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地区论文-屈长良

黄河源头地区论文-屈长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河源头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温,变化特征,趋势,玛多地区

黄河源头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屈长良[1](2019)在《1959—2018年黄河源头玛多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9—2018年玛多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的气温资料,分析黄河源头玛多地区近60a来的年均、季节和月均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头玛多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以1986年为界,在1986年之前呈波动下降趋势,之后则波动上升。季节变化以冬季平均气温增加最明显,其次是秋季,春、夏季节则表现较弱的增加趋势。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达7.9℃,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16.1℃。80年代至今,多数月份的平均气温都高于多年平均值,近30a来增温趋势明显。(本文来源于《青海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何小武,刘金青[2](2018)在《1961—2016年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1961—2016年黄河源头玛多气象站日照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得出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对未来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结果表明,近56年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以26.0 h/10年的速率增加,且变化趋势显着,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在四季变化均呈增多趋势,春季增幅最大,秋季增幅最小;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的月变化呈"叁峰叁谷"型分布,4月日照时数最多,2月日照时数最少;运用R/S法对日照时数月、季、年序列进行变化趋势的持续性分析,各月的持续性强度不同,四季中冬季的持续性强度为"很强",春季、夏季、秋季则为"较强";年际序列持续性强度表现"很强",说明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的上升趋势在未来仍将继续保持。(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安世远,夏连琪,景淑媛[3](2015)在《保护好生态是最大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安世远 通讯员夏连琪 景淑媛西宁报道 青海省长郝鹏近日在玛多、曲麻莱黄河源头地区调研时强调,保护好生态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美丽青海的主要任务,要勇挑重任,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地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抓好生态工程,深(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5-06-04)

罗藏[4](2015)在《勇挑重任 主动作为 全力保护好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罗藏) 5月27日至29日,省长郝鹏专程前往玛多、曲麻莱黄河源头地区调研。他强调,保护好生态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美丽青海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勇挑重任,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地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抓好生态工程(本文来源于《青海日报》期刊2015-06-01)

骆晓飞[5](2013)在《黄河源头地区再现千湖美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消息叁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青海叁江源地区生态功能明显恢复,阶段性成效已初步显现。项目实施8年来,叁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恢复,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笔者从青海省叁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本文来源于《黄河报》期刊2013-10-12)

