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贸易自由化论文-谢建国,周雨婷

区域贸易自由化论文-谢建国,周雨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贸易自由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国并购,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协定,缔约效应

区域贸易自由化论文文献综述

谢建国,周雨婷[1](2019)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基于企业微观并购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000-2017年中国企业对116个国家与地区的跨国并购数据,本文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与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意图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与贸易伙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存在"缔约效应",将增加中国企业对该缔约方110%的并购交易。但是,缔约效应的持续性效果呈逐年减弱趋势,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效果更为显着。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新协约成员的加入具有"溢出效应",但其作用效果较为有限,仅增加原投资东道国(地区) 2%的交易。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缔约方与中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企业与非协议签订方和现自由贸易协定的其他成员的跨国并购交易存在抑制效应。由此可见,贸易自由化便利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影响因素与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戴觅,张轶凡,黄炜[2](2019)在《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中国区域劳动力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2~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UHS)微观数据,研究中国加入WTO后的进口关税削减如何影响各城市工资的相对增长,从而从区域劳动力市场角度考察了贸易自由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各行业关税削减幅度的差异以及各城市"入世"前产业结构的差异,本文构建了地区层面的关税削减指标并对贸易自由化的效果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工资增长相对较慢。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工资的相对增长率下降约1%。(2)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可贸易品部门,不可贸易品部门受影响相对较小。(3)低技能工人工资受到冲击较大。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低技能工人和高技能工人的工资增长率分别下降1.2%和0.4%。因此技能溢价在关税削减程度大的城市出现更快的增长。本文结论意味着中国"入世"的过程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调整成本和分配效应。居住在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并受雇于可贸易部门的低技能劳动力,是受关税削减冲击最明显的群体。因此,在进一步开放进口,降低关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群体的利益。(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9年06期)

何玉婷[3](2018)在《内部贸易成本、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亚当·斯密开始研究经济发展之后,各个国家将侧重点均放在了经济增长方面,因为它反映的是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哪些因素促进了经济增长,其侧重点也不同。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日益累积,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却认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中国目前的不平衡现象,其原因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开展内部贸易的成本的不同会造成中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从贸易自由化和内部贸易成本两个方面来分析,利用中国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内部贸易成本的面板数据来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本文简要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内部贸易成本对贸易和FDI的促进机理,通过分析内部贸易成本的降低对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随着一个地区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且由于经济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竞争和学习等效应,内部贸易成本的降低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此外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通过区域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且专业化集聚程度和多样化指数越高,越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其次,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贸易自由化通过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种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最后分析了内部贸易成本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在一个国家内部核心-边缘模型下,内部贸易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内部贸易自由度较低(即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时,对称结构是稳健的均衡,核心-边缘结构具有波动性;内部贸易自由度处于中间水平时,对称结构、核心-边缘结构的状态是均衡的且稳健性较强;内部贸易自由度处于较高水平时(即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时,核心-边缘结构是稳健的均衡状态,对称结构具有波动性,经济活动处于集聚状态,更能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贸易完全自由时,任何结构的均衡状态均是稳健的。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6年全国31个省份(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和内部贸易成本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以GDP实际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时,对外贸易开放度和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程度的影响显着大于零,并且国内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对外开放水平;其次,在分地区的实证检验中,从回归结果中看东部地区总体上比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着,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采用差分GMM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出的结果依然显着。最后,本文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开拓区域发展新空间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未来对经济增长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刘锐锋[4](2017)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全面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中国现阶段实现程度较高、合作最为密切的区域贸易协定之一,对于中国进一步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关税削减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首先,对Fanetal.(2015)构建的局部均衡理论模型进行简单的扩展,将不同收入水平的出口目的国和出口关税纳入异质性企业的贸易模型中。基于理论模型,提出了两个假定:从进口的角度看,中间品进口关税的削减使得企业有更大的机会选择高质量、多样化的中间品,从而通过中间投入品的质量提升带动产品质量的升级;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质量普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所以降低最终品进口关税对中国企业的进口竞争效应非常有限(双方更有可能进行低价竞争,而非质量竞争)。从出口的角度看,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关税降低产生的效应并不是Bustos(2011)提出的收入增长效应占主导,而是通过增加多产品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从而降低其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发展中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偏好要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然后,利用2003-2013年的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海关逐笔的进出口数据,考察了中间品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关税的削减会显着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而出口关税的降低则会抑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关税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从东盟国家进口中间品的企业和向东盟国家出口的企业,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企业规模的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性。中间品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对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显着,而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则不显着。相比于小规模企业,两种关税的效应对大规模企业均更强。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了多种方法:(1)滞后两期的差分方程模型;(2)工具变量(IV)方法;(3)广义矩估计(系统GMM和差分GMM)方法。排除由国有企业等因素造成的内生性后,回归结果的系数符号和显着性均没有发生改变。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都能通过企业改善中间品使用结构来提升产品质量。从长远看,中国必须在拓宽发展中国家市场以稳定出口增长与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欧阳明江[5](2016)在《当代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以来,尤其在坎昆会议失败后,区域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迅速发展进步。对区域贸易自由化在全球的情况下进行观看,发现了区域贸易自由化在世贸组织制度下能够飞快进步发展的各种因素。在解读国际贸易有着巨大影响的前提下,列出了中国对区域贸易自由化所采取的措施。在全球化的大情况下,区域主义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各地所聚焦之地。(本文来源于《财经界(学术版)》期刊2016年21期)

