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均衡论文-李玲

生态均衡论文-李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均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府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均衡作用

生态均衡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1](2019)在《政府管理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同样会作用于生态环境,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他们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政府作为管理者,自然要发挥均衡协调的作用。论文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探析政府管理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作用,并提出发挥政府管理均衡作用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林木西,耿蕊,李国柱[2](2019)在《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研究——基于MLD指数与分布动态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用MLD指数分解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分析2014-2017年间中国30省市生态福利绩效地区差距,利用分布动态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省际生态福利绩效动态演进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沿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内部差距是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生产总值份额变动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2010年后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呈两极化趋势;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在各水平间的流动性不高,低水平地区易于对高水平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水平地区没有形成对低水平地区的明显带动作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距是造成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从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统筹规划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力求缩小地区间生态福利绩效差距,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10期)

玄萱,邓露洁[3](2019)在《玄武:“中心城区”崛起民生“幸福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新名校”计划,普及优质教育,打造教育强区;让医疗资源与养老组织、养老机构“结对”,推动医养结合深度实践;经综合整治,老旧小区环境面貌整体提质,河道水清岸绿成“滨水城市客厅”;利用“互联网+”织成“社会治理一体化”大网,群众满(本文来源于《南京日报》期刊2019-09-30)

丁振民,姚顺波[4](2019)在《区域生态补偿均衡定价机制及其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从土地利用转移的视角,运用经济学效用理论构建生态用地-经济用地的权衡系统,并以此推演出区域生态补偿定价机制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然后,在保证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剥离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影响之后对现有区域生态补偿的均衡定价方式进行修正。研究结果:①以间接使用价值为计算基础和剔除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有效防止区域生态补偿定价的高估,并且遵循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②从省级研究区域来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产生非常显着的正向影响,即坡度越高、越靠近阳坡的地方生态环境水平越高。整体来看,气温在5%的生态显着性上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产生正向影响,并且暖湿区域气温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大于干旱区域气温的边际贡献,而降水量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影响不显着。③人均生态足迹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为-6. 989,即人均生态足迹增加1 hm~2,单位面积上的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减少6. 989元。④2015年生态补偿的总金额达到813. 49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4. 179亿元,并且支付重心沿着"东北-中部-西北"的V型路径进行转移。生态补偿区逐渐突破胡焕庸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特别是西北地区由生态受偿区变为生态补偿区。表明在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的作用下,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与修复能力在不断恶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廖冰,张智光[5](2019)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均衡性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目标是在一个区域内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在中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测度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均衡差异性,有利于管理者深入掌握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差距,进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解决已有研究的不足,利用2007~2016十年数据,通过"阈值-绿值"二步方法,首先,测度了生态文明阈值,据此判定全国及其省域是否"入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下同);其次,测度了已"入门"区域生态文明绿值,并对生态文明水平进行了判定;最后,根据绿值测度了已"入门"区域生态与产业的均衡系数。研究表明:1)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均衡性逐渐向好但均衡水平仍然不高;2)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存在"U形"变化趋势。创新在于:建立了绿值模型来测度生态与产业的均衡性,进而辨析了已"入门"省域生态与产业的均衡等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孙曼莉[6](2019)在《生态经济下资源城市发展与污染治理均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应对资源型城市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不断枯竭、环境持续污染的问题,提出生态经济下资源城市发展与污染治理均衡策略。根据当前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发展解决对策,分别为生态城市发展空间结构调控、政府发挥资源型城市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体系优化的主导性作用、建立科学的高新技术人才管理机制、生态环境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生态环境均衡治理。旨在利用以上策略,全面促进生态经济下资源城市的进步和污染均衡治理,推进资源城市的生态发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沈菊琴,杨钰妍,高鑫,张凯泽,孙付华[7](2019)在《治理修复视角下的水源地生态补偿利益均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治理修复型生态补偿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目标,运用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水源地与受水区的演化稳定策略以及博弈动态系统的进化趋势,并借助雅克比矩阵对各个均衡点的抗扰动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丰富与发展我国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结果表明:引入上级政府参与生态修复并制定"双向补偿"约束机制,在惩罚与补偿金额满足一定条件时,能够使"水源地采取修复策略、受水区采取补偿策略"成为博弈系统唯一的均衡策略,也是社会所期望的最优稳定均衡策略。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搭建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合作的平台,明确利益相关方责任,有助于生态补偿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9年04期)

