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评分法论文-陈晨,姜红

危险因素评分法论文-陈晨,姜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危险因素评分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先兆早产,预测,干预

危险因素评分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姜红[1](2019)在《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对先兆早产的临床预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对先兆早产的临床预测意义。方法研究自2018年1月~2018年11月,选定本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0例产检孕妇,进行Creasy高危因素评分,对于先兆流产患者进行保胎治疗,随访统计妊娠结局,同时探究不同评分对于先兆早产结局的临床意义。结果 Creasy评分在1-4分、5-8分、9-12分的先兆流产率显着低于未先兆流产的,Creasy评分在13-16分、>16分的先兆流产率显着高于未先兆流产的,P<0.05(具统计学差异)。先兆流产组在28-29+6周、30-31+6周、32-33+6周、34-36+6周的改良Creasy评分显着高于未先兆流产组的评分,P<0.05(具统计学差异)。改良Creasy评分<12分的保胎成功率显着高于改良Creasy评分,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 Creasy高危因素评分大于等于12分,则可对先兆流产进行有效预测。(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王欣月[2](2019)在《基于临床及超声图像的危险因素评分法对乳腺癌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及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的危险因素评分法建立的乳腺癌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寻找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及临床参数积分临界值。优化BI-RADS分级,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或手术。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期间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92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其中经乳腺组织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821例。采用(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2013第5版BI-RADS诊断标准对图像进行标准化描述,包括部位(左乳、右乳)、位置(象限)、形态(规则形、不规则形)、方位(平行于表面皮肤、不平行于表面皮肤)、边缘形态(模糊、成角、分叶、毛刺征)、边界(清晰、不清晰)、强回声晕、回声、内部回声模式(均匀、不均匀)、周围组织改变(Cooper韧带受累、皮肤增厚、回缩、水肿)、后方回声(增强、衰减、侧方声影)、是否有肿块内钙化(微钙化、粗大钙化)、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结合血流Adler半定量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周边、内部、周边及内部)、流速及阻力指数。采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对不同的变量进行编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为因变量,所有其他因素作为自变量,包括一般资料、危险因素、临床体征及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等。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分析各超声图像及临床参数良恶性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将821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纳入训练组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逐步前进法(Forward LR法),寻找临床危险参数及超声恶性征象,以P<0.05作为筛选危险因素的检验水准。应用10倍的回归系数β为其赋分,以乳腺肿瘤常规超声图像的恶性征象建立基础模型RS1。通过增加一项或多项参数构建新的模型RS2、RS3、RS4,并通过与基础模型RS1比较评估新模型的预测能力及准确性。以每位研究对象所得总分作为检验变量,患者的病理结局作为状态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同时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Youden指数最大时取得截断值,分析参数积分临界值及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并用验证组分别进行外部检验,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进行评估,Kappa值最大为最佳模型。结果1基于不同参数分别建立危险因素评分模型RS:(1)超声参数建立基础模型RS1;(2)超声参数结合年龄建立模型RS2;(3)综合超声参数、年龄、临床体征建立模型RS3;(4)联合超声参数、年龄、危险因素及临床体征建立模型RS4。2四组评分模型与病理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综合超声图像、触诊活动度及年龄建立危险因素评分模型RS3的Kappa值最高(Kappa=0.799)为最佳模型,其积分临界值为50.8分,曲线下面积0.962。RS3外部验证结果曲线下面积0.900、准确度90.1%、灵敏度89.1%、特异度90.9%、阳性预测值88.3%、阴性预测值91.5%、阳性似然比9.791、阴性似然比0.120。3 RS3与BI-RADS分级诊断结果比较显示RS3的预测乳腺癌准确度(90.1%)明显高于BI-RADS分级(75.1%),进一步与BI-RADS分级详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超声诊断中判定为BI-RA DS3-5级的肿瘤,RS3对其预测也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符合率分别为94.8%、88.8%、75.9%、98.1%、100%,在主观影响较大的BI-RADS4级肿瘤中也有较高的符合率(4a级88.8%、4b级75.9%、4c级98.1%)。结论1综合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年龄及临床体征建立的危险因素评分RS3诊断效能最好,为预测乳腺癌最佳模型。