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历史记忆论文-王学思,于帆

集体历史记忆论文-王学思,于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体历史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体记忆,影像记录,影像创作,纪录片创作,北京电影学院,真实影像,刘魁立,银幕,叙事结构,电视荧屏

集体历史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思,于帆[1](2020)在《《口述国图》:走近真实历史与图书馆人的集体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总会记起那些曾经影响和触动他们的事物,可能是一本书、一句话,甚至是一个人。人们却常忽略那些在他们身边默默提供帮助与支持的人和事,比如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口述国图》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他们。”1月2日,由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摄制的口述史纪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20-01-09)

刘世昕,朱彩云[2](2019)在《长安街展开历史画卷 唤起七十年集体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一幅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画卷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徐徐展开。36个方阵和70辆彩车构成的群众游行,用小故事、小画面,配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绘就了70年间中国人民奋斗的壮美画卷,彰显了新时代的自信与豪迈。群众游行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10-02)

刘鑫燕[3](2019)在《集体记忆与历史认同:初中历史中的传说教学——以《远古的传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流传形式,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史学产生的渊源上说,传说是传播历史知识的最原始的形式。""远古的传说,总是夹杂着相当浓厚的神话性质。而且随着年代的变迁,传说的本身也会有变化。但传说里也有反映历史真实的东西。"[1]长期以来,远古传说在历史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丰富了历史教学。(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9期)

罗晨[4](2019)在《当代丹麦“二战”题材电影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宏大历史下,《开战日》和《地雷区》两部"二战"题材电影重现了丹麦在那场残酷战争中的命运与抉择。通过细节化的历史描述,两部影片将那段黑暗的战争记忆重新拉回公众视野,激起国家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与此同时,个人化的历史叙述调动了关于战争的存储记忆,从而更新了功能记忆的部分内容,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修补和重建。由此,影片引起观众对战争所带来的生存困境的反思,获得了现实上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4期)

高希[5](2019)在《集体记忆下历史街区空间的保护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下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盲目性、趋同性及建设性破坏等问题,文章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出发,思考历史街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当前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当下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保护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8期)

方源,王发堂[6](2018)在《基于历史的集体记忆的彰显与提升——以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改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房子"是武汉市青山区重要的工业遗产。本文在对"红房子"的价值、空间构成和集体记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邻里庭院到城市广场的改造策略——"还原"广场空间,置入商业功能,提升街区活力,升华集体记忆。(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32期)

马英杰[7](2018)在《集体记忆视域下高校民主党派历史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记忆理论为高校民主党派历史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集体记忆为新路径,根据群体认同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重建面向全体成员的广泛、全面、共享、有群体自我特征的集体记忆;而这样的集体记忆需要建立以档案资源为主要来源,新闻报道、口述历史、象征性实物、纪念活动以及观念、行为、习惯等其他资源为重要补充的记忆资源库。(本文来源于《兰台内外》期刊2018年04期)

郑蜀炎[8](2018)在《集体的记忆与遗忘的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时,曾到当年纳粹设在波兰的克拉科夫集中营实地取景。没想到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发来电文:“请勿惊扰亡灵,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沉默许久,一句话没说,带着摄制组就撤离了。对此,我们应当理解和尊重亲历者痛彻至骨的感受(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8-05-21)

刘祎绯,周娅茜,郭卓君,佟昕,崔嘉慧[9](2018)在《基于城市意象的拉萨城市历史景观集体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认知环境形成的城市意象构成城市的集体记忆。从城市意象角度切入,主要采用认知地图的方法,探究不同人群对拉萨城市历史景观的空间认知。先将所有人的城市意象按五要素分类,分析各类空间特征,提出综合意象的空间结构。再根据在拉萨停留时长划分人群,分析不同人群认知的深度及要素,归纳人群集体记忆。最后归纳城市意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城市意象与集体记忆提出针对拉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严茂亮[10](2018)在《《人民日报》“九一八”集体记忆的历史流变研究(1946-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九一八”从抗战纪念中剥离出来,以《人民日报》数据库(1946-2016)为史料来源,系统、全面梳理了《人民日报》“九一八”集体记忆的建构。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由一份中共地方党报变成中共中央机关报,而前一阶段却很少有人提及。笔者在“建构了什么九一八记忆”、“如何来建构九一八记忆”、“为什么这样建构九一八记忆”的思路框架下展开,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1946-1949)、低潮期(1949-1978)、高发期(1978-2005)、新时期(2006-2016)。具体而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九一八”纪念将矛头直指“出卖东北人民”的蒋介石,使其成为夺取革命政权的有利武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处在“大跃进”、“大炼钢”、“叁面红旗”等高歌猛进的毛泽东时代,“国耻”、“创伤”等词汇与该时代形成强烈反差,“九一八”纪念进入了低潮期;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关系摩擦不断,如“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购岛闹剧”等敏感行为,“九一八”纪念进入高发期。200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的纪念已经进入制度化和常规化的阶段,对“九一八”精神和价值的传承趋于主流。而每个阶段主要通过纪念报道和嵌入式报道两种方式展开,纪念报道信息量大,但文本数量较少;嵌入式报道数量较多,但是信息量少,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了“九一八”集体记忆的塑造。“九一八”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不同的表达诉求,强化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或者价值认同,从而形成“九一八”集体记忆的动态轨迹。(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集体历史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天,一幅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画卷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徐徐展开。36个方阵和70辆彩车构成的群众游行,用小故事、小画面,配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绘就了70年间中国人民奋斗的壮美画卷,彰显了新时代的自信与豪迈。群众游行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体历史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学思,于帆.《口述国图》:走近真实历史与图书馆人的集体记忆[N].中国文化报.2020

[2].刘世昕,朱彩云.长安街展开历史画卷唤起七十年集体记忆[N].中国青年报.2019

[3].刘鑫燕.集体记忆与历史认同:初中历史中的传说教学——以《远古的传说》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

[4].罗晨.当代丹麦“二战”题材电影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J].电影文学.2019

[5].高希.集体记忆下历史街区空间的保护路径探析[J].城市建筑.2019

[6].方源,王发堂.基于历史的集体记忆的彰显与提升——以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改造为例[J].城市建筑.2018

[7].马英杰.集体记忆视域下高校民主党派历史构建研究[J].兰台内外.2018

[8].郑蜀炎.集体的记忆与遗忘的历史[N].解放军报.2018

[9].刘祎绯,周娅茜,郭卓君,佟昕,崔嘉慧.基于城市意象的拉萨城市历史景观集体记忆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

[10].严茂亮.《人民日报》“九一八”集体记忆的历史流变研究(1946-2016)[D].南京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  ;  ;  ;  ;  ;  

集体历史记忆论文-王学思,于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