杨一鹏,郭泺,黄琦,李冬冬[6](2013)在《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统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格局的空间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趋势,探讨了导致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斑块密度变化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类型的镶嵌格局在空间和时间上均有变化。占据优势的草地生态系统20年来遭受不同程度破坏,黄河源区的气候呈暖干化趋势,研究区域土地覆盖类型空间结构变化明显;高寒环境和气候演化趋势对土地覆盖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潘好芹,夏海波,张天宇[7](2012)在《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的齿梗孢属真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多样性研究的过程中,从该地区分离、鉴定出 8 种齿梗孢属真菌。其中,中华齿梗孢 Scolecobasidium chinense、青海齿梗孢 S. qinghaiense 为新种,树状齿梗孢 S. dendroides 为中国新记录种。对新种及中国新记录种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和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潘好芹[8](2009)在《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真菌是指以土壤作为活动场所完成全部或部分生活史的真菌,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巨大作用,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环境极其严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海拔,低气温,干旱;二是低植被,生态效能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蕴育了极其脆弱而低转化状态的高寒干旱的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环境蕴育了该地区特殊的土壤真菌物种多样性。本研究是我国土壤暗色丝孢真菌多样性研究的一部分,着重考察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的暗色丝孢真菌及其生态分布特点,了解该地区土壤真菌种类,进一步丰富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知识,为相关研究和真菌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无性态真菌(Anamorphic Fungi)的分类主要以形态特征为根据,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载孢体的类型(如载孢体菌丝状、孢梗束状、瘤座状、分生孢子器状等)、分生孢子的形态(包括单胞孢子、双胞孢子、多隔孢、砖格孢、线形孢、卷旋孢、星状孢)及分生孢子的形成方式与产孢梗(细胞)的延伸方式(如体生式、芽生式等)。本论文以自己分离到的34属暗色丝孢真菌为实材,在传统形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ITS-rDNA序列分析,以丰富对无性态真菌分类信息的认识,探索此类真菌属、种级形态分类标准的分子依据。同时,对本实验室积累菌株较多的矛束霉属、毛束霉属和粘束孢属等叁属真菌的代表性种,进行若干基因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测定,为属的界定及属下种的划分,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标准。笔者等先后于2006-2007两年,从长江、黄河源头地区采集混合土壤样品200份,涉及的生境类型包括:森林、草原、农田、戈壁、沙漠、荒地、湿地、高山草甸等八类。采用稀释平板法、土壤平板法等分离培养,共获得700多个菌株。从中鉴定出暗色丝孢真菌35属,92种。其中,新种17个,新组合1个,中国新纪录种8个。所研究的属、种均作详细形态描述和分布地点、生境引证。对有关属、种级分类地位的变迁、范畴、分类标准等分类问题,主要是相似属、种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简要讨论。一、暗色丝孢真菌物种多样性新种:球孢矛束霉Doratomyces globosae H.Q. Pan & T.Y. Zhang、到达漆斑霉土壤变种Myrothecium advena var. terrum H.Q. Pan & T.Y. Zhang、青海卷旋孢Cirrenalia qinghaiensis H.Q. Pan & T.Y. Zhang、大孢单格孢Monodictys macrosporum H.Q. Pan & T.Y. Zhang、黄河单格孢Monodictys huangheensis H.Q. Pan & T.Y. Zhang、多变粉枝孢Oidiodendron tshawytschae H.Q. Pan & T.Y. Zhang、矮小侧多格孢Pleurophragmium nanus H.Q. Pan & T.Y. Zhang、多变小鼻枝霉Rhinocladiella variabile H.Q. Pan & T.Y. Zhang、中华齿梗孢Scolecobasidium chinensis H.Q. Pan & T.Y. Zhang、光滑齿梗孢Scolecobasidium laevis H.Q. Pan & T.Y. Zhang、长孢齿梗孢Scolecobasidium longisporum H.Q. Pan & T.Y. Zhang、土生帚霉Scopulariopsis humicola H.Q. Pan & T.Y. Zhang、青霉状帚霉Scopulariopsis penicilli H.Q. Pan & T.Y. Zhang、刺突帚霉Scopulariopsis verruculosum H.Q. Pan & T.Y. Zhang、长孢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longisporum H.Q. Pan & T.Y. Zhang、小孢短梗蠕孢Trichocladium microsporium H.Q. Pan & T.Y. Zhang、戈壁维罗纳霉Veronaea gobica H.Q. Pan & T.Y. Zhang、圆孢维罗纳霉Veronaea latispora H.Q. Pan & T.Y. Zhang。未定名种(七个):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头梗霉属Cephaliophora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帚霉属Scopulariopsis sp.1,Scopulariopsis sp.2、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沃德霉属Wardomyces sp.。中国新纪录种(八个):花菱草顶孢Acroconidiella eschscholtziae (Harkn.) M.B. Ellis、棉絮状葡萄孢Botrytis byssoidea Walker、膨梗粘鞭霉Gliomastix inflate (C.H. Dickinson) W. Gams,、树状齿梗孢Scolecobasidium dendroides Pirozynski & Hodges、冬眠帚霉Scopulariopsis hibernica A. Mangan、喜粪维罗纳霉Veronaea coprophila (Subram. & Lodha) M.B. Ellis、异形沃德霉Wardomyces anomalus Brooks & Hansf.、土生沃德霉Wardomyces humicola Hennebert & G.L. Barron。其余为国内已知种。所有研究过的分离物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均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种丰富度、种群优势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迭指数等为衡量指标,对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的暗色丝孢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类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暗色丝孢真菌在不同生态类型中的数量和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不同生态类型中的优势物种(属级)不同,物种多样性与植被密切相关。植被丰富的森林、草原生境中,暗色丝孢真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植被稀疏的戈壁、沙漠。相对于我国土壤暗色丝孢真菌多样性考察研究中对低海拔地区的研究结果,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土壤暗色丝孢真菌物种数量显着较少,蠕形分生孢子真菌等大孢子无性态真菌种类较少,而小孢子物种相对较多。二、分离方法的改进暗色丝孢真菌人工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PDA,PCA,CMA,TWA+W等;培养条件一般为25℃,12h光照/12h黑暗,培养1-3周(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属、种产孢及孢子成熟所需时间的长短而定)。笔者根据土壤样品采集地点的高海拔、低气温特点,适当降低了培养温度,把培养温度调整到18℃,并根据每个样品土壤类型,在培养基中适当加入了原产地土壤浸出液,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离效果。此外,机械损伤、适当的低温刺激等处理,有利于促进暗色丝孢真菌的产孢。叁、基于5.8S rDNA-ITS序列的属级分类检索表分析通过5.8S rDNA-ITS序列分析,用Neighboring-joining方法对论文中涉及的32属构建系统发育树。除若干对相似属,如:矛束霉属与毛束霉属、粘鞭霉属与枝顶孢属、侧多格孢属与维罗纳霉属、顶孢属与弯孢属序列相似性为98%-100%外,其余各属均能在较明确遗传距离处完全分开。说明5.8S rDNA-ITS序列分析对土壤暗色丝孢真菌属级分类很有价值。特别是5.8S rDNA-ITS序列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无性态真菌形态分类中,芽生式产孢这一属级分类标准,而对体生式产孢的特性,则未能明确地反映。全壁芽生式和内壁芽生式在系统发育树中明确划分,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式的沃德霉属、矛束霉属、毛束霉属等聚为一支。同时系统发育树也能够很好的区分内壁芽生瓶梗式和内壁芽生孔生式的真菌。但也存在少数例外,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和内壁芽生的个别属在聚类系统树中序列相似性较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求得合理的解释。四、对矛束霉属Doratomyces、毛束霉属Trichurus、粘束孢属Graphium代表性种,进行5.8S rDNA-ITS序列分析和mt-SSU基因序列分析,用Neighboring-joining方法构建聚类系统树的结果表明,粘鞭霉属Graphium能与其他两供试属明确区分,而矛束霉属Doratomyces和毛束霉属Trichurus供试菌株之间的5.8S rDNA-ITS序列相似性及mt-SSU基因序列相似性均达到97%-100%,两个片段序列在矛束霉属Doratomyces和毛束霉属Trichurus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不仅不能在属级水平上分开,在形态上差异显着的种间也不能进行区分。这一结果支持将矛束霉属和毛束霉属合并的观点。粘鞭霉属各供试菌株之间,通过5.8S rDNA-ITS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可以划分为3个进化支,明确划分出拜迪粘束孢Graphium dubautiae,其他种间的界线不明显。在据mt-SSU基因序列构建的聚类系统树上,Graphium属内8个供试菌株被划分为4个进化支,进化支之间序列相似性仅为63%-94%,而同分支内各菌株之间序列相似性均为100%。分析结果与5.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稍有差异,这可能与5.8S rDNA-ITS序列同mt-SSU基因序列进化速率不一致相关。由于5.8S rDNA-ITS序列和mt-SSU基因序列在叁属内的高度保守性,由其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未能将供试的属、种进行有效区分,预示仅通过这两个基因片段对矛束霉属、毛束霉属和粘束孢属及以下分类单位进行区分是不充分的,需要借助多基因分析手段才能真正明确供试属、种正确的分类地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蓝云龙,巨邦选[9](2009)在《黄河源头地区水沙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河源头地区控制站黄河沿水文站1955~2007年53 a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源头地区的径流及泥沙变化规律,对认识源头地区水沙特点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09年04期)

