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流频率论文-王江涛,梅笑寒,王倩

射流频率论文-王江涛,梅笑寒,王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射流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燃烧学,甲烷,射流扩散火焰,振荡主频云图

射流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涛,梅笑寒,王倩[1](2019)在《横向声波扰动下甲烷射流扩散火焰的频率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火焰在横向声波扰动下的振荡现象,基于高速火焰/纹影图像研究了开放环境中横向声波激励作用下甲烷射流扩散火焰的响应。外加声波激励的频率分别为5、10、15、20Hz,声波激励幅值均为3V,采用无声波激励组作为对照组。对时序彩色火焰图像处理得到火焰整体频谱图和火焰振荡主频云图,对时序火焰流场纹影图像处理得到火焰流场振荡主频云图。从火焰整体频谱图中发现:所有实验条件下火焰振荡主频均为10.7Hz,但从火焰振荡主频云图和流场振荡主频云图中却可以发现火焰振荡主频中存在非线性响应(20.5Hz和21.4Hz),横向声波激励和大尺度涡结构的相互作用影响这种局部非线性响应的出现。在流场振荡主频云图中可以发现喷嘴出口存在对应于外部声波激励的振荡频率,这是声波驱使射流周期性横向运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9年08期)

李晓鹏,周蕊,庄法坤,曹逻炜,谢国山[2](2019)在《不同喷压比下欠膨胀射流对特征频率激励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欠膨胀激励射流的流动机理,以及考察不同喷压比下射流对相同激励的流动响应,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喷压比NPR=5.60和9.34的欠膨胀定常射流和激励射流进行了叁维数值计算。激励频率为定常射流中固有的轴对称频率fe=14.569kHz,激励形式为在射流喷管入口处施以正弦压力扰动。结果表明,特征频率激励影响射流的声场特征,缩小射流核心区的范围,减少射流近场的激波胞格数目,并影响射流气体与环境空气的混合。同时,激励射流的特征频率转变为激励频率及其高阶倍频,激励射流的主不稳定模态均为轴对称模态。其中,NPR=9.34的欠膨胀射流的主不稳定模态和外加压力扰动的形式相一致,射流与外加激励发生了更加剧烈的流动耦合和响应。这使得在NPR=9.34时,射流核心区长度减小得更多,压力脉动的振幅更大,激励对射流混合的增强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潘岩,蔡腾飞,马飞,邱林宾,崔立华[3](2018)在《围压条件下风琴管射流自激频率的估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琴管射流自激频率的确定对于调制射流达到强烈的振荡冲蚀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难以准确获得,主要原因在于斯特劳哈尔数Sd大小与射流参数、空化数及喷嘴结构参数等诸多因素有关。通过分析风琴管射流自激振荡机理,探讨了自激频率与空化数的关系;基于流体压力脉动信号检测法获取风琴管射流的时域信号及其频谱,并运用"叁波共振"理论确定射流的自激频率,依据涡街理论推导出斯特劳哈尔数;通过试验分析环境围压、射流工作压力及射流空化数对自激频率的影响,获得斯特劳哈尔数与射流空化数的关系曲线;基于最小二乘法得到斯特劳哈尔数的拟合公式,建立不同工作压力及围压条件下射流自激频率的估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给定喷嘴结构条件下,斯特劳哈尔数受环境围压、射流工作压力影响,其取值主要由空化数确定。斯特劳哈尔数的取值范围以估算模型来代替,减少了选取斯特劳哈尔数的盲目性,提高了自激频率的理论计算精度。揭示了斯特劳哈尔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能为自振射流技术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崔文诗,杨志刚,王国俊[4](2017)在《合成射流激励频率对车辆气动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激励频率对叁维地面车辆气动阻力的影响规律及其控制机理.流动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布置在车辆顶部和斜背交界处,在不同激励频率下实现车辆减阻,当频率低于90 Hz时,增大频率,阻力增大;频率高于90 Hz,随着频率的增大,阻力减小;频率达到1 500Hz时,阻力不再减小.斜背附着距离和雷诺应力分布的差异解释了气动力随不同激励频率变化的原因.不同激励频率下的频谱分析表明:合成射流控制了斜背动态附着现象,导致速度、压力和阻力系数频谱峰值皆对应激励频率.(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8期)

