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铰外移论文-李会蕊,王燕

塑性铰外移论文-李会蕊,王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铰外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称腋板加强节点,腋板轴力,塑性铰外移,设计方法

塑性铰外移论文文献综述

李会蕊,王燕[1](2015)在《钢框架对称腋板加强节点塑性铰外移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美国AISC设计指南中提出的非对称腋板加强型节点的计算模型和方法,由对称腋板加强型节点双链杆简化计算模型,推导求得对称腋板加强节点的塑性铰外移计算式。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对称腋板加强型节点和普通节点进行分析,验证算式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对称腋板的设置降低了梁端上下翼缘焊缝处的应力,有效地将塑性铰移出。但梁端对接焊缝中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梁翼缘轴线处应力值有所增加,但总体应力水平较普通节点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5年08期)

陈廷国,赵广军[2](2014)在《钢框架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钢结构框架节点的延性和抗震性能的设计中,多种不同削弱形式的梁均能够实现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塑性铰外移的目的。为此,重点从结构的受力方面,采用增量变刚度法对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进行相关研究。对削弱型节点连接类型及传统型的节点连接类型进行相关的结构受力机理的推导研究,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不同框架结构模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及所对应的极限荷载。综合比较得出:采取一定的削弱方式能够改变构件的极限弯矩,进而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采取合理的削弱形式能够保证在结构极限荷载降低不明显的情况下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4年12期)

赵广军[3](2014)在《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高层及大型建筑的逐步发展,钢结构以其轻质高强的特点而备受青睐。但是,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钢结构的节点连接是最薄弱环节,钢材还没来得及发挥自己轻质高强的特点,结构已经发生了破坏。为此需要加强钢结构连接的强度,提高节点的延性性能。针对此问题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学者提了多种延性节点类型,但是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延性节点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就需要从延性提高的角度即塑性铰外移的本质出发进行相关剖析给出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论文开篇总结归纳了延性性能的相关定义与评价指标,进而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相应截面类型延性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论述了结构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的相关概念及评价指标,确立了本文对于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机理研究的评价目标及方法。本文选用了腹板开孔式削弱型节点类型,用增量变刚度法对传统型钢框架结构模型和削弱型钢框架结构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对比两种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和相应的破坏形式中塑性铰的位置,并给出了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真正原因。根据理论推导结果,设计相关的试验方案,用实验验证理论推导的准确性。同时通过试验研究延性节点的相关性能,同样根据试验结果揭示了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也给出了延性节点类型的框架结构与传统型框架结构性能的区别。并且在试验方案设计中开展了关于框架结构试验中平面外失稳装置的相关研究,成功解决了结构平面外失稳问题。最后,本文通过试验和有限元结果对比来保证有限元计算的准确性,再用有限元计算手段研究削弱型节点钢框架结构模型与传统型钢框架结构模型的相关延性性能、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等。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类型设计和推广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杨雪,曲激婷[4](2013)在《考虑塑性铰外移的消能减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拟力法基本理论,建立了考虑塑性铰外移的消能减震结构计算模型,即把塑性铰的可能位置由构件端点移至距离两端一定长度处.通过数值算例对比分析了塑性铰外移前后结构动力时程响应的变化,验证了考虑塑性铰外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传统拟力法相比,保留了其存储空间小和计算速度快的特点,也使模型更具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张艳霞,孙文龙,李瑞,赵微[5](2013)在《钢框架梁柱新型塑性铰外移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钢结构梁柱新型塑性铰外移节点—钢框架梁端加强-翼缘单盖板削弱型梁柱节点,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足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新型型节点均能够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有效地保护梁端焊缝,节点的极限塑性转角大于0.03rad,延性系数大于4。同时对这两种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较为接近。研究表明,此两种节点具有一定的耗能能力和较好的延性性能,在遭遇中等地震后,梁翼缘并未屈曲,只有梁翼缘拼接板变形较大,可对其进行更换,有利于震后的修复和加固。(本文来源于《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3-08-10)

