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行为论文-甘丽君

捕获行为论文-甘丽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捕获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X100管线钢,焊接接头,氢致开裂,氢捕获

捕获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甘丽君[1](2018)在《X100管线钢焊接接头在H_2S环境下氢致开裂及氢捕获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X100管线钢已被提议用于我国西气东输第叁期管道工程的建设,为适应长距离输送的要求,实际管道之间依靠焊接形成的焊接接头是由母材、热影响和焊缝组成,因其组织复杂,易成为腐蚀的薄弱环节。运输的石油、天然气中含H_2S腐蚀介质,极易引起管道发生氢致开裂(HIC),氢原子(H)在钢中陷阱处被捕获是导致HIC发生的关键。因此,探究X100管线钢及其焊接接头在湿H_2S环境HIC以及氢捕获行为能为制定应用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文以X100管线试验钢及其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依据NACE TM0284-2011标准对其HIC敏感性进行评估,并对HIC裂纹观察与分析,阐明试样HIC差异原因及HIC裂纹萌生和扩展规律。通过氢显、氢渗透、电化学循环充放氢技术对试样在H_2S环境中H渗透、扩散和捕获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定量得到可逆H/不可逆H浓度,从本质上探讨H对HIC行为的影响。最后,X100管线钢母材采用热处理方式,得到热影响区和焊缝区模拟组织进行HIC行为的研究,界定出X100焊接接头中最薄弱的微观区域。结果表明:X100管线钢焊接接头主要是由于其结构复杂且组织分布不均匀导致HIC敏感性较母材更大,且HIC裂纹均大多萌生于Ca-Al-Si-O复合夹杂处,呈典型的阶梯状,主要以穿晶模式扩展,伴随少量的沿晶;X100焊接接头不可逆氢浓度几乎是母材的100倍,这是导致其HIC敏感性更高的本质原因;X100管线钢焊接接头中抗HIC最薄弱的部分是热影响区;X100管线钢母材、模拟的热影响区试样HIC裂纹主要萌生于硬脆粒状B相和Ca-Al-Si-O复合夹杂物,沿轧向的中心偏析带扩展,而模拟的焊缝区试样HIC裂纹主要沿中心偏析带萌生、扩展;对X100管线钢焊接接头而言,其对应氢渗透有效扩散系数D_(app)较小,阴极侧氢浓度C_(app)较大,表示被捕获H越多,其HIC敏感性越高。(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孔祥山,侯捷,尤玉伟,吴学邦,刘长松[2](2017)在《钨中氢团簇自捕获行为理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能氢等离子体轰击导致钨基材料表面起泡现象在实验上被广泛观察到,但是氢泡的成核机制却不清楚。近期,我们采用理论模拟结合热力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钨基材料中氢自团簇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氢团簇行为与间隙氦团簇行为类似,都倾向与形成二维平面板状结构,且间隙氢间结合能随团簇的增大而增大,最终收敛到一个常数。间隙氢团簇会导致局域应力增大,并在一定条件下激发出位错,提供空间,间隙氢团簇转变为吸附氢,并最终析出氢分子,形成氢泡。由于间隙氢之间结合作用较弱,通常情况下很难通过自捕获形成间隙氢团簇,但是在氢高浓度情况下,间隙氢可以聚集形成间隙团簇,这一发现为低能氢轰击下钨基材料中氢泡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氚科学与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4)

邹志明,李占伟,付翠柳,孙昭艳,安立佳[3](2014)在《PBD/PDMS共混物分散相的聚并捕获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显微-剪切装置在线研究了低速剪切场下SiO2纳米粒子含量、分散相聚丁二烯(PBD)浓度和剪切速率对PBD/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不相容体系中聚并捕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并捕获所形成的液滴尺寸与形状规整度由粒子含量、分散相浓度和剪切速率等因素共同决定.在较低的SiO2纳米粒子含量或较高的分散相浓度下,PBD液滴在低剪切场下发生聚并捕获,形成尺寸较大、形状不规则的液滴.增加SiO2纳米粒子含量或减小分散相浓度,能够减小分散相的尺寸并提高分散相的规整度.增加剪切速率能有效地减小分散相的尺寸并提高分散相的规整度.(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陈勇,葛云锦,周振柱[4](2011)在《实验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不混溶捕获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储层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机制对于解释包裹体分析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对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的不混溶捕获现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均一温度测试和拉曼光谱分析,对不混溶包裹体内捕获的物质进行了辨别。根据包裹体的相态特征和实验分析结果,可以将实验合成的不混溶包裹体归纳为两大类和六小类,即烃-水不混溶包裹体和烃类不混溶包裹体两大类,六小类包括:烃-烃-水、烃-水、烃-烃、气-烃、气-烃-水及气-烃-烃-水不混溶包裹体。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不混溶烃类包裹体捕获行为分析可知,流体包裹体不混溶的捕获机制受到流体相态分异、流体与矿物间的界面效应、油气裂解和非热力学平衡态等因素的影响。流体微观行为对流体包裹体形成过程有较大的制约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1年06期)

