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种群论文-王碧雪,张海亭,朱国平

冬季种群论文-王碧雪,张海亭,朱国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季种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极磷虾,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乔治亚岛,种群结构

冬季种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碧雪,张海亭,朱国平[1](2018)在《2017年冬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大西洋扇区,尤其是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东北水域蕴含着大量的南极磷虾资源,但该海域磷虾种群结构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为了解该海域冬季南极磷虾的种群结构,本文利用2017年5-8月由渔业调查随机收集的样本,对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东北水域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冬季各月南极磷虾性比差异不大,均为雌性占比稍高于雄性;而各月性成熟度存在显着差异,5月末雌性磷虾基本上为未成体,极少数为成体;雄性磷虾未成体少于成体。6月雌性均为未成体;雄性未成体和成体占比分别为22.41%和13.79%。7月雌性磷虾多为未成体(占比为53.06%);雄性未成体明显多于成体(占比分别为36.73%和8.16%)。8月雌、雄磷虾均为未成体。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雄性个体比例显着高于南乔治亚岛,而南乔治亚岛未成熟雌体(2BF)的比例显着高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朴敏娟[2](2018)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鼬科动物种群数量及冬季生境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冬季,采用样线法针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对鼬科动物(Mustelidae species)种群数量及冬季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5条样线,样线总长度为225km,记录24h内鼬科动物通过样线留下的足迹链数目来计算出鼬科动物种群密度,进而估算出保护区内鼬科动物的数量。记录了40个鼬科动物利用样方和42个对照样方。在每个样方内测定了坡向、倒木、隐蔽级、裸岩、海拔、灌丛盖度、坡度、坡位、人为干扰距离、郁闭度、林型、雪深和树胸径共计13类生态因子~([1])。分析方法和结果如下:(1)鼬科动物种群数量调查FMP公式(Formozov-Malyshev-Pereleshin Formula)分析表明~([2-3]):调查显示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中,紫貂(Martes zibellina)的平均密度仅0.279±0.009只/k m~2,保护区中紫貂数量为1072只;黄喉貂(Manes flavigula)的平均密度为14.508±0.016只/km~2,保护区中黄喉貂数量为6483只;黄鼬(Mustelasibiri-ca)的平均密度为91.39±3.899只/km~2,黄鼬数量为38003只。(2)鼬科动物生境选择调查a)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所测定的13类生态因子呈非正态分布。因此利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对鼬科动物数量型栖息地因子选择的差异性比较进行分析。b)Mann-Whitey U检验分析表明:可以发现利用样方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坡度和郁闭度为显着差异,灌丛盖度为极显着差异。冬季鼬科动物更偏爱较小坡度,较高郁闭度和灌丛盖度的生境,但是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中的隐蔽级、树胸径、雪深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为差异不显着。c)Bailey’s置信区间法表明:鼬科动物喜欢处于阳坡或半阴半阳坡、中坡位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对倒木表现出明显选择性,避开选择上坡位、阴坡位和阔叶林生境。d)主成分分析法表明:前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64.9%,即前4个因子解释原始13个变量的64.859%的变异,仅丢失了35.141%的信息,能够很好的说明鼬科动物冬季生境选择特征。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30.9%,第一公因子为林型、海拔、雪深、人为干扰;第二公因子为树胸径、隐蔽级;第叁公因子为坡度;第四公因子为裸岩及灌丛盖度。(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顾佳音[3](2017)在《中国东北虎种群现状、冬季猎物选择及运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及所在研究团队于2012年-2017年,在黑龙江、吉林2个省,涵盖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总共137 085km2的研究区域内,综合运用野生动物生态调查研究技术、生态建模方法、种群生态学、运动生态学和食性分析等技术,开展中国东北虎种群现状及其冬季栖息地利用的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中国东北虎种群数量分布及跨境情况2012年1月到2017年8月,采用自动相机监测技术、粪便DNA检测技术和信息网络监测技术获得的东北虎出现信息进行个体识别和分析发现,根据影像和DNA检测结果,中国境内累计监测到至少38只个体,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在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累计至少拍摄到35只东北虎,其中34只(除CT22)和俄罗斯Primorskii Krai南部地区小种群为一个种群,其中很多个体跨境频繁,由于种群数量增加有向我国境内西部扩散的明显趋势,但是雌虎扩散距离短;完达山种群数量下降明显,现只能证明至少还有2只雄虎在此分布,自动相机数据证明了,雄虎CT22从完达山扩散到了张广才岭;在黑龙江抚远的中俄边界区域至今仍有东北虎出现,并获得了1只东北虎的影像。2、冬季猎物对东北虎栖息地分布的驱动2014-2017年的叁个冬季,在研究区域内的15个地方进行了共计281条样线的有蹄类样线调查,结合2012-2017年414次冬季东北虎出现信息,利用Maxent的方法建立东北虎及其猎物(野猪和狍)的空间分布预测模型,获得如下结果:1)研究区域内,梅花鹿只分布在老爷岭中俄边境区域;马鹿在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零星分布,种群数量少;狍和野猪广布,分别预测出24861.44km2和17216.32km2的适宜栖息地,铁路和居民点等人为干扰因素是影响狍和野猪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预测出冬季东北虎的适宜栖息地10058.24km2,老爷岭区域有较大连片分布,张广才岭南和完达山东区域也有一定量空间分布,完达山西适宜栖息地极少,同时发现野猪(贡献率10.2%)、狍(贡献率22.5%)和农田(贡献率18.1%)是影响其分布最主要的因素。人为干扰因子和潜在猎物分布是东北虎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3、东北虎冬季猎物选择收集2012-2016年间在珲春冬季采集到的东北虎粪便35份,通过毛形态学和DNA检测的方法确定猎物物种11种,生物量贡献前四位猎物为野猪(36.63%)、牛(21.79%)、狍(11.45%)、梅花鹿(9.28%)。再结合2015年粪便分布区冬季有蹄类样线调查获得的各种有蹄类的出现频次,计算Jacobs指数后发现东北虎对野猪有强烈偏爱(+0.849),强烈回避捕食狍(-0.693)。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放牧等大量的人为干扰破坏了植被,导致猎物数量减少,进而使得珲春地区东北虎的猎物选择相和俄罗斯Primorskii Krai南部地区产生了差异。4、微生境尺度冬季东北虎运动特征2012-2015年,采用两种方法量化23条东北虎足迹链的弯曲度,运用广义可加模型建立东北虎运动特征与环境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微生境尺度上,东北虎的运动,主要受猎物(野猪的出现概率)的驱动,以及受人为干扰(村庄居民点)和地形变化(海拔、坡度、坡向、到二级公路的距离、雪深)的影响;应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每条足迹链分析单元的方法比该区域所有足迹链采用统一的分析单元,能更细致地刻画东北虎的运动特征。(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9-01)