史丁莎,屠新泉[6](2016)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下我国政府采购开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区域贸易协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参加方加入,尤其近期达成的TPP协议将对全球政府采购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在进行加入GPA谈判的同时,也加快了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步伐并取得了新的突破,推动了政府采购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管理》期刊2016年05期)

唐彬[7](2016)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将强力助推粤港区域一体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日报》报道,3月23日,粤港合作第二十一次工作会议在港举行,粤港共同签署了《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重点工作》,确定了92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这92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共涵盖八个领域,分别是跨界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创新及科技,国际化营商环境,(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6-03-28)

卞海丽[8](2016)在《我国区域贸易协定中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服务业在经济体系中重要性逐年提升,主要经济体在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也愈发强调服务贸易的自由化。鉴于多边体制下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展较为缓慢,欧盟、美国等多个国家开始尝试将其纳入区域框架作为区域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已签署的14个自由贸易协定中,服务贸易均有涉及,然而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更强调区域贸易安排的质量和更高标准的自由化,这给我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了挑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我国自由贸易协定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及经济效应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对我国已签署自贸协定中的服务贸易条款进行了梳理,并从签订历程与条款设置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存在不足。随后,本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具体研究对象,解析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历程,并利用频度工具对自贸区下两批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进行量化分析。最后,研究将量化的服务贸易壁垒纳入多国多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并针对第二批服务具体承诺和升级版的情景进行模拟评估,分析了其对中国及东盟各成员国的宏观经济、部门产出、对外贸易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以自贸区为路径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条款的演变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协议在条款设置上并没有随时间不断完善,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相比时,在关键定义、具体承诺覆盖范围、承诺条款的约束力度等方面也存在些许差距;而相较于新型贸易安排——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相关协议在章节设置和承诺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虽然双方服务贸易发展良好,但自由贸易区内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东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差别迥异。此外,我国与东盟的第二批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对服务部门做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给区域内成员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就具体模拟结果来看,中国和新加坡获益尤为明显。最后,对升级版及全面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进行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虽然两个情景下中国和新加坡依然是最大的获利经济体,但东盟其他国家的经济效应也都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1-28)

荻夫[9](2015)在《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新局与两岸四地经济融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动因是经济利益,同时受到各成员权力结构、制度合作以及社会阶层、观念认同等因素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的时期。近年来,在CEPA和ECFA等经济合作制度的推动下,两岸四地的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经济融合不断发展。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创新应对CEPA边际效用递减的挑战,探索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突破路径,推进经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让两岸四地同胞共享经济一体化红利。(本文来源于《现代台湾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孙玉红[10](2015)在《中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的差异及经济利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梳理FTA框架下中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GATS+"特征,从服务自由化承诺方式,投资自由化程度、深化承诺、扩大承诺四个方面的不同侧重,论证了中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的差异,明确了两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不同立场和模式,并引用最新数据对两种不同机制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鉴于美国高标准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正通过TPP平台进行强化和推广,倒逼中国采取"一步到位"式开放模式。如何应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制定试验区负面清单的探索,为未来中国在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方面与美国接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区域贸易自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2002~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UHS)微观数据,研究中国加入WTO后的进口关税削减如何影响各城市工资的相对增长,从而从区域劳动力市场角度考察了贸易自由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各行业关税削减幅度的差异以及各城市"入世"前产业结构的差异,本文构建了地区层面的关税削减指标并对贸易自由化的效果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工资增长相对较慢。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工资的相对增长率下降约1%。(2)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可贸易品部门,不可贸易品部门受影响相对较小。(3)低技能工人工资受到冲击较大。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低技能工人和高技能工人的工资增长率分别下降1.2%和0.4%。因此技能溢价在关税削减程度大的城市出现更快的增长。本文结论意味着中国"入世"的过程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调整成本和分配效应。居住在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并受雇于可贸易部门的低技能劳动力,是受关税削减冲击最明显的群体。因此,在进一步开放进口,降低关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群体的利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贸易自由化论文参考文献

[1].谢建国,周雨婷.区域贸易自由化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基于企业微观并购数据的研究[J].经济评论.2019

[2].戴觅,张轶凡,黄炜.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中国区域劳动力市场?[J].管理世界.2019

[3].何玉婷.内部贸易成本、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8

[4].刘锐锋.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

[5].欧阳明江.当代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

[6].史丁莎,屠新泉.区域贸易自由化下我国政府采购开放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6

[7].唐彬.服务贸易自由化将强力助推粤港区域一体化[N].东莞日报.2016

[8].卞海丽.我国区域贸易协定中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评估[D].东南大学.2016

[9].荻夫.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新局与两岸四地经济融合分析[J].现代台湾研究.2015

[10].孙玉红.中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的差异及经济利益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

标签:;  ;  ;  ;  

区域贸易自由化论文-谢建国,周雨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