邓冠前,陈仲生,陶利民,张玉光[5](2009)在《基于压电振子的振动能量捕获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振子是实现振动能量捕获的重要基础,它的结构参数对其发电量和固有频率产生直接影响,需要进行优化设计。该文针对悬臂梁压电振子结构,采用ANSYS有限元建模方法,进行了静力学及模态仿真分析。研究了压电振子的各参数和质量块对其发电量、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台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为压电振子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09年06期)

任龙芳[6](2009)在《基于废弃皮胶原改性的甲醛捕获剂的制备及其捕获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皮革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皮革行业在创造显着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污染物。随着资源、环境等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皮革工业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因此,皮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国内外制革者和环境保护工作者关注和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皮革边角料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廉价的工业原料,为该废弃物寻找适宜有效的应用途径,研制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同时也是环境保护之必须。甲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是建筑、室内装修所用材料造成的。此外,在化妆品、烟草、纺织物和皮革中也有甲醛的存在,而且甲醛的释放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甲醛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光催化氧化法、低温等离子体催化降解法、化学吸收法等。简单易行的化学吸收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甲醛转化成无害的物质,以消除空气中的甲醛。甲醛是一种具有较高毒性的破坏生物细胞蛋白质的原生质毒物,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利用甲醛的这一性质,并结合皮革工业的现状,利用胶原蛋白上的氨基与甲醛发生反应以达到捕获甲醛的目的,并研究其与甲醛的反应特性。希望能够为皮革废弃物的利用找到新的利用途径,对皮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作出指导性结论。以膦鞣革屑为原料,提胶率为指标,考察了不同方法的水解效果,结果表明:碱-酶混合法的水解效果明显优于酸法、碱法和酶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酶法和碱-酶混合法的较优作用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酶法水解膦鞣革屑的较优作用条件为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4h、碱性蛋白酶用量0.2%(以干革屑重计)、pH为9.0和液固比5∶1,在此条件下提胶率为31%;而碱-酶混合法的较优作用条件为MgO用量6%,温度70℃,反应时间3h,碱性蛋白酶的用量0.4%,在此条件下提胶率高达88%;在较优作用条件下的实验过程中,分别在碱处理后、加碱性蛋白酶30min后和反应结束后取样,采用扫描电镜对胶原纤维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在碱性蛋白酶的作用下胶原纤维发生断裂,胶原纤维溶解形成多肽和氨基酸的溶液;此外,通过对提取的胶原蛋白和市售的胶原蛋白红外谱图的对比得出,两个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基本一致,而且其叁股螺旋构型已被破坏,说明提取的物质为胶原蛋白。GPC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胶原蛋白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928和755,说明提取的物质主要是多肽以及少量的氨基酸的混合物,而且多肽占的比例较大。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胶原蛋白主要由17种氨基酸组成,其中甘氨酸含量几乎占了1/3,脯氨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10%,而且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符合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特征。DSC分析说明提取的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开始发生收缩的温度为36.5℃,进一步证明它的叁股螺旋结构已被破坏。以铬鞣革屑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法和碱-酶两步法从铬鞣革屑中提取明胶,然后对所提取的明胶进行深度水解,得到水解明胶。以水解明胶的氨基氮含量和甲醛去除率为考察指标,选出较好的水解方法和水解剂,然后对选出的水解剂做进一步的实验以确定较优的作用条件。结果表明:酸法和碱法的提胶率明显高于酶法,而且碱法提取的胶原蛋白中的铬含量明显低于酶法和酸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碱法水解的较优作用条件,即反应温度65℃,时间3.5h,NaOH用量4%。在此条件下提胶率达到93.5%,胶原蛋白的铬含量为10.1 mg/kg。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提取的胶原蛋白和小牛筋腱Ⅰ型胶原的红外谱图基本吻合,说明其微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证明从铬鞣革屑中提取的物质是胶原蛋白。在碱-酶两步法中,选用碱性较弱的MgO作为碱处理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优的作用条件,即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h,MgO用量7%,液固比6∶1,在此条件下,提胶率为53.8%,但明胶中的铬含量为5.8mg/kg,明显低于碱法水解得到的胶原蛋白。UV分析结果表明:240nm左右出现的吸收峰证明提取的物质为明胶。GPC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明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257和4355,冷却后形成胶冻,需对其进行深度水解以降低其相对分子质量。在深度水解实验中,以氨基氮含量为指标,选用碱性蛋白酶以及胰酶和碱性蛋白酶双酶作为水解剂,并探讨了反应温度、碱性蛋白酶用量、反应时间、底物浓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对明胶的较优作用条件为pH=9.0,反应温度50℃,加酶量0.9%,反应时间3.5h,底物浓度20%;而在双酶协同水解明胶中,两种酶的加入顺序为先加胰酶后加碱性蛋白酶,两者质量比为1∶2时,所得水解明胶的氨基氮含量大于单一酶水解所得水解明胶的氨基氮含量。