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墨裔妇女论文-谭晓雅

美国墨裔妇女论文-谭晓雅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墨裔妇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非裔妇女,就业问题,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美国墨裔妇女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雅[1](2019)在《美国非裔妇女就业问题探析(1960—1980)》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80年代,美国非裔妇女的就业状况得到改善。民权运动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减轻了来自种族方面的歧视;第二次妇女运动为其加入劳动力大军减轻了来自性别的歧视;二战后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因此非裔妇女就业范围有所扩大、就业领域逐步扩展。然而,传统社会带来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并未完全消除,在双重歧视的压力下,非裔女性的就业前景相对于白人女性而言仍旧显得步履维艰,广大非裔妇女贫困化问题十分突出。(本文来源于《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丹[2](2015)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妇女运动中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美国少数族裔人口不断增长,逐渐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作为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少数族裔,亚裔和非裔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然而,这些妇女争取权利的过程非常漫长。作为少数族裔妇女,她们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争取自由和平等也变得更加艰难。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受到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即便是在女性内部,她们也因为处于下层阶级而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美国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妇女运动中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基于前人的研究之上,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美国妇女运动中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分析造成这些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归纳法和历史研究法。另外本文以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和贝尔·胡克斯的黑人女权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亚裔和非裔的妇女运动。本文主要由七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本章简要介绍了选题原因、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本文的主要论点。第二章简单介绍了美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为读者理解亚裔和非裔的妇女运动提供整体的背景知识。第叁章在回顾二者在美历程的基础上,细致描述了二者在妇女运动中的表现。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展示了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60年代以来美国的妇女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包括二者相似的运动目标和方式、运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运动取得的成就。不同点包括二者不同的运动热情、不同的理论指导、以及不同的参政程度等等。第六章为原因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造成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相似性原因包括相似的社会背景、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美国政府维护自身形象的需求。差异性原因包括对压迫的敏感程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程度的社会关注等等。最后为结论部分。通过比较研究二者在妇女运动中的表现可以发现亚裔妇女在运动的各个阶段总是稍微落后于非裔妇女,其成就和社会影响力也不如非裔妇女。因此,亚裔妇女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加强内部联系以强化其社会影响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5-06-01)

孙芳[3](2012)在《从边缘到觉醒—美国亚裔妇女运动(20世纪70-90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中国妇女首先踏上美国这片象征自由与希望的领土。随后,日本、菲律宾、朝鲜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妇女先后到达美国。尽管她们到达美国的时间迥异,移民美国的原因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她们在美国的遭遇却是极为相似的,即处于美国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的“双重边缘”。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的影响,亚裔妇女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是隐形人般的存在;在父权制传统浓厚的亚裔社区,亚裔妇女则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二战后,美国社会及亚裔社区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美国的移民法案在二战后至60年代的转变,由战前的限制、禁止亚洲移民特别是亚洲女性移民美国到逐渐放松限制,这导致了从战后到60年代期间移民美国的亚洲妇女人数的增多;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争取黑人权利的黑人运动、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反对越战的反战运动都极大地触动了美国亚裔妇女;争取亚裔美国人平等权利的亚裔美国人运动使亚裔妇女感到争取自己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公平权利的必要性。上述一系列变化,促进了美国亚裔妇女的觉醒,使她们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争取自身权利、反抗种族和性别歧视的美国亚裔妇女运动。20世纪70年代一90年代的美国亚裔妇女运动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亚裔妇女自发组成的“申诉会”和“学习小组”的活动以及开展改善亚裔妇女生活处境的各种服务计划;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主要以成立全国性的亚裔妇女组织为主;第叁阶段为90年代,这一阶段的运动内容更为具体,主要开展的是促进美国亚裔妇女健康运动、推动环境公平正义运动以及反对亚裔社区存在的家庭暴力。美国亚裔妇女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促进了亚裔妇女自身的觉醒,鼓励她们摆脱“双重边缘”处境。美国亚裔妇女受到这场运动的鼓舞,逐渐摆脱背负的枷锁,在政治、文学艺术及学术研究等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在从社会边缘到社会中心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孙鹤[4](2009)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墨裔妇女的发展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墨裔移民同其他少数族裔一样,也是种族歧视的对象,而墨裔妇女遭受的压迫则更为惨重:一方面是来自英裔美国人为代表的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本民族男人的性别歧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迸发了多种改革运动,尤其是第二次女权运动,打破了男人一统天下的格局,女性争取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的观念也触发了墨裔妇女对她们所受压迫——种族压迫、性别压迫、阶级压迫——的反抗意识和追求权利、追求平等的愿望。本文以历史学为主要研究视角,同时综合运用了社会学、妇女学等的相关知识,旨在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墨裔妇女自身发展状况与社会地位变迁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美国西裔妇女的生活状况,塑造出西裔妇女完整而崭新的形象,从而透析美国社会的变化。本文正文分为叁部分,以此来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墨裔妇女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美国墨裔妇女,主要对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墨裔妇女的观念、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借以为后文提供对比并埋下铺垫。在墨西哥传统文化中,女人在社会中无地位可言。随着大批墨西哥人移民美国,墨裔妇女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为后来的变革准备了条件。第二部分为奇卡诺运动冲击下的美国墨裔妇女,主要介绍了随着奇卡诺运动的进行,美国墨裔妇女对转换自身角色的探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抉择以及对白人女权运动的疑虑,奇卡诺运动起初并没能得到绝大多数美国墨裔妇女的响应。然而,随着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墨裔妇女开始为改变自身地位与状况而加入到奇卡诺运动中。第一届全国奇卡那会议标志着奇卡那运动的开始。美国墨裔人法律辩护与教育基金会(MALDEF)推出的奇卡那权利计划(CRP)使全体美国人注意到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墨裔妇女,在确保墨裔妇女取得就业、保健、居住、照看孩子等方面的平等权利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一系列示威游行活动使大批美国墨裔女学生、女工人的愿望得到了部分实现,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们的地位。随着奇卡那运动的进行,墨裔妇女逐渐界定出自己的女权主义观点,将白人女权主义所否认的种族压迫、等级压迫囊括其中。第叁部分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墨裔妇女社会地位的发展变化,主要阐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墨裔妇女在就业、教育及家庭地位方面的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奇卡诺及后来的奇卡那运动使美国墨裔妇女在就业、教育、家庭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与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她们的总体情况仍然十分落后。(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20)

