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春季降水论文-吴璐,常军,徐岩岩

华北春季降水论文-吴璐,常军,徐岩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春季降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春季降水,ENSO,相关分析,合成分析

华北春季降水论文文献综述

吴璐,常军,徐岩岩[1](2017)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61—2010年华北地区5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NOAA海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春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年份出现的频次高于偏多年份,强度强于偏多年份的,并且呈现出阶段性偏多和偏少特征,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呈现出比较突出的偏少特征,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华北春季降水和前冬Nino3区海温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42):当前冬Nino3区海温负异常时,华北春季降水偏少;而正异常时,华北春季降水偏多。因此,前冬海温异常对华北春季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大气对前冬海温的异常有明显的响应:Nino3区海温正异常可导致次年春季热带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500 h Pa高度场升高(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北),东亚大槽偏弱、偏东,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的高度场降低(即该地区经常有低槽维持),亚洲至西太平洋地区盛行纬向环流;而前冬Nino3区海温负异常则相反。(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刘卫国,陶玥,党娟,周毓荃[2](2016)在《2014年春季华北两次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雨催化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WRF中尺度模式中耦合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发展的CAMS(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云微物理方案,并在CAMS方案中增加了直接播撒冰晶(S1方案)和播撒碘化银催化剂(S2方案)两种云催化方案。利用此模式,对2014年我国华北干旱期间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的两次降水过程(个例1:5月9~10日;个例2:5月10~11日)进行了云催化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催化对降水和云物理量场影响,对比了S1和S2方案催化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云层适当部位播撒催化剂,两种催化方案均会达到增雨效果,催化会引起云中各水凝物的明显变化,并导致催化区域温度、垂直速度的变化。个例1中,S2方案的催化影响范围要大于S1方案,在播撒区下游地区,S2方案催化效果要强于S1方案;而个例2中两方案催化效果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S1和S2方案的催化效果在不同个例中表现不同,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催化方案的催化机制差异以及云系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的不同。通过采用适当的催化剂量,在其他催化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S1和S2方案可以取得相似的催化效果,但需注意由于二者催化机制的差异,在一些具体云系条件下,二者的催化效果会有一定差异。当实际人工增雨作业采用碘化银催化剂时,相应的催化模拟研究使用S2方案更为适合。(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卢姁,杨弘[3](2012)在《春季北太平洋关键海域流场异常与夏季华北地区降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复EOF和SVD相空间法,对春季北太平洋关键海域的上层洋流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用以考察上层流场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主要结论有:复EOF第一模态中,上层洋流异常表现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涡旋偶;时间系数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且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相似;在年代际尺度确定时,辐角的两个状态较好地对应于华北夏季降水的多寡;海洋西边界附近海水流动的异常是风应力异常所致,其性质属海洋Rossby波。SVD第一模态中,前期春季关键海域的纬向和经向流场异常与后期夏季华北地区降水的多寡具有显着的非同步耦合关系,且前期纬向流场相对于经向流场的异常作用更显着。(本文来源于《S2 短期气候预测》期刊2012-09-12)

李智才,宋燕,闫冠华,吴效中[4](2011)在《华北地区春季4月降水与海—气异常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07年华北地区81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高度场、风场、湿度场、海温场(1X1)等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4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多雨年,东亚上空为位势高度正异常即异常反气旋环流,它使东亚大槽位置偏东,这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南风异常增强,给华北地区带来较为充沛的水汽,而随高度上升向西略倾斜的正异常中心也为扰动的发展提供了环流背景。在多雨年,华北地区处于冷干平流和暖湿平流的频繁交汇区,而少雨年,华北地区大部盛行一致的干冷平流,暖湿平流异常偏弱、位置偏南。华北地区4月降水多雨年的主要水汽输送来自于东南方向。华北地区4月降水与海温的关系为:当前期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呈现"-、+、-、+"的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赤道印度洋、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时,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偏多,反之,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偏少。也就是说在ENSO暖位相年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偏多,ENSO冷位相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偏少。进一步分析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与ENSO的关系,当前期ELnino处于衰减阶段时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异常偏多,在弱的Lanina年且东北太平洋持续增温、赤道西太平洋海温距平由负变正时华北地区4月份降水异常偏少。本文还选择了与华北地区4月降水显着相关的4个区域,定义了A、B、C、D区域4个标准化指数,它们分别对应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中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2月份A区域海温指数与华北地区中部为大片的显着正相关区域。3月份C区域海温指数与华北地区与华北大部地区为显着性负相关,是对华北地区4月降水预测有明确指示意义的关键区。(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期刊2011-11-01)

顾伟宗,陈海山,孙照渤[5](2006)在《华北春季降水及其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华北17站1951—2002年春季(3—5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OAA再分析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得知华北春季降水偏少年出现频次比偏多年频次高,但是年际变化明显,强度没有偏多年严重。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性,降水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为4~6 a,在70年代中期以后为6~8 a。同时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了影响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为印度洋,发现印度洋在前一年11月到当年1月存在一个相关系数较高海区。用SVD方法证实了前期冬季印度洋海温正是与华北春季降水相关最显着的时段和地区。并用合成分析初步得到印度洋海温异常强迫影响大气环流,并通过遥相关影响华北地区降水。(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周连童,黄荣辉[6](2006)在《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00年逐月和华北地区80个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51~1965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略偏少,1966~1976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更加偏少,春旱较严重,1977~2000年为华北春季降水明显偏多,这时期5~6月降水比1966~1976年有明显增多;并且,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春季降水存在着与夏季降水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另外,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RA40资料集的1958~2000年月平均70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上空春季70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情况,从而来探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其分析结果表明:1965年以前,蒙古高原上空存在着明显的反气旋距平环流,我国华北地区有偏北风距平,这使得我国华北地区在1965年以前春季降水偏少;1966~1976年,我国华北地区仍为偏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进一步减少;1977~2000年,东亚上空700 hPa环流场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偏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易输送到华北地区,从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增加。(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王丽荣,汤达章,胡志群,张艳刚[7](2006)在《多普勒雷达对华北春季强降水过程的动力学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应用多普勒雷达基数据资料,结合天气图实况物理量场,对2004年4月25日出现在华北区域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应用MGS法改进的EVAD技术,计算出垂直高度层的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初步分析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发现由雷达数据计算出的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天气图吻合得非常好,而且降水的雨强和雷达探测范围内各高度层的辐合、辐散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为预报降雨生消以及有效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6年03期)

