及多卤代醌类环境致癌物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10期)

王甲朋[5](2018)在《基于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神经性毒剂洗消剂合成及效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神经性毒剂所具有的高致死性、速杀性等特点,要求其理想洗消剂应满足低刺激性、高洗消率和高洗消速率等叁个关键性能指标。如何设计并合成出一种高效、高速和低毒的全能洗消剂,一直是该领域尚未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本论文目的是探讨如何在一个纳米单元内,通过结构和材料的筛选与集成,实现叁个关键性能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明确结构、材料和洗消效能的规律性关系,为新型纳米复合洗消材料合成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方法:1.纳米复合洗消材料的制备。以4种不同温和型材料(BSA、DFPase、ZnO和SiO_2)为内核,外层修饰高分子构筑纳米复合洗消材料。(1)BSA-DMAEMA和BSA-F127的制备(其中DMAEMA为甲基丙烯酸-2(N,N-二甲基)乙酯;F127为聚(丙二醇)-聚(乙二醇)的叁嵌段聚合物)。BSA分别与DMAEMA和F127聚合,通过多步反应得到BSA-DMAEMA和BSA-F127两种纳米复合洗消材料。(2)DFPase-DMAEMA和DFPase-F127的制备。经提取、分离和纯化,从猪肝获取DFPase,而后分别与DMAEMA和F127多步反应得到其纳米复合洗消材料DFPase-DMAEMA和DFPase-F127。(3)ZnO NP-DMAEMA的制备。合成ZnO NP,而后用4-戊烯酸进行表面活化后,与DMAEMA通过多步反应,得到ZnO NP-DMAEMA纳米复合洗消材料。(4)360nm SiO_2 NP-DMAEMA和100nm SiO_2NP-DMAEMA的制备。首先将不同尺寸的SiO_2 NP与硅烷偶联剂反应,在表面反应引入活性基团后和DMAEMA进行多步反应得到其纳米复合洗消材料。2.纳米复合洗消材料的物理学表征。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粒径分布仪对这些材料的内部结构、形貌、粒径及zeta电位等进行观察测定,采用红外光谱(IR)分析纳米复合洗消材料的化学键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其衍射图谱。3.纳米复合洗消材料洗消性能评价。通过梭曼的联苯胺显色反应测定梭曼与洗消材料接触后的残余量,测定这些洗消材料对梭曼的洗消能力。通过大鼠皮肤梭曼染毒,而后用BSA-DMAEMA进行洗消,测定洗消材料对皮肤沾染梭曼后的洗消能力;将洗消材料涂抹于大鼠皮肤,而后取表皮进行病理检测。研究结果:1.纳米复合洗消材料的设计与合成。采用内核材料的表面引入丙烯酰基,随后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方法合成了BSA-DMAEMA、DFPase-DMAEMA、ZnO NP-DMAEMA、SiO_2 NP-DMAEMA纳米复合洗消材料;采用高分子材料端基琥珀酸基团活化后连接内核的方法合成了BSA-F127、DFPase-F127纳米复合洗消材料。2.纳米复合洗消材料的物理学表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光散射(DLS)可以观察到这些纳米复合洗消材料均处于纳米尺寸内,BSA、DFPase、ZnO NP和SiO_2 NP等核心外层均被DMAEMA或F127高分子包裹;经红外光谱(IR)分析,内核在完成合成后均出现了高分子结构的化学键;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其衍射图谱,相比原高分子和内核材料,纳米复合洗消材料均有新的晶面出现。3.纳米复合洗消材料洗消性能评价。(1)选用最为难防难治的神经性毒剂梭曼作为待洗消毒剂,采用联苯胺显色反应法测定洗消材料与毒剂接触后残余毒剂量。经测试,BSA-DMAEMA、BSA-F127,以及DFPase-DMAEMA和DFPase-F127等纳米复合洗消材料均具明显洗消效果,而单独的内核(BSA、DFPase)和高分子单体(DMAEMA、F127)无洗消效果;(2)洗消速率结果显示,纳米复合洗消材料均在投入洗消剂瞬间(2秒内)即达到最高洗消率,而作为对照的常见洗消剂(NaOH、NaHCO_3、活性炭、H_2O_2)洗消速率则耗时较长,除NaOH最终达到与纳米复合洗消材料接近的洗消率外,其余材料洗消率均明显低于纳米复合洗消材料。(3)以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为内核的复合洗消材料中,ZnO NP-DMAEMA组无论洗消效率和洗消速率均明显优于ZnO NP组;而360nm和100nm SiO_2 NP-DMAEMA洗消结果显示,100nm SiO_2NP-DMAEMA组洗消效率始终优于360nm SiO_2 NP-DMAEMA组。BSA-DMAEMA对大鼠皮肤染毒后洗消有效(n=8,p<0.05),且优于同浓度的NaHCO_3(n=8,p<0.05);病理结果初步证实其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性。结论:1.本研究成功合成了以BSA、DFPase、ZnO NP及SiO_2 NP为内核,以DMAEMA和F127为外层修饰层的纳米复合洗消材料,能在极速(2s)时间内完成对毒剂分子的彻底洗消,其洗消能力明显优于目前应用的同类型洗消材料,且可用于动物皮肤洗消。2.单独的单体或单体以简单的物理混匀的方式均难以起效,必须以稳定的核壳结构的纳米结构,才能实现高效极速毒剂洗消。3.以蛋白BSA和DFPase为内核的纳米洗消材料洗消速率相同,均优于ZnO NP及SiO_2 NP纳米颗粒为内核的纳米复合洗消剂;根据不同尺寸纳米硅球为内核的纳米洗消剂以及与蛋白类洗消剂对比可发现,内核尺寸越大,洗消效率越低;外层高分子厚度越大,洗消效率越高。总体而言,纳米材料的结构决定了洗消效率的高低。(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5-28)

