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洞影响论文-杜亚杰,李京龙,熊江涛,石俊秒,豆建新

孔洞影响论文-杜亚杰,李京龙,熊江涛,石俊秒,豆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孔洞影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热输入,界面孔洞,力学性能

孔洞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杜亚杰,李京龙,熊江涛,石俊秒,豆建新[1](2019)在《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热输入对界面孔洞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焊接热输入及接头力学性能,研究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的最佳焊接工艺参数。方法在传统搅拌摩擦点焊产热基础上,结合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搅拌头具体运动形式,将产热功率对时间进行积分,得到热输入解析方程,测得不同热输入下接头孔洞大小与力学性能,获得热输入对界面孔洞大小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在其他焊接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转速由2000 r/min提高至2300 r/min,焊接热输入由54 kJ增加至62 kJ,孔洞面积由9.3×104μm2迅速减小至7.7×103μm2,接头拉剪强度由3.2kN提升至7.2 kN。当转速进一步提高至2600 r/min时,热输入达到70.2 kJ时,孔洞的缩减速率与拉剪强度提升速率减缓,孔洞大小减小至3.8×103μm2,拉剪强度减小至8.4 kN。结论在相同的焊接时间下,接头的热输入随着焊接转速的提升而增加,接头孔洞面积减小,拉剪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精密成形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姜文,姚卫星,王英玉[2](2019)在《铸件中显微孔洞特征及其对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铸件在铸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显微孔洞,严重降低了铸件疲劳寿命。本文综述铸件中显微孔洞特征(尺寸、形状和空间分布)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包括显微孔洞类型,孔洞特征分布规律,孔洞最大尺寸预测方法和含孔洞材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通过对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回顾,发现目前含显微孔洞铸件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还不成熟;展望了显微孔洞特征对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提出未来应该依靠先进光源展开原位疲劳实验或者分子动力学仿真来研究孔洞疲劳失效微观机理,建立考虑不同显微孔洞特征参数,以及不同孔洞间相互影响的疲劳寿命定量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航空工程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钟唤新,袁武华,孙嫘,毛闯[3](2019)在《压实工艺对大型SA508Ⅲ钢铸锭内部孔洞闭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刚塑性有限元模拟分析了等效应变(ε_e)、应力叁轴比(T_x)、静水压力积分值(Q)等叁种孔洞闭合评价方法对孔洞闭合的影响。以Q作为孔洞闭合标准,对SA508Ⅲ钢大型铸锭内部孔洞压实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Q值比ε_e、T_x更适用于评判孔洞闭合的效果,孔洞闭合临界值(Q_c)随着孔洞直径比R_v的增加而增加,当1%≤R_v≤4%时,Q_c值从0.313增加到0.529;当4%<R_v≤8%时,Q_c值为定值0.529;当8%<R_v≤10%时,Q_c值从0.529增加到0.754。"WHF(宽砧强力压下锻造)拔长+镦粗+二次WHF法拔长"工艺能有效实现SA508Ⅲ钢大型铸锭内部孔洞的压实,在R_v≤8%时,铸锭压实长度比(铸锭主体压实长度/铸锭主体总长度)为100%;当R_v由8%增加到10%时,铸锭压实长度比为87.5%。(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5期)

周军华,杨坤,房凯,赵同彬,邱东卫[4](2019)在《裂隙对含孔洞砂岩力学及损伤演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裂隙对含孔洞岩体力学及损伤演化特征影响,利用颗粒流模拟程序,对存在不同裂隙形态的含孔洞岩样在单轴压缩下的力学性质进行数值试验研究,分析岩样破裂与力学特征随裂隙形态的变化情况,对其损伤演化特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裂隙的存在会改变原有含孔洞岩样沿孔洞贯通的破坏模式,大多数岩样会形成贯通裂隙的主破裂带;但当裂隙存在于距原主破裂带较远,且倾角较大或长度较小时,岩样依沿孔洞形成主破裂带;岩样的峰值应力随裂隙距孔洞距离或裂隙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裂隙长度的增大逐渐减小;含孔洞岩样周边存在距孔洞距离越远,长度越大的裂隙,在相同应变下损伤越小;含孔洞岩样的损伤修正系数取值为0.77~0.90。(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海,熊江英,王冲,马德新[5](2019)在《热诱导孔洞对FGH97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金相设备和力学性能测试装置检测含不同孔隙率的FGH 97高温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不同孔隙率对FGH97高温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加,FGH97高温合金的室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延伸率下降;Charpy冲击功随着孔隙率增加而显着下降;FGH97高温合金的拉伸和冲击断裂机制为微孔聚集型断裂,拉伸和冲击断口呈现大量韧窝特征;热诱导孔洞会促进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本文来源于《失效分析与预防》期刊2019年02期)