郭泺,薛达元,杜世宏,曹丽君[10](2009)在《黄河源头地区景观时空变化与廊道效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86年和2006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沿岸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不同尺度景观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区域主要是以草地、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景观,各种草地景观连接度较高。廊道效应在距离黄河10km内作用明显,并具有尺度限制。(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黄河源头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利用1961—2016年黄河源头玛多气象站日照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得出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对未来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结果表明,近56年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以26.0 h/10年的速率增加,且变化趋势显着,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在四季变化均呈增多趋势,春季增幅最大,秋季增幅最小;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的月变化呈"叁峰叁谷"型分布,4月日照时数最多,2月日照时数最少;运用R/S法对日照时数月、季、年序列进行变化趋势的持续性分析,各月的持续性强度不同,四季中冬季的持续性强度为"很强",春季、夏季、秋季则为"较强";年际序列持续性强度表现"很强",说明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的上升趋势在未来仍将继续保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河源头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屈长良.1959—2018年黄河源头玛多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青海气象.2019

[2].何小武,刘金青.1961—2016年黄河源头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

[3].安世远,夏连琪,景淑媛.保护好生态是最大责任[N].中国环境报.2015

[4].罗藏.勇挑重任主动作为全力保护好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N].青海日报.2015

[5].骆晓飞.黄河源头地区再现千湖美景[N].黄河报.2013

[6].杨一鹏,郭泺,黄琦,李冬冬.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J].生态科学.2013

[7].潘好芹,夏海波,张天宇.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的齿梗孢属真菌(英文)[J].菌物学报.2012

[8].潘好芹.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物种多样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9].蓝云龙,巨邦选.黄河源头地区水沙规律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

[10].郭泺,薛达元,杜世宏,曹丽君.黄河源头地区景观时空变化与廊道效应的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

标签:;  ;  ;  ;  

黄河源头地区论文-屈长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