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市场化论文-姜巍

区域经济市场化论文-姜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经济市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市场化论文文献综述

姜巍[1](2019)在《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思想与内生增长模型有机结合,把制度作为一种内生、可变的决定性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之中,在对制度变迁的指标测度进行借鉴与修正的基础上,尝试基于扩展的Barro型回归方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实证考察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在其它变量加以控制的前提下,人均GDP增长率与人均GDP的初始规模呈现负相关,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性,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经济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化进程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存在递减趋势;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郑尚植,刘雪敏[2](2018)在《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面板VAR与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99—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面板VAR模型动态分析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和区域发展差距叁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更加详细、研究在叁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同、趋异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无论市场化水平如何,政府干预都只会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市场化水平的不同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政府干预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干预对市场经济起到了扭曲的作用,不合理的政府调控造成了区域发展的"隐性差距"。(本文来源于《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姜巍[3](2018)在《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思想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有机结合,把制度作为一种内生、可变的决定性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之中。在对制度变迁的指标测度进行借鉴与修正的基础上,尝试基于扩展的Barro型回归方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实证考察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在其它变量加以控制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性,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开放度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化进程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存在递减趋势;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8年会暨第6届新兴经济体论坛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集(下)》期刊2018-11-16)

昌道励,黄颖琳[4](2018)在《超2000名律师进驻东塔的背后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2017年入驻东塔,获得快速发展机遇,市场占有率继续在广州行业排名第一。”大成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广州分所主任卢跃峰说,大成入驻天河CBD后的业务,70%的业务是非诉讼业务,为市场主体投资融资、合并收购、资本运作提供服务,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8-10-23)

薛婧,张梅青[5](2018)在《市场化进程、铁路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及偏微分效应分解方法,分析铁路投资建设与市场化的协同合作机制,实证考察铁路基础设施对本地及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市场化与铁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合作效应。结果表明,铁路基础设施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铁路与市场化进程对本地经济产生正向协同合作效应;地理邻近地区市场化水平差异过大时,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进行铁路投资建设将吸引经济要素流入和企业转移。因此,在完善铁路基础设施的同时,应缩小区域间市场化水平差距,发挥市场化在铁路基础设施经济绩效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商海岩,胡欢欢[6](2017)在《市场化、企业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周期性波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中国31个省际2005-2014年的数据,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企业异质性指数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外商投资、出口、城乡收入差距等作为控制变量,按指标占有比例分别建立叁个面板数据进行GMM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干预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反而稳定了区域经济波动,企业异质性扩大了经济的变化率,这反映了在周期波动方面政府"理性"起着重要作用;出口、城乡收入差距和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变化率显着性的正相关;由于外商逆经济周期操作,FDI与GDP变化率显着地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宁,闫雅莉[7](2017)在《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务市场化是水务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浙江省为例,首次从时间和空间二维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而且这种集聚发展的程度不断增强;另外,2005年浙江省的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空间溢出效应,而2013年为正;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效应是有界限的,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削减速度很快。(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宋月明[8](2016)在《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年的经验表明,市场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转轨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不仅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问题,也解决了传统观念桎梏下的体制机制僵化问题,有效提高了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的效率,实现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是,根据近几年经济整体的运行形势来看,我国GDP增速有所放缓,开始由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换挡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仍然较大,导致落后地区无法有效承接工业化转移或参与城镇化建设,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区域回旋空间"。那么,市场化进程是否存在瓶颈,能否继续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市场化水平及其影响关系,为该问题提供一个初步的解答。首先,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全方位探讨,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质量显着提升,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然而,经济发展速度却明显放缓,这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主流判断。不同于区域经济发展"趋同论"与"趋异论"的简单划分,本文发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阶段性特征,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成为重要拐点,前期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扩散特征,后期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收敛特征。但不可否认,西部及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仍然存在显着的差异。可见,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种时空差异是否与市场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存在一致性,对该问题的肯定回复是判定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证据。因此,探索中国市场化水平的时空差异显得尤为必要。其次,本文构建了以经济主体、生产要素、法治环境为核心维度的市场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997年至2013年的市场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市场化水平由1997年的4.40提高到2013年的7.37,总体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但近年来增速呈现下滑趋势,这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程基本吻合。在市场化指标体系的叁个维度中,市场化经济主体方面的发展水平最高;市场化法制环境方面的发展最为迟缓,低迷的状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契合,也从侧面验证了本文市场化指标体系设计基本可以较好反映当前的发展现实。而且,四大经济板块市场化总水平的历年排名基本保持不变,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我国市场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由此可见,市场化在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再次,通过实证测度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可以得知,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在整体样本的增长核算结果中,市场化总体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6.04%,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通过门槛面板模型的检验进一步发现,在我国各地区市场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经历了两次转折,转折点分别为市场化相对水平值的3.640与5.417,在以此形成的相应叁个影响区间内,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程度呈现出随市场化水平区间递进而逐级增强的态势,市场化进程对于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随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继续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是应对新常态的有效之策。分析过程中也发现,市场化水平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市场化水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布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在2008至2013年间,落后地区市场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相对影响程度开始逐渐高于发达地区,这是在地区分组样本中发现的新现象。最后,本文认为市场化建设的推进是我国实现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迈向均衡发展阶段的关键基础,是新常态背景下释放供给侧改革成效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建设、提升市场化水平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也存在着一定的创新之处。首先,本文的市场化指标体系设计在反映市场化进程新特点、描述现实发展新形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任何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都应该建立在尽可能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现实的基础上,市场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应该与时俱进。本文基于近年来我国市场化建设的新特点以及数据可得性和连续可比性等考量对基础指标进行甄别和选取,特别针对历次经济指标统计口径的变更,采用数据分离、合并、近似替代等方法实现了指标口径的统一。在指标反映的市场化意义及重要性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对转变基础指标构造型式的尝试,实现在1997至2013年的时间跨度内我国地区市场化各级指数的长时间跨度下不同阶段、不同地区间的连续可比,在目前我国现有市场化指标体系和市场化指数的研究成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次,在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的模型构造、内在逻辑、作用机制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取得的共识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以对区域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持续性、非偶发性、重要性等方面为依据,识别并选取本文核心研究对象市场化水平以及科技进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发挥关键或主要作用的因素,构建起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总之,以市场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作为研究选题,属于区域经济的热点话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市场化指数的构建,以及深度挖掘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同阶段市场化水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具有差距性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补充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经济转轨理论;通过对各地区市场化水平的量化与比较,验证推进市场化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核心动力作用,有助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化建设,高效率释放供给侧改革成效。(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6-06-01)

