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间技术溢出论文-魏新颖,王宏伟,徐海龙

产业间技术溢出论文-魏新颖,王宏伟,徐海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间技术溢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技术溢出

产业间技术溢出论文文献综述

魏新颖,王宏伟,徐海龙[1](2019)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00-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从全局来看,中国各省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正的空间关联且关联程度呈上升态势;从局部来看,东部地区省份表现为"高-高"型正相关,西部地区省份表现为"低-低"型正相关,这种状况随时间推移没有本质改变。(2)本省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及其他省份的技术溢出对本省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有积极影响,且其他省份的技术溢出效应超过了本省份技术创新的作用。(3)叁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人力资本权重矩阵的溢出效应最大,这印证了人力资本是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9年10期)

龚新蜀,韩俊杰,邱善运,王曼[2](2019)在《产业集聚模式、知识溢出及其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异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新的世界经济技术环境变化,提高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改进出口结构和高技术产业布局,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异质性影响。基于199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辨识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和市场竞争叁种集聚模式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全样本下,叁种集聚模式中仅专业化集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有正向知识溢出;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双重提升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明显,中部地区市场竞争正向推动效果显着,西部地区多样化集聚促进作用和市场竞争抑制作用较强;分行业看,专业化集聚对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均起到推动作用,多样化集聚对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有提升作用,市场竞争对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及其设备制造业有正向影响,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负向作用。因此,在高技术产业,我国应根据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发挥不同集聚模式对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正向作用。(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类骁,韩伯棠[3](2019)在《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与贸易绿色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数据,构建Super-SBM模型测度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利用门槛面板模型,以环境规制和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溢出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效率值来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增长迅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严重,东部地区的效率值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2)从门槛结果来看,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溢出显着存在环境规制、产业集聚的双门槛效应。(3)从作用机制来看,环境规制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U"型关系,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溢出的挤出效应逐步转为激励效应,影响由负变正且作用逐渐增大;产业集聚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N"型关系,仅当产业集聚水平跨过第二门槛时,影响显着为正;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为显着的直接推动作用和间接门槛作用,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仅表现为间接门槛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肖卫国,林芹[4](2019)在《吸收能力、中国对美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产业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国可主动向被投资国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传递回本国,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这取决于本国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利用200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方式测度产业结构来反映产业升级,以技术差距、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R&D研发强度、人力资本表示吸收能力构建PSTR模型,考察吸收能力对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阶段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没有显着推动我国产业升级。(2)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研发强度、人力资本显着促进了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3)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没有促进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4)由于各省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各省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同。因此,我国可以适当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布局,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作用。(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刘洁敏[5](2019)在《创造还是模仿? 路径依赖和进口知识溢出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演化的作用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演化经济地理的理论认为,区域工业演化是路径依赖的。新的产业从现有产业中演化出来,产业类别和现有产业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路径依赖和相关多样化的概念以此理论为基础区别于传统经济学中马歇尔的专业化理论和雅各布斯的多样化理论。这个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发达国家的背景发展出来,它暗示了一个逻辑,如果一个区域与相关工业的关联度很低,那么它发展特定工业的机会就比较渺茫。这个基本逻辑削弱了发展中国家能够进入高端产业的希望。除此之外,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将过度的注意力集中在区域的创造力上,它似乎坚定的相信,每一个区域都有很好的创造力,能够从相近的产业中开创出新的产业,而没有考虑创造力的开发本身是需要条件的。这个理论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地方工业可以从进口产业的知识溢出中学习和模仿从而取代从自身现有工业中演化,这种学习和模仿的能力取决于地方的吸收能力。这篇文章以中国为案例证明,发展国家引进高技术产业,依靠学习和模仿进口产品的力量要远大于从地方现存工业中演化出来。除此之外,文章还证明了,是特定进口产业内部的多样化程度,而不是进口产业周边相关产业的多样化程度对地方特定产业引入产生了促进作用。中等发达国际甚至不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对地方相关产品演化的效果要犹豫发达国际的进口产品。进口产品复杂度水平和城市吸收能力匹配程度决定了知识外溢的效果以及地方是否能够成功引入一个新工业。这个结果说明,落后地区想要引入先进工业,其对进口产品知识外溢的吸收能力的作用要大于地方工业路径依赖的作用。因此,地方可以据此打破区域锁定效应,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王璐[6](2019)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如今开放自由,互联互通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一国的发展势必需要外部生产要素的支持,这些支持母国的稀缺的、战略性资源的跨国传递又往往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有效连接路径。通过实现生产要素的全球共享和国内外优化配置,对外直接投资当前已经成为重要引擎,发挥着加速全球经济演变、挖掘母国经济潜能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作用。历经40余年改革历程,我国的产业结构渐渐走过调整优化阶段,夕阳产业等落后产能渐挪位给战略新兴产业。经济也由之前的快速发展转而响应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向知识型经济转变已然成为现实中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应地,“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战略成就了中国投资形式的资本输送,投资区位与投资行业呈现多元化特征。基于此,充分挖掘和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在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潜力,不仅对我国日益增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有着指导作用,更是将深刻引导和影响国内的经济转型。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地区)为主,不同于传统理论中主要是FDI母国溢出技术,现实中更多是国内企业借助投资吸收东道国溢出的更为先进的技术、知识、信息等资源,即寻求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换档至中速增长以及结构性矛盾显着的现实处境下,在我国的科技无法满足于研发创新、外资流入和进出口这样的传统技术创新路径拉动背景下,新路径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就成为政府、企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产业结构升级涉及生产要素的转移,以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因此,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角度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有着合理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从题目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出发,立足产业结构和对外投资的经典理论,首先对两者现状进行探究,讨论两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关系。并运用引力模型,探究投资是否存在技术寻求动机以及实证我国对外投资是否获取到技术溢出,为后续搭建理论机制论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产生和其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影响的内在机理奠定基础。随后,由于研发数据的可得性,研究建立省级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2003年-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的64个国家为样本目标国,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影响的总体效应以及区域效应,加入人力资本、技术差距、研发强度因素与对外投资国外研发溢出的交互项后,将总样本分G7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进行实证比较分析。最后依据相关结果,从企业自身和政府外部两方面提出促进企业高质量地吸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方炳元,鲍建华,周泽炯[7](2019)在《高新技术产业溢出及其对经济推动作用探究——以浙江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后工业化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地位愈加突出。基于浙江省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构建竞争型物量模型、投资乘数模型、就业预测模型,从投入产出学视角分析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部门的产业溢出效应,探究其对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且其对制造业产业溢出较高,对其投入能够以高回报率促进省内实体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璐[8](2019)在《产业集群下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群内普遍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会对产业集群乃至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的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示范拉动追赶”与“恶性竞争和同类模仿”的正负两种效应。因此,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产业集群下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不同,剖析产业集群下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对于厘清理论界困惑,指导企业更好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以角色理论为视角出发,采用双案例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企业角色定位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角色定位会影响集群内部技术溢出效应作用的发挥,从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在集群发展阶段,企业“技术模仿者”的定位更利于中小企业在发展阶段进行技术积累,有益于技术溢出效应正向技术溢出的发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积极地影响。但是在集群发展成熟期,角色定位于“自主创新者”的企业其发展规划更符合集群内科技型企业的要求,顺应技术溢出效应后续的发展,实现企业创新绩效的发展进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内部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并且提出了明确集群及企业自身发展周期,精准定位企业创新角色、依据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积极进行创新角色转换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01)

