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焦虑论文-高健,袭祥荣,向诗雨,胡圣兰

影响焦虑论文-高健,袭祥荣,向诗雨,胡圣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影响焦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度保护,脆弱性,焦虑,中介效应

影响焦虑论文文献综述

高健,袭祥荣,向诗雨,胡圣兰[1](2019)在《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脆弱性的影响:焦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24名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过度保护问卷、幼儿焦虑量表和幼儿脆弱性量表,考察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脆弱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幼儿焦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年龄、性别(父母与幼儿)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后,父母过度保护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幼儿脆弱性,也可以通过幼儿焦虑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幼儿脆弱性。这也表明,幼儿焦虑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幼儿脆弱性的关系中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因此,父母应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尝试正念教养,改善亲子关系,缓解幼儿焦虑心理,进而增强幼儿应对环境能力及健康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钟世华[2](2018)在《《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韦其麟的《百鸟衣》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经典的建构一方面依靠诗作自身的经典特质,如民族性的再现,民族、地域色彩浓厚的抒情表达等;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由评价机制所形成的权力运作空间,这同时反映出了诗作自身的诗学价值。不可忽视的是,《百鸟衣》的经典化限制了学界对韦其麟的全面认知,由此生成了"影响焦虑"。(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周国有[3](2016)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离职意向的影响:焦虑和组织承诺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员工离职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议题。在影响员工离职的诸多因素中,工作压力源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提及压力源,人们往往会关注它消极的一面,我们总认为压力源会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坏的影响,如引起焦虑、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会引发员工的离职等现象。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源的影响不一定总是坏的,工作中的部分压力源会对个体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工作压力源划分为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并探究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压力源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机制。此外,本研究引入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去探究核心自我评价在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对员工离职意向影响机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组织承诺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离职意向量表对随机选取的396名在职企业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最终得到以下结果:1.各研究变量在年龄、学历、企业类型、工作年限、工作职位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婚姻状况上各研究变量差异不显着。2.随着挑战性压力源的提高,员工的焦虑情绪和组织承诺也会增加,离职意向会逐渐降低。3.挑战性压力源不仅分别通过焦虑、组织承诺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向,也可以通过焦虑和组织承诺的链式中介影响其离职意向。4.核心自我评价在挑战性压力源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但对焦虑、离职意向的影响中并不起调节作用。5.随着阻碍性压力源的增强,员工的焦虑情绪和离职意向逐渐增强,组织承诺呈逐渐下降趋势。6.阻碍性压力源分别通过焦虑、组织承诺间接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向,但焦虑和组织承诺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并不存在。7.核心自我评价在阻碍性压力源对焦虑、组织承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但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中并不起调节作用。综上,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工作中的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对员工的离职意向有不同的影响机制,并且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在调节这两种性质压力源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中存在明显差异。为降低员工离职率,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中可以适度增加挑战性压力源而避免阻碍性压力源的施加,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分配工作任务。(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乃赫[4](2016)在《面孔表情影响焦虑个体注视方向知觉》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在社会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愤怒表情会提高直视加工,而害怕表情是否会提高对斜视的加工目前并未得出一致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显示,在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加工中存在个体差异,其中对他人注视方向加工最为敏感的是焦虑个体。以往探讨焦虑特征对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影响的研究都没有测量或者控制被试的抑郁分值,使得无法说明被试个体差异对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的调制作用到底来自于被试的焦虑特征还是抑郁特质。因此,本研究试图在控制被试抑郁分值的前提下,进一步考察焦虑特征对面孔表情和注视方向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3种表情(愤怒、害怕、中性),让被试在7种注视偏转角度条件下判断面孔人物的眼睛是“看着自己的”、“看向左边的”还是“看向右边的”。通过算法计算出被试的直视知觉范围(CoDG)作为本研究的因变量。结果显示:面孔表情会影响对注视方向的知觉,愤怒表情的CoDG显着大于中性;焦虑特征会调制面孔表情对注视方向的影响,高焦虑组被试的愤怒CoDG大于害怕和中性,害怕和中性的CoDG没有显着差异,低焦虑组被试的愤怒和害怕CoDG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大于中性的CoDG。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在愤怒和中性条件下的CoDG都没有显着差异,只在害怕条件下有显着差异,表现为高焦虑组的害怕CoDG小于低焦虑组。本研究结果说明焦虑水平对不同威胁性表情的CoDG的影响不一致,焦虑特征提高了对间接性威胁表情(害怕)的反应,但并没有提高对直接性威胁表情(愤怒)的反应。本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信号共享假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彩虹[5](2016)在《从宇文所安、奚密、郑敏论争浅谈世界诗歌与影响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11月19日,美国汉学界古典诗权威、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教授在《新共和国》杂志上发表了Bonnie Mc Dougall翻译的北岛诗歌集子《八月的梦游者》的书评《环球影响的焦虑:什么是世界诗?》。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有众多中外学者对此做出回应。本文主要对宇文所安、郑敏及奚密叁人的观点进行解读并对从国家与国家之间、作家与作家之间、传统与现在之间浅谈影响与焦虑。(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1期)