马京津,高晓清,曲迎乐[8](2006)在《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3年53年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北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北春季和夏季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春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东西型”和“东北西南型”。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春季降水量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华北春季降水主要受西北气流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春季华北主要受东亚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其底部偏东气流在南海、台湾海峡一带转向向北一直吹到华北。华北夏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和“东西型”。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夏季华北受副高西侧西南气流的影响从印度孟加拉湾携带大量水汽从西南方向吹向华北,带来较多的降雨。(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周连童,黄荣辉[9](2006)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1951~2000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了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在1976年之后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严重持续干旱,而西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增多,且西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5~8年。并且,本文从1960~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Ts-Ta)的变化特征,其结果表明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从70年代后期之后到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偏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最大地区新疆西部春季地气温差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正相关区分别位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这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可能是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宋华[10](2003)在《春季格陵兰海冰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华北夏季降水和北极海冰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SVD方法分析了春季北极海冰面积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型,确定出北极海冰的关键区格陵兰海,然后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的气候特征,最后讨论了春季格陵兰海冰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经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周期分析表明华北夏季降水存在2年左右、3年左右、6年、8年和18年左右的变化周期。1951-2000年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且在1979年发生突变,1951-1979年华北夏季多雨,偏涝,1979-2000年华北夏季少雨,偏旱。近50年里华北夏季严重涝年有7年,其中1956年和1963年为异常涝年;严重旱年有8年,其中1997年为异常旱年。夏季华北地区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气候偏湿,以雨涝多见;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气候偏干,以干旱多见。 (2)北极海冰在3月面积最大,2、4月次之;9月海冰面积最小,8、10月次之。其中2-4月以及8-10月海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而4-8月和10月-次年1月海冰面积变化幅度则相当大。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分季方法:冬季为2、3和4月;春季为5、6和7月;夏季为8、9和10月;秋季为11、12和次年的1月。北极海冰面积过去42年(1953-1994年)来经历了一种趋势性的减少,春季(5-7月)北极海冰异常变化对此做出了主要贡献。 (3)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由第二对空间分布型可以看出,春季格陵兰海冰与华北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偏大(小),则后期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少)。 (4)周期分析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存在2-3年、4年、5年和11年的变化周期。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春季格陵兰海海冰面积有一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80年代至90年代这种减少趋势是十分显着的,由Mann-Kendall方法确定出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在1972年发生突变。 (5)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偏大(小):后期夏季日本海高压偏强(弱),而大陆上低压也偏强(弱),易(不易)形成西低东阻的形势;华北地区的上升运动增强(减弱);东亚夏季风偏强(弱),向华北地区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偏强(弱),而对应高空华北地区上空冷空气活动偏强(弱),利于(不利于)华北上空冷暖空气的交汇;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高),西风漂流区海温偏高(低)。在以上的环流背景下,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少),易涝(旱)。(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期刊2003-05-01)

华北春季降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WRF中尺度模式中耦合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发展的CAMS(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云微物理方案,并在CAMS方案中增加了直接播撒冰晶(S1方案)和播撒碘化银催化剂(S2方案)两种云催化方案。利用此模式,对2014年我国华北干旱期间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的两次降水过程(个例1:5月9~10日;个例2:5月10~11日)进行了云催化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催化对降水和云物理量场影响,对比了S1和S2方案催化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云层适当部位播撒催化剂,两种催化方案均会达到增雨效果,催化会引起云中各水凝物的明显变化,并导致催化区域温度、垂直速度的变化。个例1中,S2方案的催化影响范围要大于S1方案,在播撒区下游地区,S2方案催化效果要强于S1方案;而个例2中两方案催化效果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S1和S2方案的催化效果在不同个例中表现不同,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催化方案的催化机制差异以及云系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的不同。通过采用适当的催化剂量,在其他催化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S1和S2方案可以取得相似的催化效果,但需注意由于二者催化机制的差异,在一些具体云系条件下,二者的催化效果会有一定差异。当实际人工增雨作业采用碘化银催化剂时,相应的催化模拟研究使用S2方案更为适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春季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1].吴璐,常军,徐岩岩.华北地区春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7

[2].刘卫国,陶玥,党娟,周毓荃.2014年春季华北两次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雨催化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16

[3].卢姁,杨弘.春季北太平洋关键海域流场异常与夏季华北地区降水的关系[C].S2短期气候预测.2012

[4].李智才,宋燕,闫冠华,吴效中.华北地区春季4月降水与海—气异常的相关分析[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2011

[5].顾伟宗,陈海山,孙照渤.华北春季降水及其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

[6].周连童,黄荣辉.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

[7].王丽荣,汤达章,胡志群,张艳刚.多普勒雷达对华北春季强降水过程的动力学诊断[J].高原气象.2006

[8].马京津,高晓清,曲迎乐.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

[9].周连童,黄荣辉.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

[10].宋华.春季格陵兰海冰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途径[D].南京气象学院.2003

标签:;  ;  ;  ;  

华北春季降水论文-吴璐,常军,徐岩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