罗静,曾国辉,李丙乾,李健[5](2016)在《不同激励频率的脉冲微射流对圆射流流场扩散掺混的数值模拟和影响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luent商用计算软件,结合实验所得数据,在保持微射流与主射流的占空比A为10%和质量流率比C_m为0.05%不变的条件下,将侧向垂直分布的脉冲微射流的激励频率与主射流的大涡频率比值F_V/F_O在0~2范围内变化,对圆射流外部流场的扩散掺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场的流动状态对脉冲激励频率的变化十分敏感,在微射流激励频率F_V与主射流大涡频率F_O相同时,流场的掺混增强效果最明显,流向涡结构较为规则,且在向外扩散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卷吸更多的流体进行掺混。(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6年24期)

李晓鹏,姚卫,范学军[6](2016)在《不同喷压比下欠膨胀射流对特征频率激励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欠膨胀射流广泛应用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燃料喷注、发动机尾喷管、姿态调整,以及局部热流控制等方面,其流动特性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特别地,在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代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燃烧室内,超声速空气来流的驻留时间较短,实现燃料和氧化剂的快速掺混是目前发动机设计中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射流施以一定频率的激励可以有效的促进混合。值得注意的是,射流来流总压和环境压力之间的比值(NPR)是影响欠膨胀射流流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的喷压比下,射流的欠膨胀程度不同(会使得射流近场的激波结构存在相当的差异),射流的激波啸叫(主不稳定模态)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以预期,不同喷压比下的欠膨胀射流对同样的特征频率激励会有不同的流动响应。然而,目前国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对其中物理过程的揭示和流动机理的认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了合适的计算模型和高分辨的计算网格,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对NPR=5.60和9.34的欠膨胀定常射流和在相同特征频率激励下的激励射流进行了叁维数值计算。通过和实验测量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数值结果的可靠性。根据高时空分辨率的LES结果,考察了特征频率激励对射流流场结构、混合特性,以及激波啸叫等声场特征的影响,并重点比较了在两个不同喷压比下欠膨胀射流对激励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马飞,蔡腾飞,柳靖,汪晖,韩健[7](2016)在《自振射流频率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淹没条件下自振射流的频率特性决定着射流的打击效果,而获取射流的压力脉动信号对研究自振射流频率特性至关重要。射流的压力信号通常借助于冲蚀试验和标靶打击试验来间接获得,这里采用喷嘴腔内压力信号提取方法对自振射流频率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比对分析证明,直接采集腔内压力信号可以有效获取自振射流的频谱特征。与标靶打击试验相比,该方法受随机扰动少,频谱清晰,更有利于自振射流特征频率的提取。在此基础上,通过频谱分析得到自振射流的共振频率,并研究来流参数对自振射流频率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自振射流的共振频率并非是对来流扰动频率的直接放大,且受来流扰动的影响很小。来流速度对自振射流共振频率的影响较大,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自振射流的共振频率及其对应的幅值均显着增加。这表明适当加大来流速度可以有效地改善自振射流的振荡特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4期)

常小伟[8](2016)在《不同组合频率下使用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APPJ)沉积氧化硅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APPJ)沉积薄膜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放电装置的优点是成本低,不需要昂贵的真空设备,操作简单,有利于连续化的生产加工和小型化便携式的使用,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国际上低温等离子体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调查显示,双频(DF)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较之单频驱动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有诸多优点,其结合了低频(LF)与射频(RF)的特点使其较之单独低频(LF)等离子体的活性更强,直观的表现为等离子体活性基团的相对光谱强度更大。而与单独射频(RF)驱动相比,双频(DF)驱动的等离子体射流具有更长的等离子体羽,这就使得其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叁维(3D)几何形状材料时更加方便。氧化硅薄膜因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包含了纳米尺度的孔洞和微粒)和优越的性能在半导体器件工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制备氧化硅薄膜的方法有溶胶-凝胶法,热氧化法,磁控溅射法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法。这些方法缺点在于污染环境,不利于环保,沉积温度高,容易使器件受损,设备流程复杂等。与上述方法相比,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利用辉光放电在高频电场下使稀薄气体电离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离子在电场中被加速而获得能量,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氧化硅薄膜的沉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沉积温度低,设备及流程简易,且生长速率快,可准确控制沉积速率,生成的薄膜结构致密等,适合大面积制备。近年来,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Kim和Alonso等人分别使用25kHz和13.56MHz单频驱动等离子体沉积了氧化硅薄膜,但实验中都通入了O_2作为氧化物质,而本文采用双频驱动的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使用SiCl4作为先驱体,氩气(Ar)为载气,并以空气中的氧作为氧化物质成功的沉积了氧化硅薄膜,这使得实验成本明显降低,在大面积工业生产时更为优越。此外,本文分别使用不同的组合频率(50kHz+33MHz/69MHz/85MHz)沉积氧化硅薄膜,并通过光谱仪、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进行检测和表征,以探究不同组合频率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薄膜形貌及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柳鹤,冯强,周俊然,吴欣袁,赵鹏[9](2016)在《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振动频率分析与现场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的振动对井底钻具结构强度的影响程度,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和地面试验方法分别对其振动频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振动频率和振动位移随排量变化的规律;同时对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的提速效果在张海某井进行了现场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排量下射流式水力振荡器的振动频率在6.5~9.8 Hz内变化,振动频率较小且小于10 Hz,说明振动频率受排量影响不大,随着输入排量的增大,振动频率呈现缓慢增大的趋势;射流式水力振荡器不仅对MWD的信号传输没有影响,而且具有显着提高钻井机械效率的作用,可明显减小钻井摩阻,缓解托压现象。所得结论对水力振荡器的优化和钻井工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6年01期)