苗爽,王涛,王玉玲[6](2019)在《孔洞缺陷对B炸药性能影响的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孔洞缺陷及其大小对B炸药性能的影响,建立了3种空位缺陷浓度一致但孔洞大小不同的B炸药缺陷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得到了不同B炸药模型与感度、结合能、爆轰性能和力学性能相关的参数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缺陷模型的键连双原子作用能和内聚能密度下降了9.93~23.88 kJ·mol~(-1)和0.0082~0.0254 kJ·cm~(-3),表明孔洞缺陷的存在使B炸药更敏感,且孔洞越大,敏感程度越高.缺陷模型的结合能下降了368.43~391.46 kJ·mol~(-1),表明孔洞缺陷导致B炸药的稳定性下降,且孔洞越大,稳定性越差.孔洞缺陷对B炸药的爆轰性能影响比较微弱,受密度下降的影响,爆速和爆压轻微下降.孔洞缺陷导致B炸药的弹性模量、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和柯西压分别下降0.21~1.24 GPa、0.23~1.46 GPa;0.08~0.48 GPa以及0.09~0.44 GPa,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的比值几乎不变,表明孔洞缺陷导致B炸药的抗变形能力和延展性变差.(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樊晓翠[7](2019)在《晶向与孔洞对γ-TiAl变形行为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纳米压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γ-TiAl合金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微机电系统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室温塑性差的问题依旧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考虑到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宏观材料存在较大差异,且鉴于单晶材料的各向异性以及实际工程应用中材料往往存在着缺陷等因素,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晶面以及含孔洞的γ-TiAl进行了纳米压痕研究,揭示了室温下晶向与孔洞对γ-TiAl变形行为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室温下不同晶面γ-TiAl的纳米压痕研究:模拟了300 K下(100)面、((?)10)面与(111)面γ-TiAl的纳米压痕过程,得到了不同晶面下的载荷-深度曲线与压痕过程中的缺陷演化行为,计算了硬度与弹性模量,分析了不同试件压痕过程中的应变能、势能与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位错在第一次载荷下降前形核,γ-TiAl发生初始塑性变形时载荷-深度曲线上没有出现pop-in现象,而位错的运动与湮灭导致((?)10)试件与(111)试件的卸载曲线出现了小波峰;在压痕过程中,所有试件生成了外禀层错、空位与孪晶界,(100)试件生成了间隙原子,(111)试件生成了层错四面体,而((?)10)试件与(111)试件生成了位错环,且边界条件会影响位错环的运动;发现(111)试件的临界载荷、弹性模量、硬度、应变能以及势能均最大,而(100)试件的这些力学参量最小;此外,晶向对压痕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室温下含孔洞γ-TiAl的纳米压痕研究:在理想的(100)面试件中预制了球形孔洞并改变孔洞的位置与尺寸,模拟了300 K下含孔洞试件的纳米压痕过程,分析了压痕过程中孔洞与其他缺陷的演化行为,讨论了不同试件的载荷-深度曲线、硬度与弹性模量,研究了不同试件压痕过程中的应变能、势能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并与理想试件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含孔洞γ-TiAl发生初始塑性变形时载荷-深度曲线上也没有出现pop-in现象,但含孔洞试件的载荷低于理想试件;压痕过程中,含孔洞试件均生成了位错环,而d=20?试件生成了孪晶界,r=14?试件生成了外禀层错;孔洞离试件上表面越近、尺寸越大,其越容易坍塌并湮灭,试件越早发生塑性变形,试件的硬度与弹性模量越小;孔洞会使压痕过程中的势能与应变能减小,孔洞离试件上表面越近,应变能减小的越早,而孔洞坍塌过程中的势能越大;孔洞尺寸越大,压痕过程中的整体势能越小,应变能减小越早且减小量越大;此外,孔洞对压痕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8)

