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线圈论文-陈地友,张玉龙,陈金华

相控线圈论文-陈地友,张玉龙,陈金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控线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磁共振成像,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

相控线圈论文文献综述

陈地友,张玉龙,陈金华[1](2018)在《4通道与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在乳腺MRI成像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与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在乳腺MRI成像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在我科完成乳腺MRI扫描的被检者影像资料,其中使用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的27例;使用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的27例。MR影像序列主要包括:Tirm、T1WI、DWI、动态增强、单体数MRS。在Tirm、T1WI、DWI、动态增强图像上选择经乳头平面相同位置乳腺腺体测量其信噪比;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根据Tirm、T1WI、DWI、动态增强、单体数MRS图像质量,对每例检查者图像进行双盲评价:优、良、中、差;同时根据手术或者活检结果,比较两种射频线圈MR图像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经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的Tirm、T1WI、DWI、动态增强影像的平均信噪比分别为13.96±4.02、44.50±24.01、2.34±0.90、25.77±9.20;经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的相应MRI影像的平均信噪比分别为8.28±3.89、175.71±147.28、2.32±0.80、36.77±14.54。T1WI及动态增强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Tirm及DWI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2)经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的MRI影像的优良率(70.37%)高于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4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3)经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的MRI影像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7.50%(14/16),特异性为81.82%(9/11),准确性为85.19%(23/27),经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的MRI影像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4.62%(11/13),特异性为71.43%(10/14),准确性为77.78%(21/27)。结论 1)乳腺MRI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以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作为射频线圈得到的MRI影像能较好的满足临床需求;3)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优于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马鲁[2](2018)在《水冷转子线圈钎焊接头的超声相控阵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冷转子线圈是双水内冷发电机的关键部件,线圈钎焊接头的质量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安全。文章介绍了水冷转子线圈钎焊接头的超声相控阵检测,并制定了评判焊接质量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电机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袁仁博[3](2016)在《开放式MRI系统中相控阵射频接收线圈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式磁共振成像(MRI)系统由于成本低、维护方便,能够提供更大的成像空间,便于接入操作等优点,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对开放式MRI系统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场强的提高,对射频线圈的研究较少。射频线圈作为MRI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对成像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开放式MRI系统中的相控阵射频线圈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首先,提出了一种设计相控阵线圈结构的方法,并用于四通道相控阵膝部射频接收线圈的设计。研究了线圈单元中心产生的射频场与系统主磁场之间的夹角值,以及线圈单元的宽度值,对相控阵线圈整体性能的影响。采用仿真软件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然后根据优化的结果指导原型线圈制作,并进行了水膜和人体膝关节成像实验。水膜实验所得图像的信噪比为78.0,均匀性为78.2%,清晰的人体膝关节图像进一步证明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其次,采用两通道的相控阵线圈代替正交肩部线圈中的表面线圈,对正交肩部线圈的结构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叁通道肩部射频接收线圈。仿真实验和水膜成像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并评估了所设计线圈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叁通道肩部线圈在保证图像均匀性的前提下使信噪比提高了19.8%。(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雪雷,邹贵弘,房震,吴向阳,徐永锋[4](2015)在《磁共振成像相控阵射频线圈电磁去耦合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在磁共振相控阵射频线圈设计时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去耦合技术。一种是将两个相邻线圈进行一定距离的重迭;另一种是将所有的线圈连接到低输入阻抗的前置放大器。文中分别计算了四对不同半径比的线圈互感为零时重迭距离。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了将线圈连接到低输入阻抗的前置放大器,能够将不相邻线圈间的相互影响降低到一个忽略不计的水平。(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5年02期)

潘兆春,陈邑岐,钱海华,何雯玉,陈玉根[5](2010)在《相控振线圈高分辨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肛瘘是肛管直肠瘘的简称,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隶属祖国医学"肛漏"范畴。根据瘘管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的位置关系,肛瘘可分为低位肛瘘和高位肛瘘,高位肛瘘指瘘管管道穿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包括深部),内口位于肛窦部位的肛瘘。高位肛瘘因其术后并发症多、容易导致肛门直肠功能损伤等后遗症,所以不少学者把高位肛瘘称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外科领域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和处理肛瘘的内口及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0-08-01)

张安君,赵喜,王国年,龚志刚,詹松华[6](2010)在《小孔径正交相控阵线圈与临床表面柔性线圈小动物MRI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小孔径小动物实验专用正交相控阵线圈与单通道表面柔性线圈的MRI成像质量。方法:采用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同一扫描参数,测量比较2种线圈在大鼠头颅MRI平扫的信噪比、图像质量及脑波谱成像质量。结果:小孔径正交相控阵线圈采集的大鼠头部脑组织的信噪比明显优于表面柔性线圈采集图像的信噪比,2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小孔径正交相控阵线圈采集的图像质量评分及脑波谱成像优于表面柔性线圈(P<0.01)。结论:小孔径正交相控阵动物实验线圈在大鼠头部MRI检查成像质量优于表面柔性线圈,小孔径动物实验用正交相控阵线圈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张安君,赵喜,王国年,龚志刚,詹松华[7](2009)在《小孔径正交相控阵线圈与临床表面柔性线圈小动物MRI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基础实验研究,尤其是小动物的实验研究在国外开展较为普遍,而国内在进行磁共振动物实验时,大多采用1.5T或3.0T场强的进口商用机型,线圈使用最小尺寸的人体表面线圈或小关节线圈,即所谓的表面柔性线圈。小孔径实验用正交线圈的成像质量方面,国内多有厂家的产品说明,少见相关的独立专门的实验研究报道。本次研究即对单通道表面柔性线圈与四通道小动物实验专用正交相控阵线圈进行成像质量方面、SNR及波谱成像的研究,从临床实验研究的角度,对其MRI的成像质量加以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09-10-30)