对水解前后的明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和GPC分析,结果表明:水解后的羧酸盐羧基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和胺基N-H伸缩振动的吸收峰都明显增强,酰胺基的N-H伸缩振动吸收峰明显变弱;而且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减小,说明明胶已被酶水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为了提高胶原蛋白的除醛效果,本研究以膦鞣革屑中提取的胶原蛋白(CPPL)为原料,乙二胺为氨基供给体,水溶性碳二亚胺为脱水剂,合成了氨基化胶原蛋白(EAC)。探讨了反应时间、乙二胺用量、脱水剂用量、反应温度、底物浓度和加料顺序对氨基含量和甲醛去除率的影响,以优化出胶原蛋白的改性条件,将胶原蛋白中的羧基尽可能多的转化成氨基,提高甲醛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常温下改性效果较好,乙二胺用量、脱水剂用量、反应时间、胶原蛋白浓度的影响较大,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氨基化改性胶原蛋白的较优条件,即脱水剂用量为3g,乙二胺用量为12.5 g,反应时间为3.5h,胶原蛋白浓度为30%,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氨基含量达到3.77%,甲醛去除率为49%。采用红外光谱、GPC、氨基酸分析、DSC和~1H-NMR谱对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胶原蛋白的羧基与乙二胺发生了反应,氨基含量增加。根据咪唑啉的合成原理,本研究采用二乙烯叁胺(DETA)对胶原蛋白的羧基进行改性。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溶剂法合成DAC的较优作用条件为溶剂采用二甲苯,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h,CPPL中羧基与DETA的摩尔比为1∶3;真空法合成DAC的最佳作用条件为真空度0.08MPa,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4h,CPPL中羧基与DETA的摩尔比为1∶4。改性前后的红外谱图表明:胶原蛋白的羧基与DETA发生了反应,成功地引入了氨基,而且在1600~1610cm~(-1)处未出现咪唑啉环C=N的特征吸收峰,可以判断没有咪唑啉生成。此外,GPC、DSC和~1H-NMR谱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明DETA已经和胶原蛋白发生了反应,而且反应过程中未发生交联反应。将CPPL及其改性产物EAC和DAC用于皮革的甲醛去除实验中,发现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除醛作用。当CPPL用量为5%,作用时间为2h时,甲醛去除率可达到40%;而经改性后,EAC和DAC的用量仅为3%,作用时间为1.5h时,其甲醛去除率从40%增加到55%,而且对皮革具有一定的增厚效应,改性产物中氨基含量的多少与除醛效果正相关。同时探讨了EAC和活泼亚甲基超支化聚合物(HPAM)的复配效果,当EAC和HPAM的质量比为1∶1,作用时间为2h,用量为3%时,甲醛去除率可达到75%以上。在恶唑烷鞣制和有机膦鞣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EAC和HPAM混合物的甲醛去除率达到了75%以上,而且EAC对染色性能的提高较明显。在有机膦鞣实验中,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P-I)的甲醛去除率达到60.4%,增厚率为16.7%。以甲醛去除率和甲醛去除量为指标,CPPL和DAC在模拟空气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10%的CPPL的用量为25g/m~3,作用时间为20min时,甲醛去除率达到70%以上,甲醛捕获量为26.3mg/g;而DAC的最佳应用条件为:多次少量喷于室内空气中,质量浓度为10%的DAC每次的用量为8g/m~3左右,可使甲醛捕获量达到47.8mg/g;DAC和HPAM混合物的作用条件为:质量比1∶1,按照1m~3计算,1∶1的DAC和HPAM的最佳用量为6g左右。以膦鞣革屑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和EAC为对象,研究其在溶液和模拟空气中与甲醛的反应动力学特征,确定了各反应物的反应级数和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分析温度和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EAC与甲醛在液相中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实验结果符合准二级动力学的反应机理。反应速率常数k与绝对温度T的关系遵循Arrhenius方程式,反应活化能E等于9.26kJ/mol。反应速率常数随着EAC用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而当pH在4~6范围内变化时,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不明显。当pH在7~9范围内时,随着pH的升高,EAC与甲醛的反应速率逐渐提高。胶原蛋白、EAC与甲醛在模拟空气中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各反应物所对应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总反应级数都为二级。对于胶原蛋白与甲醛的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127L·mg~(-1)·min~(-1)(R=0.99);对于EAC与甲醛的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165L·mg~(-1)·min~(-1)(R=0.97)。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高温高压喷枪将胶原蛋白喷于新购置的家具中,应用结果表明:使用前橱柜中释放出的甲醛含量为0.22mg/m~3,用胶原蛋白进行处理后20min后,橱柜中释放出的甲醛含量降为0.02mg/m~3,甲醛去除率高达91%。这说明高温条件下有利于胶原蛋白与甲醛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反应活性。将纯水喷于模拟空气箱内,甲醛含量从0.69mg/m~3降到0.60mg/m~3,纯水的甲醛去除率为13%,但是一段时间后,甲醛含量又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甲醛分子只是溶解在纯水中,并未与其发生反应。以此计算实际的甲醛去除率应为78%。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绿色化学思想,首次提出以“废”治“污”,利用皮革边角料制备甲醛捕获剂不仅可以解决皮革工业的一大污染源,同时还可以解决棘手的甲醛污染问题。本研究对于拓宽皮胶原的非制革利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采用碱-酶混合法从革屑特别是膦鞣革屑中提取胶原蛋白;3.并采用乙二胺、二乙烯叁胺对胶原蛋白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两种氨基化胶原蛋白;4.系统地研究了所制备的胶原蛋白和氨基化胶原蛋白与甲醛的反应特性及其除醛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09-06-01)

