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论文-徐路路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论文-徐路路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菌,肿瘤,聚合物,纳米颗粒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徐路路[1](2018)在《功能化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药物能选择性地富集到病变部位、降低被正常组织的摄取剂量,增大了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了毒副作用。自这种给药概念提出以来,纳米药物一直吸引着医药科研人员的兴趣。这其中,聚合物纳米粒子以其有极强的可塑性的优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在大分子药物以及给药载体方面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本论文就当前快速发展的功能化聚合物纳米颗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功能化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以及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相关研究工作。具体工作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一、树枝状聚阳离子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细菌脂肪酶响应的隐身材料用于抗菌研究。仿抗菌肽高分子是一类有望克服细菌抗药性的新型抗菌物。其聚阳离子性结构特点对其破怀细菌细胞膜完整性不可或缺、但静脉注射进入血液环境容易诱发机体免疫反应。为了保留其抗菌活性又避免诱发机体免疫响应,我们设计合成了高效抗菌的长链树枝状聚阳离子(G2)纳米颗粒、并在其表面末端接枝修饰聚(己内酯-b-乙二醇)(PCL-b-PEG)以屏蔽其正电荷。所得G2-g-(PCL-b-PEG)颗粒的PCL链段可被细菌脂肪酶降解、暴露内部的聚阳离子纳米颗粒(G2),从而发挥杀菌效果。此外,G2-g-(PCL-b-PEG)在血清中表现出很好的胶束稳定性,而且在浓度达到≥2,048μg/mL都没有明显的溶血毒性,表明G2-g-(PCL-b-PEG)具有很好的血液相容性。二、血小板膜包覆的光动力纳米颗粒用于抗肿瘤研究。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疗效受限于活性氧的寿命短、作用半径有限。赋予光动力药物良好的肿瘤细胞靶向能力,能拉近光动力药物与肿瘤细胞的距离、从而改善疗效。血小板天然地能靶向很多肿瘤细胞,而且血小板膜表面修饰具有和血红细胞膜表面修饰一样的延长纳米颗粒血液循环时间的能力。通过将血小板膜包覆于光动力纳米颗粒表面,我们制得了集肿瘤细胞靶向、血液循环时间长等多种优势于一体的光动力纳米药物。所得血小板膜包覆的纳米粒子能显着性地被肿瘤细胞,而非正常的成纤维细胞,摄取,具有肿瘤细胞靶向能力;相反,血红细胞膜包覆的纳米粒子则没有表现这种肿瘤细胞选择性。在皮肤安全的太阳光光照剂量下,血小板膜包覆的纳米颗粒在体外体内试验中均表显出了比血红细胞膜包覆的纳米颗粒更强的肿瘤细胞毒性和更好的光动力治疗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S.B.White,D.H.Kim,Y.Guo,W.G.Li,Y.H.Yang[2](2018)在《生物功能化磁性金复合纳米颗粒可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光热消融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证明MG1抗体结合的磁性金复合纳米颗粒(HNP)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光热消融(PTA)治疗中可作为催化剂从而增大消融面积。材料与方法所有实验已获得动物管(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朱佳荣[3](2017)在《功能化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生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高效率的靶向识别肿瘤细胞对于探索导致癌症疾病的根源和癌症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将化学材料的光电性质与生物分子的特异性有机结合起来,得到新型生物复合功能材料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集共轭聚合物优良的光学特性和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于一体,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有机复合荧光材料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的有机染料以及无机半导体量子点而言,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展现出明亮的荧光、良好的光稳定性、生物低毒性以及多功能表面修饰等显着特征。本学位论文利用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优良的光学特性和易修饰的特征,结合生物分子(抗体和靶向肽)的高靶向性,得到生物复合的功能材料并开展对肿瘤细胞不同部位靶向识别和光动力杀伤方面的研究。鉴于红光材料组织渗透性强和生物背景干扰小的特点,通过生物分子的修饰得到生物复合的红光发射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并开展其在细胞成像和组织成像的研究。本学位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本论文的设计思想。第二章,旨在得到高发光效率的共轭聚合物并成功与生物分子共价偶联,以能够靶向识别肿瘤细胞不同部位的生物复合材料为目的来开展研究。为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含有芴和苯并噻唑基团的高发光效率的黄光共轭聚合物,通过再沉淀法将其制备成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肿瘤细胞不同部位的靶向成像,利用共价结合作用,将靶向抗体和生物肽连接到表面修饰有羧基的纳米颗粒上,成功地对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进行了靶向成像。基于共轭聚合物在光激发下能够产生活性氧的特性,进一步对肿瘤细胞进行了光动力治疗的探索研究。在光照的条件下,同时修饰抗体与渗透肽的纳米颗粒不仅能对细胞进行靶向标记,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动力杀伤。本章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通过共价连接方式得到生物分子功能化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的方法,而且实现了对肿瘤细胞不同部位靶向识别成像,为肿瘤细胞的光动力疗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第叁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得到渗透能力强、发光效率高、生物背景小、红光发射的生物复合材料为目标来拓展研究。然而,单一的发射红光的化合物往往发光效率都很低,为此,本章研究工作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机制,将制备所得发射蓝、绿、黄和红的四种聚合物通过按比例掺杂得到一种新型的掺杂型高发光效率的红光共轭聚合物。为了进一步发展其在生物方面的应用,利用共价连接方式在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上细胞渗透肽,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快速且靶向渗透到细胞质内。所得的功能化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渗透性且定位于细胞质中。这种掺杂型聚合物纳米颗粒不仅在可见光区域内能够实现全波段发射,而且在长波区域更展示出强烈的荧光,这对于复杂生物体系的探索是十分有利的。