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形态论文-刘鑫,苏红艳,徐相香,张冬芹

大学校园形态论文-刘鑫,苏红艳,徐相香,张冬芹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校园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园文化,意识形态,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

大学校园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苏红艳,徐相香,张冬芹[1](2019)在《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影响的实证分析——以U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校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U大学为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调研,获取数据,主要将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建立统计模型,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几大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建议,为校园文化建设略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5期)

罗春秋,朱云生,代俊,李仁莉[2](2019)在《基于意识形态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大学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扎根的土壤。校园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深度融合的长效、动态育人过程。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意识形态与校园文化缺乏深度融合和系统规划,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功能、内容层次与载体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资源,延伸意识形态环境功能和教育载体,打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闭环。(本文来源于《攀枝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牛胜男,李孟海,宁荍[3](2019)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伴随着百余年前"西学东渐"的浪潮,近代教会大学的建设从校园形态与建筑样式等多个方面推进着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进程。甚至直至今日还影响着当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该文从教会大学的校园功能组织与空间结构两个角度,对比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过程,分析了教会大学空间结构中的叁种布局形式,分类例证其中的典型分区形式与结构形式,探寻教会大学多重功能的组成由来与分区形式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肖迪,杨立新[4](2019)在《基于空间句法的校园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空间句法对沈阳农业大学空间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农业大学的历史演变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块状聚集式发展期、单轴线发展时期和十字轴线发展时期。目前沈阳农业大学处于十字轴线发展时期。3个时期由点、线、逐渐演化成面状结构,并达到稳定状态,以上分析结果以期为校园扩建后规划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使校园空间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03期)

张祚,卢新海,罗翔,周敏,陈昆仑[5](2018)在《互联网经济下城市社区快递投送点空间形态与空间联系——基于大学校园的实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经济繁荣背景下,网络购物和快递行业快速发展,改变了大众消费行为特征,甚至重塑了消费过程中的人—空间关系,推动了城市社区景观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以武汉市一所兼具综合社区功能的大学校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数据采集与调研,从不同空间尺度与维度分析了校内快递投送点空间分布与空间形态、快递收件人所在地与快递来源地空间网络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校园内快递投送点在夹缝空间中快速"生长";2)网购与快递投送改变了校园内及其周边的人—空间关系;3)网购过程弱化了中间环节与距离因素,也影响了个体对于传统实体空间关系的认识。最后,提出建议:无论校园还是社区都亟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科学空间规划与管理控制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应重视互联网经济下地理—赛博空间逻辑关系的改变,加强商业空间规划布局的更新、功能升级以及对赛博空间的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蔡宁[6](2018)在《基于历史地图解读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物质空间形态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下称华工)校园办学历史悠久源长。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即华工的前身。自国立广东大学创办至今,校园物质空间形态经过了数代变迁。本文通过对在华工档案馆及以往文献资料中查询得到的历史地图的解读,串联起华工校园物质空间形态的变迁历史:校园早期规划确立"钟"型布局;根据校园"山峦迭翠、池沼荡漾"的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校园;发展过程确定了校园南北中轴线及东西向轴线;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建设密度不断加大,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拓展。本文创新性地通过历史地图的读图发现,拟为华工校园规划建设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丰富岭南近代规划与建筑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谢相益[7](2017)在《大学校园形态的分析方法的探索——中心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的发展和大学校园的形态演变总是与国家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密切相关。而校园形态的中心构成是校园形态中最有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大学快速发展的现代,大量的新校园在建设、老校园在改造更新,校园规模趋于巨型化,都涉及到与校园的中心的构成相关的建设问题。文章通过阐述中心的构成的概念,总结出一套具体的分析方法,为今后的校园规划建设和校园形态分析提供一个思考角度。(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7年27期)

王芝琴,杨雨晴[8](2017)在《以校园有氧运动为主的干预对大学新生身体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大学校园现有的设施,通过有氧运动综合干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身体形态的指标,分析造成大学新生体重迅速增长的原因,并探讨一种适合大学生以校园有氧运动为主,有益而无害身体健康的控制体重迅速增长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7年27期)

王杰瑞,姜长征[9](2017)在《大学校园之“根”与“叶”——日本叁所高校历史积淀与校园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大学历史积淀比作"根",将大学校园形态比作"叶",二者分别是一所大学的根本与形象,都是必不可少同时也相辅相成。校园历史积淀支撑整个大学的脉络,是建设校园和构成校园形态的理论依据。校园形态是大学的基本形象,其形成过程也在不断更新补充校园历史积淀。本文主要针对日本叁所典型的历史名校,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以社会、城市和建筑因素为线索,以校园形态为现象,探索日本大学校园形态与历史积淀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林娇艳[10](2017)在《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齐鲁大学校园作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其校园形态受到了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和西方近代大学校园的双重影响,其校园形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亦反映了在中、西思想碰撞交融背景下的建筑文化。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的研究,对建设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和促进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较高的现实的意义。本文梳理了中、西方大学从起源到近代发展的过程中校园形态的演变,分析了中、西方大学办学背景与校园形态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中、西方大学办学的理念和校园形态与原齐鲁大学的亲缘关系和继承关系;归纳整理了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的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详细地从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空间序列、轴线关系和道路与景观所构成的几何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文章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以中西交汇的视角解读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对校园形态进行了静态的考量,而没有研究其动态的演变态势,因此,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精髓还值得深入挖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30)

大学校园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大学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扎根的土壤。校园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深度融合的长效、动态育人过程。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意识形态与校园文化缺乏深度融合和系统规划,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功能、内容层次与载体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资源,延伸意识形态环境功能和教育载体,打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闭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校园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刘鑫,苏红艳,徐相香,张冬芹.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影响的实证分析——以U大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2].罗春秋,朱云生,代俊,李仁莉.基于意识形态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

[3].牛胜男,李孟海,宁荍.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J].华中建筑.2019

[4].肖迪,杨立新.基于空间句法的校园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19

[5].张祚,卢新海,罗翔,周敏,陈昆仑.互联网经济下城市社区快递投送点空间形态与空间联系——基于大学校园的实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8

[6].蔡宁.基于历史地图解读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物质空间形态变迁研究[J].中外建筑.2018

[7].谢相益.大学校园形态的分析方法的探索——中心构成[J].住宅与房地产.2017

[8].王芝琴,杨雨晴.以校园有氧运动为主的干预对大学新生身体形态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7

[9].王杰瑞,姜长征.大学校园之“根”与“叶”——日本叁所高校历史积淀与校园形态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10].林娇艳.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7

标签:;  ;  ;  ;  

大学校园形态论文-刘鑫,苏红艳,徐相香,张冬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