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偏差行为论文-周雅颂

网络偏差行为论文-周雅颂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偏差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认同,网络偏差行为

网络偏差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周雅颂[1](2019)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认同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以G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学生道德认同问卷、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调查了G大98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期了解新疆大学生当前道德价值观认同情况和网络使用中偏差行为的现状,探讨大学生道德认同和网络偏差行为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情况,探索道德认同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教育手段,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结果表明,G大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认同现有道德规范,表现出较高的道德认同水平和较少的网络偏差行为;道德认同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谢嘉妍,Gianluca,Gini,聂衍刚[2](2019)在《教师不公平知觉对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不公平是基于学生对老师对待他们是否公平的知觉(Santinello, et al., 2011)。问题教师会令学生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尤其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研究表明教师不公平可以预测诸如欺凌行为的偏差行为。本研究旨在检验教师不公平知觉与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235名意大利高中生通过自我报告参与了教师不公平知觉、叁种网络偏差行为(网络欺骗、网络欺凌和网络骚扰)和自我控制的测量。结果表明:(1)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欺凌、网络骚扰正相关(r=0.270**; r=0.209**),和自我控制负相关(r=-.399**);(2)教师不公平知觉与自我控制、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偏差行为及自我控制与网络偏差行为直接效应显着(effect=-.110,95%CI=[-.190,-.045];effect=.046,95%CI=[.001,106];effect=-.285,95%CI=[-.404,-.166]),自我控制在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偏差行为的间接效应显着(effect=.031,95%CI=[.011,.064])。结论:教师不公平知觉影响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其中自我控制中介作用显着。低自我控制的青少年更容易认为教师对待他们不公平,从而表现出更多网络偏差行为。这对于学校教师评估工作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雷阳[3](2019)在《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引导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引发了网络偏差行为问题产生。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有网络过激行为、网络欺骗行为、浏览或传播不良信息行为和网络侵权犯罪行为,该行为的产生既有内在的原因又有外在的原因。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搭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拓宽思政教育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全心理辅助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0期)

富小刚,宋文利,张文婷,李智鹏[4](2019)在《自我控制在体育类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偏差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体育类大学生自我控制在自尊与网络偏差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自尊量表(SES)、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和自我控制量表(SCS)对477名体育类大学生进行施测,运用SPSS22.0和AMO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体育类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控制呈显着正相关(r=0.40,P<0.01),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着负相关(r=-0.16,P<0.01)。体育类大学生自我控制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着负相关(r=-0.33,P<0.001)。在中介模型中,体育类大学生自尊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着,而自我控制的间接效应显着。结论:体育类大学生自我控制在自尊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9.6%。(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楠[5](2019)在《浅析职场网络偏差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办公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让组织从中获益。但是如果员工在职场中利用组织网络处理与工作无关的事务则会导致组织利益受损,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建立良好的组织伦理氛围来帮助组织挽回不必要的损失。(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白雪静[6](2019)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与矫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产生网络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针对此类现象,文章根据社会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以及标签理论提出多种预防与矫治策略,主要包括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健全社会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以及做好网络内容的把关等。(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郭聪宇[7](2019)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是青少年特殊的网络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具有扩散范围广、虚假信息泛滥、危害性强等鲜明的特征。因此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矫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及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这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全面发展、建设健康的网络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13期)

乔少丽[8](2019)在《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无处不在,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电子产品百花齐放,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中职学生,早已经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当代中职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从小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既容易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也会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产生网络偏差行为。教育部办公厅对中等职业学校2019年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保证中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对中职学生出现的网络偏差行为进行研究以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在网络时代更好的健康发展,让中职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的人才,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首先,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网络偏差行为及相关关键词进行概念的界定,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特征、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测量维度进行了归纳总结,了解国内外网络偏差行为、网络失范行为以及越轨行为等概念的相关研究。其次,本研究在借鉴李冬梅等的《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量表》和张婷《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框架,以笔者所在实习的某技师学院在校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具体从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学习偏差行为、网络浏览偏差行为、网络运用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五个维度对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问卷得到的真实数据、笔者亲身实习经验,得到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数据,对当代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中职学生网络孤独感与性别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中职学生虚拟网恋现象频频发生;中职学生网络误交损友行为偏差严重;中职学生网络学习偏差行为与网络浏览偏差行为存在正相关性;中职学生迷恋网络色情现象比较常见;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明显;中职学生网络黑客崇拜情节严重;中职学生网络言语暴力行为非常普遍。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措施,帮助中职学生避免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促进中职学生和谐发展,同时为该群体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熊纤纤[9](2019)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产生的复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失范现象难以避免。对青少年而言,危害尤为凸显,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传播色情信息,发表不实言论,开展网络暴力及网络违法犯罪活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凸显的背后,是个人道德标准不高、媒介素养能力不足,是媒体行业的自我准则失范,是家庭的社会教育功能弱化。面对由此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青少年应该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准则,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体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黄欢,苌云莉[10](2019)在《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成因分析、预防与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偏差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或违反网络规范、未达到严重的犯罪或网络成瘾的程度、并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包括网络过激、欺骗、色情、侵犯隐私及发布不良信息等行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又尚未确立的时期,思想极易受到其他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本身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而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更容易表现出一些过激、欺骗等网(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网络偏差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师不公平是基于学生对老师对待他们是否公平的知觉(Santinello, et al., 2011)。问题教师会令学生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尤其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研究表明教师不公平可以预测诸如欺凌行为的偏差行为。本研究旨在检验教师不公平知觉与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235名意大利高中生通过自我报告参与了教师不公平知觉、叁种网络偏差行为(网络欺骗、网络欺凌和网络骚扰)和自我控制的测量。结果表明:(1)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欺凌、网络骚扰正相关(r=0.270**; r=0.209**),和自我控制负相关(r=-.399**);(2)教师不公平知觉与自我控制、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偏差行为及自我控制与网络偏差行为直接效应显着(effect=-.110,95%CI=[-.190,-.045];effect=.046,95%CI=[.001,106];effect=-.285,95%CI=[-.404,-.166]),自我控制在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偏差行为的间接效应显着(effect=.031,95%CI=[.011,.064])。结论:教师不公平知觉影响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其中自我控制中介作用显着。低自我控制的青少年更容易认为教师对待他们不公平,从而表现出更多网络偏差行为。这对于学校教师评估工作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偏差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周雅颂.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认同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以G大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2].谢嘉妍,Gianluca,Gini,聂衍刚.教师不公平知觉对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雷阳.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引导策略[J].青年与社会.2019

[4].富小刚,宋文利,张文婷,李智鹏.自我控制在体育类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偏差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5].王楠.浅析职场网络偏差行为[J].现代经济信息.2019

[6].白雪静.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与矫治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9

[7].郭聪宇.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J].传播力研究.2019

[8].乔少丽.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9

[9].熊纤纤.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产生的复杂性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

[10].黄欢,苌云莉.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成因分析、预防与干预[J].上海教育.2019

标签:;  ;  ;  

网络偏差行为论文-周雅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