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源分析论文-吴秋琳,姜玉英,吴孔明

虫源分析论文-吴秋琳,姜玉英,吴孔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虫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地贪夜蛾,缅甸种群,风温场,迁飞轨迹

虫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秋琳,姜玉英,吴孔明[1](2019)在《草地贪夜蛾缅甸虫源迁入中国的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对非洲和南亚国家的入侵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该虫2018年年底已在缅甸形成虫源基地,并零星进入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缅甸和华南地区春、夏两季(3-8月)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缅甸地区草地贪夜蛾在此期间进入中国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的地区。结果表明:3-4月盛行的微弱西风不利于远距离迁移,但成虫的自主飞行可形成对云南和广西局部地区的近距离入侵;进入5月份后,随着西南夏季风的加强,云南和广西全境成为缅甸虫源的主要迁入地,并可能波及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等省。因此,4月份之前要重点监控云南和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为害,此后,应将监控区域扩大至中国中南部地区的各个省份。(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邓红英,欧后丁,金鑫,王秀琴,李跃[2](2018)在《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烟草粉螟在贵阳市烟仓中的消长规律及虫源,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采用性诱捕器对贵阳市烟叶营销中心、烟叶站和烟农仓库的烟草粉螟进行诱捕调查;并对烟叶营销中心不同环境的烟仓烟草粉螟的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烟草粉螟在贵阳市一年发生3代,各代成虫集中羽化的高峰依次在5月21日前后、7月23日前后和10月1日前后;烟农仓库是烟叶营销中心烟草粉螟的主要虫源;环境较差的烟仓也是自身虫源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6期)

包云轩,尚洁,孙思思,谢晓金,陆明红[3](2018)在《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及其发生大气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我国西南稻区褐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为后期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对2007—2016年云南植保站4—5月份褐飞虱虫情进行分析,选取出云南省勐海、芒市、江城、师宗、麻栗坡、广南6个代表性站点,利用WRF-FlexPart耦合模式对2013年、2015年和2016年这些站点的早期迁入峰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近年来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的虫源地。选取了2013年褐飞虱早期迁入量较大的迁入峰进行了大气背景分析,结合峰期影响褐飞虱迁飞的大气动力场、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探讨了影响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的大气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云南省褐飞虱迁入的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来自老挝和泰国,少数来自越南,还有极少量来自孟加拉国。(2)这一时期,当释放高度分别为1500、2000 m时,褐飞虱的迁飞高度分别集中在2216 m和2489 m,平均迁飞高度分别是2167、2454 m,从不同释放高度回推的褐飞虱迁飞高度的起伏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系统性垂直气流和下垫面起伏对其上层叁维流场和种群迁飞的影响。(3)选取2013年5月22—26日发生在云南勐海、麻栗坡和广南的一次典型褐飞虱迁入过程,分析了大气背景场对褐飞虱迁飞的影响,结果显示:受印缅低压控制或影响,高空从境外虫源区至云南降虫区有西南水平气流作为种群输送动力;温场在降虫区东北侧有"低温屏障墙"存在,阻止了种群的继续北迁;垂直速度场上虫源区有上升气流促使种群起飞迁出,降虫区有下沉气流促使种群降落;弱降水形成的拖曳下沉气流对降虫也十分有利;相对湿度场对此次迁飞过程不形成任何胁迫。(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孙嵬,程志加,高月波,贺思聪,周佳春[4](2018)在《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叁代黏虫的虫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叁代黏虫的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公主岭叁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增殖倍数较高,二代黏虫蛾种群数量较高;(2)二代黏虫蛾迁飞以不利其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3)观测初期未见黏虫聚集成层迁飞的现象,直至后期才见黏虫向西南方向迁飞;(4)气流和降雨是二代黏虫蛾未能有效回迁的主要原因,叁代黏虫发生的虫源,是北迁的种群和本地种群共同繁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2期)