吕连宽,李晔[4](2016)在《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完善保护区内动物分布种类与种群数据。[方法]2012年12月末至2013年1月,应用大样方法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有蹄类动物3种,隶属于1目2科。其中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sibiricus)属于国家I级保护动物,驼鹿(Alces alces)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狍(Capreolus pygargus)属于国家"叁有"动物。保护区内分布的驼鹿种群数量为242(93~504)只;狍的种群数量为485(167~759)只。由于原麝仅在1个样方内出现,所以无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合理评估。[结论]研究结果为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叶文娟[5](2016)在《我省冬季水鸟种群数量同比增加近一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叶文娟) 近日,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水鸟同步调查统一安排部署,我省冬季迁徙水鸟同步调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展开,共记录到水鸟28种、种群数量约13500只,比去年同期调查结果增加了近1倍。其中,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别是绿头鸭约3400只,大天鹅(本文来源于《青海日报》期刊2016-02-02)

宋晓英[6](2016)在《青海冬季水鸟种群数量远超去年同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首次全省范围冬季迁徙水鸟同步调查近日结束。此次调查共记录到水鸟28种、种群数量约1.35万只,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近1倍。 此次调查工作由青海省林业厅协调组织管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负责全省水鸟同步调查的鸟类识别、数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6-01-19)