阮世珂[9](2019)在《我国环保产业集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环保产业逐渐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环保产业,并推动其发展,本文首先对各省的环保产业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发现各省对该产业的投资力度、专利申请授权数等均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然后利用区位熵测算我国各省的环保产业集聚水平,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最低。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4-2015年的数据进行空间技术溢出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的环保产业的确存在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但是不同区域的环保产业集聚水平会对技术溢出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东北各省和东部各省的环保产业集聚对空间技术溢出的促进效果不明显,而中部各省和西部各省的环保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的技术溢出有正向促进作用,特别是西部各省份。这一结论可能与普遍的认识不太符合,王琛(2012)、谢里(2016)等几位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比较薄弱,当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集聚水平较高时,外部性会更加明显。相关企业一来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利,会加强对环保技术的保护;二来也会缺少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因此不利于环保技术与知识的交流。同时,本文认为集聚水平与空间技术溢出之间存在一种“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市场化水平也较低,还有足够的资源去吸收利用技术,因此继续提高集聚水平将有效促进空间技术溢出;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各种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也较高,因此继续提高集聚水平反而不会促进空间技术溢出。同时实体经济市场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也会有效地促进区域的技术溢出。针对以上结论,本文认为中西部区域应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和对技术创新的刺激力度;而且各省份应不断优化环保产业集聚水平,比如东部沿海区域应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以及对环保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中西部区域应大力推动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区域的环保转移。(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学院》期刊2019-03-13)

黄建康,王璐[10](2019)在《高质量发展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技术溢出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异质性的角度探讨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故此,本文研究发现:在引入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国家对外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没有发挥正向作用,分投资区域的角度来看,仅对独联体的投资表现出较小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作用。文章的研究对我国进一步开展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有积极的探索作用。(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9年03期)

产业间技术溢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适应新的世界经济技术环境变化,提高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改进出口结构和高技术产业布局,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异质性影响。基于199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辨识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和市场竞争叁种集聚模式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全样本下,叁种集聚模式中仅专业化集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有正向知识溢出;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双重提升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明显,中部地区市场竞争正向推动效果显着,西部地区多样化集聚促进作用和市场竞争抑制作用较强;分行业看,专业化集聚对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均起到推动作用,多样化集聚对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有提升作用,市场竞争对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及其设备制造业有正向影响,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负向作用。因此,在高技术产业,我国应根据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发挥不同集聚模式对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正向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间技术溢出论文参考文献

[1].魏新颖,王宏伟,徐海龙.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19

[2].龚新蜀,韩俊杰,邱善运,王曼.产业集聚模式、知识溢出及其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异质性[J].产经评论.2019

[3].类骁,韩伯棠.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与贸易绿色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

[4].肖卫国,林芹.吸收能力、中国对美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产业升级[J].产经评论.2019

[5].刘洁敏.创造还是模仿?路径依赖和进口知识溢出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演化的作用辨析[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6].王璐.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19

[7].方炳元,鲍建华,周泽炯.高新技术产业溢出及其对经济推动作用探究——以浙江省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8].陈璐.产业集群下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9].阮世珂.我国环保产业集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国际关系学院.2019

[10].黄建康,王璐.高质量发展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

标签:;  ;  ;  ;  

产业间技术溢出论文-魏新颖,王宏伟,徐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