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垂直带谱论文-张俊瑶,姚永慧,索南东主,郜丽静,王晶

山地垂直带谱论文-张俊瑶,姚永慧,索南东主,郜丽静,王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垂直带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被垂直带谱,面向对象,多层次分割,植被信息提取

山地垂直带谱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瑶,姚永慧,索南东主,郜丽静,王晶[1](2019)在《基于垂直带谱的太白山区山地植被遥感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数据因其全覆盖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山地植被信息的调查和研究。为了实现山区植被类型的高精度提取,本文以太白山区为实验区,结合山地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F1/GF2/ZY3)和1:1万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数据,进行了多层次、多尺度的影像分割,构建了具有植被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并据此进行样本选择和面向对象的分类,分类总精度达92.9%,kappa系数达到0.9160。该方法相比于未辅以垂直带谱信息的分类,总精度提高了10%。研究结果表明,分类过程中加入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能显着地提高样本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为后续的植被分类提供了精度的保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将垂直带谱知识应用到分类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山地植被分类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芳,张百平,朱连奇,姚永慧,崔耀平[2](2019)在《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了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数量、高度以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纬向上从南向北基带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逐渐转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带结构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优势带由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②经向上山地垂直带结构呈现复杂—简单—复杂的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海拔呈现了二次曲线分布模式;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的海拔则呈现显着的线性降低趋势;③坡向方面,秦岭北坡和南坡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南坡含有常绿成分;大巴山北坡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大巴山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和大巴山北坡优势带类似,均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或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但大巴山南坡具有独特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带,这表明了大巴山比秦岭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但是未来还需使用土壤和气候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冯胜辉,张志光,刘婷[3](2017)在《例谈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山地垂直带谱——以“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苔原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几组高考题的深度分析,一方面加深对我国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特别是高山草甸带景观特征及其海拔分布的认知;另一方面对高山苔原在我国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对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有一个粗浅的认知。(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23期)

胡淳焓,柳婧,蔡寿强,李正泉[4](2014)在《我国亚热带东部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气候界限研究——以浙西南山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垂直带谱研究是当前全球变化的前沿课题。利用浙西南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全国基本气象站资料,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曼-惠特尼U检验方法,提取影响浙西南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的主要气候因子,并选取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亚热带东部39个山地探讨带谱的气候界限问题。结果表明:气温、季节强度和风是形成浙西南山地垂直带谱的主要气候因子;最冷月均温与落叶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低海拔分界线最为相关,最优区间分别为-0.8℃~-1.2℃和2.1℃~2.9℃,在浙西南山地高程1 600~1 700m和1 200~1 300m附近;年均温与暖性、温性针叶林带的分界最相关,分界区间为13.3℃~13.6℃,在浙西南山地高程800m附近;风对森林上界有影响,但程度尚不能定量。(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S1期)

