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蚀因子论文-李智广,任志勇,李子轩

水蚀因子论文-李智广,任志勇,李子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侵蚀因子,显性变化,水蚀,监管

水蚀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广,任志勇,李子轩[1](2019)在《基于侵蚀因子显性变化的区域水蚀动态监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着综合监管要完善机制、强化手段、严格追责的基本目标,提出一套基于侵蚀因子显性变化的区域水蚀动态监管方法,为制定精准的监督执法、检查、督导和违法违规查处的政策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和精细的数据支持。[方法]在全面分析当前水土流失监管主要工作进展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高分遥感影像、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前期设计资料等高空间精度、高现势性的数据,以土壤侵蚀地块为单元,精细识别侵蚀因子发生显性变化的对象,科学计算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的变化,查清引起变化的原因。[结果]侵蚀因子显性变化是指区域内某种或几种土壤侵蚀因子在局部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显着的可被识别、可被监视的明确特征;显性变化集中体现在地块的地表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度等变化。[结论]基于侵蚀因子显性变化的水土流失动态监管的技术和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际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其后续的监督管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雅君[2](2018)在《近30年(1989-2016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水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的湿润地区、亚湿润和季节性干旱地区,针对以上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提取的研究仍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季节性干旱的生态脆弱地区,境内水蚀荒漠化情况严重,因此针对云贵高原的大尺度水蚀荒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分级专题信息,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相关的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社会数据,分析水蚀荒漠化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因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Landsat数据和GEODEM数据,综合考虑影响水蚀荒漠化发育的各个因素,构建植被覆盖度、劣地覆盖度、坡度、沟谷密度四个指标,采用决策树方法进行了该区域水蚀荒漠化分级遥感制图,并与叁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和使用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四个指标的方法的精度最高,其总体精度达90.61%,Kappa系数达0.8685;(2)采用四个指标决策树提取了1989-2016年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分级(重度、中度、轻度和无水蚀荒漠化)专题图。对近叁十年云贵高原地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进行时空分析,形成以下结论:云贵高原的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可以分为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成因各不相同;1989-2016年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总体呈扩张趋势,但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水蚀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3年,云南省各地州的水蚀荒漠化覆盖比例明显上升,在滇中地区尤为明显;(3)近叁十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在时间尺度上,综合分析所有9个驱动因子,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受气候因子的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面积、耕地面积和裸土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和人口数量的影响。在空间尺度上,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计算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相关性得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加入的空间要素,克服了传统统计模型条件假设的缺陷,拟合效果明显提高。共线检测所筛选出来的叁个主要影响因子是气候因子的年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覆盖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这叁个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地理加权回归回归系数正负区间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1,1]之间,并呈正态分布。叁个影响因子中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因子绝对值最大的是降水,其次是GDP,再次是植被面积,说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且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植被面积和GDP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主要呈负相关关系,降水与水蚀荒漠化主要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黔中地区、黔西南地区、滇西地区,植被面积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滇桂黔片区,GDP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地区、滇桂黔片区;(4)综上所述,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提取方法,使用指标体系配合决策树方法,使用四个指标提取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优于使用叁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的方法,且优于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角度分析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证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9-28)