张晨[6](2015)在《影响·焦虑·超越——对巴托克《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中第79首《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对精密逻辑的把握、对传统的关注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笔者通过布鲁姆的"诗歌理论"、申克分析、莱尔达尔和杰肯多夫的"树形标记"、音乐符号学分割方法对作品进行了一番新的解读,认为音乐的意义来自文本自身和它音乐文本。(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勇[7](2015)在《“影响焦虑”和社会倾向——论威廉·罗伯逊英属美洲史写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罗伯逊原本准备写出完整的英属美洲史,可是写北美远古史却没有足够证据,读者鉴于当时形势也不感兴趣,而写当代史又害怕忤逆民意,导致个人名誉受损,这是罗伯逊断续写作北美史且未完成的动机。罗伯逊在《美洲史》第九、十卷中体现的社会倾向是,既赞成清教徒追求自由的勇气,又批评其在北美不宽容;既同情殖民者的艰辛,又谴责其对印第安人的暴行;既同情殖民者受英国压制,又批评殖民地以武力反叛宗主国。这些正是内在于罗伯逊英属美洲史中的两重性,使其《美洲史》独树一帜。(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位东涛[8](2014)在《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焦虑是个体普遍常见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当危险出现时,引导个体做出适度反应,但过度的焦虑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精神疾病问题的出现,比如恐惧症,抑郁症和创伤性应激障碍。尽管以往的行为研究已经证实应激生活事件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最近认知神经研究也证实大脑结构或者功能的改变可作为精神疾病的生理风险标示,因此通过对应激生活事件的神经机制研究,有利用我们探讨应激生活事件是如何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而这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和焦虑或者抑郁心境是否存在一定联系依然值得我们探讨。另外,焦虑症病因学内在的风险因素之一是神经质。众所周知,神经质是气质类型中主要的人格特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基因决定,并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神经质是多种精神疾病和行为健康出现问题的最重要内在因素,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心理疾病,比如焦虑、抑郁和物质滥用等。如果把神经质作为正式的病因学元素,因此,对神经质的最基础的结构性研究变的十分重要。另外,神经质本身的复杂性(6个子维度),或者有研究者认为神经质包括负性情绪倾向和情绪的不稳定性两个大的维度,都说明了神经质的复杂结构,因此对神经质的各个子维度的神经机制探讨,以及对神经质的子维度、大脑功能或者结构与焦虑的叁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神经质与焦虑的关系,尽可能为焦虑症状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认知神经方面的风险因子标示。研究一探讨重大应激事件(汶川地震)发生叁年后,幸存者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揭示与焦虑相关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可能的复原和易感性神经机制。实验1和2比较经历汶川地震无PTSD症状的被试和健康组两组的结构图像和功能连接的差异,同时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在组和个体水平上比较创伤应激对大脑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组在与情绪调节以及情绪反应相关脑区(背侧前扣带,dACC;喙下前扣带,rACC;杏仁核,amygdala;背内侧前额叶:dmPFC)的灰质密度显着大于健康控制组,并且dACC的密度大小与个体焦虑水平显着负相关,可能说明经历地震创伤事件后的幸存者,尽管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大脑结构依然受到影响,变化的大脑结构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进而调节个体的焦虑水平,保护其叁年内避免发展为PTSD。基于我们自身的和以往研究,划定感兴趣区域,采用多变量模式分析方法对两组被试进行分类,并计算预测效力,结果发现dACC, rACC对创伤暴露组的预测能力强于dmPFC和杏仁核区域。这可能说明与情绪调节有关的dACC, rACC区域对创伤暴露群体鉴别力更好,同时可能说明了易损的区域可能也是与焦虑相关的PTSD易感性区域,这些区域结构的异常可能和PTSD发病机制有关。研究2中继续采用功能连接的方法,针对海马,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叁者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分析,比较创伤暴露组与控制组的差异,结果也发现了杏仁核和海马之间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涉及地震相关的恐惧记忆;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减弱,以及与创伤暴露组的最近生活事件压力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说明了创伤暴露幸存者的情绪调节能力虽然发生异常,但是调节能力依然能够维持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避免自身发展为PTSD。研究二中实验3我们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创伤暴露非PTSD个体在执行慈善捐赠任务时大脑活动状况。结果发现,无论在捐赠小部分金额还是大部分的金额到校红十字会,实验组被试的纹状体激活显着低于控制组。我们还发现,单独在捐赠大部分金额到红十字会时,实验组的脑岛激活显着低于控制组。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推测异常的奖赏区域激活可能和创伤暴露组奖赏系统的紊乱有关。进而,我们认为创伤暴露经历可能导致了奖赏系统的紊乱,削弱了捐赠后积极情绪的体验,可能与焦虑或者抑郁的情感麻木、情绪体验有关。研究叁使用多变量模式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日常应激生活事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影响,以及结构或者功能网络的异常是否与焦虑相关。针对288名被试的多模态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行为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状态性焦虑(躯体抱怨)、特质焦虑,神经质(负性情感倾向、情绪不稳定性)显着正相关,可能说明了生活事件的次数和频率会造成个体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会造成心理问题比如焦虑,也可能导致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更多关注。因此生活事件作为一个关键的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起着关键作用。基于全脑灰质结构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推测,实验4我们采用多变量模式识别分析方法,结果发现与与躯体感知相关的左侧的初级感知觉皮层(额顶联合区),与注意朝向相关的左侧颞顶联合区,与情绪反应以及情绪记忆相关的杏仁核和海马旁回,同时还有与工作记忆或者是执行控制相关的dlPFC都能很好的预测生活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大脑结构的异常。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左侧额顶联合皮层与个体的焦虑水平呈显着负相关,楔前叶的皮层的灰质体积与个体的神经质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作为焦虑发生的外在应激源的生活事件,在正常人群中,可能是通过与认知控制相关的额顶联合皮层以及注意相关的顶叶皮层来影响个体的焦虑水平。实验5针对288名被试的静息态影像数据,我们采用独立成分分析的方法,挑选出5个经典网络成分,前后部的默认网络,左右侧的执行控制网路以及凸显网络,使用多变量模式分析方法,用5个经典的功能网络预测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压力,比较有意思的是,只发现左侧的中央执行控制网络能够很好的预测个体的生活事件。因此结合实验4和5,我们推测日常生活事件影响大脑结构可能主要涉及额顶和颞顶联合皮层,而且此区域的功能和结构异常可能和个体的状态焦虑以及特质相关的焦虑水平有关。研究四实验6针对同样的288名被试的静息态影像数据,我们采用同实验5一样的方法,采用经典的5个功能网络预测个体的各个神经质维度的得分,结果发现前部的默认网络对神经质下的自我意识维度有很好的预测效度;后部的默认网络能够很好的预测愤怒和敌意;而以脑岛和前扣带回为核心的凸显网络能够很好的预测个体的焦虑、冲动性以及愤怒和敌意;而左右侧的执行控制网络对各个子维度的预测效果都不是理想。因此此结果证实了我们推测,神经质的子维度可能具有不同神经机制,因此对个体的焦虑水平的影响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实验7中,我们针对288名被试的结构像数据进行体素形态学的分析,发现个体的焦虑水平(躯体抱怨)与海马旁回的体积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的躯体抱怨水平受到海马旁回体积大小和神经质子维度下的特质焦虑的影响,而其他子维度影响效果并不显着。综述所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特大应激事件或是日常生活事件的积压都会对正常健康个体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这些区域结构或者功能的异常与个体的焦虑水平存在一定联系。重大或者特大应激事件,比如汶川地震,对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与情绪调节能力以及情绪反应相关的前额叶和海马、杏仁核相关区域,而日常生活事件主要集中在与感知觉、认知控制、工作记忆以及注意功能相关的额顶联合皮层,左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以及颞顶联合皮层等。另外,本研究首次针对神经质的各个子维度进行研究,探讨与各个子维度相关的功能网络,发现不同的网络对各个子维度预测效果不一,主要表现为默认网络和凸显网络内部连接的异常,因此神经质的各个子维度对焦虑的影响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质下的特质相关焦虑子维度与个体的海马旁回的体积的交互效应可以预测个体的焦虑水平的高低。因此以上结果可能为青少年时期焦虑的发病提供了初步的神经基础。另外,此结果可以延伸为个体焦虑水平可能同时受到,应激事件、个体人格特质差异以及大脑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因此将来的研究应该全面的,建立模型去探讨生活事件、大脑结构、人格特质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08)

