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实践观论文-陈士帅

人学实践观论文-陈士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学实践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人学

人学实践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士帅[1](2013)在《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实践观之前,实践概念一直处在人学空场的状态。通过梳理"实践"的概念发展史,总结出只有马克思主义为实践注入人学思想之后,才彻底克服了以往"实践"的抽象性和不彻底性。中国学术界也曾掀起过"实践主导论"的研究热潮,其中对人学思想的高扬占有重要地位,从理论的高度阐释实践人学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实践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3年01期)

郭建军[2](2009)在《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动员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前繁荣时期。然而,当人们在享受实践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与实践相伴而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践的负效应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类自身的危机。如何化解这些实践带来的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控制实践的负面影响,消解实践带来的异化的东西。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哲学家们就给予实践思想高度的关注。哲学家们在承认实践思想重要地位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这些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它们没有完全理解马克思灌注在实践观中的对人的深切思考。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蕴含的深刻的人学思想。也为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化解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同时创造出的无益于社会进步及人类健康发展的东西,解决人类自身的危机提供一种思路。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生成人的本质,实践是人之为人的首要问题,同时他又认识到实践的异化对人造成的畸形发展。他对异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提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个人都对其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进行全面的占有,成为有自由个性的人。最终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其自身间和谐相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现实的实现之路,那就是人类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异化和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实践之路。(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9-05-25)

冯雪[3](2009)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实践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但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有不同的视角,而不同视角的理解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质的准确把握。本文认为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理解实践的观点,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论文正文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不同视角的理解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分别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认识论解读、历史观解读和人本主义解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这些解读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他们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应具有的改变世界的革命变革性质被这种理解遮蔽或淡化了。论文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实践观进行了新的诠释,论文赞同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论的提法,而实践唯物论的旨趣正是改变世界。由于实践唯物论突出了人的能动主体地位和创造人类世界的作用,从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维度。从人学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实践就是改变世界和创造人类世界的活动,也是人类和个人的生成活动。它涵盖了人后天的一切活动,具有后天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论文第叁部分重点揭示了实践活动在人的生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具体分析了人类和个人的生成实践活动,对人类历史性生成的实践基础和个人历史性生成的实践基础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对中国人的现代生成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人现代生成的具体目标和存在问题,以及中国人的现代生成的现实途径,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就是中国人现代生成的根本活动。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个包括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型中,人的现代转型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所以人的现代化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最关键的因素。但人的现代生成不能够脱离开社会实践活动而孤立发生,因为人只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中国人只有在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改造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中国人。本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所诠释的实践观,来分析中国人的现代生成问题,希望它能引起全社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本文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其它不同解读(如认识论解读、历史观解读和人本主义解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些解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实践观进行新的诠释,揭示了实践活动在人的生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人类和个人的生成实践活动,特别是对中国人的现代生成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活动是中国人的现代生成的根本活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冯雪[4](2008)在《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内涵的人学诠释——兼与李凌云硕士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诠释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所依据的文本应当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着作,最主要的应当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哲学着作。如果只依据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着作来理解他的实践观,就很难摆脱从认识论和人本主义视角解读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偏狭性。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诠释实践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指人的自我生成活动,能变为全面诠释实践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王勤[5](1998)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人学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实践是马克思人学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实践创造自已的本质。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改变自然界,将自然界人化,即对象化,从而超越了自然,也超越了自身。人既在实践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又通过实践发展自己的本质。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切矛盾和奥秘都(本文来源于《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1998-08-01)

龚兴[6](1992)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还是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何中华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发表的《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新华文摘》1991年第8期转栽,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为了探析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基础,以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解释“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述中的一系列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根本对立。因此,我们认为有澄清之必要。(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1992年03期)

人学实践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动员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前繁荣时期。然而,当人们在享受实践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与实践相伴而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践的负效应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类自身的危机。如何化解这些实践带来的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控制实践的负面影响,消解实践带来的异化的东西。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哲学家们就给予实践思想高度的关注。哲学家们在承认实践思想重要地位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这些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它们没有完全理解马克思灌注在实践观中的对人的深切思考。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蕴含的深刻的人学思想。也为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化解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同时创造出的无益于社会进步及人类健康发展的东西,解决人类自身的危机提供一种思路。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生成人的本质,实践是人之为人的首要问题,同时他又认识到实践的异化对人造成的畸形发展。他对异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提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个人都对其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进行全面的占有,成为有自由个性的人。最终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其自身间和谐相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现实的实现之路,那就是人类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异化和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实践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学实践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士帅.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J].经济研究导刊.2013

[2].郭建军.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D].延边大学.2009

[3].冯雪.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实践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9

[4].冯雪.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内涵的人学诠释——兼与李凌云硕士商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

[5].王勤.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人学研究方法[C].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1998

[6].龚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还是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J].东岳论丛.1992

标签:;  ;  ;  

人学实践观论文-陈士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