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化合物论文-张丽莹,杨兵旺,王凌晨,贺加贝

铜化合物论文-张丽莹,杨兵旺,王凌晨,贺加贝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综合实验,实验设计,功能材料,光降解

铜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莹,杨兵旺,王凌晨,贺加贝[1](2019)在《“铜化合物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综合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科学研究工作和本学科前沿方向设计了"铜化合物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综合实验,该实验过程涵盖了材料制备、物理性能表征、光降解性能测试、葡萄糖检测性能测试等,研究涉及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的应用。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对功能材料有进一步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张莉[2](2019)在《浅析改性塑料表面亚铜化合物的表征以及催化化学镀铜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是通过借助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以及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设备的情况下,对改性塑料活化层做了表征,实验大致过程:铜元素在活化层里面的实质是亚铜化合物,而其是由亚铜离子构成的;在独特的空间里,亚铜离子经过歧化反应,催化了化学镀铜的进程;实验结果证明:亚铜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来代替以往传统的催化剂来进行化学镀铜。(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冯建华,吴刚[3](2015)在《4,4',6,6'-四叔丁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铜(Ⅱ)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无水乙醇溶剂中,H2L(H2L=4,4',6,6'-四叔丁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与一水合醋酸铜反应得到了一种新的铜(Ⅱ)化合物C32H46Cu N2O4([Cu L]),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手段对[Cu L]进行了表征。[Cu L]的结构解析表明,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为a=2.7231(3)nm,b=1.1196(3)nm,c=1.0704(2)nm,α=90.00°,β=101.293(2)°,γ=90.00°,V=3.2002(11)nm3,Z=4,Mr=586.25,Dc=1.217 g/cm3,μ=0.718mm-1,F(000)=1252,R1=0.0957,wR2=0.2297。[Cu L]的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Cu(Ⅱ)原子和1个配位L分子组成,中心Cu(Ⅱ)的配位数为4,分别与来自L单元上的N1、N1#、O2、O2#4个原子进行配位,以金属离子为中心形成了稍微扭曲四面体结构的配位几何构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活性实验表明,[Cu L]对3种菌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较配体L更强。(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05期)

陈海航[4](2015)在《铜化合物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已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力求利用太阳能,引发化学反应。凭借温和、廉价、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该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控制与能源再生方面将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人们已采用多种方法,改良半导体的体相和表面结构。但是,迄今为止,半导体光催化的量子效率依然很低。本论文从提高半导体光催化的活性入手,主要通过表面修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铜化合物对半导体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反应原因,取得了以下的主要成果:(1)通过简单溶剂混合法,制备了磷酸铜修饰的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以水中苯酚降解为模型反应,评价了这些光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波长大于320 nm的紫外光照射下,该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随着磷酸铜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磷酸铜的修饰量等于0.1wt%时,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最高,大约是单独二氧化钛的1.9-3.4倍,并且也高于氧化铜和磷酸钙修饰的二氧化钛的活性。经过5轮循环实验,磷酸铜修饰的二氧化钛依然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EPR、XRD、BET等技术的固体表征显示,磷酸铜是以小颗粒形式高度地分散在二氧化钛表面,而二氧化钛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显着改变。2,4-二氯苯酚的吸附实验和铜离子EPR检测表明,磷酸根有利于有机物吸附,铜离子能捕获二氧化钛的光生电子,从而促进了二氧化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协同提高了半导体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效率。(2)通过水热法,合成了钨富集和铜富集的钨酸铜复合光催化剂。该复合光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类型与水热反应的pH值密切相关。当pH<5.2时,主要以WO3/CuWO4存在;当pH>5.2时,主要是以CuO/CuWO4存在;而只有当pH等于5.2时,才是单一的CuWO4。对于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有机物,CuO/CuWO4的光催化活性高于CuWO4和WO3/CuWO4,其中在pH=8.5条件下合成得到的CuO/CuWO4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此外,煅烧温度也对该CuO/CuW04的光催化活性具有显着的影响。当煅烧温度为600℃时,其光催化活性最高。(3)针对CuO/CuWO4,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光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该铜富集的钨酸铜大约含有1.8wt%的氧化铜。但是,它对在紫外或可见光下降解苯酚的光催化活性确实是单独钨酸铜的10倍和6倍。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表明,氧化铜是以4nm小颗粒高度分散在钨酸铜(40 nm)的表面。光电化学研究表明,证实了氧化铜修饰在钨酸铜表面能极大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的原因是它们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钨酸铜上的价带空穴能够转移到氧化铜的价带,转移到钨酸铜上的电子可以与氧气发生单步的双电子转移而生成过氧化氢。氧化铜与钨酸铜之间的电荷转移极大地提高了CuO/CuWO4光催化剂降解苯酚的活性。(4)采用简单溶剂混合法,制备得到具有不同CuWO4含量的叁氧化钨复合光催化剂,研究了这些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及其反应机理。对水中苯酚的可见光降解,这些催化剂几乎没有活性。但是,在过氧化氢存在下,它们的光催化活性显着提高。当钨酸铜的修饰含量等于1.0 wt%时,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最高,大约是单独叁氧化钨的2.2倍。通过光电化学,分别检测了复合电极的阳极光电流和氧气阴极还原电流。结果表明,钨酸铜上的导带电子可以转移到叁氧化钨的导带,但叁氧化钨上的空穴不能转移到钨酸铜的价带。叁氧化钨和钨酸铜之间的电荷转移是光催化活性得以提高的原因所在。(5)通过浸渍法,制备得到具有不同CuO修饰含量的Ti02复合光催化剂。对于CO2在pH 3.8水溶液中的紫外光光催化还原,经氧化铜修饰的二氧化钛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几乎相同。但是,CO2的还原产物明显偏向于CH3OH的生成。通过阴极暗态电流的检测,发现二氧化钛电极在CO2气氛下的阴极电流大于N2,而经氧化铜修饰的二氧化钛电极在CO2和N2气氛下的阴极电流基本一致。初步研究说明,在酸性条件下,氧化铜被还原成氧化亚铜或单质铜后不能还原C02。(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2-01)