2模型RS3的危险征象及危险因素预测乳腺癌恶性风险依次为年龄56~岁、触诊活动度差、Cooper韧带受累、高回声晕、年龄51~岁、年龄46~岁、微钙化、边界不光整、触诊活动度可,其分值依次为31.9、30.4、25.8、25.7、23.4、19.9、18.8、16.9、15.2,判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临界值50.8。其中触诊活动度差、年龄56~岁较超声恶性征象在预测乳腺肿瘤恶性风险方面贡献更大。3综合流行病学资料、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体征建立的乳腺癌危险因素评分模型不仅可以更好地识别BI-RADS评分为4a或疑为恶性程度较低的以良性病变为主的患者群体,弥补BI-RADS的低特异性,而且有助于优化BI-RADS分级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图3幅;表22个;参108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王欣月,张树华[3](2019)在《乳腺实性结节超声声像图危险因素评分法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发布白皮书,将甲状腺结节根据超声表现量化评分,并进行风险分层,而乳腺结节在国内外至今尚未有明确的量化评分标准。通过危险因素评分法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的常规超声图文资料,评估乳腺实性结节的恶性风险,降低术前诊断难度。方法分析2016-01-01-2018-04-30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经乳腺组织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的406例女性患者的乳腺超声图文资料,以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诊断标准对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超声图像纳入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筛选乳腺癌的超声危险征象,根据危险征象的回归系数β值确定不同超声征象积分,以累计积分的大小评估乳腺实性结节的恶性可能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常规超声征象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的筛选,最后纳入二元Logistic方程进入危险因素评分体系的超声危险征象有方位不平行(β=0.926、OR=2.525,P=0.048)、病灶边界不清(β=1.992、OR=7.331,P<0.001)、内部回声不均匀(β=1.426、OR=4.160,P=0.016)、高回声晕(β=3.627、OR=26.235,P<0.001)、微小钙化(β=1.455、OR=4.285,P=0.033)、穿支或粗大扭曲血管(β=2.262、OR=9.601,P=0.020)、内部或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β=2.205、OR=9.301,P=0.020)、纵横比>0.80(β=1.710、OR=5.526,P=0.001)及年龄等,年龄分层后分析统计量分别为>45~50岁组(β=1.848、OR=6.346,P=0.001),>50~55岁组(β=2.181、OR=8.857,P=0.004),>55岁组(β=2.824、OR=16.836,P<0.001),该评分体系评估乳腺实性结节恶性风险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9%(389/406)、96.2%(178/185)、95.5%(211/221);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369/406)、94.0%(174/185)、88.1%(195/221)。结论应用危险因素评分法以超声恶性危险征象累计积分的方法评估乳腺实性结节恶性风险,可以降低术前诊断难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更高的客观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STAM,H,MAARSINGH,O,R,HEYMANS,M,W,本刊编辑部[4](2018)在《老年晕眩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开发及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慢性眩晕可对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因此,识别老年慢性眩晕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具有重大意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在全科诊所应用,可以识别老年慢性眩晕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模型,并验证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继而研究出一种简单易行的不良预后风险评分系统。方法数据来源于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一项在经全科医生诊治的203例65岁或以上的慢性眩晕患者中进行。这些患者经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患有重度眩晕障碍(DHI≥30分);另一项研究在经全科医生诊治的415例65岁或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眩晕患者中进行。前一项研究用于开发能识别老年慢性眩晕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模型,而后一项研究则旨在验证此模型的预测效果。患者参加试验6个月后,经DHI评估出现重度眩晕障碍(DHI≥30分)被认定为具有不良预后。结果开发队列具有不良预后的比例为73.9%,而验证队列为43.6%。最终版模型发现,DHI分数、年龄、心律失常史和抬头与老年慢性眩晕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当此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时,其表现出良好的标定度和区分度。在验证效果时,当此模型的AUC为0.78时,其表现出稳定的识别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能力。通过将每个回归系数除以最小回归系数,将模型预测转换为预后风险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预后风险评分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预后风险评分的截断值可以在临床确定最佳截断值时作为参考使用。结论本研究开发的预后风险评分系统由4个因素构成,操作简单易行,有助于全科医生识别老年慢性眩晕患者的不良预后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31期)