李鸿亮[5](2017)在《阜康市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控制阜康市玉米螟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对该市玉米螟发生动态的监测,确保玉米产业安全生产,于2011~2017年持续7年调查了阜康市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结果表明:阜康市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阜康市实施玉米秸秆粉碎措施呈显着正相关。在生产中,为有效防治玉米螟,建议采用玉米秸秆粉碎这一农业措施。(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7年10期)

陈星燎[6](2016)在《重庆綦江稻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分析及迁入量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White-backed planthopper(Sogalella furcifera (Horvath))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具世界性、迁飞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的重要“两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安全为害严重。相对于我国东半部的研究,西南地区关于稻飞虱虫源研究及预测预报研究相对薄弱。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在渝南和渝东南形成的峡谷带为稻飞虱迁入重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势条件。綦江区位于重庆西南,是稻飞虱从大娄山峡谷带进入重庆的重要通道。鉴于綦江地理位置特殊性、未来我国杂交稻的发展趋势与稻飞虱研究非常薄弱的突出矛盾,明确綦江稻飞虱虫源区的确切分布和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对重庆乃至西南稻区精确预警及综合防控意义重大。本研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綦江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迁入虫源和迁入高峰日气象背景进行了分析;采用马尔可夫模型、逐步回归模型和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进行了预测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綦江稻区褐飞虱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滇、黔、桂叁省交界处及云南南部和贵州西南部,5月份虫源地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6月份虫源地主要集中在广西西南部地区,7月份虫源地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贵州西南部和滇、黔、桂交界处;风向切变和降水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綦江稻区的主要气象因子。2綦江白背飞虱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部的叁省交界处,云南中部及贵州东南部。大迁入年主要虫源来自滇、黔、桂叁省交界处,云南中南部和贵州西部;一般迁入年主要虫源位于滇、黔、桂交界处和贵州西南的少数地区;小迁入年虫源集中在滇、黔、桂交界处和贵州西北角,大迁入年区域更广,一般迁入年次之,小迁入年相对集中。3利用WRF模式对2007年7月23-25日綦江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共同迁入峰进行气象背景的分析,结果认为降虫是风向切变、大气的垂直运动和降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下沉气流关系并不密切。4对綦江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主要迁入期灯诱虫量分别建立马尔可夫模型,对其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历史符合率分别为为100%和96.150%,其预报准确率为75%和87.5%%。5以74项环流特征量作为预测因子分别运用逐步回归和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建立了綦江稻区白背飞虱迁入量预测模型。逐步回归模型可以提前2-8个月进行预测,其中9因子预测模型历史回报率和预测准确率均能达到100%,10因子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提前一个月进行预测,其历史回报率和预测准确率同样为100%,且相对误差比逐步回归模型小。(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毕建春[7](2016)在《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亚洲一种典型的迁飞性害虫,也是四川及全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其远距离的迁飞性、突发性和爆发性等特点,增加了监测预警和防控的难度。相对于我国东半部稻区对白背飞虱的研究,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迁飞动态及虫源地等研究还非常薄弱。白背飞虱的发生程度受虫源地发生情况、迁入时间和气象因素的直接影响,特别是迁入基数对其种群后期的大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明确白背飞虱迁飞动态、爆发机制、虫源地确切分布、迁飞路径和气象背景,对四川稻区乃至全国白背飞虱精确预警及有效防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HYSPLIT 48平台和ArcGIS对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的主要迁入峰进行宏观轨迹分析,以期阐明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的确切分布和迁入路径,并结合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四川各稻区白背飞虱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从微观上对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和迁入路径进行补充;运用Grads气象分析软件,结合四川复杂环境下地形和气候的区域差异,研究影响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迁飞的气象背景,从而为实现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精确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结果:1四川盆地白背飞虱的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是由东南向西北发生发展;川南和川东为白背飞虱的常发区和重发区,白背飞虱迁入时间、迁入峰次、发生程度均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弱;四川稻区白背飞虱主要迁入峰集中在7月份,早期5—6月高峰数较少,且集中在川南和川东地区。