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

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

吴童栾奕(指导老师)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

【摘要】共情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中,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领域得以发展,共情理论在我国发展较晚。本文简述了共情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共情发展现状。我国研究者应在研究共情理论的同时,应吸收国外与共情相关的先进理念,并积极应用到我国各个相关领域。

【关键词】共情;美学;心理学

EdwardTitchener在1909年提出共情理论后,该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掀起了热浪,至今仍有研究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中之重。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设身处情境的了解他人想法,理解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

1共情

1.1共情概念共情最初在美学中是指当人们自身置身于事物内部时,仿佛事物是有生命的并有感知、情感和意识。然而,共情在非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并没有掩盖其心理学的本质属性。Tichener首先用“Empathy”取代了“Einfuhlung”,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自我融入其他事物和使客体人性化的过程。Egan认为共情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直觉、知道和评价。它被定义为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涉及到对各方关注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始终理解、反馈并给予各方,让各方充分了解自己,并按照这一了解行事。人本主义理论家罗杰斯论述了共情,并将共情推广到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核心地位,学者也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共情。

1.2共情内涵从共情理论出现至今,研究者们对共情内涵的理解难以统一。共情的内涵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是研究的关键。第一种观点:认为共情的主要内涵是情绪共情,有效地分享他人的情感,即便包含认知成分,但共情主要强调的是情绪状态和过程,强调分担抑郁[1]。第二种观点:从认知角度探讨共情理论是研究者Kohler认为共情是自身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与对方的情感共享[2]。第三种观点:认为共情包含认知与情感的双成分理论。Feshback认为共情包含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是分辨对方情绪的能力和采择对方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情感反应的能力,各成分相互作用[3]。第四种观点:认为共情是多种成分相互作用构成的理论,仅仅是认知和情感是不够的。

2国内外共情发展现状

2.1国外共情发展现状在国外,共情最先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Michelle等人发现,在卵巢癌患者中,共情与其身体体征和心理压力有关[4]。护理人员的高共情能力可以减轻晚期卵巢癌患者的心理负担、压力以及身体不适。研究还表明,临床工作人员在评估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体征时,要重视对社会共情支持的评估。Hollinger-Samson利用BLRI问卷和老年人抑郁量表调查了华盛顿特区62名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测量抑郁和共鸣、交流和感受集体的共情关系[5]。研究发现显著差异在抑郁症的老年人是否感受集体成员的共情,与共鸣或交流并无差异。共情也与积极的快乐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关[6]。

2.2国内共情发展现状近10年的过程中,我国对共情理论的研究主要在心理学领域。有研究显示,在心理咨询中,共情理论是最关键因素[7],更是心灵的交汇;在医学实践中,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极为密切,心理健康奠基了优良的人格特质[8],心理状态能够影响共情[4,5]。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将共情运用到临床护理和医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安秀琴等编制了杰弗逊临床医务人员共情量表[9]。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0,分半信度系数为0.771,重测信度为0.659。王巧红等利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国内外共情理论的发展,认为我国护士的公顷测量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认知共情、情绪共情、意志共情和行为共情,据此编制了护士共情能力量表,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6,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771,重测信度为0.837[10,11]。然而,该量表在国内的使用规模较小。

共情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EdwardTitchener在1909年提出共情理论后,该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掀起了热浪,至今仍有研究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共情内容方面,研究共情概念、内涵、结构、测量以及特点;共情适用领域方面,研究共情在心理学界的运用,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共情适用人群方面,研究共情对教师、医护人员等多与人相处类型人群;与共情相关的社会现象方面,研究医患关系、人际关系、亲社会及利他行为等等。目前我国关于共情领域相关性研究很少,主要是医学领域、教育领域,并没有关于共情训练实证性研究。对此,研究者应在研究共情理论的同时,吸收国外与共情相关的先进理念,并积极应用到我国各个相关领域。

参考文献:

[1]MorseJM,BottorffJL,AndersonG,etal.Beyondempathy:Ex-pandingexpressionsofcaring[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1992,17:809-821.

[2]DavisMH.Empathy-asocialpsychologicalapproach[M].Boulder:WestviewPress,1996:21.

[3]FeshbackND.Parentalempathyandchildadjustment/maladjustment.Empathyanditsdevelopment[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271-290.

[4]MichelleML.Physicalsymptomandpsychologicaldistressinpatientswithovariancancer:Apilotstudy[J].OncologyNursingForum,2008,35(5):808.

[5]Hollinger-Samson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ffempathyanddepressionintheinstitutionalizedaged[J].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1995,15(4):198.

[6]DanielG,KristineR,ManfredD.Empathyacrosstheadultlifespanlongitudinalandexperiencesamplingfindings[J].Emotion,2008,8(6):753-765.

[7]王燕,白雪苹,张世平.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巧[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3):85-87.

[8]常宇秋,岑国桢.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2):219-223.

[9]安秀琴,杨辉,徐建萍.杰斐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8A):2063-2064.

[10]王巧红.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J].护理研究,2009,23(5C):1402-1403.

[11]杨辉,邱玉芳,宋丽萍.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1C):3072-3074.

标签:;  ;  ;  

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