朱显平,王锐[9](2016)在《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2014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的传导效应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从直接作用看,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在东部地区作用并不显着。从间接的传导效应看,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在东北地区间接传导的促进作用强于直接作用。在中部地区直接的促进作用强于间接的传导效应。不均衡的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李伟成[10](2016)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的金融体系是否稳定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全球的金融体系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完善之后,已经具有了改善金融市场乃至非金融市场的能力,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探索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力求借助银行业的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市场效应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商业主体之一,在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各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还是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规范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正在进行自由化方面的探索,使得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正处于探索性的放开的环境中,基于商业银行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正在构建,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是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重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区域中,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程度,它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探讨的一类课题。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内外学者大量关于金融体系、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竞争、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等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主要背景和研究意义,之后就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展开综述;之后,对银行竞争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借鉴了索洛经济模型、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新经济发展模型等基础理论;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银行竞争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假设,并将利率市场化条件考虑在内;然后通过选择我国2000年至2014年13个省份的样本数据,选取被解释变量人均GDP,解释变量银行集中度、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时间哑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区域进出口总额占区域GDP的比重展开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非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还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银行竞争越激烈,区域经济增长越好;且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更为显着。本文所研究的利率市场化影响下的银行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充分并深入的解释商业银行竞争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及影响性,明确商业银行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寻找更为有效的以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4-10)

区域经济市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1999—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面板VAR模型动态分析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和区域发展差距叁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更加详细、研究在叁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同、趋异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无论市场化水平如何,政府干预都只会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市场化水平的不同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政府干预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干预对市场经济起到了扭曲的作用,不合理的政府调控造成了区域发展的"隐性差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经济市场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姜巍.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郑尚植,刘雪敏.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面板VAR与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18

[3].姜巍.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C].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8年会暨第6届新兴经济体论坛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集(下).2018

[4].昌道励,黄颖琳.超2000名律师进驻东塔的背后故事[N].南方日报.2018

[5].薛婧,张梅青.市场化进程、铁路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

[6].商海岩,胡欢欢.市场化、企业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周期性波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

[7].张宁,闫雅莉.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7

[8].宋月明.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9].朱显平,王锐.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李伟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6

标签:;  ;  ;  ;  

区域经济市场化论文-姜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