2早期5—6月迁入四川盆地的白背飞虱主要降落于川南和川东地区,川南早期虫源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川东主要集中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以及湘鄂渝交界处,少量来自广西西北部地区,7月白背飞虱的迁飞因受到西南、偏南及东南气流的影响,其虫源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南及湖北。3白背飞虱迁入四川盆地的路径主要有4支,第一支,白背飞虱随西南或偏南气流由云南经贵州西部迁入川南,或再经贵州东北部和重庆迁入川东;第二支,白背飞虱随偏南气流由广西经贵州中部迁入川南,或经贵州东北和重庆迁入川东;第叁支,由湖南经重庆随东南或偏南气流迁入川东;第四支,由云南随偏南气流迁入川西。4以四川叙永为例,重点研究了川南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分布和气象背景。四川叙永白背飞虱主要在5-7月迁入。5月份,白背飞虱迁入峰次较少,虫源主要来自云南西南部,云南中部地区、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也可提供部分虫源:6月份和7月份,叙永上空偏南气流频次逐渐增多,白背飞虱迁入峰次也相对增加。6月份虫源主要来自云南东部和南部地区,广西西北部、缅甸北部以及云南中部地区也能够提供少量的虫源;7月份虫源主要来自云南东北部、贵州西南部和云贵交界处,另外云南中部和广西西北部也可提供部分虫源。降水、气流的垂直运动和风向切变是造成白背飞虱在叙永大规模集中降落的主要气象因子。5采用ISSR-PCR技术研究了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的遗传多样性。14条ISSR引物共得到171个扩增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8.89%。四川稻区白背飞虱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PB=88.89%,Na=1.8889,Ne=1.4564,He=0.2796,1=0.4297)。不同地区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以川东种群最高,川西种群最低。从个体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同一地区种群个体之间并不完全聚在一起,地理距离相近的个体也并不一定会聚在一起,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着。地区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Gst=0.1962<0.25),基因流水平较大(Nm=2.0479>1)。遗传多样性高低、聚类结果、基因流水平均与白背飞虱的迁飞特性息息相关,从侧面应证了四川各稻区之间的虫源关系,表明了从遗传学角度来解析白背飞虱的虫源关系是可行的,为进一步阐明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的迁飞规律提供了初步但有力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向薇薇[8](2015)在《四川省白背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研究与川东地区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我国水稻产业有非常大的危害。随着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暴发频率显着增加,造成水稻大量减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威胁之一。本试验主要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及种群生命表技术对四川不同地区主要白背飞虱地理种群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及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川东地区迁入虫源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的研究结果。1.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和重庆20个市(县)白背飞虱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在48对SRAP引物中筛选了17对引物,并对20个白背飞虱种群进行扩增,总体遗传位点变异较大,共产生条带数365个,多态性条带高达331个,多态性比例为91.19%。20个白背飞虱种群间的Nei's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567-0.9485之间,种群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0529-0.5857之间。通过UPGMA法建立了20个白背飞虱地理种群间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100处分为8大类群。其中川北安县分为一支,川西南米易单独一支,川南纳溪、叙永种群分为一支;来自川中、东地区及重庆地区的16个种群,被聚为另外5类。2.以水稻品种TN1为寄主植物,组建4个不同白背飞虱种群(邻水,纳溪,达州,黔江)特定时间生命表。若虫发育历期由长至短依次为黔江种群>纳溪种群>达县种群>邻水种群,分别为20.34 d,17.34 d,16.67 d,14.30 d;成虫寿命由长至短依次为纳溪种群>邻水种群>黔江种群>达县种群,分别为24.90 d,22.02 d,21.43 d,19.88 d;种群间的内禀增长率rm由高到低依次为邻水种群>纳溪种群>达县种群>黔江种群,0.1333,0.1237,0.1142,0.0908,不同种群间生命表参数存在差异。3.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1991-2013年达州灯下白背飞虱主要迁入高峰日进行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主要迁入高峰日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达州白背飞虱主要在6-7月迁入,7月份是迁入高峰期。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主要来自贵州大部,部分来自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北部。6月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北、中部地区;7月虫源主要来自贵州中西部、北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北部也可提供部分虫源,其中7月上旬虫源来自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北部,7月中旬虫源来自贵州中部,7月下旬虫源来自贵州中部、北部。