金万锋[5](2005)在《亚裔妇女的觉醒——美国民权运动后的亚裔妇女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美国亚裔妇女在历史上一直是被定型的无声群体,是“边缘的边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民权运动,给这个无声的群体以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使她们觉醒,因而她们采取一系列方式来摆脱束缚,展现自我风采,重塑自我形象,以此来抗争种种强加于身的定型化偏见。(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Daz-Montes,T.P.,Alberg,A.,Zahurak,M.L.,李巍[6](2005)在《美国西班牙裔妇女子宫体癌分期、诊断和主要治疗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o-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care of uterine cancer among Hispanic women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Methods.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s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Program (SEER), was used to identify 1618 Hispanic, 17,814 non- Hispanic white (NHW), and 1477 non- Hispanic black (NHB) women diagnosed with 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uterus during 1996- 2000. Data derived from hospital registries was analyzed, for differences in case presentation, staging, and primary treatment by race/ethnicity and ag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IBM PC packages, Stata, and the SAS system. Results. Hispanic wome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present with uterine cancer at a younger age compared to non- Hispanic groups. Hispanic women with early stage disease (stage I- II) we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be younger than 55 years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NHW: OR = 0.40, 95% CI: 0.35- 0.45; P =0.0000, NHB: OR = 0.45, 95% CI: 0.38- 0.55; P = 0.0000).Hispanic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ss likely than NHB to present with advanced stage disease, high tumor grade, and receive radiation therapy for uterine cancer. Conclusions. Hispanic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be diagnosed with uterine cancer at a younger age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etiologic factors related to this presentation have yet to be precisely defined. Additional epidemiological and demographic studies, addressing such factors as body mass index and other medical co- morbidities, are needed to identify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d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is population of women.(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期刊2005年07期)

雅德[7](2003)在《美国拉丁裔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仍偏高》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美国的侵袭性宫颈癌发病率继续下降,但美国的拉丁裔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却仍然高于非拉丁裔妇女一倍。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Dr.L.R.Armstrong等人收集了1992-1999年间上报给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督、流行病学和终期结果规划”的宫颈癌发病率数据。他们发现,在14524例侵袭性宫(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期刊2003年02期)

张文真,赵素芬[8](2000)在《美国加州墨西哥裔和中美裔妇女唐氏综合征活产婴儿的母亲年龄相关率增高》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遗传学家认为,已确定与唐氏综合征活产婴儿有关的孕前危险因素只有3个:①母亲高龄。②双亲之一存在21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③既往有唐氏综合征婴儿生育史。因此,不论是机构或个人在决定提供或采用何种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服务时经常使用唐氏综合征活产婴儿的母亲年龄相关率。但现在普遍使用的唯一参考资料主要是根据欧裔妇女的研究结果。在缺乏种族或环境等因(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期刊2000年01期)

美国墨裔妇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美国少数族裔人口不断增长,逐渐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作为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少数族裔,亚裔和非裔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然而,这些妇女争取权利的过程非常漫长。作为少数族裔妇女,她们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争取自由和平等也变得更加艰难。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受到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即便是在女性内部,她们也因为处于下层阶级而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美国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妇女运动中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基于前人的研究之上,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美国妇女运动中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分析造成这些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归纳法和历史研究法。另外本文以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和贝尔·胡克斯的黑人女权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亚裔和非裔的妇女运动。本文主要由七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本章简要介绍了选题原因、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本文的主要论点。第二章简单介绍了美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为读者理解亚裔和非裔的妇女运动提供整体的背景知识。第叁章在回顾二者在美历程的基础上,细致描述了二者在妇女运动中的表现。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展示了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在60年代以来美国的妇女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包括二者相似的运动目标和方式、运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运动取得的成就。不同点包括二者不同的运动热情、不同的理论指导、以及不同的参政程度等等。第六章为原因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造成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相似性原因包括相似的社会背景、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美国政府维护自身形象的需求。差异性原因包括对压迫的敏感程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程度的社会关注等等。最后为结论部分。通过比较研究二者在妇女运动中的表现可以发现亚裔妇女在运动的各个阶段总是稍微落后于非裔妇女,其成就和社会影响力也不如非裔妇女。因此,亚裔妇女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加强内部联系以强化其社会影响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墨裔妇女论文参考文献

[1].谭晓雅.美国非裔妇女就业问题探析(1960—1980)[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张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妇女运动中亚裔妇女和非裔妇女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5

[3].孙芳.从边缘到觉醒—美国亚裔妇女运动(20世纪70-90年代)[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孙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墨裔妇女的发展变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

[5].金万锋.亚裔妇女的觉醒——美国民权运动后的亚裔妇女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Daz-Montes,T.P.,Alberg,A.,Zahurak,M.L.,李巍.美国西班牙裔妇女子宫体癌分期、诊断和主要治疗模式的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

[7].雅德.美国拉丁裔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仍偏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

[8].张文真,赵素芬.美国加州墨西哥裔和中美裔妇女唐氏综合征活产婴儿的母亲年龄相关率增高[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0

标签:;  ;  ;  ;  

美国墨裔妇女论文-谭晓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