借助于激光共聚焦检测手段,开展了对所得功能化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在肿瘤细胞和组织方面的成像应用。本章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得到了一种能够在长波段区域发射强烈荧光的生物复合材料,并实现了多色生物成像。第四章,总结与展望以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司马小峰[4](2017)在《功能化生物炭缓解纳米颗粒毒性和膜污染及储能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是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固体副产物。近年来,生物炭在缓解全球变暖、改良土壤及去除污染物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论文研究了生物炭对氧化铜纳米颗粒植物毒性的缓解作用与机理,探究了改性生物炭在膜生物反应器中对膜污染的缓解与机制,最后探索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质制备得到的生物炭在储能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生物炭与纳米颗粒、生物炭与微生物胞外分泌物的作用、以及生物炭的电子传递性能研究,拓展生物炭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新应用,促进废弃生物质的处置与资源回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生物炭缓解氧化铜纳米颗粒(CuONPs)植物毒性机理:在小麦萌芽实验和水培生长实验中,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了生物炭对氧化铜纳米颗粒植物毒性的缓解作用,并通过设计实验对其脱毒机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生物炭对氧化铜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具有显着的缓解作用,在水培系统中添加3%的生物炭,可以完全消除高浓度(500 mg L-1)CuONPs对小麦生长的抑制,并降低小麦组织内的铜含量,降低毒性金属在作物内的富集。其脱毒机理主要包括生物炭对纳米颗粒释放铜离子的吸附,以及生物炭的空间阻隔作用,即植物根系表面吸附的生物炭减少了铜离子和纳米颗粒与植物的直接接触,降低纳米氧化铜的毒性。2.生物炭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研究了不同改性生物炭对MBR膜污染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阻力与污泥性质的相关性,探索了生物炭的抗污机理。跨膜压差(TMP)测试结果显示碱洗生物炭、亲水性生物炭和活化生物炭的投加都能显着缓解膜污染。生物炭的添加能降低系统内的胞外聚合物(EPS)浓度和膜过滤阻力,其中,碱洗生物炭的添加主要降低膜的滤饼层阻力,而亲水性生物炭和活化生物炭的添加主要降低膜的滤饼层阻力和孔堵塞阻力。另外生物炭的亲水性有利于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降低膜的滤饼层阻力,缓解膜污染。3.重金属污染生物质制备生物炭的储能应用探索:利用吸收和吸附镍的水葫芦生物质,通过快速热解和活化制备了 Ni,N掺杂的多孔碳材料,并比较了吸收和吸附镍对材料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快速热解和活化水葫芦生物质制备的多孔碳材料具有良好的超级电容器性能,Ni对材料的电容器性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Ni相对于吸附的Ni更能提高材料的电容性能。主要原因包括:在热解和活化过程中,吸收的Ni比原位吸附的Ni具有更有效的催化造孔作用;在生长过程中,Ni能促进水葫芦中氮的吸收,增加多孔碳的N掺杂量;并且吸收的Ni在材料中倾向于生成粒径更小的NiO颗粒,提高材料电容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邹敏[5](2016)在《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传感器涉及多学科交叉,它是当前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检测技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其重要分支,由于具有响应快、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易操作性、低成本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农业分析、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纳米材料由于自身具备优异的导电性、生物相容性、电催化性、大的比表面积等性能,可用于修饰电极构建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从而有效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主要从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角度出发,成功制备了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AuNPs@MoS_2)和金纳米颗粒和硫堇共同功能化二硫化钼(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AuNPs@MoS_2纳米复合材料能够保持血红蛋白(Hb)的生物活性,而且可以促进Hb的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的特性,构建了基于AuNPs@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Hb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并实现了对过氧化氢(H2O2)和一氧化氮(NO)的检测。结果表明,AuNPs@MoS_2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对H2O2和NO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10-300μM H2O2和10-1100μM NO范围内,基于MoS_2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电流峰值与H2O2和N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其检测限分别可达到4μM H2O2和5μM NO,而且该传感器还展现了较高的选择性和良好的重现性。(2)利用硫堇(Thi)和MoS_2协同还原作用,采用简单的一步合成法可控制备了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硫堇不仅具备电活性物质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还原剂与MoS_2共同调控金纳米颗粒的形貌。控制Thi和MoS_2的加入浓度比例,可控制备了球形、叁角形、四叶草状、花状的金纳米颗粒功能化MoS_2纳米复合材料(AuNP-Thi-MoS_2)。我们选取了四叶草状的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样本,并对其进行各种仪器表征分析,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证实我们成功制备了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3)选取四叶草状的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修饰材料,构建了一种用于检测癌胚抗原(CEA)的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的Thi峰电流降低值与CEA的浓度在1 pg m L-1-10 ng mL-1范围内成明显的线性关系,其最低检测限可达到0.52 pg m L-1。而且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重现性,并可应用于人类血清实际样本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09-12)