刘崴,魏天兴,朱清科[3](2018)在《水蚀风蚀交错区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乡土树种河北杨的树干液流密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和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和自动气象监测系统对陕北吴起县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和周围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等进行连续测定分析。【结果】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呈宽幅单峰形,液流密度峰值提前于太阳辐射强度峰值约2.5 h,提前于水汽压差(VPD)峰值约4 h。夜间液流活动主要发生在后半夜00:00—06:00,晴天液流密度变化幅度小,雨天变化幅度大;灌水当天干基液流密度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峰值大小比灌水前提高66.66%,冠基处峰值比灌水前提高73.62%,灌水处理后实验组连续两日液流密度均值比灌水前减少2.21%,而对照组减少21.89%,晴天条件下,树干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VPD、气温和风速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P<0.05),与相对湿度极显着负相关(P<0.01)。降雨天树干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气温和风速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VPD显着正相关(P<0.05);与对照组比较,灌水之后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没有明显增加;河北杨树干储存水的日动态总体表现为上午释放和下午补充,并存在两次较明显的释放-补充周期。【结论】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VPD、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液流密度峰值时间与太阳辐射强度、VPD、气温等气象因子存在时滞,土壤水分的增加可缩短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峰值的时间差,上午储存水的持续释放是导致树干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时滞效应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黄鹏飞,王文龙,江忠善,李宏伟[4](2015)在《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坡度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建设项目形成大量的弃土弃渣,即工程堆积体,坡度陡峻,物质组成复杂,土体多含石砾,且较为松散,具有区别于自然坡地独特的侵蚀机理与水土流失规律。通过对野外工程堆积体的下垫面进行概化,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黄土区坡度在15°~35°条件下的工程堆积体地形坡度因子S值进行了修订。在明确定义我国工程堆积体标准径流小区和坡度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区工程堆积体地形坡度因子的幂函数和叁角函数关系式,得到了坡度在15°~35°之间的坡度因子S值的查算表,并建立了土石体类型条件下坡度因子Si与纯土体类型条件下坡度因子So和石砾含量Pi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以期为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赵海滨[5](2015)在《黄土坡面水蚀因子对坡面侵蚀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坡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模型,通过室内径流冲刷模拟试验,研究了坡面径流水深及流速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坡面径流水动力要素对坡面侵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侵蚀过程中,坡面径流水深和流速的变化极为复杂,具有时空分布多样性特点,但总体上随径流冲刷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分析坡面侵蚀量与水蚀因子的关系,建立了坡面侵蚀模型多元回归方程。(本文来源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胜,樊军,王建国,易彩琼,高宇[6](2014)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于2012年5月至10月,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IRGA)对裸地、农地、苜蓿地、柠条地和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连续日动态测定,基于小时测定结果,分析土壤呼吸特征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为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一般在5:00—7:00(UTC+8)最低,在13:00—15:00最高,9:00和19:00时土壤呼吸测量值最接近日平均值。土地利用方式显着影响土壤呼吸速率(P<0.01),其均值大小顺序为:苜蓿地>柠条地>撂荒地>农地>裸地。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决定性因子,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土层温度相关程度最高(P<0.01)。5月至8月中旬降雨促进土壤呼吸,8月下旬至10月下旬降雨抑制土壤呼吸;水分对土壤呼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0~10 cm土层含水量低于0.20 cm3·cm-3时,水分促进土壤呼吸,超过0.20 cm3·cm-3时抑制土壤呼吸。研究提出的E-P-Q(Exponential-Piecewise-Coefficient)模型能够合理解释区域内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响应规律。(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张丽萍,张芳芳,王文艳,王小云[7](2014)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养分特征的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近1 000 km2的实地调查和7个典型剖面样品的采集,在主要土壤养分种类和环境因子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养分特征的空间变异和侵蚀环境的发展态势。