罗孝如,陈本健[6](2018)在《形形色色的神经性毒剂》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3月4日,定居英国的俄罗斯前情报人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和他的女儿尤利娅被发现昏倒在索尔兹伯里街头,两人随即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3月7日,英国警方反恐部门主管马克·罗利宣称,这对父女遭到神经毒剂的袭击。据外国媒体报道,投毒者可能在斯克里帕尔座驾的通风系统里下毒,当他打开空调,被磨成粉末的"诺维乔克"毒剂便释放于车内,导致父女俩双双中毒。"诺维乔克"毒剂的毒性比维埃克斯毒剂和沙林毒(本文来源于《生命与灾害》期刊2018年04期)

王永安[7](2017)在《神经性毒剂与金正男之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中毒救治宜昌论坛暨第九次全国中毒及危重症救治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17)

黄帅玲,武英龙,曾钫,孙立和,吴水珠[8](2017)在《基于AIE效应的纤维素试纸的制备及其对气相神经性毒剂的荧光比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荧光增强型和淬灭型传感器,比率型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环境因素干扰能力,因而被广泛用于生化领域的检测。现今,无色、无味但杀伤力极强的气相神经性毒剂制造过程廉价简易。因此,急需开发气相神经性毒剂的荧光比率传感器。本文将二苯胺作为电子供体,乙烯基吡啶作为传感器响应基团和电子受体,接至具有AIE效应的四苯基乙烯,合成出荧光红移的TPE衍生物荧光染料,并利用染料的均一溶液简易沉积法,制备得均匀的纤维素试纸型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其上的吡啶基团可通过亲核作用快速进攻气相神经性毒剂强亲电性的磷酸基团,从而引起荧光信号的改变,实现对气相神经毒剂有选择性的荧光比率检测。其检测下限达到1.82 ppb,低于所报道的快速危及生命和健康的浓度(7 ppb)。作为首个用于快速检测气相神经毒剂的AIE荧光比率纤维素试纸,其便于携带,可实现实时检测,为今后其他相应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孙凤娟,卢晓刚,高润利,王红梅,裴承新[9](2016)在《被神经性毒剂染毒的蛋白IgG中有机磷加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IgG与神经性毒剂的加合物进行了研究。用过量的神经性毒剂(沙林、梭曼、VX、环沙林)对IgG(人、大鼠IgG)进行体外染毒,用胰蛋白酶进行酶解,所得样品用Q Exactive LC-MS/MS方法进行分析鉴定,发现了IgG与神经性毒剂的加合物肽段。其中,从人的IgG中发现了4个被标记的肽段,从大鼠的IgG中发现了1个被标记的肽段,另外,还从肽段的二级谱图中发现了酪氨酸加合物的特征离子碎片。本文首次发现了被神经性毒剂标记的IgG肽段,进而说明IgG是鉴定神经性毒剂中毒的一类重要的标记蛋白。(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仪器》期刊2016年04期)

