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稳定平台论文-邹衡

惯性稳定平台论文-邹衡

导读:本文包含了惯性稳定平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中通天线,叁轴惯性稳定,卫星通信,MEMS惯性

惯性稳定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邹衡[1](2019)在《动中通天线叁轴惯性稳定平台的关键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化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通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效稳定的通信更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船只或车辆等载体在晃动、颠簸的运动环境下会导致载体天线的空间指向偏离目标卫星,低成本MEMS惯性传感器件的测量误差补偿不充分、数据融合效果欠佳以及电机控制精度不高、响应速度较慢,无法保证正常稳定通信,针对此类问题,本文在基于STM32F4微型控制芯片的动中通天线叁轴惯性稳定平台上提出了MEMS惯性传感误差补偿的航姿检测算法与天线转台运动的分数阶PID控制算法。其中,动中通天线叁轴惯性稳定平台包含微型惯性航姿检测系统与天线转台运动控制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研究了MEMS惯性传感器件测量误差补偿策略。针对倾角传感器易受运动加速度干扰从而影响测量精度问题,首次提出了动态干扰加速度误差补偿策略,通过给予反向同等大小加速度补偿,达到消除因干扰加速度产生检测误差的目的。将倾角传感器测量的角度数据结合方位角速率陀螺仪得到的角度数据进行卡尔曼滤波融合处理得到载体实际运动姿态角度。(2)研究了电机控制算法。针对天线转台运动控制系统中的电机步距角控制存在的转动精度及响应速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数阶PID控制算法,在常规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可调参数,通过对五个控制参数的调节与分数阶PID控制器的设计,提高了转台控制系统的灵活性与控制精度。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倾角传感器进行动态干扰加速度补偿相比未做补偿的微型惯性航姿检测系统,姿态检测精度提高了1.29°左右,对天线转台中的电机进行分数阶PID控制相比于常规PID控制的无误差跟踪精度提高了6.865s,且系统的其他各项控制性能指标均优于常规PID控制算法。因此,本论文实现了动中通天线叁轴惯性稳定平台在运动过程中与目标卫星的高效稳定通信。(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9)

李明,张晓光,李璞[2](2019)在《惯性稳定平台固有特性参数辨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动惯量、阻尼系数和刚度与惯性稳定平台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将采用遗传算法对这叁个参数进行辨识。从理论出发,建立惯性稳定平台的模型,基于遗传算法设计参数辨识的整个过程。通过仿真对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辨识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辨识出来的参数值与设定值的偏差较小,与现阶段参数辨识所能达到精度相近。再通过实验对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辨识精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高精度的辨识出惯性稳定平台的转动惯量、阻尼系数和刚度,证实了所提出的辨识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意义。(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S1期)

杨数强,王招娣[3](2019)在《强干扰惯性稳定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各类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影响,光电跟踪系统开始尝试利用运动平台。其中的载体运动导致光电跟踪系统的视轴出现抖动情况,所以,应运用惯性稳定平台予以有效抑制,发挥出其扰动抑制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强干扰惯性平台的构成情况,说明了惯性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此研究以分析强干扰惯性稳定平台的关键技术为目的,从而有效发挥出强干扰惯性稳定平台的良好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宋江鹏,周荻,孙广利,祁智辉[4](2018)在《基于自适应模型补偿的双级惯性稳定平台鲁棒控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更加优越的跟踪精度,光电惯性稳定平台采取粗、精双级控制系统形式。其中,粗级控制系统为常规的陀螺稳定平台,而精级控制系统由二级微动伺服控制系统组成,用来控制成像光路中透镜的精密运动。首先,本文对双级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将其表示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耦合控制系统。然后,针对双级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推导了基于自适应模型前馈补偿的综合鲁棒H_∞控制策略,保证了双级控制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实现良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然后,通过Lyapunov方法证明了双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控制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8年11期)

李大泉,洪华杰,原东阳,江献良[5](2018)在《差动柔性绳传动惯性稳定平台载荷分析与结构校核》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种新型柔索传动差动结构稳定平台结构设计问题,开展平台载荷分析和框架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校核研究。根据平台的实际工况和载荷特点,将载荷划分为惯性载荷、质心偏移加速度载荷、摩擦载荷和环境载荷,分类计算并进行载荷综合和功率估算;以回转架结构为例进行结构静动态校核,根据载荷分析结果,对框架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结果显示回转架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平台框架调转及随载体机动过程中的变形在系统允许的范围之内,满足设计要求;框架结构一阶固有频率为156.04Hz,远高于伺服系统工作带宽,不会引起谐振,具有较高的结构动态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8年05期)