孙建,程根伟[5](2014)在《山地垂直带谱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垂直带谱研究是地学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垂直带谱受土壤、气候和生物条件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垂直带谱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并对气候变化起指示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山地垂直带谱研究的主要历程,就山地垂直带谱的成因和格局以及研究方法的革新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的山地垂直带谱研究以及落基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其他地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论述。分析认为利用现有的观测数据,如气象、生物、土壤和地形等方面资料,研究山地垂直带谱的演替过程以及格局变化,关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垂直带谱对于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多学科的介入和交叉知识的融合对山地垂直带谱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研究带谱的形成,需要对地质构造、气象成因、植物生理、土壤生态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大尺度的研究中,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工程要纳入其中。目前山地垂直带谱的理论基础也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理论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推进。综述期望为我国山地科学研究、综合地域分异、地理区划和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李国明[6](2012)在《数字山地框架下典型植被垂直带谱的空间模式识别与气候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具有浓缩的环境梯度、高度异质化的生境以及相对较低的人类干扰强度,是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集聚地,而青藏高原特殊的地域条件孕育了最为典型的山地垂直带谱—青藏高原山地垂直带谱。其中,热带北缘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植被垂直带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而完整的垂直带谱,至今未见对此区域吉隆沟垂直带谱详细研究的相关文献。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珠峰自然保护区高寒湿地景观格局过程建模与模拟”(41161067)、“中国-比利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西藏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系统”(2008DFA1102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第二课题“西藏旅游危机预防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2009BAH50B02)等项目对吉隆沟地区的垂直带谱进行研究,并期望通过定量的气候环境指标对其植被垂直带谱的分布情况进行解释,对区域及珠穆朗玛峰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吉隆沟垂直带谱进行了研究:(1)研究区域边界的确定是进行其它相关分析研究的前提基础,本文基于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研究区域的地性线,从中较为准确的获得山脊线、山谷线,从而确定研究区域界限。并通过与野外实际采集的数据、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对比分析,经验证此结果较为准确,说明此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对于研究区域的ASTER GDEM数据进行了修复。目前,对于ASTERGDEM数据存在的数据空洞填补问题需要快捷、高效、科学的处理方法。本文以SRTM为基础数据源制作大区域DEM时,基于ArcGIS10的AO模型,提出了利用局部修正后的SRTM DEM作反距离加权平均逐像元插补ASTER GDEM的异常区域的方法。对其作内插处理填补细小空洞,再与较低分辨率的GTOPO30地形数据作数据融合处理填补剩余较大空洞,通过实际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获取完整地形数据的途径。(3)通过实际调查采样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其它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对研究区的植被垂直带谱进行了划分,以吉隆沟的走势方向横切面为横坐标、海拔高度为纵坐标进行划分,研究表明:在吉隆沟西侧山坡,海拔在1800-2700米为山地针阔混交林、海拔在2700-35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海拔在3500-4250米为高山常绿灌丛带、海拔在4250-4750米为高山草甸带、海拔在4750-5000米为高山稀疏植被带、海拔在5000米以上为极高山冰雪带;在吉隆沟的东侧山坡,海拔在1800-34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海拔在3400-3750米为高山常绿灌丛带、海拔在3750-4250米为高山草甸带、海拔在4250-5000米为高山稀疏植被带、海拔在5000米以上为极高山冰雪带。研究发现东坡与西坡相比缺少一个植被带,即山地针阔混交林。(4)通过研究山体效应、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与植被垂直带谱的关系,对吉隆沟植被垂直带谱进行了初步解释。对于山体效应主要从影响尺度给出了定量解释;气候因子主要从降水、气温、太阳辐射方面给出了定量解释,通过统计分析表明:气候因子对吉隆沟的植被垂直带谱有较大的影响,不同气候因子值对应特定的植被垂直带谱;地形因子主要从山体高度、坡向效应、坡度影响、坡位影响等方面给出了定量解释;土壤因子主要从土壤的构成给出了定量解释。(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9)