韦骏[8](2009)在《联合应用体表相控线圈3D-MRS、常规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及Kappa统计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体表相控线圈3D-MRS、常规MRI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男性前列腺癌疑似患者,最大86岁,最小50岁,平均70±8岁,28例PSA>4ug/L。MRI检查使用Siemens Avanto 1.5T MR成像仪和体表相控阵线圈,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_1WI、T_2WI、FS-T_2WI及3D-MRS检查,采用Spectroscopy软件(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进行波谱数据处理,测定各兴趣区(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的比值。以系统穿刺或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别统计常规MRI、联合应用MRI和3D-MRS诊断前列腺癌的Kappa统计量及评价指标(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并对常规MRI、联合应用MRI和3D-MRS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1)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各项检查,获得有诊断价值的谱线,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常规MRI诊断前列腺癌的Kappa值为0.429,P=0.01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58.3%、73.3%、75.0%、70.0%。联合应用MRI和3D-MRS诊断前列腺癌的Kappa值为0.789,P=0.000,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83.3%、90.0%、89.5%、90.9%,各项评价指标均高于单独使用常MRI。结论:联合应用体表相控线圈3D-MRS、常规MRI诊断前列腺癌是一种较好的磁共振影像诊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直肠内线圈,尤其适合那些不能忍受直肠内线圈或者有直肠内线圈禁忌症的老年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4-01)

邱大胜,徐宁,陈宪,孔祥泉[9](2009)在《直肠壁腔内线圈及相控阵线圈MRI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腔内表面线圈和相控阵线圈MRI对直肠壁组织结构的显示及临床意义。方法:18例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筋膜切除术(TME)患者,术前行高分辨MRI,并在直肠癌切除术后0.5h内对标本行腔内表面线圈MRI,将MRI表现与组织学结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体直肠横断面高分辨MR T2WI:14例显示直肠壁两层结构,分别表现为高信号黏膜及黏膜下层和低信号浆肌层,4例无法分辨直肠壁分层结构。直肠癌术后离体标本腔内表面线圈MR T2WI:15例可以清晰显示直肠壁5层组织学结构:黏膜层呈稍高信号,黏膜肌层呈稍低信号,黏膜下层亦呈稍高信号,固有肌层与黏膜肌层信号相似呈低信号,浆膜呈稍高信号;3例5层结构显示不清。结论:直肠腔内表面线圈T2WI可以区分直肠壁5层结构,优于相控阵线圈,随着线圈制造工艺和技术的提高,腔内表面线圈MRI显示直肠壁组织学结构将会更清晰。(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09年03期)

邱大胜,孔祥泉,冯敢生,陈宪[10](2009)在《腔内线圈及相控阵线圈MRI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腔内线圈MRI和相控阵线圈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直肠癌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2~68岁,平均48岁)。术前行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及术后直肠标本腔内线圈MRI,以手术病理为标准,计算两种线圈对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肿瘤在T2WI上呈稍低信号,直肠上段8例,中下段22例,下段6例。MRI软质相控阵线圈T分期判断总准确率约80.6%(29/36)。其中T2期准确率50%(3/6),高估50%;T3期准确率86.4%(19/22),低估4.5%(1/22),高估9.9%(2/22);T4期准确率87.5%(7/8),低估12.5%(1/8)。直肠腔内线圈T分期判断总准确率约77.8%(28/36)。T2期准确率83.3%(5/6),高估16.7%(1/6);T3期准确率95.4%(21/22),低估4.5%(1/22);T4期准确率25%(2/8),低估75%(6/8)。两种线圈结合总的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91.7%(33/36)。T2期准确率83.3%(5/6),T3期准确率为95.4%(21/22),T4期准确率87.5%(7/8)。结论相控阵线圈T2、T3期肿瘤准确率不及腔内线圈,T4期肿瘤准确率高于腔内线圈,二者结合可以提高T2、T4期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但总的T分期准确率提高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相控线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冷转子线圈是双水内冷发电机的关键部件,线圈钎焊接头的质量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安全。文章介绍了水冷转子线圈钎焊接头的超声相控阵检测,并制定了评判焊接质量的检测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控线圈论文参考文献

[1].陈地友,张玉龙,陈金华.4通道与16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在乳腺MRI成像的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2].马鲁.水冷转子线圈钎焊接头的超声相控阵检测[J].电机技术.2018

[3].袁仁博.开放式MRI系统中相控阵射频接收线圈的研究与设计[D].西北大学.2016

[4].张雪雷,邹贵弘,房震,吴向阳,徐永锋.磁共振成像相控阵射频线圈电磁去耦合方法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5

[5].潘兆春,陈邑岐,钱海华,何雯玉,陈玉根.相控振线圈高分辨MR对高位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C].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2010

[6].张安君,赵喜,王国年,龚志刚,詹松华.小孔径正交相控阵线圈与临床表面柔性线圈小动物MRI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

[7].张安君,赵喜,王国年,龚志刚,詹松华.小孔径正交相控阵线圈与临床表面柔性线圈小动物MRI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C].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2009

[8].韦骏.联合应用体表相控线圈3D-MRS、常规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及Kappa统计量评价[D].兰州大学.2009

[9].邱大胜,徐宁,陈宪,孔祥泉.直肠壁腔内线圈及相控阵线圈MRI的对比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

[10].邱大胜,孔祥泉,冯敢生,陈宪.腔内线圈及相控阵线圈MRI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

标签:;  ;  ;  ;  

相控线圈论文-陈地友,张玉龙,陈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