得如下结论:(1)研究区各养分含量都较低,土壤养分含量对环境因子的综合响应特征体现出从东北向西南增加的规律。南线西段的养分含量高于北线的养分含量;(2)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正相关,粘粒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西南段土壤水分含量高于东北段,在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北线土壤含水量最低;(3)在水蚀风蚀交错区的中段,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呈现出土壤养分含量为全区最低;(4)整个区表现为东北段的干旱化程度和土壤粗化现象严重于西南段,而温度的上升则西南段高于东北段,侵蚀环境的演变具有东北段向南扩张和西南段向北移动的迹象。(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邓利强[8](2014)在《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特征及测算模型坡长因子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增加迅猛,全国到处是新开的建设工地,建设中大量的植被遭破坏,地表和地下土体被扰动、剥离、运移和松散堆置,造成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施工过程形成的大量弃土弃渣体,亦即工程堆积体,因无任何防护措施,成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方,同时也成为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泥沙策源地,造成了局部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关于水土流失测算,仍采用类比法等,缺乏实验依据与模型的理论支撑,精度不高。要建立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测算模型,需要借用美国通用流失方程ULSE的基本思想,对其可蚀性、坡度坡长、降雨侵蚀力诸因子进行修订。在工程堆积体方面的此类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以黄土区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坡长因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工程堆积体的产流、产沙和水动力学特征研究,探讨其侵蚀机理和水土流失规律,确定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坡长因子L值的关系表达式和定值方法。为最终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模型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可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执法提供工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陡坡25o,不同坡长条件下,径流率随时间的变化绝大部分表现为先增大后在一定范围内围绕某一均值呈现平稳的波动过程。土壤剥蚀率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约5min前)先急剧下降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趋势,随着土体石砾含量的增大,坡面出现细沟侵蚀的几率在减小。(2)不同石砾含量条件下,径流率和土壤剥蚀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降雨量一定时,径流率随石砾含量的变化并不明显;石砾含量增大时,土壤剥蚀率有减小的趋势;可知石砾含量的增加有减小侵蚀的作用。径流率与降雨量和石砾含量呈线性函数关系,土壤剥蚀率与降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3)不同坡长条件下,径流率和土壤剥蚀率波动程度会有差别,随着坡长的增加,细沟数量明显增多,波动程度亦增大。径流率随坡长增加,会显着增大,但土壤剥蚀率随坡长增加规律有所不同。坡长λ≤5m时,土壤剥蚀率随坡长增加呈极其缓慢的增加趋势;坡长λ≥6.5m时,土壤剥蚀率随坡长增加的变化趋势亦趋于缓和;5≤λ≤6.5m时,土壤剥蚀率随坡长的增加会有一个急剧增加的过程。细沟侵蚀存在一个临界坡长,超过临界坡长时,会有明显的细沟发育,可能位于5~6.5m之间,此结论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4)坡长一定时,各石砾含量条件下,径流剪切力、雷诺数、佛罗德数和水流功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大呈明显递增关系,随石砾含量的增加规律有所不同。径流剪切力除在坡长5m时随石砾含量增加递减外,其他坡长条件下均无明显变化规律。当坡长≤5m时,雷诺数随石砾含量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坡长≥6.5m时,无明显变化规律。坡长≤6.5m时,雷诺数Re≤500,坡面流属于层流。佛罗德数在坡长较短(≤6.5m),雨强较小时坡面流为缓流,雨强较大时表现为急流,大坡长(λ=12m)时,均表现为急流。(5)径流剪切力、雷诺数、佛罗德数和水流功率均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大,并建立了各水动力参数与坡长、石砾含量的经验方程式。各水动力参数与降雨量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对各坡长条件下的土壤剥蚀率及其影响因子作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水流功率对土壤剥蚀率影响最大,雷诺数次之。建立了各个坡长条件下,土壤剥蚀率与水流功率的线性关系式,相关性都比较高。(6)在参阅USLE/RUSLE中对标准小区和坡长因子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堆积体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关于各类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标准小区和坡长因子的明确定义。(7)以土石混合体类型为基准,建立了不同石砾含量条件下,坡长因子L值与坡长的幂函数方程式。结果表明,陡坡坡长因子L值与坡长近为0.65次方的关系,此试验结果高于国内现有采用值,与美国RUSLE模型中陡坡地采用值相近。(8)建立了土石混合体类型的地形坡长因子Li与纯土体的坡长因子L0和石质含量比Pi之间的简化关系式。运用得到的坡长因子简化关系式,建立了坡长因子L值的查算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4-05-01)