陈昆峰[5](2014)在《铜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控制合成与材料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尺寸与其合成方法紧密关联,也是影响其催化、传感、电化学性能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关键。近年来,无机合成化学取得了长足进展,人们能够利用可控手段合成多种不同形貌、结构和性能的无机材料,但是对化学反应控制材料的结晶过程以及结晶过程影响材料的性能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铜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系列的气、液、固化学反应体系,成功地控制了铜化合物的结晶形态,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结晶行为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化学反应-结晶、结晶-电化学性能、化学反应-电化学性能之间的规律,为无机材料的可控结晶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提高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气相化学反应策略来控制CuO/Cu2O/Cu叁组分铜化合物的结晶。通过控制Cu的氧化顺序,即Cu→Cu2O→CuO,构筑了一体化CuxO-Cu电极,该电极具有比CuxO-C混合电极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更高的容量。进一步设计了气相滤纸燃烧法,实现了CuO/Cu2O/Cu电极材料的快速、宏量制备。滤纸的燃烧具有自氧化还原能力、一经点燃不需外界输入能量、在数秒内即可完成合成过程等独特优势。CuO/Cu2O/Cu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6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96%的可逆容量。本论文基于液相反应,通过精细调控络合反应、沉积反应和还原反应之间的平衡以及结晶动力学制备了漏斗立方等多种结晶形态的Cu20材料。通过调节配合物前驱体反应体系中的络合、沉积、还原反应,制备了新型的Cu20漏斗立方;根据软硬酸碱理论,利用OH-、SO42-、NO3-、Ac-和C1-等路易斯碱与Cu2+不同的化学亲和力,可控合成了一系列Cu20结晶形貌;进一步调控化学反应并通过影响“形成前驱物一结晶”过程实现了Cu20的形貌演化。这些液相反应控制合成方法为金属、氧化物等的多形态化学反应可控结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论文提出了低温和原位电化学固相反应策略,合成了高性能铜化合物电极材料。本论文分别设计了机械化学反应、室温化学转变反应以及原位电化学反应等,可控合成了CuO纳米带、纳米线、纳米片以及纳米颗粒聚集体。通过原位化学和电化学固相反应控制CuO纳米化,使电极材料产生更多的活性位点,显着提高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一体化负极系统中铜集流器的连续氧化以及CuO纳米颗粒聚集体的结构稳定性使CuO-Cu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活性,经过110次充放电循环CuO-Cu一体化电极的放电容量可以保持在706mAhg-1,高于CuO的理论容量值(674mAhg-1)。(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12-31)