刘冬建[8](2019)在《“区域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提出"一般性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公顷"进行了定义;然后分析了"区域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所使用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发现它们都具有地域性特征和变动性特征,而且产量因子还独有大小区域对应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9年15期)

李丽琴,王志璋,贺华翔,马真臻,谢新民[9](2019)在《基于生态水文阈值调控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多维均衡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陆干旱区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互斥性,在整体识别内陆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演变耦合作用机理上,构建基于生态水文阈值调控的水资源多维均衡配置模型。模型分3个层次: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系统耗水总量和地下水采补平衡;以行政分区为单元的经济社会系统水量平衡和水土平衡;以河道关键控制断面和灌区为单元的生态环境系统水生态平衡和水盐平衡,并给出相应的多重循环迭代算法。将该模型方法应用于我国内陆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结果显示:在平枯水平年通过累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5.1万hm~2,累计退减基本农田外灌溉面积41.5万hm~2,累计退减国民经济用水量为75亿m~3,可实现该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有序良性演化和高效均衡发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应龙[10](2019)在《技术进步及污染冲击视角下生态补偿制度绩效的均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改革开放以来,生态补偿制度不断被修正完善,基于一般均衡视角对生态补偿制度绩效进行研究是对四十年来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实践的一个总结,也能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理论与经验佐证。生态补偿的一般均衡框架包含生态损害赔偿和生态保护补偿两类。生态损害赔偿模型包含污染企业、受损企业、政府、最终厂商和居民五个部门,着重关注污染企业与受损企业的关系、政府与受损企业的纵向生态补偿关系、污染企业与受损企业的横向生态补偿关系。生态保护补偿模型包含清洁企业、受益企业、政府、最终厂商和居民五个部门,着重关注清洁企业与受益企业的关系、政府与清洁企业的纵向生态补偿关系、受益企业与清洁企业的横向生态补偿关系。基于省际层面的参数估计结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第一,生态补偿损害情形具备内在劣势,此时经济环境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态补偿保护情形具备内生稳定机制,经济环境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较高。第二,不同的不确定性冲击将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带来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非清洁技术冲击对经济有正效用、对环境有负效用;清洁技术冲击对经济和环境都有正效用;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环境都有负效用;第叁,在生态损害情形下,纵向生态补偿制度面对非清洁技术冲击和自然灾害污染冲击时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面对人为事故污染冲击时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绩效;在生态保护情形下,只有纵向生态补偿制度在面对非清洁技术冲击时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总之,生态补偿制度绩效的均衡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叁点创新:一是考察了生态损害赔偿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两类生态补偿制度的一般均衡结果,二是考察了技术进步和污染冲击对生态补偿制度绩效的具体影响,两类冲击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是制度好坏评判的重要标准。叁是揭示了一般均衡框架下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方式的优劣,是否为人为事故因素决定着横向补偿方式是否值得推荐。(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生态均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运用MLD指数分解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分析2014-2017年间中国30省市生态福利绩效地区差距,利用分布动态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省际生态福利绩效动态演进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沿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内部差距是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生产总值份额变动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2010年后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呈两极化趋势;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在各水平间的流动性不高,低水平地区易于对高水平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水平地区没有形成对低水平地区的明显带动作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距是造成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从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统筹规划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力求缩小地区间生态福利绩效差距,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均衡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政府管理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作用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

[2].林木西,耿蕊,李国柱.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研究——基于MLD指数与分布动态学模型[J].东岳论丛.2019

[3].玄萱,邓露洁.玄武:“中心城区”崛起民生“幸福地”[N].南京日报.2019

[4].丁振民,姚顺波.区域生态补偿均衡定价机制及其理论框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5].廖冰,张智光.生态文明进程中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均衡性测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6].孙曼莉.生态经济下资源城市发展与污染治理均衡策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7].沈菊琴,杨钰妍,高鑫,张凯泽,孙付华.治理修复视角下的水源地生态补偿利益均衡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9

[8].刘冬建.“区域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特征分析[J].知识经济.2019

[9].李丽琴,王志璋,贺华翔,马真臻,谢新民.基于生态水文阈值调控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多维均衡配置研究[J].水利学报.2019

[10].吴应龙.技术进步及污染冲击视角下生态补偿制度绩效的均衡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生态均衡论文-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