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生命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宗白华,生命,生态,气韵生动
中国生命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蔡洞峰[1](2019)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宗白华对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新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宗白华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历律哲学"为基础,借鉴以叔本华、柏格森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创立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突出强调中国艺术是生命与生态的互融共生,呈现出生命的境界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藉此揭橥了中国传统艺术形态中极具现代特色的生态和生命美学。(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9年04期)
姚旭辉[2](2019)在《缘物游心 笔墨化境——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与美学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与美学品格特征分析入手,首先对"气韵与风骨,文心与真趣"的文人画写意精神进行梳理,进而阐发"缘物游心,笔墨化境"对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清远之境,圆融化境"的文人画美学追求的梳理,阐述文人画写意精神对中国美学品格形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文人画"缘物游心,笔墨化境"的文化立场对中国文人画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建构的启迪作用。(本文来源于《书画世界》期刊2019年03期)
陈保学,王美杰,胡昌领[3](2019)在《中国武术生命美学历程及其新时代使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置身于审美系统中,研究中国武术与生命活动意义之间的互渗关系,是指导中国武术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研究命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新时代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站在生命美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成长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中国武术生命美学的新时代使命。研究认为:基于生命美学,生物生命愿望催生了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社会生命愿望强化了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而精神生命愿望拓展了中国武术的艺术追求。新时代中国武术生命美学的使命: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生物生命的健康向往,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精神生命的艺术向往,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社会生命的不朽向往。(本文来源于《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潘启明[4](2018)在《生命美学的中国语境——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生命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它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对于生命奥秘的追求。《山海经》等上古神话告诉我们,中国的神,就是生命的化身;《易经》提示的是,世界的底蕴是生命。《周易参同契》则从大易、黄老、炉火叁个方面探索生命的奥秘;《黄帝内经》更复归生命,抓住灵验的机枢,经过辨证,把疾病治愈于未病。总之,中国文化始终从生命出发,与中国的生命美学的对于"生命"的追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8期)
余开亮[5](2018)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叁,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8期)
范藻[6](2018)在《提取生命美学的“中国样本”——有感于潘知常教授新修订的《中国美学精神》(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生命美学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建构?潘知常教授新修订的《中国美学精神》对中国生命美学的建构贡献了诸多富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思想,那就是从本体视界的转换、价值取向的选择、心理定位的开掘、感性选择的确立的层面上,启示生命美学的研究应该以"无神的信仰""无神的宗教"背景下的对于美学的终极关怀的追思作为美学的根本追求。(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5期)
万雯雯[7](2018)在《中医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根源于对“生命”的关注与重视,其内部结构也依照“生命”思维方式构建,呈现出特有的生命气质,可以被看作一部宏大的生命学问。而中医与中国美学统一于中国文化“人活着”的生命学问。身心合一的完整的生命“人”是中医与中国美学的共同落脚点。只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大宇宙中,中医与中国美学的“色脉合参”才能还原出彼此的生命真象,彰显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但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备受误读。中医与中国美学的发展囿于西方式学科划分,在西方思维和现代话语的解读下扭曲了生命本貌。因此,本文力图将对中医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的比较与联结放置在中国生命文化大背景下,以中国文化生长的生命线索,串联起被西方式学科划分肢解破碎的生命肌体,在还原中医与中国美学生命原貌的同时,努力呈现中国文化合于生命节律的气质精神。而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命气质,不仅应从其形成的缘由、呈现的特点、价值意义来入手,更应该以其特有的生命思维方式来进行。所以本文尝试利用中国古代文论的“象喻”模式,取象中医“人身小宇宙”拟构中国美学的“文心小宇宙”,并尝试结合生命宇宙观的大背景,既可帮助理解中国美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又有益于还原中国文化的生命气质。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第一部分,通过还原中国文化的生命气质,联结中医与中国美学的生命关联,构建比较框架。第二部分,从“文心小宇宙”取象“人身小宇宙”的方式讨论中国古典艺术中呈现的生命之美,通过中医生命宇宙讨论中国美学以“人”为“生命的形式”评论艺术作品的重要问题,涉及中国美学重要范畴,如“形神”“风骨”“脉势”等。第叁部分,从“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连通方式讨论“文心”的感动及平复,涉及美感与艺术创作动机问题。主要借助中医生命理论讨论中国美学中的“风”和“味”范畴;第四部分,从中医“色脉合参”的诊断方法比对中国美学以“神遇”“心听”式的审美方式,从“脉象”讨论中国美学的“境”,从“心”的修养的不同途径展示中国美学的生命境界。(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0)
范藻[8](2018)在《提取生命美学的“中国样本”——有感于潘知常教授新修订的《中国美学精神》(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生命美学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建构?潘知常教授新修订的《中国美学精神》对中国生命美学的建构贡献了诸多富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思想,那就是从本体视界的转换、价值取向的选择、心理定位的开掘、感性选择的确立的层面上,启示生命美学的研究应该以"无神的信仰""无神的宗教"背景下的对于美学的终极关怀的追思作为美学的根本追求。(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4期)
李天道[9](2018)在《中国美学之生命美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美学"重生""乐生",呈现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美学精神。"生",意指生命、生存。就语义学看,"重生""乐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则为衍生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生""生生","人"之生存,生生相续,乃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德"。"大德"就是"生"。由此,中国美学要求诗歌审美创作"陶写性灵""发抒性灵""真有性灵",因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独具特色。"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抒发。就某种意义看,所谓"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3期)
余璐[10](2017)在《流转的自然与生命:中国传统闺秀文学中的阴性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创作在古代文学中所占比例极低,同时也极少受到文学批评的关注。而以闺秀文学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创作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与美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传统文人的审美视野所笼罩,其独特的阴性审美特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和了解。在传统闺秀文学中,当女性作为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时,更为关注身为女性的个人化体验,对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流转较之男性文人表现出相当的敏感。不论是空间还是色彩的选择,都呈现出一种流动细腻的自然生命之美,而这种美学特性也在当下一些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有所体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9期)
中国生命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与美学品格特征分析入手,首先对"气韵与风骨,文心与真趣"的文人画写意精神进行梳理,进而阐发"缘物游心,笔墨化境"对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清远之境,圆融化境"的文人画美学追求的梳理,阐述文人画写意精神对中国美学品格形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文人画"缘物游心,笔墨化境"的文化立场对中国文人画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建构的启迪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生命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蔡洞峰.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宗白华对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新阐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
[2].姚旭辉.缘物游心笔墨化境——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与美学品格[J].书画世界.2019
[3].陈保学,王美杰,胡昌领.中国武术生命美学历程及其新时代使命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
[4].潘启明.生命美学的中国语境——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生命美学[J].美与时代(下).2018
[5].余开亮.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J].美与时代(下).2018
[6].范藻.提取生命美学的“中国样本”——有感于潘知常教授新修订的《中国美学精神》(二)[J].美与时代(下).2018
[7].万雯雯.中医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18
[8].范藻.提取生命美学的“中国样本”——有感于潘知常教授新修订的《中国美学精神》(一)[J].美与时代(下).2018
[9].李天道.中国美学之生命美学精神[J].美与时代(下).2018
[10].余璐.流转的自然与生命:中国传统闺秀文学中的阴性美学[J].北方文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