公维洁,周洋[6](2014)在《氮杂冠醚与烟酸构筑的铜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阴离子的配位作用进行分子自组装,设计合成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的铜配位化合物.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叁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8.400(5),b=14.093(5),c=18.257(5);a=93.517(5),β=97.787(5),γ=98.029(5);Z=2,V=2113.3(16)3,Dc=1.484mg/m3,F(000)=984,R1=0.0546,wR2=0.1711.该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一维无限链状结构.(本文来源于《琼州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叶玉梅,江开勇,张际亮[7](2014)在《改性塑料表面亚铜化合物的表征及催化化学镀铜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C/ABS熔融共混的聚合物中掺杂Cu基金属化合物制得改性塑料,运用适当激光参数活化其表面,对此改性塑料表面进行化学镀铜.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及电子显微镜对其活化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化层中Cu元素以亚铜离子(Cu+)的形式构成亚铜化合物.亚铜离子(Cu+)在特定环境下发生歧化反应,对化学镀铜过程起到催化作用;通过镀层形态和性能测试分析,镀层表面光亮平整,结构致密,与基体结合力强,电阻率为:1.8~2.2μΩ·cm.镀层性能良好,表明可以用亚铜化合物来替代传统化学镀铜的贵金属催化剂.(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4年05期)

杨瑞卿,樊金串[8](2014)在《聚乙二醇体系中含铜化合物液相热解法制备纳米铜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乙二醇(PEG200)为分散介质,氢氧化铜为铜源,采用液相热解法制备纳米铜粉。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种类的络合剂和表面活性剂对纳米铜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EG200分散介质中于220℃恒温3h可以得到单质铜粉,其结晶性较好,粒径为30~40nm;添加乙二胺络合剂可得到纤维状的纳米铜粉,用乙二胺络合再添加不同的表面活性剂能减小纳米铜粉的粒径并改变其形貌;在纳米铜的制备中PEG同时起着还原剂和结构导向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4年14期)

赵晓娅[9](2014)在《酰基硫脲配体及其铜化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硫脲是一类稳定存在于自然界的硫羰基化合物,硫脲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硫脲类配体取代基的变化,对配合物的性质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大量工作致力于探讨配体效应研究。酰基硫脲因含有N、O、S、N'电子给体而具备灵活、较强的配位能力,在催化、材料、分析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从配体效应研究出发,设计并合成系列新型酰基硫脲,并以其为配体开展铜化合物的制备及表征研究,同时探讨了部分铜化合物在C-N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N-2,6-二异丙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以苯基酰氯PhC(O)Cl、硫氰酸钾KSCN和2,6-二异丙基苯胺为原料,合成得到N-2,6-二异丙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L1(1)。以L1为配体,分别与卤化铜及卤化亚铜进行反应,并借助NMR、IR、元素分析、单晶X-Ray衍射等分析等手段考察了产物的组成及结构。其中L1与CuCl2反应,过程中Cu(Ⅱ)被还原成Cu(Ⅰ),得到了配体与金属摩尔比为2:1的单核的铜(Ⅰ)配合物(L1)2CuCl(3),由于分子内氢键N-H.··Cl的牵制作用,两个L’配体呈顺式蝶形排列;而L’与CuBr2反应,也得到了2:1的铜(Ⅰ)配合物,但其结构特点为双核的二聚体[L1BrCu(μ-L1)]2(4).配合物4中的Cu…Cu间距(2.6121(6)A)为含[BrCu(μ-S)]2核的同类化合物中最短的一例。在L’与卤化亚铜反应中,与CuCl的反应产物亦为2:1的(L1)2CuCl(3),与CuI的产物为2:1的双核二聚体[L1ICu(μ-L1)]2(8),与前述的[L'BrCu(μ-L1)]2(4)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而较为不寻常的是,L1与CuBr反应得到了首例含S2(μ-S)2Cu2(μ-Br)4核的金刚烷型笼状1:1铜(Ⅰ)配合物(L1Cu)2(μ-L1)2Cu2(μ-Br)4(5),晶胞中含有一对呈镜像关系的对映体5a与5b,每个分子通过分子间N-H…O氢键在α、c晶轴方向与其四个对映体相连,由此在αc平面上形成了一个无限的二维网格,体现出有趣的结构特性。为进一步了解配体效应对硫脲衍生物配合物形成的影响,我们以N-2,6-二甲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L2(2)为配体,同样开展了与CuBr的反应,却没有得到与(L1Cu)2(μ-L1)2Cu2(μ-Br)4(5)类似的1:1笼状铜(Ⅰ)配合物:在配体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倾向于得到2:1的双核二聚体铜(Ⅰ)配合物[L2BrCu(μ-L2)]2(6);在配体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3:1的单核铜(Ⅰ)配合物(L2)3CuBr(7)。带有不同侧基的酰基硫脲类配体L1、L2与卤化铜/卤化亚铜的上述系列反应结果表明,配体效应在对硫脲类配合物的形成及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将所得铜(Ⅰ)配合探索应用于催化溴苯分别与咪唑、吡唑及3,5-二甲基吡唑的C-N偶联反应,但尚未发现显着的催化活性。2、N,N-双取代酰基硫脲配体及其铜化合物的合成以叁种芳基酰氯ArC(O)Cl、硫氰酸钾KSCN和不同取代基的仲胺(HNRR')为原料,合成了十种N,N-双取代酰基硫脲配体ArC(O)NHC(S)NRR',包括1)含苯甲酰基的L3(9,NRR'=NiPrPh)、 L4(10,NRR'=NPh2);2)含2,4,6-叁甲基苯甲酰基的L5(11,NRR'=NiPrPh).L6(12,NRR'=NPh2).L7(13,NRR'=NEt2).L8(14,NRR'=NiPr2);3)含萘甲酰基的L9(15,NRR'=NiPrPh)、L10(16,NRR'=NPh2). L11(17,NRR'=NEt2)及L'2(18,NRR'=NiPr2)。由上述酰基硫脲通过加碱脱除质子,形成负一价阴离子配体,并与卤化铜及卤化亚铜进行反应,开展系列铜化合物的制备:1)以NaOAc为碱源,将配体L5(11)的胺质子脱除,再与CuI进行反应,过程中Cu(Ⅰ)被氧化成Cu(Ⅱ),得到2:1的铜(Ⅱ)化合物trans-(L5')2Cu(19),晶体结构表征显示,配体以O、S双齿的方式与金属中心连接,形成CuOCNCS杂原子的扭曲六元环、两个配体呈反式排列;而配体L9(15)在用NaOAc为碱脱质子后,与CuCl反应,得到的是2:1的铜(Ⅱ)化合物cis-(L9')2Cu(20).2)在以Et3N为碱脱质子的反应中,配体L4(10)随后与CuBr反应,也得到顺式的2:1铜(Ⅱ)化合物cis-(L4')2Cu(21).3)意外的是,在与氯化铜CuCl2·2H20的反应中,在未对配体L7(13)碱处理的情况下,竟然也得到了2:1铜(Ⅱ)化合物trans-(L7')2Cu(2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未加碱情况下,配体L6(12)与CuBr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得到铜(Ⅰ)配合物(L6)2CuBr(23),结构与前述(L1)2CuCl(3)类似,为顺式蝶形。其他配体反应较为复杂难解。(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4-05-01)

