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控制论文-王彦国,涂崎,孙天甲,蒋献伟,金震

对等控制论文-王彦国,涂崎,孙天甲,蒋献伟,金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等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配电网,分散式,对等通信,自愈

对等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彦国,涂崎,孙天甲,蒋献伟,金震[1](2019)在《基于对等通信的分散式配电网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智能配电网的供电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通信的分散式配电网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方案,采用与成熟应用的单间隔差动保护配合,并辅助基于区域信息的网络拓扑保护,实现配电网故障的毫秒级隔离;采用基于对等通信和相同配置的"无主式"模式,实现百毫秒级自愈转供及与分段备自投配合的双重后备;同时针对小电源接入配电网和过载预判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测试表明,该系统动作行为准确,满足重要用户对配电网高可靠性供电的要求。目前该系统已在上海10kV配电线路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供用电》期刊2019年09期)

岳同耿日,余向阳,吕优,赵怡茗[2](2019)在《基于对等和主从综合控制的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网的分布式电源是位于用户附近的模块化电力能源,它可以实现孤岛运行和与大电网并网运行两种运行方式。微电网并网和孤岛运行模式之间的平滑切换是系统能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针对传统主从与对等控制策(本文来源于《电气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楼冠男[3](2018)在《对等模式下独立微电网分布式电压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独立微电网作为分布式电源的有效组织形式,一方面在电网故障时保证系统内重要负荷的持续不间断供电,另一方面可作为黑启动电源辅助黑启动过程。不同于并网型微电网,独立微电网由于失去了大电网的频率和电压支撑,等效转动惯量较小且易受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扰动影响,如何维持独立微电网的负荷功率合理分配以及电压、频率稳定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对等控制模式中各分布式电源不依赖于通讯即可参与电压、频率调节以及功率分配,因而受到了微电网控制领域的广泛关注。相比于频率下垂控制可自主地实现有功功率均分,由于各分布式电源连接阻抗不一致,电压下垂控制很难实现无功功率均分甚至可能引起无功环流,影响微电网稳定性。因此,有必要研究一套合理、有效的独立微电网协同电压控制策略,以提高微电网的稳定性、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基于现有集中式、分散式控制方式的不足,以独立微电网的无功功率均分和电压恢复的控制目标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对等-分布式控制架构,从协同机理、策略制定、实施方法、仿真验证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分布式协同控制结构优化、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器参数优化以及分布式预测一致性控制策略,为建立微电网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体系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独立微电网二次电压控制目标及对等-分布式控制架构:针对独立微电网实现无功功率均分和输出电压恢复的控制目标的矛盾性,分析了电压控制中分布式电源信息交互的必要性。根据集中式、分散式及分布式控制方式的各自特点,深入研究了微电网协同电压控制的对等-分布式控制架构,在此控制模式下各分布式电源与相邻分布式电源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全局信息共享。2)考虑动态收敛性、时延裕度和链路数目的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结构优化方法:推导出独立微电网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策略,说明分布式控制结构对系统动态性能将产生重要影响。基于通讯拓扑的可达性及异构性获取连通异构型通讯网络,作为分布式控制结构的可行域;通过建立考虑网络动态收敛性、延时裕度和链路数目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取Pareto优化网络集,最终根据实际网络需求从离线优化网络中选择微电网分布式电压控制的优化拓扑结构。3)考虑动态性能和延时鲁棒性的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器参数优化方法:在确定了分布式控制结构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器参数优化策略。首先,将微电网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器转化为等效分散式控制器,提出基于线性二次型优化的控制器参数设计策略,从而提高系统动态收敛性;其次,考虑到分布式通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通讯延时的情况,将延时鲁棒性作为除动态性能外的控制器参数设计的另一指标,即当两组控制器参数的动态性能类似时,优先选择时延裕度较大的控制器参数。分布式控制结构优化与分布式控制器参数优化,共同构成了分布式协同电压优化控制策略。4)分布式协同电压预测一致性控制策略:针对基于信息交互及动态反馈的常规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可能存在过控、欠控或误控的现象,引入模型预测机制,根据本地及相邻分布式电源当前及历史数据对未来时间断面的微电网运行状况进行预测,优化控制决策。首先,在分布式一致性电压控制中加入辅助预测项,提出了基于辅助预测项的微电网分布式电压预测一致性策略,通过可调参数预测项提高了控制过程的收敛速度以及对不同控制周期的鲁棒性。此外,针对分布式预测一致性电压控制策略中未考虑逆变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的微电网分布式电压预测一致性策略,通过将逆变器非线性模型部分线性化,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延时鲁棒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12-01)

梁芝羽[4](2018)在《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出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梁芝羽)为进一步推进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按照加强重点监管、深化简政放权、改进监管方式、聚焦主业发展的要求,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增强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近日,我市出台《攀枝花市属国有企业投(本文来源于《攀枝花日报》期刊2018-10-29)

