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海洋耦合模式论文-刘喜迎,刘海龙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论文-刘喜迎,刘海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冰海洋耦合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ITgcm,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海冰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喜迎,刘海龙[1](2011)在《MITgcm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模式模拟的气候基本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ITgcm(checkpoint61d)设计了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模式模拟试验方案,并以1989年ERA_Interim再分析资料为强迫场进行了1120年数值积分,分析了模式模拟的气候基本态。与基于观测的结果对比表明,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海洋和海冰气候基本态的主要特征,但在有些方面也存在明显偏差,如波弗特涡模拟得不好等。把握好模式特点对模拟结果的合理解释起重要作用,这为下一步开展最近20年北极海冰变化模拟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Lakes‐Wetlands‐Watershed and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EPLWW3S 2011 V2)》期刊2011-06-25)

杨清华,刘骥平,张占海,吴辉碇,李群[2](2011)在《北极海冰数值预报的初步研究——基于海冰—海洋耦合模式MITgcm的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最近发展的MITgcm(麻省理工学院通用环流模式)海冰—海洋耦合模式,以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为大气强迫场进行了1992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极海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卫星观测的北极海冰季节和年际变化,具备很好的北极海冰数值模拟能力。以此为基础,对2009年7月和10月北极海冰消融和增长两个例分别进行了4组后报试验研究。试验分别以NCEP再分析气候场、NCEPGFS(全球预报系统)预报资料为大气强迫场,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融合SSM/I(专用微波成像仪)海冰密集度的初始化方案。预报结果与SSM/I的对比,以及预报技能分析表明,此模式具备对北极海冰的短时预报能力。大气强迫场的不同对海冰预报的改善不显着,而初始化考虑SSM/I海冰密集度以减少初始误差的预报能更好地模拟出海冰的消融和增长。此外,模式模拟的海冰密集度略为偏高,对海冰冻结过程的模拟能力要优于消融过程。(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刘喜迎,刘海龙[3](2010)在《MITgcm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模式模拟的气候基本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ITgcm(checkpoint61d)设计了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模式模拟试验方案,并以1989年ERA_Interim再分析资料为强迫场进行了1120年数值积分,分析了模式模拟的气候基本态。与基于观测的结果对比表明,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海洋和海冰气候基本态的主要特征,但在有些方面也存在明显偏差,如波弗特涡模拟得不好等。把握好模式特点对模拟结果的合理解释起重要作用,这为下一步开展最近20年北极海冰变化模拟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3》期刊2010-10-05)

刘喜迎,张学洪,俞永强,宇如聪[4](2004)在《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耦合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一种较好地考虑了海气通量交换对下垫面特征非线性依赖的通量计算方案,利用较成熟的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和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并完成了一个50年的长期积分。模拟结果表明,通量计算方案中水道的作用是合理的,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北半球高纬海冰的主要地理分布特征,但夏季北冰洋内部靠近欧亚大陆部分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偏大。(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4年03期)

刘钦政,黄嘉佑,白珊,吴辉碇[5](2000)在《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海冰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分量 ,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对气候及其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依据冰、海洋间的热力、动力耦合相互作用 ,改进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 ,利用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30层海洋模式和基于Flato空化流体流变学的海冰动力模式和Hibler表面热收支平衡的零层海冰热力模式 ,建立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利用大气月平均气候资料 ,利用冰海洋耦合模式对全球海冰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海冰漂移进行了耦合模拟和分析。模拟的南半球海冰分布及季节变化与实际分析资料非常接近 ,比 2 0层冰海洋耦合模式的结果有显着改进。北半球海冰范围偏小 ,但季节变化的量值与实际相当一致。模拟的海冰速度场反映了南、北半球海冰漂移的主要特征 ,如北极的穿极漂流和南大洋的绕极环流等。对海冰密集度的分析表明 ,模拟结果得以改进原因在于改进的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增强了融冰期冰海洋耦合系统海洋热通量增加—密集度减小—能量收支增加的正反馈机制。(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0年S2期)

张学洪,俞永强,金向泽,刘辉[6](1997)在《基于通量距平的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是对基于月平均通量距平(MFA)的海气耦合方案及其在4个海气耦合的环流模式中应用情况的一个综合评述.这些模式的实施情况表明,由于采用精细化了的参考通量,修正的MFA(MMFA)比它的原型具有更为稳定的控制气候漂移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1997年S1期)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最近发展的MITgcm(麻省理工学院通用环流模式)海冰—海洋耦合模式,以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为大气强迫场进行了1992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极海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卫星观测的北极海冰季节和年际变化,具备很好的北极海冰数值模拟能力。以此为基础,对2009年7月和10月北极海冰消融和增长两个例分别进行了4组后报试验研究。试验分别以NCEP再分析气候场、NCEPGFS(全球预报系统)预报资料为大气强迫场,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融合SSM/I(专用微波成像仪)海冰密集度的初始化方案。预报结果与SSM/I的对比,以及预报技能分析表明,此模式具备对北极海冰的短时预报能力。大气强迫场的不同对海冰预报的改善不显着,而初始化考虑SSM/I海冰密集度以减少初始误差的预报能更好地模拟出海冰的消融和增长。此外,模式模拟的海冰密集度略为偏高,对海冰冻结过程的模拟能力要优于消融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喜迎,刘海龙.MITgcm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模式模拟的气候基本态[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logicalProtectionofLakes‐Wetlands‐WatershedandApplicationof3STechnology(EPLWW3S2011V2).2011

[2].杨清华,刘骥平,张占海,吴辉碇,李群.北极海冰数值预报的初步研究——基于海冰—海洋耦合模式MITgcm的模拟试验[J].大气科学.2011

[3].刘喜迎,刘海龙.MITgcm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模式模拟的气候基本态[C].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moteSensing(ICRS2010)Volume3.2010

[4].刘喜迎,张学洪,俞永强,宇如聪.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耦合的实现[J].高原气象.2004

[5].刘钦政,黄嘉佑,白珊,吴辉碇.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海冰模拟[J].地学前缘.2000

[6].张学洪,俞永强,金向泽,刘辉.基于通量距平的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J].应用气象学报.1997

标签:;  ;  ;  ;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论文-刘喜迎,刘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