金唯唯[6](2016)在《功能化金银纳米颗粒应用于生物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贵金属纳米材料(特别是金和银纳米)因其独特的光学、磁学、催化等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以及医学中。本文通过将有机小分子功能化于纳米材料表面,不仅提高纳米材料的水溶性,同时还使它表面功能化,提高它在分析识别中的选择性。本文设计了四种不同功能化的金银纳米材料用于重金属离子的特异性识别,分别建立了叁价铬离子、汞离子、镉离子和镍离子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1)利用4-氨基马尿酸(PAH)修饰的金纳米对叁价铬离子进行了比色检测。实验发现,由于修饰于金纳米表面的PAH的功能团能与Cr~(3+)发生金属配位作用,叁价铬离子能够诱导金纳米粒子的聚集,引起其光谱变化并伴随着溶液颜色变化,使金纳米由酒红色变为紫色甚至蓝色,实现了可视化检测。Cr~(3+)浓度在5.0-120μM范围内与PAH-Au NPs体系吸光度比值(A635nm/A520nm)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的检测限为1.17μM。此外,本方法成功的运用到了湖水样品及实际奶粉中叁价铬离子的检测。(2)基于Hg~(2+)抑制2-巯基苯丙噻唑(MBT)诱导金纳米聚集而建立的可视化Hg~(2+)的检测。2-巯基苯丙噻唑(MBT)作为聚集剂能够使金纳米发生聚集,同时颜色由酒红色变为蓝色。利用Hg~(2+)抑制金纳米的聚集,从而设计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检测Hg~(2+)的方法。AuNPs的聚集程度随着Hg~(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uNPs溶液颜色也由蓝色变为红色。Hg~(2+)浓度的裸眼检测限为0.1μM,利用紫外光谱进行定量分析,Hg~(2+)在0.05-1.0μM范围内的理论检测限(LOD)为6.0 nM。(3)以1-氨基2-萘酚4-磺酸(ANS)为修饰功能团,将水相合成稳定均一的ANS修饰的银纳米粒子应用于Cd~(2+)的快速灵敏检测。实验中以ANS作为识别基团与Cd~(2+)通过金属配位作用使得银纳米发生聚集,通过溶液颜色变化以及紫外吸收光谱变化分别实现了对Cd~(2+)的定性和定量分析,Cd~(2+)浓度在1.0-10μM范围内与ANS-AgNPs探针吸光度比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7 nM。本方法简单有效且被用于奶粉、湖水以及血清中Cd~(2+)的检测。(4)利用单磷酸腺苷(AMP)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共同修饰银纳米粒子对镍离子进行比色检测。双配体修饰的银纳米的选择性明显高于单个配体功能化的银纳米。本实验利用镍离子诱导AMP-SDS-AgNPs颗粒的聚集,从而达到定量检测Ni~(2+)的目的。Ni~(2+)在4.0-60μM范围内的理论检测限为0.6μM。本方法还应用于环境样品(自来水、湖水)中Ni~(2+)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31)