陈明[5](2018)在《基于阻抗模型的双机器人对等协作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弧焊焊接领域,传统的由焊接机器人+变位机+工装夹具组成的焊接工作站已不能满足当前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自动化生产需求。多机器人协作焊接系统具有更强的作业能力、更大范围的工作空间、更灵活的系统结构和组织方式,可以克服传统焊接工作站的缺点,是焊接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多机器人协作焊接系统包含工件搬运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其在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对于一个具有两台工件搬运机器人和一台焊接机器人的多机器人焊接系统,如何控制两台工件搬运机器人的协作运动是多机器人焊接成败的关键。其主要难点和关键问题有:(1)双机器人协作的运动轨迹规划;(2)双机器人协作系统的建模;(3)双机器人协作的位置/力协调控制。因此,研究并解决上述双机器人协作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总结出其中的理论方法是实现多机器人协作焊接的基础,对于发展多机器人协作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针对双机器人协作运动的轨迹规划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双机器人协作夹持钢管拼接形成的马鞍形曲线焊缝,采用面向对象的轨迹规划方法;针对双机器人协作系统的建模问题,本文采用对等架构模型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针对双机器人的位置/力协调控制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方法对双机器人间的位置/力进行调节。目标是实现双机器人协作夹持钢管运动,使马鞍形曲线焊缝满足船形焊位姿;并且在协作运动过程中,控制工件与工件之间的接触力/力矩在合理的范围内。首先,论文对双机器人协作夹持钢管拼接形成的马鞍形曲线焊缝的轨迹规划进行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轨迹规划方法,并基于MATLAB/SimMechanics搭建了仿真平台,对提出的轨迹规划方法进行验证。其次,论文采用对等架构对双机器人夹持钢管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建模,确立了被夹持工件与两个机器人末端之间力、位置、速度等的映射关系,并建立了双机器人协作系统的控制框图。然后,论文采用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方法调节双机器人协作过程中的位置/力关系,并详细分析了阻抗控制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紧接着,论文详细介绍了双机器人协作系统的设计思路,基于实验室开发的开放式总线控制器,针对研究目标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双机器人协作控制系统。最后,论文以两台埃斯顿ER16通用六关节机器人为控制对象,完成了双机器人协作夹持钢管拼接运动。实验结果表明双机器人在完成规划轨迹运动的同时,通过阻抗控制的调节作用,工件与工件之间的接触力/力矩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双机器人协作系统的实时性、高效性和可靠性。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实现叁机器人协作焊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8)

蒋莉莉[6](2018)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的新趋势》(第六章)的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瞩目的议题。随着科技与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也与人类生活和健康密不可分。我国近年来就已经开始频繁关注汽车尾气排放对气候及人类生活健康的影响,而国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更早。如今,倡导低碳出行,守护人类健康,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全人类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本论文属于翻译实践报告。该实践报告的对象选自Springer出版的《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的新趋势》(New Trends iw Emission Controlil the European Union)—书中的第六章:Measurement of Exhaust Emission In-use Conditions。该书属于较典型的科技文本,且该章节主要集中介绍了测量与分析各类型汽车尾气排放的几种方法,为监测和控制各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借助翻译工具(词典与网站等)、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向相关人员询问专业知识及与导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借鉴的方法,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切入,层层递进,运用具体的翻译策略对翻译实践案例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证,笔者先重点对科技英语的词汇、句法与语篇特点进行论述,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接着发挥功能对等理论理论的指导作用,验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对等,由此步步证实功能对等理论是否能科学有效地指导科技文本翻译这一设想;在实践的最后,以期对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错误与不足进行一次总结,并及时补缺补漏,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专业素养。本文希望通过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可以为将来同类材料的翻译提供参考,促进科技文本翻译的发展,为科技翻译研究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启发。(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魏卿[7](2018)在《基于下垂控制算法微网逆变器对等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电力网络能够统筹协调分布式发电,充分利用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网中主从控制策略已经发展相对成熟,但通信依赖性强,基于下垂控制算法的对等控制因其弱通信高冗余特性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逆变器在微网控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对叁相电压型逆变器建立其数学模型,在分析下垂控制原理的基础上进行P-f、Q-V下垂控制策略建模。传统下垂控制忽略了功率测量对参考电压的重要性,通常功率环的滤波效果与系统响应速度不可兼得,并且传统的小信号建模方法是准静态下的,放大了平衡点稳定区域,因此下垂参数的选取不能满足实际的运行要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陷波滤波算法同时与时变相量小信号建模相结合的控制方法,论证了该方法既能使下垂参数的选取更为精确,又可以提高系统纹波抑制效果和响应速度。基于下垂控制的微网对等控制中,针对无功功率分配精确度不高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本文设计了一种逆变器并联同步方法。在环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虚拟阻抗法对于解决下垂控制下无功分配不均的有效性,探讨了几种虚拟阻抗的设计方法,如控制环输出阻抗等效法、电流微分法、二阶广义积分法等,并给出了详细的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虚拟阻抗设计的问题:调节范围小,需提前知道线路阻抗具体大小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 一种基于无功电流一致的自适应虚拟阻抗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需要构建分布式控制结构,系统中无需中央控制器,各分布式电源为独立智能体,相邻电源间采用单向通信。将无功功率分配等效为无功电流一致性问题,并证明了在无功电流一致控制策略下系统是渐进稳定的。当相邻电源的无功分配不成比例时,根据无功电流一致控制策略,电流权重误差项将通过比例积分控制器产生虚拟阻抗校正项,由此引入自适应虚拟阻抗来消除微源间输出阻抗的不匹配,从而在无需知道线路阻抗的情况下实现无功功率自动成比例分配;同时为了解决因虚拟阻抗的引入导致指令电压幅值下降、相角发生改变的问题,在不影响下垂特性的基础上精简功率控制环,并引入虚拟阻抗补偿角,使得电压幅值跌落得到改善,并消除了相角偏差,从而提高了系统鲁棒性。通过建模分析和微网仿真案例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dSPACE搭建了微电网对等控制实验平台,验证传统一阶低通算法和基于时变相量下的陷波滤波算法的性能,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改进后的滤波算法,得到的功率波形更加平滑滤波效果更好;同时验证了两台逆变器并联系统中,虚拟阻抗的引入能够消除线路阻抗不匹配,使无功功率的分配更为精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5-01)

