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复用论文-金胜财

交织复用论文-金胜财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织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达通信一体化,交织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共享

交织复用论文文献综述

金胜财[1](2017)在《基于交织分复用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和目标威胁,作战平台需要装备众多的电子设备以提高它在现代电子战中的生存力。雷达和通信设备作为作战平台所必需装备的设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雷达通信一体化体系是现代作战平台急需解决的问题。交织分多址(IDMA)是码分多址技术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和抗多径能力,其接收机多用户检测器的算法复杂度较低。同时,交织分多址可以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能很好地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因此在无线通信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论文对基于交织分复用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交织分多址系统依靠交织器来区分用户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p、q值,利用(p,q)交替进制位反序方法构造了一组正交交织器,并将其应用于IDMA系统。由于对每个用户仅需存储p和q值,因而只需少量存储器。为了硬件实现方便,选择p、q均为2的幂次,对位置索引的二进制表示进行块间反序即可得到交织后的位置索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构造的交织器性能略优于随机交织器。(2)分析了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异同点,提出了基于交织分复用的单载波一体化系统模型,并对雷达测距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用于测距,但是对多普勒估计则较难。(3)针对单载波一体化系统估计多普勒频移困难的情况,提出了基于交织分复用的多载波一体化系统模型,将基于调制符号的方法应用于雷达信号处理中,对雷达探测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同时进行测距和测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4)针对零中频结构中模拟器件不理想所带来的正交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一种迭代型的时域无反馈补偿方法。由于对某一特定用户IQ不平衡的补偿并不能完全消除来自其它用户的IQ不平衡影响,原来的多用户迭代算法不能适用于这种情况,因此需要考虑来自其它用户的残留IQ不平衡问题,并对原来的多用户迭代算法进行改进。对该补偿方法进行了 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1-01)

丁丹,程乃平,廖育荣[2](2015)在《交织码分与频分复用上行链路中采样时钟偏差影响及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交织码分与频分复用(I-CFDMA,interleaved code an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上行链路中采样时钟的同步问题,构建了I-CFDMA上行链路系统模型,探讨了采样时钟偏差(SCO,sample clock offset)给系统模型带来的扰动,并定量分析了由SCO引起的信号时移、信号相移、多用户干扰(MUI,multi-user interference)和子载波间干扰(ICI,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CFDMA上行链路中多用户SCO的补偿方法,一方面根据各用户的SCO对相关度量函数进行必要修正,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基于和声搜索的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算法,其效率高于常用的遗传算法,性能接近无SCO时的最优检测,而运算量仅为最优检测的1/64。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得结论。(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彭涛,益晓新,李辉,周捷[3](2012)在《LDPC码在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交织多址接入(IDMA)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能更好地提高系统传输效率,提高抗多径衰落的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低密度校验编码(LDPC)的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OFDM-IDMA)系统。仿真结果发现,相较于传统的重复码,随着信噪比的提高,该系统的误码率迅速下降,非常适合高信噪比条件下的高速传输。(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彭涛,益晓新,李辉,刘涛[4](2012)在《基于线性同余的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同余交织器的系统。系统使用简单的线性同余交织器为用户分配交织序列,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节省系统资源。仿真实验表明,在不占用过多系统资源的情况下,该系统可以达到随机交织器的性能标准。(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林沛,王德胜,朱光喜,雷萌[5](2010)在《交织复用空时码在协作中继网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交织复用(IDM)的分布式空时编码方案,对一种适用于该方案的迭代接收机结构进行性能分析。同时通过仿真,对所提出的协作编码方案进行性能评估。在相似环境下,通过比较本方案与其它协作空时码的性能,表明本方案由于采用了非正交的空时编码,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同时它还可以采用灵活的发送天线数配置,反映到协作通信的场景,也就是对中继终端的数量没有特殊要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杨亚西[6](2009)在《多层交织分复用空时码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IDMA技术以其抗多径干扰性好、接收复杂度低等优点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多层交织分多址复用时空码(ML-IDM-ST)系统是将空时码(STC)思想和IDMA系统相结合的演化而来,它具有接收简单,复杂度低和高吞吐量等优点。本文描述了多层交织分复用空时码系统(ML-IDM-ST)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流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本文来源于《山西电子技术》期刊2009年06期)

