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政策论文-李意

埃及政策论文-李意

导读:本文包含了埃及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埃及外交,塞西总统,平衡外交,国家利益

埃及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意[1](2019)在《埃及塞西政府的平衡外交政策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大国利益边界出现交叉,给一些中小国家的平衡外交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对于中小国家而言,平衡外交政策可以减少对某一个大国的绝对依赖,有助于摆脱大国的影响和制约。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小国家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自2014年塞西总统上任以来,埃及在外交方面积极实施"在大国关系中寻求平衡"的政策,努力寻求外交多元化,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美、俄、中等大国之间保持战略平衡。塞西政府平衡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实用主义平衡战略,它是维护国家军事安全、拓展国家生存空间、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目前,塞西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与美国的关系不断调整并走出低谷,双方关系逐步回暖;与俄罗斯的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有助于降低埃及对美国的依赖度;与中国的关系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展开,为埃及带来了诸多经济红利,并切实缓解了埃及的民生问题。(本文来源于《西亚非洲》期刊2019年05期)

田宗会[2](2019)在《从“罗杰斯计划”到“临时运河协议”——尼克松“缓和战略”下美国对埃及政策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以军事对抗为手段展开了遏制与反遏制的战略博弈。在尼克松"缓和战略"的大背景下,美国先后进行了两次"罗杰斯计划"以及"临时运河协议",试图缓和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阻止苏联独步中东,实现中东和平,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尼克松政府与埃及交涉、斡旋的四年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导致埃以局势的恶化,间接导致了十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缓和战略"下埃以间"不战不和"的僵局,为后来的"穿梭外交"和埃以和谈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唯鹤[3](2019)在《19世纪英国对埃及政策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英国近东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与埃及的关系密切。埃及地处亚、欧、非叁大陆要冲地带,战略地位显要,是奥斯曼帝国内的藩属国之一。出于维持地中海和近东地区战略平衡的需要,也出于确保英国通向印度及东方之路的畅通,英国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逐渐形成了对埃及的“坐收渔人之利”的政策。这一政策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坚持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反对埃及的独立及扩张;第二,反对任何欧洲国家在埃及扩张势力,以此保证和加强通往东方印度道路的安全。这一政策是英国遏制欧洲列强、主要是遏制法国在埃及近东地区扩张的产物。19世纪后半期,由于法国向东方扩张的需要,企图以修建苏伊士运河控制埃及,英帝国在埃及的利益受到挑战,近东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英国已不能坚持“坐收渔人之利”的政策,也不符合英帝国的整体利益。1846年苏伊士运河的提出,至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英国从维持土耳其对埃及的宗主权,到直接“干涉”埃及内政,从苏伊士运河股权的购买,到英法“双重控制”埃及,从“欧洲内阁”的建立到出兵占领埃及,英国对埃及的政策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在埃及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19世纪中英国虽多次调整对埃政策,但英国维护其帝国利益的实质却没有改变。同时,英国对埃及政策并不是孤立的,它的形成及其演变,反映了列强在近东和北非地区的争夺与勾结,并与在近东地区的角逐和复杂的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英国对埃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隶属于英国的近东政策,服务于维护东方属地印度的安全原则。19世纪英国对埃及政策演变的历史也完全证明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特征“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8)

郝诗羽[4](2019)在《埃及塞西政府的科普特族群政策及其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科普特人与穆斯林间的族群矛盾是困扰埃及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历史上,每当国家形势动荡、社会关系紧张时,埃及的族群问题就格外突出。2011年"一·二五革命"爆发后,埃及的族群的矛盾再次凸显,对埃及政府构成挑战。出于稳定国内形势、重塑外交格局以及巩固个人政治地位的需要,塞西自上任以来将缓和族群矛盾作为执政重点之一,主要措施包括安抚科普特人、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推广温和宗教思想等。塞西政府针对科普特人所实施的族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民众不满情绪蔓延、极端势力猖獗等现实困境。(本文来源于《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磊[5](2018)在《埃及有机农业耕作政策支持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1977年有机农场的概念被引入埃及,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替代传统农业的新的模式在埃及兴起,埃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发展有机农业。本文从埃及的土地政策、水资源利用、农业科技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埃及有机农业耕作政策,并对其在埃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8年11期)