陈霖周廷,穆全起[6](2018)在《基于简单观测器的惯性稳定平台干扰估计与补偿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惯性稳定平台主要用于支承并稳定遥感载荷,在实际飞行环境中各种干扰力矩会导致稳定平台姿态和航向指向精度下降,从而引起成像质量退化.文章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干扰观测器,并给出一种具体的参数设计方法对干扰力矩进行有效估计与补偿.半物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干扰观测器相比典型干扰观测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稳定平台的姿态控制精度,且易于实现,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朱军,周向阳[7](2018)在《一种惯性稳定平台分体式POS安装方案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型光谱成像仪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分体式POS安装方案,并对支架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安装方案包括整体布局、POS安装方案、配重方案及支架优化4个部分。首先,根据载荷、POS及稳定平台结构特点和功能确定最优布局方案,在稳定平台方位框上对称分体式安装POS/支架系统、配重/支架系统,使得当载荷沿方位轴转动到任意位置情况下,对水平横滚轴及俯仰轴的偏心力矩都能相互抵消;其次,为减小安装空间,将POS通过支架在方位框过渡盘上垂直安装;第叁,根据载荷安装位置,确定将配重/支架系统与POS/支架系统沿俯仰轴对称安装,将配重块重心集成设计并进行最大距离安置,使得在配重最小情况下实现对POS的最大偏置校正力矩;第四,以质量、应力及应变最小为目标,对安装支架进行基于ANSYS Workbench仿真环境的拓扑优化和多目标参数优化设计,使得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质量减少了26.7%;最后,以优化设计方案为指导,对POS安装及配重系统进行加工配重和飞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OS位置反馈的惯性稳定平台控制系统性能稳定,实现了光谱仪高精度航空遥感成像。(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贾媛,周向阳[8](2018)在《轻小型惯性稳定平台位置环协同通信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对姿态大机动的快响应需求,设计了一种轻量型惯性稳定平台位置环协同通信与姿态超限快响应控制策略,将位置环反馈回路设计为两种可切换工作模式。伺服模式下,参考位置姿态系统的输出,通过设计二者协同通信,保证稳定平台对飞行姿态及扰动的实时隔离;编码器实时监测框架间相对角位置,超限位且载荷视轴与垂直方向误差较大时切换模式。超限快速回复模式下,以编码器值为位置环反馈量,使用大增益将平台由超限位置迅速调整到最大限定位置,并实时监测POS值,在载荷视轴位置误差较小时返回伺服模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靠、有效实现了稳定平台与位置传感器的高精度实时通信与控制。(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李明,张任强[9](2018)在《惯性稳定平台角振动被动减振建模与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已有被动隔振方法不能有效抑制惯性稳定平台受迫角振动,采用动力吸振的方式进行惯性稳定平台角振动被动减振。分析了简谐激励下的单自由度受迫角振动频率响应特性,建立了安装减振装置的惯性稳定平台角振动减振系统数学模型,推导了减振装置参数优化方法,并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动力吸振的被动减振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惯性稳定平台角振动。(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龚京忠,李国喜[10](2017)在《惯性稳定平台动力学特性的装配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内容:1.引言惯性稳定平台由于能够隔离载体的运动干扰,不断调整平台的姿态和位置的变化,精确保持动态姿态基准。随着精确搜索、指向、跟踪需求的牵引,航天惯性稳定平台未来发展趋势为:轻小型化、高精度、抗恶劣工作环境、高可靠性。新一代航天惯性稳定平台动态精度超过目前惯性稳定平台精度两个数量级,其体积小、重(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自动化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委会学术工作进展报告 2017》期刊2017-08-01)

惯性稳定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动惯量、阻尼系数和刚度与惯性稳定平台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将采用遗传算法对这叁个参数进行辨识。从理论出发,建立惯性稳定平台的模型,基于遗传算法设计参数辨识的整个过程。通过仿真对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辨识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辨识出来的参数值与设定值的偏差较小,与现阶段参数辨识所能达到精度相近。再通过实验对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辨识精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高精度的辨识出惯性稳定平台的转动惯量、阻尼系数和刚度,证实了所提出的辨识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惯性稳定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1].邹衡.动中通天线叁轴惯性稳定平台的关键算法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

[2].李明,张晓光,李璞.惯性稳定平台固有特性参数辨识(英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3].杨数强,王招娣.强干扰惯性稳定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

[4].宋江鹏,周荻,孙广利,祁智辉.基于自适应模型补偿的双级惯性稳定平台鲁棒控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8

[5].李大泉,洪华杰,原东阳,江献良.差动柔性绳传动惯性稳定平台载荷分析与结构校核[J].应用光学.2018

[6].陈霖周廷,穆全起.基于简单观测器的惯性稳定平台干扰估计与补偿方法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8

[7].朱军,周向阳.一种惯性稳定平台分体式POS安装方案设计与优化[J].现代制造工程.2018

[8].贾媛,周向阳.轻小型惯性稳定平台位置环协同通信控制方法[J].测绘科学.2018

[9].李明,张任强.惯性稳定平台角振动被动减振建模与参数优化[J].电子设计工程.2018

[10].龚京忠,李国喜.惯性稳定平台动力学特性的装配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自动化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委会学术工作进展报告2017.2017

标签:;  ;  ;  ;  

惯性稳定平台论文-邹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