蔡杰,董圣鸿,周骏,叶宝娟,傅绪荣[9](2013)在《高中生学习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焦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学习压力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焦虑在其中的中介机制。方法:采用学习压力量表、中国中学生焦虑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8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学习压力与焦虑呈现显着正相关(r=0.51,p<0.01),学习压力与幸福感呈现显着负相关(r=-0.37,p<0.01),焦虑与幸福感呈现显着负相关(r=-0.38,p<0.01)。(2)焦虑在学习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2。结论:学习压力可以直接影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焦虑来间接影响幸福感。(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郭小红[10](2013)在《影响焦虑下的“王安忆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忆及其创作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构成,在新时期以来的诸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各种文学思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无论王安忆承认与否,她的创作之路始终受到来自张爱玲、国内外研究界及图书市场等力量的左右,随着她创作的不断深入,这些力量相互转化甚或裂变,并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在王安忆创作的不同阶段,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焦虑症”式的“王安忆现象”。“王安忆现象”一方面是王安忆在面对前辈作家张爱玲时的“影响焦虑症”,即其对“张派传人”或“非张派传人”的矛盾心态及实践反应。另一方面也是王安忆在创作流变过程中受制于现代传媒及其国内外评论界合力作用下对名利希冀的“市场焦虑症”。它们二者共同构成了“王安忆现象”的两极,且相辅相成。“王安忆现象”不仅适合王安忆,而是指一大批中国当代作家在面对市场和商品经济,现代传媒及海外汉学等内外部因素合力作用下的作家创作嬗变现象。因此,“王安忆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该现象也曲折的反映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乱象以及当代中国人审美和文学观念在市场经济左右下的嬗变。故此,本论文立足于“王安忆现象”,在大量资料引证的基础上呈现具有时代特色的“王安忆现象”,并力求对造成“王安忆现象”的成因做出合理的探求。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和当代读者审美观念的转变。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导论部分通过对大量史料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得出“王安忆现象”。正文分叁章。第一章为“影响焦虑中的王安忆创作嬗变”,本章从作家本体来探求形成“王安忆现象”的内部原因。第二章“海外汉学研究的东方口味与本土延宕”及第叁章“国内批评‘羊群效应’下的价值立场寻找”,从国内外研究界与媒体批评入手来探讨造成“王安忆现象”的外部原因。结语部分得出“王安忆现象”是王安忆本人、国内外研究界及其现代传媒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3-03-28)