卜崇峰,张朋,叶菁,孟杰[9](2014)在《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苔藓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结皮是旱区普遍存在的活性地被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其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是有效管理和利用该资源的基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但相比荒漠地区,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生物结皮的发育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分异性,诸多荒漠地区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黄土高原地区。鉴于此,论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通过全面调查和测算分析,应用GIS软件,探讨了生物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流域内藓类共有2科8属13种,狭网真藓、真藓、尖叶对齿藓分布最广;②苔藓结皮占绝对优势,面积为4.18 km2,占流域面积的60.7%,主要分布在干扰少、侵蚀弱、水分好的梁峁坡或梁峁顶上;③土壤、植被、坡向均对苔藓结皮的发育有显着影响。同黄土地相比,沙地苔藓结皮的覆盖度高、呈连片分布。乔、灌植被下的生物结皮发育优于草本群落,植被盖度对苔藓结皮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拐点约在覆盖度30%处)。总体上,阴坡生物结皮的覆盖度、厚度均高于阳坡。(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李宏伟[10](2013)在《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特征及土质可蚀性K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数量大规模增加,其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体成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造成的水土流失强度高、范围广、危害大,严重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和自然环境,给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威胁。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工程堆积体是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准确、快速测算其水土流失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社会需求。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模拟降雨条件下黄土区工程堆积体的水蚀特征和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值,对比分析了产流、产沙及水动力学特征及其差异性,将试验测定K值与USLE诺谟图法和EPIC法计算K值相比较,对现有USLE诺谟图法和EPIC法计算可蚀性K值的公式进行修订。为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主要结论有:(1)径流流速、径流率随产流时间的变化呈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入渗率、径流含沙量、土壤剥蚀率随降雨时间的变化呈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相同石砾含量条件下,径流流速与降雨强度呈二次函数相关,入渗率、径流率与降雨强度呈线性相关,径流含沙量、土壤剥蚀率与降雨强度呈幂函数相关。产沙与径流之间存在滞后性,石砾物质能够抑制坡面水沙之间的滞后性。(2)试验范围内雷诺数主要集中在50~500之间,佛罗德数在0.40~1.15之间,径流剪切力在4~20之间,雷诺数、佛罗德数、径流剪切力随降雨历时的变化呈先快速增大后稳定的趋势,水流阻力系数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石砾含量、降雨强度相同时,雷诺数、佛罗德数、水流阻力系数与降雨强度均呈幂函数相关,径流剪切力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相关。产沙量与雷诺数、佛罗德数之间呈指数函数相关,产沙量与径流剪切力和水流阻力系数呈幂函数相关。(3)通过试验方法计算得出纯土体、石砾含量10%、20%、30%土石体的可蚀性K值分别为0.041、0.0385、0.0360、0.0242t hm~2h/hm~2MJ mm,随着石砾含量的增多土质可蚀性K值呈减小的趋势。土壤可蚀性K值与石砾含量呈线性相关。(4)USLE诺谟图计算公式修正系数为nom为1.89,EPIC计算公式修正系数为EPIC为1.76。(5)影响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值的因素有土质前期含水量和土质容重。土质可蚀性K值随其前期含水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随其土质容重的增加呈负幂函数减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水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水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的湿润地区、亚湿润和季节性干旱地区,针对以上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提取的研究仍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季节性干旱的生态脆弱地区,境内水蚀荒漠化情况严重,因此针对云贵高原的大尺度水蚀荒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分级专题信息,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相关的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社会数据,分析水蚀荒漠化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因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Landsat数据和GEODEM数据,综合考虑影响水蚀荒漠化发育的各个因素,构建植被覆盖度、劣地覆盖度、坡度、沟谷密度四个指标,采用决策树方法进行了该区域水蚀荒漠化分级遥感制图,并与叁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和使用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四个指标的方法的精度最高,其总体精度达90.61%,Kappa系数达0.8685;(2)采用四个指标决策树提取了1989-2016年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分级(重度、中度、轻度和无水蚀荒漠化)专题图。对近叁十年云贵高原地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进行时空分析,形成以下结论:云贵高原的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可以分为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成因各不相同;1989-2016年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总体呈扩张趋势,但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水蚀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3年,云南省各地州的水蚀荒漠化覆盖比例明显上升,在滇中地区尤为明显;(3)近叁十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在时间尺度上,综合分析所有9个驱动因子,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受气候因子的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面积、耕地面积和裸土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和人口数量的影响。在空间尺度上,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计算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相关性得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加入的空间要素,克服了传统统计模型条件假设的缺陷,拟合效果明显提高。共线检测所筛选出来的叁个主要影响因子是气候因子的年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覆盖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这叁个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地理加权回归回归系数正负区间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1,1]之间,并呈正态分布。叁个影响因子中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因子绝对值最大的是降水,其次是GDP,再次是植被面积,说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且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植被面积和GDP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主要呈负相关关系,降水与水蚀荒漠化主要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黔中地区、黔西南地区、滇西地区,植被面积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滇桂黔片区,GDP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地区、滇桂黔片区;(4)综上所述,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提取方法,使用指标体系配合决策树方法,使用四个指标提取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优于使用叁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的方法,且优于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角度分析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证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蚀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智广,任志勇,李子轩.基于侵蚀因子显性变化的区域水蚀动态监管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9

[2].黄雅君.近30年(1989-2016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驱动因子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8

[3].刘崴,魏天兴,朱清科.水蚀风蚀交错区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4].黄鹏飞,王文龙,江忠善,李宏伟.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坡度因子研究[J].泥沙研究.2015

[5].赵海滨.黄土坡面水蚀因子对坡面侵蚀量的影响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6].王胜,樊军,王建国,易彩琼,高宇.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

[7].张丽萍,张芳芳,王文艳,王小云.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养分特征的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4

[8].邓利强.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特征及测算模型坡长因子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

[9].卜崇峰,张朋,叶菁,孟杰.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苔藓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自然资源学报.2014

[10].李宏伟.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特征及土质可蚀性K因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标签:;  ;  ;  ;  

水蚀因子论文-李智广,任志勇,李子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