曾涛[7](2016)在《上转换纳米颗粒合成、组装、表面生物功能化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镧系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反斯托克斯发射)即连续吸收两个或多个低能量的近红外光子发射出更高能量的光子,发射波长覆盖紫外到近红外区域。上转换纳米颗粒具有发射峰窄,发射峰之间的干扰小,良好的光学稳定性,生物毒性小,通过改变掺杂的敏化元素可以调控上转换发射峰位置,采用近红外光激发(980 nm或800 nm)对生物样品的损伤小,组织穿透性好,在生物样品中的背景信号低等优点。尽管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关于其合成,生物修饰,纳米组装,生物传感以及生物成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仍然是当下上转换纳米颗粒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论文针对时下上转换纳米颗粒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对上转换纳米颗粒进行了四个方面研究分别是:(1)、控制合成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我们通过改变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条件来控制合成不同粒度,形貌和光学性能的上转换纳米晶体;(2)、聚组氨酸多肽介导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相转移,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一步制备高稳定性,单分散性,转化效率100%的水溶性并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修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方法;(3)、聚组氨酸多肽修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用于的蛋白酶检测以及生物体内凋亡成像,我们采用标记TAMRA的聚组氨酸多肽对上转换纳米颗粒进行相转移;构建了一个上转换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的纳米探针(UCNP-TAMRA)。使其在生物体的体外和体内都可以检测蛋白酶活性检测;(4)、DNA组装上转换与量子点壳-核卫星结构,我们通过DNA将量子点与上转换纳米颗粒组装形成新的纳米复合物,让这个壳核的纳米复合物既有上转换发光的特性,同时又有量子点的荧光特性,集合了上转换纳米颗粒和量子点两个优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元[8](2015)在《多层壳包覆的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及液晶器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颗粒具有与大尺寸体材料截然不同的特性。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所带来的各种独特光学性质,金纳米颗粒在光学、物理、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提出了两种具有创新性的多层壳修饰金纳米颗粒的方法,围绕它们各自的光学、化学特性及功能化展开研究工作,展示了金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及液晶器件方面的应用。论文首先提出了一种二氧化硅一聚合物多层壳包覆金纳米棒的方法,通过拉曼/荧光发光分子功能化,使其携带多种光学信号、形成相对独立的荧光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发光通道。论文展示了这种包覆及功能化方式在多个层面的可调性,并通过稳定性测试证明了其超高的稳定性。光动力治疗药物也能被掺杂入这种多层壳中,赋予其更大的生物应用潜力。二氧化硅-聚合物多层壳包覆的金纳米棒能够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论文首先介绍了这种颗粒在活体内的循环代谢过程及在肿瘤内部的聚集现象。接着,借助荧光成像与拉曼探测各自的优势,此颗粒被用来实现大范围、快速、特异性的活体肿瘤检测。借助掺杂的药物分子,光动力治疗能够在检测到肿瘤后马上进行,实现同步的肿瘤诊断与治疗过程。在第二个部分中,论文提出了另一种快速、简单、易于控制、适用性广的小分子多层壳包覆金纳米棒的方法,并展示了它在稳定性、厚度、光学信号增强等方面的优势。如此包覆后的金纳米颗粒能够直接对外部的分子进行拉曼增强,或经过简单的拉曼分子修饰后即可成为灵活的纳米探针。将小分子多层壳包覆的金纳米棒或金纳米盘掺入一种液晶后,纳米颗粒被液晶分子排列为统一的方向,并产生对偏振光的选择吸收特性,这种金纳米颗粒-液晶体系可以用来制作E型偏振片。论文展示了这种E型偏振片的选择吸收特性及电压响应特性,测定并讨论了阈值电压、响应时间等参数。文章还利用实验结果对金纳米颗粒在液晶中的自组织团聚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16)

