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探讨

江苏省沛县湖西中学李岳艳

1.前言

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的最终归宿。学习则应是发展学生心理、智商以及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随着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探讨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逐步完善的过程。而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必须要有新的思维和方法,以此来适应和把握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避免“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同时也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反思,学会理解、激励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同时要善于诱导。

新教材的每章前言都编写了一个现实的应用题目或者设问,再引出该章的基本知识。以便突出该理论知识的实际背景。在全套教材中,每册开始都有《主编寄语》,其中谈到:“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呢?”又例如,在第三章《数列》的开篇,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国王奖励象棋者的麦粒个数,以此为引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以增加对学习的欲望。在新课改的编筹用语上,既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同时又添加插图来增强学生的感官性、趣味性、可学性。新课改教材的十章内容中,在基本概念引入、数学建模等有33处恰当地运用了实景再现和引证实例。譬如,用位移和功的关系引出向量积的概念,用邮资问题来表示分段函数,等等。具体实例的导入大大增强了解决应用题的直观性。同时所附的课后习题也安排了实际应用问题,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对实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解决具体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等。新课改的十章中一共有43个习题涉及到了数学应用问题,共占习题总数的15.1%。这些问题非常接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可学性强。同时,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在课后题、总复习题中增加了涉及面广的实际应用问题,涵盖到化学、物理、增长率、行程问题、银行储蓄等问题,并且题型新颖。

3.合理的安排开放性的问题,倡导素质教育。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新课程标准既关注问题解决,又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让他们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空白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为使学生亲历数学的奥妙,熟练应用基本的理论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新课改高中数学课程还设置数学建模、数学探讨、实习作业等学习活动。例如在函数关系的探讨研究实习作业中,让学生实际去考察工矿、超市等单位所用的函数;利用第二册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理论知识方便的解决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距离、长度;在学习线性规划时,让学生学习和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这些研究性课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素质教育。

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进行创新性学习。例如在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购房分期付款中的计算问题、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问题等等。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出可行的方案。学生会在此过程中,主动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信息,随着实际问解得解决,学生不仅获得了教学的预期知识,还了解了该知识所能运用的实际场景,锻炼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应变能力。

4.促使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基础知识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并进行应用问题的解决。

首先。重视掌握基本知识,重视训练基本例题。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恰到好处的结合生活中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题的基本步骤、基本思路以及建模思想等等。具体来说,要先审题,因为数学应用问题的广泛性、偶然性、非数学因素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学生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去理顺、思考、理解和分析特定的问题,最后摒弃与纯数学理论不相干的因素,弄清楚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关系。所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通读到思考,明确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理论关系。然后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探求的过程,并让其亲自认真的动脑、操作、探讨、询问、质疑,从中体会出“能听懂”和“会实际操作”是两回事。最后数学建模:在充分理顺出题意后,要分析出哪些是已知的量,哪些是未知的量,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数学关系?将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学关系,继而数学建模。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将数学题进行分类。在教学活动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改造,贯彻素质教育于始末,并渗透于研究性课题中。结合数学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将抽象数学问题还原成实际的模型。譬如,将数学的应用题归类为:行程问题,增长率问题,排列组合问题,最值问题,概率问题,等等。这样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能调用所记忆得类题和所遇到的题目类比,联想出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给定问题。

再次。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法。新课改的数学应用问题涉及面广。应该有的放矢,各有侧重,这样才会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不失时机地开导学生实际动脑、动手,不能眼高手低。这样才能学会好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奥妙。

4.将学生的提高、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结合在一起。

数学的符号能快捷、简洁、准确地描述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抽象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符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联想,这样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此现象或许与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相矛盾,或许是基于学生的现有的经验,但是完全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以这些矛盾和冲突来启动学生的思维,以便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的乐趣。所以,教学情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驱动器”、“催化剂”。让学生亲自参与理论知识结构的形成、发展探究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原理,为熟练应用理论作铺垫。同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延展性,让学生充分真实地感受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理论是相关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培养自己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运用知识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学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lO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教科书数学(必修),1-6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史慧星.数学应用与数学新课程[J].数学通报,2011(5).7.

[5]隆江华、张雄.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

标签:;  ;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