闫继东,顾洪斌,张新宇[10](2015)在《激励频率对射流混合层主导频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Hartman-Sprenger(H-S)管,实验探究了激励频率在10KHz以下的射流主导频率的变化规律。H-S管是一种通过通过改变自身几何参数改变激励频率的射流共振装置,包括腔体和共振管两部分。实验中,通过改变共振管长,产生不同频率的激励。研究表明,St=0.028时,射流扩散程度比St=0时小;确存在某些频率下,可以抑制射流扩展。叁个射流主频区,2-7KHz、15-20KHz、21.5-23KHz,在不同激励频率射流中,主频区发生扩展、移动、分散和聚集效应。主频区频率的变化同时显示了射流脉动能量的重新分配。(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2-28)

射流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欠膨胀激励射流的流动机理,以及考察不同喷压比下射流对相同激励的流动响应,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喷压比NPR=5.60和9.34的欠膨胀定常射流和激励射流进行了叁维数值计算。激励频率为定常射流中固有的轴对称频率fe=14.569kHz,激励形式为在射流喷管入口处施以正弦压力扰动。结果表明,特征频率激励影响射流的声场特征,缩小射流核心区的范围,减少射流近场的激波胞格数目,并影响射流气体与环境空气的混合。同时,激励射流的特征频率转变为激励频率及其高阶倍频,激励射流的主不稳定模态均为轴对称模态。其中,NPR=9.34的欠膨胀射流的主不稳定模态和外加压力扰动的形式相一致,射流与外加激励发生了更加剧烈的流动耦合和响应。这使得在NPR=9.34时,射流核心区长度减小得更多,压力脉动的振幅更大,激励对射流混合的增强作用更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流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涛,梅笑寒,王倩.横向声波扰动下甲烷射流扩散火焰的频率响应[J].中国科技论文.2019

[2].李晓鹏,周蕊,庄法坤,曹逻炜,谢国山.不同喷压比下欠膨胀射流对特征频率激励的响应[J].推进技术.2019

[3].潘岩,蔡腾飞,马飞,邱林宾,崔立华.围压条件下风琴管射流自激频率的估算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8

[4].崔文诗,杨志刚,王国俊.合成射流激励频率对车辆气动阻力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罗静,曾国辉,李丙乾,李健.不同激励频率的脉冲微射流对圆射流流场扩散掺混的数值模拟和影响分析(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6

[6].李晓鹏,姚卫,范学军.不同喷压比下欠膨胀射流对特征频率激励的响应[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7].马飞,蔡腾飞,柳靖,汪晖,韩健.自振射流频率特性的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6

[8].常小伟.不同组合频率下使用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APPJ)沉积氧化硅薄膜[D].西北师范大学.2016

[9].柳鹤,冯强,周俊然,吴欣袁,赵鹏.射流式水力振荡器振动频率分析与现场应用[J].石油机械.2016

[10].闫继东,顾洪斌,张新宇.激励频率对射流混合层主导频率影响的实验研究[C].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标签:;  ;  ;  ;  

射流频率论文-王江涛,梅笑寒,王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