沈慧[9](2015)在《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实时单粒子示踪分析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时原位分析中,单粒子示踪技术是分析许多生物过程以及判断生物体的组织构架的强有力手段。金纳米颗粒凭借其独特的光学特性,而且耐光漂白,使其能够在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长时间示踪分析。而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或者功能构架都是在叁维空间内展开的,并且很多亚细胞结构都在微米到纳米尺度,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限制了我们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这些生物样品,因此发展可行的高分辨叁维成像技术用来研究生命活动的机制和功能尤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金纳米颗粒为探针,利用暗场光学显微镜作为成像系统,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在第2章中,为了提高单粒子示踪技术在轴向的定位精度,我们建立了以金纳米颗粒为探针的叁维超分辨单分子显微成像技术,通过在暗场显微镜的光路中引入一个长焦距的平凸柱面镜来打破光学系统的轴对称性,从而产生x、y轴向上的光程差,即可以从二维的散光信息中提取叁维空间位置的信息编码。进一步应用这种方法定位了在细胞膜外基质(PCM)以及细胞膜层上金纳米颗粒的z轴位置,然后从轴向定位分布中,我们获得了PCM层的大致厚度为5.35μm,为进一步研究纳米颗粒和细胞膜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在第3章中,基于我们之前的叁维超分辨单分子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横向为28-36 nm和轴向为68 nm的空间分辨率以及13 Hz的时间分辨率。改进的空间分辨率很适用于叁维示踪,而且它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实时分析细胞内吞过程的要求,因此我们详细记录了细胞穿膜肽修饰的金纳米颗粒从细胞膜表面通过跨膜运动最后深入到细胞质内的全过程,并且首次揭露了细胞穿膜肽修饰的金纳米颗粒的内吞速率,可帮助我们了解细胞穿膜肽运载货物背后详细的机理步骤。在第4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分析技术的金纳米棒空间角度取向检测的方法,即根据单个金纳米棒在不同偏振角度下的散射光信号颜色变化,利用暗场偏振成像技术推断金纳米棒的空间取向。通过转动偏振片方向来改变与金纳米棒之间的夹角,从而得到一系列偏振角度对应散射光颜色的关系,发现不同偏振角度下散射光的颜色强度值是角度的余弦平方函数。随后我们在甘油溶液中实时监测了单个金纳米棒的旋转运动,进一步运用到研究细胞内单个金纳米棒的旋转行为,该种方法对研究偏振依赖的纳米材料以及纳米尺度上生物分子的旋转运动行为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孙浩帆[10](2015)在《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化钼因其层与层间脆弱的范德华作用力而易于剥离为单层或薄层二硫化钼纳米片。单层或薄层二硫化钼纳米片以其独特的性质,已在场效应晶体管、光催化作用下的能量转换及锂电池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未经修饰的二硫化钼并无法满足当前诸多方面的应用需要,基于二硫化钼的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二硫化钼材料的角度出发,结合金纳米颗粒的优势,分别使用微波辅热法及电化学沉积法合成了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并以它们作为电极修饰材料。针对不同种类的目标物分别设计构建了叁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1.构建了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的葡萄糖传感器。该纳米复合材料为葡萄糖氧化酶的直接电化学行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基于该材料所构建的葡萄糖传感器拥有良好的可再现性与十分理想的稳定性。同时,该传感器还能够实现人血清中的葡萄糖浓度检测;2.构建了基于两种不同方法合成的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多巴胺电化学传感器。两种传感器可以分别实现对在高抗坏血酸浓度下对多巴胺的高灵敏检测和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共存下多元体系的同时检测;3.构建了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实现了对ATP和凝血酶的高灵敏特异性检测。该传感器无论是线性范围还是检测限与之前的报道相比均具有可比性或优于部分结果。我们还基于该适体传感器发展了普遍实用的逻辑门方法,构建了“与门”。所构建的叁种传感器在临床医学诊断、生物小分子检测、蛋白质检测分析等多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确信除此之外,该材料还可以被延伸到构建其他生物分子或化学分子的电化学传感器当中去,具有十分深远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5-01)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要目的证明MG1抗体结合的磁性金复合纳米颗粒(HNP)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光热消融(PTA)治疗中可作为催化剂从而增大消融面积。材料与方法所有实验已获得动物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徐路路.功能化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S.B.White,D.H.Kim,Y.Guo,W.G.Li,Y.H.Yang.生物功能化磁性金复合纳米颗粒可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光热消融催化剂[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

[3].朱佳荣.功能化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生物应用[D].山西大学.2017

[4].司马小峰.功能化生物炭缓解纳米颗粒毒性和膜污染及储能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5].邹敏.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6

[6].金唯唯.功能化金银纳米颗粒应用于生物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D].南昌大学.2016

[7].曾涛.上转换纳米颗粒合成、组装、表面生物功能化及其应用[D].苏州大学.2016

[8].张元.多层壳包覆的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及液晶器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

[9].沈慧.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实时单粒子示踪分析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5

[10].孙浩帆.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5

标签:;  ;  ;  ;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论文-徐路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