王茜,原亚宁,王春梅,李怡萌[8](2017)在《多微源配电线路对等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含多微源的配电线路系统中,对等控制是使各微源有效协调、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策略之一。在对等控制策略中,各微源均采用下垂控制方法。针对传统的下垂控制存在输出阻抗性质与配电线路不符和线路阻抗不平衡影响功率合理分配的问题,提出引入了线路阻抗压降补偿反馈的反下垂控制方法。在PSCAD/EMTDC平台上搭建含有六个具体微源的配电线路系统进行多种工况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并反映了对等控制策略在孤岛/并网模式下的运行机制及其特点。(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王凌云,周璇卿,李升,刘远[9](2017)在《基于改进功率环的微电网对等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下垂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同时考虑减小微电网依赖于通信系统,使负荷和分布式电源能够即插即用,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功率环的微电网对等控制策略。传统的下垂控制方法会造成系统频率和交流母线电压的偏差,针对该问题,引入电压补偿环节和频率补偿环节,构建改进的功率环反馈控制器。利用该控制策略对由2台同容量分布式电源构成的微电网进行仿真分析,并和采用传统下垂控制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此外,在并网/孤网切换模式和负荷投切模式下,分析该控制策略下的微电网运行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了基于改进功率环的微电网对等控制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系统频率和交流母线电压的偏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7年09期)

徐瑞东,周建勇,宋淑贞,王博雅[10](2017)在《对等结构的微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对等结构微网,采用一种分层控制策略。微网逆变器在孤岛和联网运行模式下均采用下垂控制,发生孤岛时无需改变控制算法;通过虚拟阻抗控制算法能重塑线路阻抗,提高功率解耦度,并在抑制电压谐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次电压和频率恢复控制以修复由于第1层本地控制引起的电压幅值和频率偏差;一种简单可靠的预同步控制算法实现孤岛模式向联网模式无缝切换。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对等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电网的分布式电源是位于用户附近的模块化电力能源,它可以实现孤岛运行和与大电网并网运行两种运行方式。微电网并网和孤岛运行模式之间的平滑切换是系统能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针对传统主从与对等控制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等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彦国,涂崎,孙天甲,蒋献伟,金震.基于对等通信的分散式配电网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J].供用电.2019

[2].岳同耿日,余向阳,吕优,赵怡茗.基于对等和主从综合控制的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方法研究[J].电气应用.2019

[3].楼冠男.对等模式下独立微电网分布式电压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梁芝羽.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出台[N].攀枝花日报.2018

[5].陈明.基于阻抗模型的双机器人对等协作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

[6].蒋莉莉.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的新趋势》(第六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福建师范大学.2018

[7].魏卿.基于下垂控制算法微网逆变器对等控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8

[8].王茜,原亚宁,王春梅,李怡萌.多微源配电线路对等控制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7

[9].王凌云,周璇卿,李升,刘远.基于改进功率环的微电网对等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2017

[10].徐瑞东,周建勇,宋淑贞,王博雅.对等结构的微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7

标签:;  ;  ;  ;  

对等控制论文-王彦国,涂崎,孙天甲,蒋献伟,金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