林沛[7](2009)在《交织复用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对数据率和系统容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国际电联(ITU)相关文件提出IMT-Advanced系统的目标峰值速率在低速移动、热点覆盖场景下为1Gb/s以上,高速移动、广域覆盖场景下为100Mb/s。上述性能指标主要依靠两个方法实现,即提高频谱效率和扩大系统带宽。在多址技术、MIMO技术、中继和分布式天线这叁个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将可以对达到设定的性能指标起到直接作用。本文正是研究了交织复用(Interleave Devision Multiplexing,IDM)在这几个方面的应用。IDM是一种新近提出的非正交复用技术,通过各自独特的交织器来分别不同的数据流,它的接收机可以用一个低复杂度的迭代结构来实现。IDM最早是以多址技术的形式提出来的,但它在诸多领域都可以得到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多址技术方面,我们在对交织多址(Interleave Devision Multiple Access,IDMA)系统做了总体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IDMA系统在多径信道环境下的接收方法,提出了一种称为pre-rake的接收结构。这个结构适用于时分双工系统的下行链路。与文献中的soft-rake方法相比,复杂度接近,在高性噪比的条件下性能更优,而其移动台的复杂度可以得到明显降低。本文第二个研究内容是基于IDM的MIMO系统的相关问题。基于IDM的MIMO系统有着诸多传统MIMO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固有的异步性、发射天线数目可以灵活配置、能够在不改变系统结构的情况下在复用和分集之间切换、能够方便地调节数据率等。我们介绍了交织复用空时编码(Interleave Devision MultiplexingSpace-time Coding,IDM-STC),并在MISO-OFDM环境下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我们在最后讨论了基于IDM的技术在协作网络中的性能。众所周知,只有在较高频段才可能找到足够带宽的频谱,以支撑IMT-Advanced的高容量,而这些频段的路损和穿透损耗都比较大,很难实现好的覆盖。协作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系统容量和覆盖。而IDM-STC的固有特性也使得其可以在协作网络中有着良好的性能。相对于基于正交设计的空时码,IDM-STC更适合用于分布式的环境。因而我们着重研究了分布式IDM-STC的性能,讨论了固定转发与选择转发、单信源与多信源等情况下的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10-01)

闫永瑞,魏琴芳,黎勇,王琳[8](2009)在《基于LDPC编码的交织分复用空时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交织分复用空时码(IDM-ST)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设计了一种基于LDPC编码的交织分复用空时码系统,并将它与传统的基于卷积码编码的IDM-ST系统在准静态的瑞利衰落信道下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帧长,不同天线数情况下,基于LDPC编码的IDM-ST系统和基于卷积码编码系统各有其优势。整个系统具有接收简单,复杂度低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适合于高速的数据传输业务。(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董华[9](2006)在《样点交织连续波时分复用传输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波时分复用(CWTDM)技术是我们的发明专利,它能够将多个带限连续信号时分复接为一个连续信号在一条连续信道中可靠传输。该技术在基于星上FDMA-CWTDM转换的卫星通信系统以及无线信道多路信息传输等场合有重要的实用价值。CWTDM有两种实现方式,即分帧迭接相加法和样点交织法。本文主要研究样点交织CWTDM传输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其中的关键技术,如信道均衡、高精度样点同步等,并开发了一个多导联心电图无线收发系统原理样机,以表现样点交织CWTDM的一种应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样点交织CWTDM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CWTDM通信系统的总体方案,包括系统发送和接收部分的总体结构及其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并采用MATLAB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和评估了系统的性能。2.关于样点交织CWTDM通信系统的信道均衡问题,采用一种特殊的导频序列进行信道估计,实现自适应滤波信道均衡,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MS自适应均衡算法用于这种自适应均衡器,能明显节约硬件资源。3.深入研究了无线信道的特性及其建模,然后利用一些典型的移动信道模型对上述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证明该自适应均衡方法对慢衰落信道的均衡效果较好。4.利用样点交织CWTDM技术设计了一个多导联无线心电收发系统,完成了发射端硬件电路版的设计与调试,并进行了接收端声卡采集软件和信号处理软件的设计。初步实验证明其实现了基本的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6-01-01)

交织复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交织码分与频分复用(I-CFDMA,interleaved code an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上行链路中采样时钟的同步问题,构建了I-CFDMA上行链路系统模型,探讨了采样时钟偏差(SCO,sample clock offset)给系统模型带来的扰动,并定量分析了由SCO引起的信号时移、信号相移、多用户干扰(MUI,multi-user interference)和子载波间干扰(ICI,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CFDMA上行链路中多用户SCO的补偿方法,一方面根据各用户的SCO对相关度量函数进行必要修正,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基于和声搜索的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算法,其效率高于常用的遗传算法,性能接近无SCO时的最优检测,而运算量仅为最优检测的1/64。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得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织复用论文参考文献

[1].金胜财.基于交织分复用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2].丁丹,程乃平,廖育荣.交织码分与频分复用上行链路中采样时钟偏差影响及补偿[J].通信学报.2015

[3].彭涛,益晓新,李辉,周捷.LDPC码在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4].彭涛,益晓新,李辉,刘涛.基于线性同余的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5].林沛,王德胜,朱光喜,雷萌.交织复用空时码在协作中继网络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

[6].杨亚西.多层交织分复用空时码系统的设计[J].山西电子技术.2009

[7].林沛.交织复用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

[8].闫永瑞,魏琴芳,黎勇,王琳.基于LDPC编码的交织分复用空时码系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董华.样点交织连续波时分复用传输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标签:;  ;  ;  ;  

交织复用论文-金胜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