赵勇,康晓征,郑徽[5](2018)在《主动脉夹层(AD)危险因素评分表快速识别AD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分析主动脉夹层(AD)危险因素评分表快速识别AD。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8年确诊的AD病例73例资料,将其分为急诊AD组(32例)和门诊AD组(41例),分析两组就诊特点、确诊方法、漏诊误诊原因、预后。结果:门诊AD组、急诊AD组疼痛特点、发病年龄差异显着(P<0.05);两组AD和高血压相关,无差异性。结论: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评分表中5项指标,作为帮助筛查AD有临床指导意义;其中"D-二聚体升高"在样本中特异性不突出,"肢体脉搏不对称"在样本中无广泛性。(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11期)

王斌,冯慧芬,黄平,申远方,赵敬[6](2018)在《危险因素评分模型在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方面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个用于评估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评分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新乡市某医院收治的1 386例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包括普通组876例,重症组510例。将原始数据分割为970例训练样本和416例检验样本。选用SPSS 25.0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对训练样本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最终筛选出的变量用于构建危险因素评分模型。最后使用检验样本的数据进行验证,通过诊断性ROC曲线比较回归方程模型和危险评分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最终构建的危险评分模型,包括了居住地农村、发热时间>3天、体温>39℃、白细胞>12×109/L和EV71阳性共5个评分项目,危险分级包括:低度危险(0-2分),中度危险(3-4分)和重度危险(5-7分),其重症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分别为低危27.01%,中危52.14%,重危95.35%。危险评分模型与回归方程模型诊断效能相近,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和0.751。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的危险评分模型相比于传统回归方程模型更具有简便实用性,为后续研究制定更高级别的临床评分量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孙立琴,张小红,王雷,邵军[7](2017)在《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评分表在急诊分诊快速筛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评分表,确立主动脉夹层疑似病人,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方法]应用筛查用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评分表对2015年1月—12月我院急救门诊接诊且主诉为急性胸背部疼痛的203例病人进行分诊筛查,评分≥4分者为主动脉夹层疑似病人,经过主动脉增强CT检查确诊病人50例(确诊组),其中评分最低5分,最高14分,主要集中在5分~12分,占94.0%,排除主动脉夹层病人1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分布及危险因素评分结果。[结果]两组典型的撕裂样胸背痛、两侧血压及脉搏不对称(双上肢收缩压≥20mmHg或双下肢收缩压≥10mmHg)、血压升高、D-二聚体升高这些危险因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的主动脉夹层病人评分≥5分。[结论]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评分≥5分可作为主动脉夹层急诊分诊筛查的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7年28期)

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8](2017)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血栓弹力图。将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TEG-MAADP)>47mm定义为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利用患者临床常用指标筛选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05的临床指标纳入血小板高反应性危险评分模型,依据比值比(OR)赋予相应分值。结果 547例患者中230例(42.05%)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TEG-MAADP值高于非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56.16±6.57)mm vs(26.43±13.88)mm,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75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是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OR值权重赋予高龄(>75岁)3分,女性和合并糖尿病各赋2分,分值范围0~7分。依据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0~2分组、3~5分组和6~7分组,结果显示3组间血小板反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分组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低于3~5分和6~7分组[(37.79±18.45)mm vs(50.04±15.91)mm vs(56.50±15.78)mm;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得分>2分能有效预测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 0.579~0.675,P<0.001)。结论临床风险评分能帮助快速识别可能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从而指导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张雪,李秋宇,安瑶,刘利,李禄全[9](2017)在《构建预测影响先天性食管闭锁预后危险因素评分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预测食管闭锁(congenital esophageal atresia,CEA)新生儿院内病死的量化评分系统。方法:比较2004年3月至2016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诊的198例CEA患儿相关指标,分析导致CEA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量化赋值。结果:CEA病死率为18.1%(n=36)。单因素分析发现病死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吻合口漏、长距型CEA、呼吸衰竭、手术后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及休克患病率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吻合口漏(OR=10.75,95%CI=3.113~37.128)、呼吸衰竭(OR=4.104,95%CI=2.292~7.355)、手术后败血症(OR=3.564,95%CI=1.516~8.375)、低出生体质量(OR=8.379,95%CI=3.357~20.917)与高病死率有关(P<0.05)。依据各危险变量赋值构建的受试者工作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界点分数为2,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61、0.827、0.525、0.964。低危险(0~1分)、中危险(2~4分)、高危险组(≥5分)病死率分别为3.6%、49.1%、1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98,P=0.000)。结论:吻合口漏、呼吸衰竭、手术后败血症、低出生体质量与CEA预后不良有关,在总分为8分的本系统中,得分越高预后越差。(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张红梅,郑建萍[10](2016)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评分及预见性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参考相关文献,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在992例肝硬化患者中,根据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396例为出血高危患者,均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共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4例,出血率为2.42%(24/992),低于之前的9.21%(76/825)。(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教育》期刊2016年09期)