由于气候条件和地形胁迫引起的降水、垂直气流和风向切变是白背飞虱大规模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将SRA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到白背飞虱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并结合白背飞虱种群生命表及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从叁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四川地区白背飞虱地理种群迁飞的虫源性质关系,有助于深化对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迁飞规律的了解,为有效防控及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方帆[9](2015)在《广东省稻飞虱中小尺度虫源分析及降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省是我国重要水稻种植区域之一,水稻复种指数高。目前,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 虱 Nilaparvata lugens(Stal),因其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对我国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08年以来,广东省稻飞虱为害面积不断加大,且广东作为境外虫源迁入的第一站,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目前,对于广东省稻飞虱中小尺度虫源分析及其降落机制的研究较少,对广东省稻飞虱迁入路径进行精细化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稻飞虱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总结了粤北、粤西稻区多年稻飞虱迁飞规律,基本明确了该地区稻飞虱的中小尺度虫源地分布,阐述了稻飞虱迁入的降落机制,分析了特殊气象因素对稻飞虱增殖暴发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粤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分析通过分析粤西稻区多个站点(雷州、封开、高州、开平、信宜、阳春)2006-2014年3-6月白背飞虱灯诱数据,总结粤西早期白背飞虱迁入降落规律,结论如下:(1)粤西稻区3月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老挝北部以及中部,泰国东北部,其中越南北部以及中部也可提供部分虫源;4月份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越南中部以及老挝中部稻区,少量来自越南北部以及南部,老挝北部,泰国东北部稻区;5月份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两广以及海南岛,部分分布在越南、老挝以及泰国东北部;6月份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中国南部两广以及海南岛,泰国东北部,部分来自越南中部,老挝北部以及中部部分稻区;且粤西地区3-6月站点上空南风、东南和西南风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风向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南半岛以及海南稻区的白背飞虱迁入粤西地区。(2)粤西稻区地形复杂,通过对粤西地区雷州站点早期白背飞虱迁入降落的个例分析表明,降雨、低温屏障是造成该地区白背飞虱集中迫降的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粤北晚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与虫源分析利用轨迹分析平台模型对2006-2012年粤北地区回迁的褐飞虱主要峰次进行轨迹模拟,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分析2011年10月中上旬粤西北褐飞虱回迁的降落机制,结果如下:(1)粤北地区主迁期在9月上中旬到10月下旬;粤西北地区主要虫源地分布于湖南南部、福建南部、江西境内以及粤北附近稻区,粤东北地区虫源地主要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沿海稻区。其中,两地的地形差异是造成虫源地不同的重要因素。(2)通过粤西北地区2011年秋季几个迁入高峰日各气象要素分析结果显示,低空急流能为主降区输入褐飞虱虫源;低层切变线和强降雨过程是造成粤西北褐飞虱大规模降落的主要因素。(3)2011年粤北晚稻褐飞虱两个回迁高峰(8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前期迁入加大了晚稻虫源基数,随着晚稻进入分蘖抽穗期,田间短翅型激增以及后期褐飞虱回迁,进一步加重了褐飞虱对晚稻的危害。3.台风过境对广东省稻飞虱迁飞动态的影响通过2011、2012年影响广东省稻飞虱迁飞的1111号台风"南玛都"、1208号台风"韦森特"对稻飞虱迁飞和发生情况为个例,结合台风发生期间广东省稻区稻飞虱灯诱虫情数据,结论如下:(1)台风"韦森特"登陆广东时,粤北沿海稻区受到偏南气流的影响,受该气象条件的影响,粤北沿海稻区的稻飞虱主要来自沿海附近稻飞虱扩散降落;粤西以及雷州半岛主要受到南风以及西南风影响较大,低空急流区多出现于越南中部,合适的风向和风速条件有利于越南中部地区稻飞虱远距离迁入雷州半岛以及粤西稻区。台风"韦森特"过境后,由于北方省份如江西、湖南、浙江、安徽早稻食料条件恶化再加之合适的风向条件有利用稻飞虱向南回迁进入广东;台风"南玛都"登陆之前,粤西以及雷州半岛稻飞虱可以借助合适的气象条件向北迁入粤北稻区;台风逐渐向西运动登陆福建沿海期间,稻飞虱又可以借助台风外围东南风,以及低空急流的输送,使得江西、福建、浙江的稻飞虱向南迁入粤西稻区;之后随着台风逐渐减弱向南转移,粤北稻区处于台风中心,迁入的稻飞虱主要来自粤北附近扩散降落。(2)台风过境前后,降雨或者风场切变是造成稻飞虱集中迫降的重要因素。(3)台风频发所创造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稻飞虱暴发成灾。(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董立,李彦青,马继芳,李立涛,董志平[10](2014)在《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为害夏玉米主要虫源及暴发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澄清二点委夜蛾主害代发生为害与小麦收获及玉米播种期之间的关系,2012年在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同期,饲养二点委夜蛾当日所产卵,并播种玉米,定期调查幼虫龄期发育进度和玉米幼苗叶龄生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小麦收获并秸秆还田后二点委夜蛾1代成虫产下的卵发育而成的幼虫(2代幼虫),是二点委夜蛾为害夏玉米的主要虫源,与田间系统调查结果吻合。小麦收获前,1代成虫产卵不集中,不易造成危害;小麦收获后,高麦茬上覆盖麦秸所造成的有空隙的环境有利于成虫集中栖息并产卵,玉米播种后灌水造墒有利于卵的孵化和低龄幼虫生长发育,是造成危害的主要虫源;玉米播种7 d后成虫产的卵再孵化出的幼虫因虫龄小、玉米叶龄大,不易造成危害。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二点委夜蛾暴发为害夏玉米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在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期间处理好田间麦秸,破坏二点委夜蛾适宜集聚的生态环境,是治理该虫为害的关键。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期间采用农药集中杀灭成虫和低龄幼虫是减少该虫危害的重要防控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4年08期)