孙乃荣,赵彦杰[8](2019)在《原始孔洞缺陷周围应力分布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组织演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温低应力条件下,研究了DD6镍基单晶合金原始疏松孔洞周围应力分布及其与附近γ′相筏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和实验验证发现:原始孔洞形貌和取向对于其界面周围组织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单向加载条件下,疏松孔洞界面主要集中拉应力;孔洞长轴取向越接近于外加载荷方向,其周围γ′发生筏化面积越大。蠕变微裂纹优先由某些形貌取向有利于其周围组织筏化的孔洞界面处产生。(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凯鑫,尧军平,胡启耀,邵乐天,孙众[9](2018)在《温度对镁单晶孔洞扩展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嵌入原子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纳米级镁单晶孔洞的扩展和断裂过程。结果表明:温度对体系的势能和屈服强度有明显影响,体系势能和屈服应变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屈服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为100 K时,试样塑性变形的方式主要是位错运动;温度为300 K时,塑性变形的方式主要是位错运动以及少量的基面滑移;温度为500 K时,塑性变形的方式主要是非基面滑移;温度为500 K时最终断裂的应变最小,温度为100 K和300 K时最终断裂的应变大致相同。(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伟浩,智忠辉,顾静宇,张佳瑶,董浩[10](2018)在《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对含不同双孔洞倾角的红砂岩进行单轴抗拉试验,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其破坏过程,并结合ANSYS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其破坏过程中应变场演化规律。进一步探究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双孔洞倾角的增大,(1)红砂岩的抗拉强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2)试样破坏模式由裂纹贯穿单孔洞破坏向裂纹沿着单孔洞边缘贯穿破坏再向裂纹贯穿双孔洞破坏;(3)应变集中区逐渐将双孔洞与试样边缘连通,且最大应变表现出与抗拉强度相同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青海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孔洞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铸件在铸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显微孔洞,严重降低了铸件疲劳寿命。本文综述铸件中显微孔洞特征(尺寸、形状和空间分布)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包括显微孔洞类型,孔洞特征分布规律,孔洞最大尺寸预测方法和含孔洞材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通过对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回顾,发现目前含显微孔洞铸件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还不成熟;展望了显微孔洞特征对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提出未来应该依靠先进光源展开原位疲劳实验或者分子动力学仿真来研究孔洞疲劳失效微观机理,建立考虑不同显微孔洞特征参数,以及不同孔洞间相互影响的疲劳寿命定量预测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孔洞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1].杜亚杰,李京龙,熊江涛,石俊秒,豆建新.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热输入对界面孔洞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精密成形工程.2019

[2].姜文,姚卫星,王英玉.铸件中显微孔洞特征及其对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进展[J].航空工程进展.2019

[3].钟唤新,袁武华,孙嫘,毛闯.压实工艺对大型SA508Ⅲ钢铸锭内部孔洞闭合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

[4].周军华,杨坤,房凯,赵同彬,邱东卫.裂隙对含孔洞砂岩力学及损伤演化特征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海,熊江英,王冲,马德新.热诱导孔洞对FGH97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J].失效分析与预防.2019

[6].苗爽,王涛,王玉玲.孔洞缺陷对B炸药性能影响的理论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7].樊晓翠.晶向与孔洞对γ-TiAl变形行为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纳米压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孙乃荣,赵彦杰.原始孔洞缺陷周围应力分布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组织演变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9].黄凯鑫,尧军平,胡启耀,邵乐天,孙众.温度对镁单晶孔洞扩展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8

[10].王伟浩,智忠辉,顾静宇,张佳瑶,董浩.双孔洞倾角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破坏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8

标签:;  ;  ;  ;  

孔洞影响论文-杜亚杰,李京龙,熊江涛,石俊秒,豆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