贾小东,王娇,肖小兰,杨丽红,唐中海[7](2015)在《绵阳市冬季麻雀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期间,对绵阳市麻雀种群数量与空间分布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内麻雀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锐减,目前种群数量有了一定的恢复,绵阳市冬季基本上形成河边、杂草地麻雀种群数量稀少,居民区数量较大,其他区域广布的的格局。不同生境条件的差异对麻雀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人类随活动干扰对其也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艾萨江·图合提,艾斯卡尔·买买提,马合木提·哈力克,易新辉,周璨林[8](2013)在《新疆哈密山区天山马鹿种群数量和冬季生境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新疆哈密山区,采用截线抽样法和遥感技术,对野生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现状和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栖息地共布设了28条样线,样线总长度达60.1 km。其中,16条样线上发现马鹿共233头,调查区域平均种群密度(2.83±1.01)头/km2,种群数量(1 684.56±379.71)头,与199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所上升。雌雄性比为2.241,幼体和亚成体总数多于成体和老体总数,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根据野外考察GPS数据并解译天山马鹿分布生境2006秋季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将生境要素分为山地针叶林、草甸、灌木丛、农田和戈壁5种类型,其中,草甸与山地针叶林为天山马鹿冬季适宜生境。(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窦红亮[9](2013)在《东北地区驼鹿种群冬季营养地理梯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纬度梯度的变化,本研究在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驼鹿分布区选取漠河、双河、汗马、南翁河和沾河5个研究地点。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冬季,共布设了50条长约3km的样线,调查了2m×2m的样方4345个,跟踪驼鹿足迹链91条,并采集205份粪便样本及驼鹿可采食的植物样本,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驼鹿种群的营养地理梯度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纬度梯度地区的冬季的驼鹿食物组成,结果表明杨属(Populus spp.)、柳属(Salix spp.)、榛属(Corylus spp.)、桦属(Betula spp.)是驼鹿在冬季的主要食物,而椴属(Tilia spp)、越桔属(Semen spp.)、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spp.)、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赤杨属(Alnus spp.)、云杉属(Picea spp.)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等构成了食物组成的次要部分。杨属在低纬度的沾河所占食物的比例最大,榛属和柳榛在高纬度的漠河比例最高,桦属在中纬度的南瓮河的取食比例最高,其他次要食物的组成部份也显示出纬度梯度的分布动态变化;2、应用野外啃食调查法和粪便显微分析法测定了驼鹿的食物组成比例,计算了Schoener's (?)旨数,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的主要食物比例(柳属、桦属)及样方内该食物组成的比例(食物丰富度)及标准变异系数(CV)分别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在测定食物组成比例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栖息地内的食物丰富度的变化会影响驼鹿的食物组成比例。2、柳的食物组成比例与纬度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驼鹿对柳的取食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地理梯度变化。3、统计了5个地区栖息地内的可食用枝条的食物丰富度,测定了粪便样本中皮质醇和氮的含量,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驼鹿的食物丰富度与粪便中的氮含量分别与纬度之间显着负相关,表明随栖息地纬度梯度变化,食物资源的变化可能影响驼鹿的食物质量;4、研究发现粪便中皮质醇的含量与氮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表明食物质量的下降会导致驼鹿皮质醇释放量的增加,当冬季食物资源匮乏时,食物质量会下降导致其增加皮质醇的释放量克服营养压力的增大,且这种营养压力的大小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地理梯度的变化;5、研究发现驼鹿在高纬度的漠河地区面临的营养压力最大,而在相对低纬度的沾河地区营养压力最小,栖息地的营养状况并没有显着影响分布在南部的边缘种群。(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孟根同,张明海,周绍春[10](2013)在《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容纳量及最适种群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数量不断增长,人猪冲突加剧,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管理压力。为确定野猪种群的实际数量,同时评估该保护区的野猪的容纳量水平,以便为保护区管理局针对野猪的管理提供相关指导意见。2009-2010年冬季,在保护区采用样带调查、雪地足迹链跟踪和观察食痕的方法,并结合已有野猪生态研究确定野猪食性。野猪主要食物种类包括:木贼(Equisetum hiemale)、红松(Pinus koraiensis)果实松籽、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果实核桃、蒙古栎(Quecusmongolica)果实橡子、稠李(Padus racemosa)、榛子(Corylus heterophlla)、苔草(Carex spp.)、辽东楤木(Araliaelata)。研究期间共布设长3—5km、单侧宽度50m、总长134 km的样带30条。调查中,每隔200 m布设10 m×10 m的大样方,并在每个大样方中央及四角布设1 m×1 m的小样方,共布设大样方350个,小样方1 750个。