赵军[6](2018)在《中国参与埃及港口建设:机遇、风险及政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参与埃及港口建设既是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反映,也是中国与埃及长期以来双边关系良性互动的结果。塞西执政后,埃及港口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中国参与埃及港口建设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风险。清醒认知风险,利用优势并做出科学决策,才能扎实有效地参与埃及港口建设,并实现双赢。(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期刊2018年07期)

杜晓东,黄正柏[7](2018)在《冷战视域下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阿联)政策研究(1953—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美国试图将埃及纳入遏制苏联的战略轨道。然而,英埃苏伊士运河基地问题和埃及激进的民族主义政策阻碍了美国目标的实现。美国虽然促使英埃妥协,但在援埃上的推脱延宕反而促使埃及向苏联靠拢。苏埃武器交易和苏伊士运河危机使得美国政府将埃及视为苏联在中东扩张的马前卒。为了遏制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苏联影响的扩大,美国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但是这一政策成效有限,到1958年,美国在权衡利弊后,缓和了与纳赛尔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8年06期)

钱磊[8](2018)在《道义还是利益:中东变局以来德国埃及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与埃及的关系始自普鲁士埃及学家对古埃及文明的热情和憧憬。自1864年普鲁士与埃及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经历了文化联系、经贸交往、政治互动叁个阶段。二战之后,德国虽然一直是埃及第二大经贸伙伴,但其在埃及外交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总是被边缘化,而这一情形在中东变局之后发生转变。2011年埃及革命后,默克尔政府曾与欧盟对埃政策保持一致达四年之久,却在2015年初果断抛开人权和民主标准重启德埃关系,德埃政治互动迅速加强,德国成为埃及最具潜力的经济和政治伙伴。日益密切的德埃关系为默克尔获取欧盟地中海政策领导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可能削弱埃及"向东看"的动力。(本文来源于《德国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杜晓东[9](2017)在《战后初期美国对埃及的外交政策及成败(1945-1953)》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爆发以后,埃及成为美苏两国争夺的焦点。为了使其服务于美国的遏制战略,杜鲁门政府使用政治诱导、经济和军事援助等手段笼络埃及。然而,由于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及英埃围绕苏伊士运河基地问题的争论异常激烈,美国未能将埃及拉入西方国家的中东司令部。1952年"七月革命"的爆发为美国向埃及的渗透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美国政府不仅通过公开外交与隐蔽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封建王朝,而且在革命成功后迅速承认了埃及新政府并表示愿意向埃及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的行为赢得了自由军官组织的好感,但美埃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迅速走向恶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拉拢埃及加入中东冷战同盟体系的战略目标与埃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抵触,而这正是战后初期美国的中东政策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本文来源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赵悦清[10](2017)在《埃及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同时其作为多样性文化的载体,也承载了古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多种宝贵的历史财富。本文主要探讨了埃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政策,并从遗产的法律特征和政策实施机构等方面总结了埃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埃及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于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7年24期)

埃及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以军事对抗为手段展开了遏制与反遏制的战略博弈。在尼克松"缓和战略"的大背景下,美国先后进行了两次"罗杰斯计划"以及"临时运河协议",试图缓和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阻止苏联独步中东,实现中东和平,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尼克松政府与埃及交涉、斡旋的四年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导致埃以局势的恶化,间接导致了十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缓和战略"下埃以间"不战不和"的僵局,为后来的"穿梭外交"和埃以和谈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埃及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意.埃及塞西政府的平衡外交政策述评[J].西亚非洲.2019

[2].田宗会.从“罗杰斯计划”到“临时运河协议”——尼克松“缓和战略”下美国对埃及政策的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陈唯鹤.19世纪英国对埃及政策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19

[4].郝诗羽.埃及塞西政府的科普特族群政策及其挑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9

[5].王磊.埃及有机农业耕作政策支持述评[J].世界农业.2018

[6].赵军.中国参与埃及港口建设:机遇、风险及政策建议[J].当代世界.2018

[7].杜晓东,黄正柏.冷战视域下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阿联)政策研究(1953—1960)[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8

[8].钱磊.道义还是利益:中东变局以来德国埃及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J].德国研究.2018

[9].杜晓东.战后初期美国对埃及的外交政策及成败(1945-1953)[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7

[10].赵悦清.埃及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J].文化月刊.2017

标签:;  ;  ;  ;  

埃及政策论文-李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