虫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烟草粉螟在贵阳市烟仓中的消长规律及虫源,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采用性诱捕器对贵阳市烟叶营销中心、烟叶站和烟农仓库的烟草粉螟进行诱捕调查;并对烟叶营销中心不同环境的烟仓烟草粉螟的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烟草粉螟在贵阳市一年发生3代,各代成虫集中羽化的高峰依次在5月21日前后、7月23日前后和10月1日前后;烟农仓库是烟叶营销中心烟草粉螟的主要虫源;环境较差的烟仓也是自身虫源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虫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吴秋琳,姜玉英,吴孔明.草地贪夜蛾缅甸虫源迁入中国的路径分析[J].植物保护.2019

[2].邓红英,欧后丁,金鑫,王秀琴,李跃.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J].植物保护.2018

[3].包云轩,尚洁,孙思思,谢晓金,陆明红.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及其发生大气背景分析[J].生态学报.2018

[4].孙嵬,程志加,高月波,贺思聪,周佳春.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叁代黏虫的虫源分析[J].植物保护.2018

[5].李鸿亮.阜康市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调查分析[J].农村科技.2017

[6].陈星燎.重庆綦江稻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分析及迁入量预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7].毕建春.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6

[8].向薇薇.四川省白背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研究与川东地区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

[9].方帆.广东省稻飞虱中小尺度虫源分析及降落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10].董立,李彦青,马继芳,李立涛,董志平.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为害夏玉米主要虫源及暴发机制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4

标签:;  ;  ;  ;  

虫源分析论文-吴秋琳,姜玉英,吴孔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