胡学军,李培基,王仪康[7](1990)在《工业纯铁中氢扩散及捕获行为研究——Ⅱ.冷变形和退火α-Fe中的氢捕获》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电化学氢渗透技术测量了20—80℃氢在冷变形和退火工业纯铁中的表观扩散系数,用正电子多普勒增宽技术测量了其线形参数.根据Oriani低占据分数(θ_x<<1)模型分析扩散数据得出位错应力场,晶界及亚晶界对氢的捕获能(△Ex)分别是24300±2200J/mol和14400—18100J/mol.冷变形后的α-Fe在低温退火后(变形38%—50%低于450℃,变形13%—25%低于250℃),其主要氢捕获阱是位错,高于上述温度退火后,晶界和亚晶界成为氢的主要捕获阱.(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1990年04期)

胡学军,李培基,王仪康[8](1990)在《工业纯铁中氢扩散及捕获行为研究——Ⅰ.完全退火工业纯铁中氢的扩散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用Devanathan双电解池氢渗透技术测量了20—80℃工业纯铁中氢的扩散系数,D=10.7×10~(-4)exp(-Q/RT),其中扩散激活能Q=7710±150J/mol.本文还讨论了运用电化学法测量氢的扩散系数、制备薄片渗透试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1990年03期)

捕获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能氢等离子体轰击导致钨基材料表面起泡现象在实验上被广泛观察到,但是氢泡的成核机制却不清楚。近期,我们采用理论模拟结合热力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钨基材料中氢自团簇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氢团簇行为与间隙氦团簇行为类似,都倾向与形成二维平面板状结构,且间隙氢间结合能随团簇的增大而增大,最终收敛到一个常数。间隙氢团簇会导致局域应力增大,并在一定条件下激发出位错,提供空间,间隙氢团簇转变为吸附氢,并最终析出氢分子,形成氢泡。由于间隙氢之间结合作用较弱,通常情况下很难通过自捕获形成间隙氢团簇,但是在氢高浓度情况下,间隙氢可以聚集形成间隙团簇,这一发现为低能氢轰击下钨基材料中氢泡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获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甘丽君.X100管线钢焊接接头在H_2S环境下氢致开裂及氢捕获行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2].孔祥山,侯捷,尤玉伟,吴学邦,刘长松.钨中氢团簇自捕获行为理论模拟[C].第二届中国氚科学与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3].邹志明,李占伟,付翠柳,孙昭艳,安立佳.PBD/PDMS共混物分散相的聚并捕获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

[4].陈勇,葛云锦,周振柱.实验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不混溶捕获行为[J].地球化学.2011

[5].邓冠前,陈仲生,陶利民,张玉光.基于压电振子的振动能量捕获行为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9

[6].任龙芳.基于废弃皮胶原改性的甲醛捕获剂的制备及其捕获行为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9

[7].胡学军,李培基,王仪康.工业纯铁中氢扩散及捕获行为研究——Ⅱ.冷变形和退火α-Fe中的氢捕获[J].江西科学.1990

[8].胡学军,李培基,王仪康.工业纯铁中氢扩散及捕获行为研究——Ⅰ.完全退火工业纯铁中氢的扩散系数[J].江西科学.1990

标签:;  ;  ;  ;  

捕获行为论文-甘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