姚永慧,张百平,谭靖,韩芳[7](2009)在《长江上游山地垂直带谱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上游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在地理、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复杂和丰富多彩,在世界山地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复杂多样的山地垂直带谱更是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山地垂直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学信息图谱和数字山地垂直带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了长江上游共50个山地垂直带谱所体现的空间规律,河源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及贵州高原的垂直带谱类型多样并各具特色,且在经度和纬度方向又具有统一的分布规律,如雪线、林线、针叶林及阔叶林等的分布界线变化规律比较符合二次曲线规律,验证了大陆尺度上山地垂直带二次曲线模式假说。另外,山地垂直带分布规律又具有尺度效应,中小尺度上地形的影响作用表现得极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孙然好,张百平[8](2008)在《山地垂直带谱数字识别的技术实现和图谱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垂直带谱是地学信息图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谱数字识别"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方法和数据,对客观存在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进行提取,获取比较完备的山地垂直带连续图谱模式。这是从传统山地垂直带研究走向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重要步骤,有助于使我们对山地垂直谱的认识上升到地学信息图谱的高度。本文探索MATLAB语言快速、准确地实现各种识别算法,结合VB.NET构建的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带谱的信息提取、分类集成和多样化表达。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数字识别分为3种不同的模式:山系单侧、山体单峰和山体多峰;依据各自不同的识别算法,可以得到山地连续的带谱模式。本文全面介绍了数字带谱、带谱数字识别的含义,以及数字识别模型的原理、算法和原型系统等实现过程。(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谭靖,张百平,孙然好,杨阿强,朱运海[9](2008)在《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谱数字集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亚大陆是山地垂直带谱多样性和复杂性最集中的区域,在世界山地垂直带谱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山地研究数据集成相关的研究计划和山地垂直带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进行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谱数字集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探讨了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谱数字集成的框架体系,包括数字集成的方法、数据库框架结构与内容、技术流程等;详细阐述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分类系统的建立、数据提取、元数据建设、数据存储方式等技术流程;建立了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谱数据库,包括5个专题空间数据库和元数据库;指出了该数据库对山地垂直带谱及相关研究的意义;总结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展望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张华,马延新,武晶,祝业平,张宝财[10](2008)在《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北坡植被类型及垂直带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沿海拔梯度的样方调查数据,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科学划分老秃顶子北坡的森林群落类型,确定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并对其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⑴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由8个带组成,即海拔500~720m的蒙古栎+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720~820m的紫椴+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20~920m的臭冷杉+暴马丁香针阔混交林带,海拔920~1080m的臭冷杉+鱼鳞云杉暗针叶林带,海拔1080~1190m的枫桦+臭冷杉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190~1280m的岳桦+簇毛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80~1320m的矮灌化槭树+毛榛子山地灌丛带,海拔1320~1367m的小叶章+苔草山地草甸带。⑵老秃顶子北坡自山麓至山顶8个植被带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43、27、33、39、54、45、47和34种,呈现出了在中等海拔高度拥有最高物种多样性的现象。⑶老秃顶子北坡在山麓~920m间,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增多,地面芽植物明显减少;在海拔920m~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减少,至山顶基本消失,而地面芽植物比例则由21.2%显着增加到山顶的79.4%。(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08年06期)

山地垂直带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了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数量、高度以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纬向上从南向北基带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逐渐转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带结构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优势带由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②经向上山地垂直带结构呈现复杂—简单—复杂的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海拔呈现了二次曲线分布模式;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的海拔则呈现显着的线性降低趋势;③坡向方面,秦岭北坡和南坡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南坡含有常绿成分;大巴山北坡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大巴山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和大巴山北坡优势带类似,均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或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但大巴山南坡具有独特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带,这表明了大巴山比秦岭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但是未来还需使用土壤和气候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垂直带谱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瑶,姚永慧,索南东主,郜丽静,王晶.基于垂直带谱的太白山区山地植被遥感信息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2].赵芳,张百平,朱连奇,姚永慧,崔耀平.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J].地理学报.2019

[3].冯胜辉,张志光,刘婷.例谈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山地垂直带谱——以“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苔原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

[4].胡淳焓,柳婧,蔡寿强,李正泉.我国亚热带东部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气候界限研究——以浙西南山地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

[5].孙建,程根伟.山地垂直带谱研究评述[J].生态环境学报.2014

[6].李国明.数字山地框架下典型植被垂直带谱的空间模式识别与气候环境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

[7].姚永慧,张百平,谭靖,韩芳.长江上游山地垂直带谱及其空间分布模式[J].地理研究.2009

[8].孙然好,张百平.山地垂直带谱数字识别的技术实现和图谱构建[J].地球信息科学.2008

[9].谭靖,张百平,孙然好,杨阿强,朱运海.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谱数字集成框架[J].山地学报.2008

[10].张华,马延新,武晶,祝业平,张宝财.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北坡植被类型及垂直带谱[J].地理研究.2008

标签:;  ;  ;  ;  

山地垂直带谱论文-张俊瑶,姚永慧,索南东主,郜丽静,王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