危险因素评分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及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的危险因素评分法建立的乳腺癌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寻找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及临床参数积分临界值。优化BI-RADS分级,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或手术。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期间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92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其中经乳腺组织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821例。采用(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2013第5版BI-RADS诊断标准对图像进行标准化描述,包括部位(左乳、右乳)、位置(象限)、形态(规则形、不规则形)、方位(平行于表面皮肤、不平行于表面皮肤)、边缘形态(模糊、成角、分叶、毛刺征)、边界(清晰、不清晰)、强回声晕、回声、内部回声模式(均匀、不均匀)、周围组织改变(Cooper韧带受累、皮肤增厚、回缩、水肿)、后方回声(增强、衰减、侧方声影)、是否有肿块内钙化(微钙化、粗大钙化)、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结合血流Adler半定量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周边、内部、周边及内部)、流速及阻力指数。采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对不同的变量进行编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为因变量,所有其他因素作为自变量,包括一般资料、危险因素、临床体征及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等。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分析各超声图像及临床参数良恶性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将821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纳入训练组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逐步前进法(Forward LR法),寻找临床危险参数及超声恶性征象,以P<0.05作为筛选危险因素的检验水准。应用10倍的回归系数β为其赋分,以乳腺肿瘤常规超声图像的恶性征象建立基础模型RS1。通过增加一项或多项参数构建新的模型RS2、RS3、RS4,并通过与基础模型RS1比较评估新模型的预测能力及准确性。以每位研究对象所得总分作为检验变量,患者的病理结局作为状态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同时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Youden指数最大时取得截断值,分析参数积分临界值及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并用验证组分别进行外部检验,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进行评估,Kappa值最大为最佳模型。结果1基于不同参数分别建立危险因素评分模型RS:(1)超声参数建立基础模型RS1;(2)超声参数结合年龄建立模型RS2;(3)综合超声参数、年龄、临床体征建立模型RS3;(4)联合超声参数、年龄、危险因素及临床体征建立模型RS4。2四组评分模型与病理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综合超声图像、触诊活动度及年龄建立危险因素评分模型RS3的Kappa值最高(Kappa=0.799)为最佳模型,其积分临界值为50.8分,曲线下面积0.962。RS3外部验证结果曲线下面积0.900、准确度90.1%、灵敏度89.1%、特异度90.9%、阳性预测值88.3%、阴性预测值91.5%、阳性似然比9.791、阴性似然比0.120。3 RS3与BI-RADS分级诊断结果比较显示RS3的预测乳腺癌准确度(90.1%)明显高于BI-RADS分级(75.1%),进一步与BI-RADS分级详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超声诊断中判定为BI-RA DS3-5级的肿瘤,RS3对其预测也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符合率分别为94.8%、88.8%、75.9%、98.1%、100%,在主观影响较大的BI-RADS4级肿瘤中也有较高的符合率(4a级88.8%、4b级75.9%、4c级98.1%)。结论1综合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年龄及临床体征建立的危险因素评分RS3诊断效能最好,为预测乳腺癌最佳模型。2模型RS3的危险征象及危险因素预测乳腺癌恶性风险依次为年龄56~岁、触诊活动度差、Cooper韧带受累、高回声晕、年龄51~岁、年龄46~岁、微钙化、边界不光整、触诊活动度可,其分值依次为31.9、30.4、25.8、25.7、23.4、19.9、18.8、16.9、15.2,判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临界值50.8。其中触诊活动度差、年龄56~岁较超声恶性征象在预测乳腺肿瘤恶性风险方面贡献更大。3综合流行病学资料、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体征建立的乳腺癌危险因素评分模型不仅可以更好地识别BI-RADS评分为4a或疑为恶性程度较低的以良性病变为主的患者群体,弥补BI-RADS的低特异性,而且有助于优化BI-RADS分级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图3幅;表22个;参108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危险因素评分法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晨,姜红.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对先兆早产的临床预测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王欣月.基于临床及超声图像的危险因素评分法对乳腺癌的预测[D].华北理工大学.2019

[3].王欣月,张树华.乳腺实性结节超声声像图危险因素评分法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4].STAM,H,MAARSINGH,O,R,HEYMANS,M,W,本刊编辑部.老年晕眩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开发及其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

[5].赵勇,康晓征,郑徽.主动脉夹层(AD)危险因素评分表快速识别AD的回顾性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6].王斌,冯慧芬,黄平,申远方,赵敬.危险因素评分模型在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方面的初步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8

[7].孙立琴,张小红,王雷,邵军.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评分表在急诊分诊快速筛查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

[8].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构建[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

[9].张雪,李秋宇,安瑶,刘利,李禄全.构建预测影响先天性食管闭锁预后危险因素评分系统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

[10].张红梅,郑建萍.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评分及预见性护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6

标签:;  ;  ;  ;  

危险因素评分法论文-陈晨,姜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