黄秋秋[6](2013)在《塑性铰外移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梁柱连接处的塑性铰外移到梁上,可以有效地保护节点,避免其发生脆性破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能够实现塑性铰外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梁端削弱或者梁端加强。基于这一理念,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塑性铰外移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内隔板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一番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建模方法,模拟相关节点试验,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以校验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参考相关规范,设计一个普通内隔板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应用校验好的建模方法建立节点模型,并分别对其梁端施加竖向反对称的单调和往复位移荷载,分析节点在两种荷载条件下的力学性能。(2)对设计好的普通内隔板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分别进行梁端翼缘削弱、翼缘直接扩大和翼缘侧板加强处理,得到叁种塑性铰外移型节点。采用同样的建模方法,对叁种塑性铰外移型节点进行相同条件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其力学性能。最后根据模拟结果,讨论并给出叁种节点合理的塑性铰外移设计尺寸建议,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3)针对楼板的组合效应对塑性铰外移型钢管混凝土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设计合理的楼板,与前文所述的普通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装配成组合梁节点。采用与前述相同的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对该组合梁节点施加单调位移荷载,比较其加载结果与钢梁节点的异同。继而对该组合梁节点进行相同的塑性铰外移设计,研究改造后的组合梁节点单调位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杨雪[7](2013)在《基于拟力法的耗能减震结构塑性铰外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消能减震结构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着,该技术在新建工程和震损建筑减震、加固中的应用形式和范围越趋广泛,而耗能减震结构在大震作用下通常会表现出非线性。在众多非线性结构求解方法中,拟力法以变位移代替变刚度,是求解结构动力非线性的有效方法,具有简洁、准确和运算速度快的特点。目前,拟力法在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中,通常假设塑性铰发生在梁的端部,这不利于材料的延性利用,且有些情况与震害表现不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一章中提出,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宜将塑性铰自梁端外移。因此,研究塑性铰外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单层单跨结构杆系模型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梁、柱构件的塑性铰外移,对附加粘滞阻尼装置的钢框架结构进行地震时程响应分析。根据考虑塑性铰外移的构件单元模型,详细推导了其刚度矩阵的形成。依据拟力法的基本原理,以结构位移为变量,将刚度矩阵进行划分,运用静态缩聚原理,将由于考虑塑性铰外移而增加的部分自由度及转动自由度缩聚掉,改进了拟力法基本方程,由此建立了耗能减震结构的塑性铰外移拟力法力学模型。对考虑塑性铰外移与否两种工况的耗能减震结构进行地震时程相应分析,结合状态空间函数进行求解,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塑性铰外移,对单层单跨结构层间位移影响不大,但使加速度幅值和耗能装置恢复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出可供工程参考的初步结论。(2)基于拟力法基本原理,建立了考虑塑性铰外移的耗能减震结构能量方程。通过数值分析,获得了结构在不同地震激励下,各能量形式的发展变化及能量分布,并对各个塑性铰可能位置进行了详细的塑性耗能分析。考虑塑性铰外移后,影响了各项能量在结构耗能中所占的比例。(3)以多层多跨钢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梁端塑性铰外移,改变底层柱截面及塑性铰外移长度参数,对附加粘滞阻尼支撑的耗能减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响应和能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比分析了考虑塑性铰外移与否,结构各层响应的变化和塑性铰的分布以及变化趋势,获取了位移、加速度、控制力、塑性铰转角及能量的时程曲线,粘滞耗能支撑滞回曲线和结构能量分布。数值分析表明,塑性铰外移对结构各层响应、耗能装置恢复力与耗能、结构塑性铰分布与塑性耗能分布均有影响。通过已建立的耗能减震结构塑性铰外移拟力法力学模型,在细化塑性铰可能位置并考虑塑性铰外移的前提下,为拟力法力学模型的完善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陈穗先,蔡健,杨春,苏国维[8](2008)在《钢框架梁-柱节点的塑性铰外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梁-柱刚性连接节点的震害的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若干用于迫使塑性铰离开柱面的节点形式。介绍了一种新型整体式加腋节点,该节点通过增加梁端截面有效高度,提高加腋区内抗弯承载能力,改变加腋长度及坡度,使得塑性铰出现在腋区以外,节点构造简洁,节点焊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节点整体的设计抗弯能力大,具有良好的塑性转动能力,为钢结构梁-柱的节点设计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国外建材科技》期刊2008年03期)

李忠献,张雪松,丁阳[9](2007)在《梁端塑性铰外移的型钢混凝土节点的抗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两个足尺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梁端塑性铰外移的型钢混凝土节点的抗震性能.试件按“强节点”原则进行设计,对节点核心区附近梁端工字形型钢的上、下翼缘采取狗骨式削弱,并适当增加梁端根部到型钢翼缘最大削弱部位的纵向钢筋的配筋量.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节点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在5.27以上,均符合抗震设计的延性要求;在最大荷载时,两个试件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均超过0.30,耗能能力强.理论分析表明:在型钢混凝土节点中采用塑性铰外移的构造措施,不仅能够降低节点核心区所受的剪力以及梁柱连接焊缝的应力,而且能够增强节点试件在塑性铰区的转动能力和抗剪性能,从而提高节点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王燕[10](2006)在《钢框架塑性铰外移新型延性节点的研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柱节点连接对钢框架抗震性能有显着影响.介绍了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钢框架新型延性节点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说明了塑性铰外移RBS连接设计的必要性和基本形式;介绍了美国联邦突发事件管理局对RBS连接钢框架的设计方法,并阐述了对其改进的方法;提出了目前钢框架塑性铰外移新型延性节点研究尚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塑性铰外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钢结构框架节点的延性和抗震性能的设计中,多种不同削弱形式的梁均能够实现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塑性铰外移的目的。为此,重点从结构的受力方面,采用增量变刚度法对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进行相关研究。对削弱型节点连接类型及传统型的节点连接类型进行相关的结构受力机理的推导研究,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不同框架结构模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及所对应的极限荷载。综合比较得出:采取一定的削弱方式能够改变构件的极限弯矩,进而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采取合理的削弱形式能够保证在结构极限荷载降低不明显的情况下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铰外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会蕊,王燕.钢框架对称腋板加强节点塑性铰外移设计方法研究[J].钢结构.2015

[2].陈廷国,赵广军.钢框架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研究[J].钢结构.2014

[3].赵广军.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塑性铰外移的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4].杨雪,曲激婷.考虑塑性铰外移的消能减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张艳霞,孙文龙,李瑞,赵微.钢框架梁柱新型塑性铰外移节点抗震性能研究[C].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3

[6].黄秋秋.塑性铰外移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7].杨雪.基于拟力法的耗能减震结构塑性铰外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8].陈穗先,蔡健,杨春,苏国维.钢框架梁-柱节点的塑性铰外移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8

[9].李忠献,张雪松,丁阳.梁端塑性铰外移的型钢混凝土节点的抗震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王燕.钢框架塑性铰外移新型延性节点的研究与进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

标签:;  ;  ;  ;  

塑性铰外移论文-李会蕊,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