杨航,刘红岩,应莺,刘艳芹,黄春倩[10](2016)在《化学毒剂皮肤洗消剂RSDL对神经性毒剂梭曼的洗消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化学毒剂活性皮肤洗消剂RSDL对于神经性毒剂梭曼的体外和整体动物染毒洗消效果,并比较RSDL与原研产品消毒效果的一致性。方法 1.体外消毒效果:利用国家军用标准GJB3638-99《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取4μl梭曼,加入200μl RSDL昆匀,于30 s、1 min、3 min和5 min利用联苯胺-硼酸钠比色法检测反应体系中的梭曼含量,通过下式计算消毒率:消毒率(%)=(初始梭曼含量-剩余梭曼含量)/初始梭曼含量×100%;2.整体动物染毒消毒效果:将2μl梭曼滴加于小鼠皮肤,染毒后1 min,将0.3 ml RSDL吸附于棉签上,在染毒部位消毒,观察染毒后24 h的小鼠存活情况。结果 1.RSDL与原研RSDL作用于梭曼30 s、1 min、3 min和5 min,在本方法的检测范围(1~100μg)之内,各组均检测不出游离梭曼,故RSDL与原研产品对梭曼的消毒率>99.9%。2.小鼠整体染毒洗消实验:梭曼2μl小鼠皮肤染毒,未洗消组20只小鼠于20 min内全部死亡;22只RSDL洗消组小鼠中,有12只存活,10只死亡;21只原研RSDL洗消组小鼠中,8只存活,13只死亡,采用两组样本率比较的2×2表卡方检验,χ~2=1.1686<3.84,P>0.05,两种洗消剂对于梭曼染毒均具有明显的洗消效果,RSDL与原研产品的消毒效果无显着性差别。结论 RSDL对于神经性毒剂梭曼具有高效消毒作用,30 s之内就将梭曼的毒性完全破坏;整体动物皮肤梭曼染毒后及时采用RSDL洗消,能明显降低梭曼导致的死亡,RSDL与原研产品的消毒效果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灾害与应急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期刊2016-08-12)

神经性毒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气相色谱-叁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尿样中有机磷毒剂代谢产物烷基膦酸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选用DB-17MS色谱柱(30 m×0. 25 mm×0. 25μm),化学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选择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对暴露于有机磷毒剂下的人尿样中的烷基膦酸类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在优化条件下,5种烷基膦酸类化合物可在30 min内完成同时测定,检测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 1μg/L,定量下限为0. 5μg/L,加标回收率为97. 3%~98. 9%,重复性RSD为5. 3%~10%,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 4%~4. 3%,日间RSD为2. 5%~4. 5%。该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染毒尿样中烷基膦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可为有机磷毒剂人体内代谢产物烷基膦酸类化合物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性毒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李盛菘,郑永超,孟澍临,吴骊珠,钟近艺.核壳型量子点-纳米金颗粒组装体高效检测神经性毒剂模拟剂[J].无机材料学报.2019

[2].杨旸,闫珑,李晓森,袁铃,邢中方.气相色谱-叁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尿样中神经性毒剂代谢产物烷基膦酸类化合物[J].分析测试学报.2018

[3].刘国宏,黄婷婷,于竞翔.基于显色反应的神经性毒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18

[4].任福荣,肖璇,谢琳娜,徐丹,邵杰.醛肟类神经性毒剂防治药物的新型解毒分子作用机制[J].中国科学:化学.2018

[5].王甲朋.基于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神经性毒剂洗消剂合成及效能评价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

[6].罗孝如,陈本健.形形色色的神经性毒剂[J].生命与灾害.2018

[7].王永安.神经性毒剂与金正男之死[C].2017中国中毒救治宜昌论坛暨第九次全国中毒及危重症救治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7

[8].黄帅玲,武英龙,曾钫,孙立和,吴水珠.基于AIE效应的纤维素试纸的制备及其对气相神经性毒剂的荧光比率检测[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2017

[9].孙凤娟,卢晓刚,高润利,王红梅,裴承新.被神经性毒剂染毒的蛋白IgG中有机磷加合物的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16

[10].杨航,刘红岩,应莺,刘艳芹,黄春倩.化学毒剂皮肤洗消剂RSDL对神经性毒剂梭曼的洗消效果[C].中国毒理学会灾害与应急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2016

标签:;  ;  ;  ;  

神经性毒剂论文-李盛菘,郑永超,孟澍临,吴骊珠,钟近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