[10](2014)在《ECHA就涵盖铜化合物的CLH提议征求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2月19日ECHA发起了多项关于统一分类和标识(CLH)提议的意见征询。这些提议包括:1)法国提交的对于主要在生物杀灭和杀虫剂用途中使用的10种铜化合物的统一分类和标识提议。这些提议建议,应将这些物质被列为水生环境有害物质、急性毒性物质和/或刺激物。这些化合物是波尔多液(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铜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是通过借助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以及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设备的情况下,对改性塑料活化层做了表征,实验大致过程:铜元素在活化层里面的实质是亚铜化合物,而其是由亚铜离子构成的;在独特的空间里,亚铜离子经过歧化反应,催化了化学镀铜的进程;实验结果证明:亚铜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来代替以往传统的催化剂来进行化学镀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莹,杨兵旺,王凌晨,贺加贝.“铜化合物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综合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2].张莉.浅析改性塑料表面亚铜化合物的表征以及催化化学镀铜的作用[J].当代化工研究.2019

[3].冯建华,吴刚.4,4',6,6'-四叔丁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铜(Ⅱ)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抑菌活性[J].应用化学.2015

[4].陈海航.铜化合物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及其机理[D].浙江大学.2015

[5].陈昆峰.铜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控制合成与材料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6].公维洁,周洋.氮杂冠醚与烟酸构筑的铜化合物[J].琼州学院学报.2014

[7].叶玉梅,江开勇,张际亮.改性塑料表面亚铜化合物的表征及催化化学镀铜作用[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4

[8].杨瑞卿,樊金串.聚乙二醇体系中含铜化合物液相热解法制备纳米铜粉[J].材料导报.2014

[9].赵晓娅.酰基硫脲配体及其铜化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4

[10]..ECHA就涵盖铜化合物的CLH提议征求意见[J].生态毒理学报.2014

标签:;  ;  ;  ;  

铜化合物论文-张丽莹,杨兵旺,王凌晨,贺加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