影响焦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韦其麟的《百鸟衣》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经典的建构一方面依靠诗作自身的经典特质,如民族性的再现,民族、地域色彩浓厚的抒情表达等;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由评价机制所形成的权力运作空间,这同时反映出了诗作自身的诗学价值。不可忽视的是,《百鸟衣》的经典化限制了学界对韦其麟的全面认知,由此生成了"影响焦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响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1].高健,袭祥荣,向诗雨,胡圣兰.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脆弱性的影响: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

[2].钟世华.《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J].民族文学研究.2018

[3].周国有.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离职意向的影响:焦虑和组织承诺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张乃赫.面孔表情影响焦虑个体注视方向知觉[D].辽宁师范大学.2016

[5].李彩虹.从宇文所安、奚密、郑敏论争浅谈世界诗歌与影响焦虑[J].青年文学家.2016

[6].张晨.影响·焦虑·超越——对巴托克《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解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

[7].李勇.“影响焦虑”和社会倾向——论威廉·罗伯逊英属美洲史写作中的两个问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位东涛.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

[9].蔡杰,董圣鸿,周骏,叶宝娟,傅绪荣.高中生学习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焦虑的中介作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10].郭小红.影响焦虑下的“王安忆现象”[D].四川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影响焦虑论文-高健,袭祥荣,向诗雨,胡圣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