通过样方调查,统计野猪栖息生境当年可食植物枝条及其食物种类,然后计算其食物的总供给量,再结合食物营养成分,通过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能量转换,按照每克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能量转换系数为16.74kJ、每克粗脂肪的能量转换系数为37.66 kJ,确定野外生境食物总能量供给。结合野猪冬季日营养需求,以能量为基础估算保护区野猪的营养容纳量。在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通过足迹链判断个体方法为:单一清晰足迹链确定为一个体所留,30m内多条足迹穿越同一样带被认为是一个野猪群所留,调查中根据个体分开时的足迹链数确定野猪个体数,同时将粪便、卧迹、啃食痕迹作为个体判断的辅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凤凰山保护区内能够提供的总能量为7.375×107MJ,冬季平均每头野猪生存所需能量为(14 677.698±409.92)MJ,野猪营养容纳量为(1 006±28)头,种群密度为(3.79±0.11)头/km2。此外,调查中发现30余个野猪套及2头野猪被猎杀现场,反应出当地的人猪冲突较为严重。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野猪套数量及野猪被猎杀概率,对野猪种群数量引入20%的死亡风险系数。最终确定凤凰山野猪种群的最适数量在(603±17)头左右,最适密度为(2.27±0.06)头/km2。通过样带法调查得出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实际野猪种群数量为(596±155)头,密度(2.24±0.58)头/km2,已趋近营养容纳量。因此,野猪并未过量,不能采取狩猎等降低种群数量的措施,同时保护区也应对野猪种群进行持续监控,防止野猪种群过度繁殖以至成灾。(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冬季种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冬季,采用样线法针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对鼬科动物(Mustelidae species)种群数量及冬季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5条样线,样线总长度为225km,记录24h内鼬科动物通过样线留下的足迹链数目来计算出鼬科动物种群密度,进而估算出保护区内鼬科动物的数量。记录了40个鼬科动物利用样方和42个对照样方。在每个样方内测定了坡向、倒木、隐蔽级、裸岩、海拔、灌丛盖度、坡度、坡位、人为干扰距离、郁闭度、林型、雪深和树胸径共计13类生态因子~([1])。分析方法和结果如下:(1)鼬科动物种群数量调查FMP公式(Formozov-Malyshev-Pereleshin Formula)分析表明~([2-3]):调查显示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中,紫貂(Martes zibellina)的平均密度仅0.279±0.009只/k m~2,保护区中紫貂数量为1072只;黄喉貂(Manes flavigula)的平均密度为14.508±0.016只/km~2,保护区中黄喉貂数量为6483只;黄鼬(Mustelasibiri-ca)的平均密度为91.39±3.899只/km~2,黄鼬数量为38003只。(2)鼬科动物生境选择调查a)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所测定的13类生态因子呈非正态分布。因此利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对鼬科动物数量型栖息地因子选择的差异性比较进行分析。b)Mann-Whitey U检验分析表明:可以发现利用样方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坡度和郁闭度为显着差异,灌丛盖度为极显着差异。冬季鼬科动物更偏爱较小坡度,较高郁闭度和灌丛盖度的生境,但是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中的隐蔽级、树胸径、雪深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为差异不显着。c)Bailey’s置信区间法表明:鼬科动物喜欢处于阳坡或半阴半阳坡、中坡位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对倒木表现出明显选择性,避开选择上坡位、阴坡位和阔叶林生境。d)主成分分析法表明:前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64.9%,即前4个因子解释原始13个变量的64.859%的变异,仅丢失了35.141%的信息,能够很好的说明鼬科动物冬季生境选择特征。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30.9%,第一公因子为林型、海拔、雪深、人为干扰;第二公因子为树胸径、隐蔽级;第叁公因子为坡度;第四公因子为裸岩及灌丛盖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季种群论文参考文献

[1].王碧雪,张海亭,朱国平.2017年冬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比较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朴敏娟.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鼬科动物种群数量及冬季生境选择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3].顾佳音.中国东北虎种群现状、冬季猎物选择及运动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吕连宽,李晔.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6

[5].叶文娟.我省冬季水鸟种群数量同比增加近一倍[N].青海日报.2016

[6].宋晓英.青海冬季水鸟种群数量远超去年同期[N].中国绿色时报.2016

[7].贾小东,王娇,肖小兰,杨丽红,唐中海.绵阳市冬季麻雀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15

[8].艾萨江·图合提,艾斯卡尔·买买提,马合木提·哈力克,易新辉,周璨林.新疆哈密山区天山马鹿种群数量和冬季生境选择[J].动物学杂志.2013

[9].窦红亮.东北地区驼鹿种群冬季营养地理梯度变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3

[10].孟根同,张明海,周绍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容纳量及最适种群密度[J].生态学报.2013

标签:;  ;  ;  ;  

冬季种群论文-王碧雪,张海亭,朱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